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禄钧||故土风云(第二十八章 传奇美人程莲珍)

王禄钧
2025-06-23
来源:西南文学网


马过河是毕节到大定的重要商贸通道之一,前有一碗水、狮子山,后有收粮洞、干河沟;左边是奔腾而下的拉鲁河铁匠沟,右边沿河而上是下寨和五龙寨。河两边有两个龙潭,即大龙潭和小龙潭。两个龙潭日夜不停地涌出清水流进马过河中。河下面还有两座水碾房和一座油榨坊。在水流的推动下,碾子整天吱吱呀呀转着碾米。打油工甩开膀子,推动撞杆嘣嘣嘣地打榨菜油。而南来北往的马帮到此,都要在这里饮马歇气,再涉水过河,故得其名。

这里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有马过河这个响亮而具有特色的地名。但是,解