王禄钧||故土风云(第三十三章 兄妹重逢群英会)

王禄钧
2025-08-04
来源:西南文学网


项振接到县里的通知,他被评为大定县剿匪英雄之一,让他到县城集中,去毕节地区参加英模表彰大会。散会那天,大定县带队的领导通知他,地委组织部门要找他谈话。

他刚走到地委组织部办公室门口,门一下子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身穿小翻领灰色卡其布衣服,剪着齐耳短头发,笑容满面的女干部。那女干部看见项振,眼神忽然掠过一丝惊奇,稍一迟疑,随后从二楼木梯走下去了。项振也觉得此人有些面熟,似曾相识,但来不及细想,他就站在门口喊声:“报告!”走进组织部领导办公室。组织部的首长先说了一堆表扬的话,然后告诉他,由于他在大定县剿匪工作中表现出色,具有丰富的剿匪战斗经验,要调他去织金县任副县长,专门负责追剿残匪的工作。织金县以李明山为首的叛匪,曾经一度攻占织金县城。新成立的县委、县政府被迫撤出织金县城,迁到毕节城里临时办公。后来李明山和郎岱彝族土司安克庚又盘据在郎岱织金一带的四方洞和窗子洞负隅顽抗,扬言要和解放军死拼到底。省军区接到织金危急的情况报告,立即调来解放军 135 团包围郎岱窗子洞,从洞顶吊炸药包至洞口摧毁洞口石墙,又用石灰和辣椒面等刺液物封锁洞口。在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的掩护下,大部队从洞口侧面冲进去,经过连续三天激战,攻破窗子洞天险,活捉了匪首安克庚和他的老婆、儿子和女儿及一百三十多名土匪。接着,解放军一三五团又乘胜挺进织金黑土,包围“八县反共游击总指挥”李明山的老巢——四方洞。四方洞奇险无比,洞口上方悬崖上从岩缝中长出一棵碗口粗的小树,解放军战士在岩顶上,用长竹竿伸下来搭在洞顶上方的小树上,在竹杆上吊着一串串手榴弹往下滑到小树枝上,再用竹杆抖动树枝使手榴弹往下掉进洞中。连续不断地往洞中投弹,炸得洞中烟雾沉沉,炸得土匪不敢抬头。再接着展开政治攻势,写两幅白布大标语,一幅写着:出洞投降,缴枪不杀!另一幅写着:改过自新,回家种地!标语下面坠着几块小石头,从山顶悬吊到洞口,随风飘来飘去,吓得匪兵们心神不宁,失去抵抗意志。同时,利用安克庚的女儿和李明山的儿媳向洞中李明山和土匪喊话,说明形势,劝其投降。李明山在四方洞被围七天七夜。在解放军连续数天激战和攻心战下,他只好垂头丧气地率领余匪出洞投降。终于攻破号称天下一险的四方洞,活捉李明山,并在织金县城召开万人大会,枪决李明山、安克庚等恶匪之后,还有小部分残匪逃窜在深山老林,经常搔扰老百姓。所以,让项振去织金县任副县长,负责追剿残匪工作。

谈话结束,项振表示服以组织安排,先回大定县兴隆乡交接工作,安排一下家中的事情,再去织金县报到。项振走出组织部办公室,沿着二楼木梯下到一楼去。当他走到一楼大厅时,看见那位女干部还在一楼大厅里站着,呆呆地看着门外人来人往的大街,好象在等什么人?见他从楼梯上走下来,那位女干部转身朝他跑过来,不等他反应过来,那女干部一把抓住他的手,激动得嘴唇直打哆索,眼泪哗哗地淌满脸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项振仔细看看她的脸,再看看她的全身,特别是她耳朵背后那颗红痣,大叫一声:“三妹——”,一把将她紧紧地搂在怀里,从来不轻易流泪的他、此刻由不得泪流满面,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她是谁?她是项振失散多年的三妹——苗三姑!兄妹相逢,天降吉祥。常言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分离十年的苗三姑变多了,变得稳健成熟,开朗大方,有些微微发胖了,因此项振一下子认不出来。而在苗三姑眼里,大哥还是当年的大哥,除了额头上多了些皱纹,头上没有缠着木梳,其它的基本没有变。所以在组织部办公室门口初见,苗三姑觉得这个人很面熟,从二楼下到一楼时,她马上反应过来,那是她日思暮想的亲大哥,五龙寨老家的项振!

冷静一会儿,兄妹两人坐下来四手相握,互相倾吐这些年来的思念之情。项振先说:“阿兹(父亲)因为你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心急上火,大病一场,喊着你的名字去逝了。这些年我们都以为你不在人世,每逢七月半鬼节(中元节),都要写包烧给你,哪个晓得你现在是国家干部了?”他又说:“你到底去哪里?这么多年都没有带个信回来说一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苗三姑还是那样活泼开朗,说起话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看着三妹说话的的样子,项振不由想起她小时候,那天真烂漫的童年。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天很热,屋里的夜蚊子嗡嗡乱飞,叮人一口,皮肤上马上肿起一个小红包,又痒又痛又心烦。才三岁的三妹烦燥睡不着,哇哇哇的哭个不停。项义沙和杨氏怎么哄都不行,声音越哭越大,哭得鼻涕连到囗。项振接过来,抱着她走到外面的院坝里,一边吹着凉风,一边指着天上的月亮和星星说:“月亮姐姐和星星妹妹都笑了,她们笑三姑哭起来象朵园干上的小花花,一张小嘴打哇哇,好看得很。哭吧,哭吧,让月亮姐姐和星星妹妹笑掉牙齿,变成一个瘪口瘪嘴的老变婆,那才吓死人。”三妹听了,不哭反而笑了。她用小手指着月亮说:“我要,我要摘月亮和星秀下来玩。”项振说:“月亮和星星在天上挂着很高,我们的手夠不着呀?”“那就抬楼梯来搭着爬到天上去摘嘛。”三妹聪明地回答。“好的。”项振接着说:“等明天大哥去山上砍两棵很长很长的杉树来,做成很高很高的楼梯,我们爬上很远很远的天上去,把月亮和星秀摘下来,揣在三妹的小包包里玩,要得不?”“嗯一”,项振的话刚说完,三妹轻轻地哼一声,已经靠在项振的肩上要睡着了。圆圆的小脸上,上眼皮慢慢垂下来,合在下眼皮上,细细的眼睫毛上,还挂着两滴悬而未掉的晶莹剔透的小小泪珠。

“大哥,你在想那样?”三妹见大哥有些走神,叫他一声。“嗯!”项振回过神来看着三妹,三妹紧握着项振大哥的手,陷入沉思,娓娓述说当年。

在那月色朦胧的晚上,苗三姑带着心爱的大黄狗,同苗老人一路走到鸭子塘时,她心里有些犹豫,自己根本不认识这位老人家,深更半夜的跟着他走,心里总有些害怕,有些耽心。但苗老人看出她的心思,告诉她,自己是大沟寨的苗家人,也属于六寨苗族。因姑娘嫁到毕节燕子口,他要去看快一年了没见的姑娘。燕子口的苗族有一部份也是从六寨搬过去的一支人。他因为白天走路怕土匪跟踪,所以天擦黑时,才从大沟寨子走来的。三姑好奇地问道:“燕子口隔这里有多远?你姑娘为哪样嫁到那里去?”这一问,勾起苗老人伤心的往事。

原来大沟寨子和戛那沟,只隔着两条山梁一条沟,相距不远。戛那沟除了王老八、许文彪两个大土匪各有一二百人枪外,还有一些小的山坡山洞都有土匪。多的二三十人,少的十几个人,拿刀拿枪的也跟着杀人放火,偷抢搂戛,搞得周边寨子的苗汉彝族人人自危。苗老人一生只有一个独姑娘,老伴早就离他而去,自己含莘如苦,好不容易把女儿养到十八岁。由于姑娘长得十分出众、瓜子脸,小蛮腰,一笑一频都招人眼馋。不晓得哪个孤寡秃尾巴(骂人土语)当卖客,格毛儿,勾引一伙小土匪夜间拿着火把和刀枪,冲进他家里把姑娘抢去藏在山洞中做压寨夫人,老人拼命地扑上抓住女儿不放,被土匪一窝脚踹倒在地伤了腰,半个月卧床爬不起来。在自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时侯,一个燕子口来的苗家人,下四川路过他家借宿住一夜。

听苗老人讲述自己的不幸后,那位苗家汉子古道热肠,怒发冲冠,腰上别着弯刀,手中提起火枪,摸到土匪住的岩洞门口草丛中蹲守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晚上,土匪们在洞口搞完“飘千张”仪式后,去杉树场抢人,只留两个土匪守洞。那人趁黑夜摸上去,一刀一个,结果了两个看守土匪的性命,闯入洞里,在草窝中不但找到那昏迷不醒的苗家姑娘,而且还解救了两个汉族妇女。那中年汉子让两个汉族妇女先收拾东西回家,自己背着苗姑娘返回大沟寨子里。苗老人见到自己姑娘昏迷不醒的样子,嚎淘大哭,姑娘在迷糊中,听到老爹的哭声忽然醒过来,父女抱头痛哭一场。为了感谢那个中年汉子的救命之恩,也为了防备士匪再来抢人,苗老人想了又想,最后下决心把姑娘托付给那个中年汉子,让他把姑娘带回燕子口做婆娘,平平安安过日子,自己也省得担惊受怕的。土匪在杉树场抢劫完回洞后,不见苗家姑娘,几次冲到他家里来找人,对苗老人要打要杀的恐嚇威胁,并在苗寨里布下眼线,监视老人的一举一动。所以苗老人不敢白天走路,怕被土匪眼线人发现,改成晚上走。他要去毕节燕子口看看姑娘。路过五龙寨时,看见苗三姑在河埂上带着大黄狗徘徊不前,知道也是走投无路之人,才从后面赶上来约她一起走,路上也好有个伴。听了苗老人的话,苗三姑觉得自己虽然不是很想去燕子口,但老人家一个人走夜路确实可怜得很,她不忍心可怜的老人一路孤独,就鬼使神差的跟着老人走了。径过八堡再翻过肖家垭口进入毕节地界,这里是丘陵缓坡,没有崇山竣岭,山高谷深的险恶地势,她们不再耽心被戛那沟土匪跟踪发现,就大摇大摆的改成白天走路,这样快多了。

他们走过小坝,穿过海子街,来到毕节东关坡要进城去,再从城里穿过去燕子口。东关坡小路两边都住着人户,房屋高低不一,盖草的多盖瓦的少,都是些小木房。往下不远就是双井寺。双井寺里明明只有一口水井,都偏偏要叫双井寺。很早的时候,这口水井所处的地方有一座寺庙叫:普惠寺,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后来在康熙、乾隆年间两次大维修时,因为要用大量的水,就将寺内泉水引出来,在庙门口修建两口水井供维修寺庙用水,从此以后普惠寺改名为:双井寺。

正当苗三姑和苗老人带着大黄狗走在双井寺路上时,突然从巷子里冲出一条疯狗扑向苗老人。苗老人本来就穿得破衣烂衫的,疯狗把他扑在地上撕掉一只袖子,咬伤了手臂,鲜血染红了衣服。城里的狗都是这样,专咬陌生人和穿着破烂的人,狗眼看人低。这时,大黄狗冲上去咬住疯狗的脖子,两只狗在地上翻滚撕咬,街边过路的人吓得纷纷躲避,远远地驻足观看,有的人还助威叫好。两条狗撕打中,疯狗敌不过大黄狗,被大黄狗咬断一只脚趾,一拜一跳的哼叫着,夹起尾巴逃跑了。苗三姑忙跑上前用疯狗扯下来的袖子,给苗老人抱扎好伤口后,才扶着老人带着大黄狗,穿城而过继续赶路。走到大横街分岔的地方,她们停下来问路,路边摆摊卖汤圆的老婆婆给她指路后,问道:“你们走累了,买碗汤圆吃嘛?毕节汤圆可是有名气的嘞。”苗老人摇摇头,从布包里摸出块干瘪瘪的苦荞粑说:“我们没有钱买汤圆,如果你老人家能给我们一碗煮汤圆的开水,我们吃下这块荞粑粑就很感谢了。”老婆婆看见他又老又瘦,手臂上还缠着带血的布,身边的姑娘是一脸稚气的娃儿,不由得心生怜悯,给他们煮了两碗汤圆不收钱。苗三姑端着汤圆用筷子挟出来喂大黄狗,自己吃荞粑粑喝开水。吃完热乎乎的汤圆,喝下暖暖的汤圆水,他们一再感谢好心肠的老婆婆。老婆婆开玩笑说:“你们看好了,一碗十五个汤圆哈。”苗三姑和老人都说:“对的,是十五个。”老婆婆又说:“毕节城里曾经发生过当兵的吃了十四个汤圆,卖汤圆的婆婆却说他吃十五个,两人正争吵时,旅长宋马刀路过,听了双方的争辩,他一刀剖开当兵的肚皮,叫厨师来还原汤圆,一数只有十四个,转身一马刀又砍死了卖汤圆的老太婆。只因一个汤圆,赔了两条人命,值得值不得?所以我叫你们数清楚。”说着,老婆婆开心地笑起来。

苗三姑和苗老人带着大黄狗,也笑着朝着燕子口方向走去。苗三姑和苗老人走了一天路,第二天下午差不多快到了。再往前走就是燕子口的大南山了。大南山由西向东长十二三里,南北两面山脚下,各有一条小河流淌至东面山下汇合。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很好,峰峦叠嶂,溪流纵横,有母竹洞、干龙洞、天生桥洞和三元洞等十多处溶洞。大南山下聚居着三四百户苗族,这里的苗族自称红线苗、花苗、有部份姓项的喜鹊苗属六寨苗支系,由于这里的苗族人口多,居住比较集中,被称为世界苗族的故乡。同时,还住有几百户汉族和彝族。这里还是川滇公路的要道。原来从叙永到瓢儿井的盐马古道,自从川滇公路修通后,现在改道从这里用汽车、马车、人力车运至贵阳、昆明一带。使瓢儿井盐马古道成为历史,这里成为热闹非凡的运盐新路。

距大南山不远的加嘎寨傍边的营盘山崖中间,顺山势横列成高低不等的三个洞:三元洞。是当年杨沛瑶家祖上在喀斯特自然溶洞的基础上修造的。杨沛瑶家最早是四川永宁人,因为信奉风水学,家中养有六个风水先生,专门为他家沿着山势走向撵龙脉,追寻风水宝地来到燕子口。认为龙脉在此落头,此地必有有风水宝地。因此,举家迁来,首先定居于燕子口镰刀湾。后来风水先生又说风水宝地应当落在沔鱼河边,于是,他家又在沔鱼河边的加戛寨修了几栋房屋和一座碉楼,也称:官房。并从四川请来工匠,在沔鱼河上修了一座石桥通往加戛寨。后来为避匪患和仇家,又搬进三元洞。三元洞梯次分为:上元洞,能容纳两三百人;中元洞是最大的洞,能容纳几千人。而且洞中修建一栋六列五间的大木房,洞口外有碉堡、猪圈、牛圈和马圈,圈楼上住下人。杨沛瑶一家住在中元洞里,老人一间屋,女眷一间屋。子女各有住处,而且还在洞中办得有学堂;下元洞洞室不大但洞口宽大,有一汪溪水从洞中流过。各个洞中用水都出自下元洞。三洞互通互连,奇险无比。人要是从沔魚河岸边去到上元洞,只能靠人力摇动轱辘卷车,人坐在箩筐里,从沔鱼河边吊上去。中元洞口离沔魚河岸有一百余丈远,而且都是陡峭崖壁,连猴子都爬上去都困难。

到了杨沛瑶父辈,接到大定中箐梅家的邀请,搬回最早的另一处老家中箐去了。个中原因不是因梅家邀请而是得罪了毕节陈县长。一年前,陈县长来三元洞拜访杨老太爷,因彝族大户家规较严,洞中内室各有安排,晚上只好安排陈县长住在洞边的马圈楼上,此后,陈县长多次借故刁难杨家,因而杨老太爷趁机搬到大定中箐,以避其难。杨沛瑶全家迁往大定县中箐后,三元洞被李保和、杨兰甫为首的土匪占领,成为祸害沔魚河周边百姓的匪窝。

苗三姑和苗老人还有大黄狗,踏着铺满落叶的小路往大南山脚下走去。在静静的山路上,她们双脚踩着枯黄的落叶,发出唰唰唰的响声。走着,走着,哗啦一声响,路面突然塌陷下去,她们掉进塌陷的路坑里,顿时吓出毛毛汗。这时,路傍的树丛中响起一阵哈哈大笑,她们抬头看上去,只见几个土匪站在坑边沿,用手指着她们大声笑着说:“遭了,遭球了!”说着,几个土匪跳下来,把她们抬上路面,用黑布蒙住苗三姑和苗老人的眼睛,带着大黄狗朝山上爬去。大黄狗开始汪汪大叫并扑上去咬那些人。有人说话:“一枪打死它,拿到山洞里吃狗肉。”苗三姑听了,赶紧喊住大黄狗,让它不要叫不要咬人。大黄狗很乖,很听苗三姑的话,它闭上嘴依偎着三姑跟着土匪上山。不知道走了多久,苗三姑只觉又爬坡又上坎,还涉过河水才进到一个岩洞里。等到土匪摘下她们眼睛上的黑布,她们一时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只发现眼前黑咕隆咚的只有一点微光。等一会儿眼睛适应了,才知道被土匪关在一个小洞中,小洞口有人看守着。大黄狗寸步不离苗三姑,在小洞中,它不时用舌头舔舔三姑的手,似乎在安慰她,鼓励她,告诉她有自己在身边,哪样都别怕!苗三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险情,说不怕是假的,她虽然心里很害怕,但此时怕又有什么用,只能自己给自己打气。不怕,大不了就是个死,那个人生来不会死?早死晚死都是死,早死早翻身,怕哪样子鬼!苗老人一句话不说,默默地蹲在地上,手臂上的伤口隐隐作痛,不时发出低沉的呻吟。他搞不明白今年的时运会这么差,姑娘被抢的伤痛还没有愈合,又被疯狗咬伤,不到两天又落入土匪手中,死活难料。




编辑:陈友云 审核:吉庆菊)


           

                《《上一节‍      回目录    下一节  》》



阅读1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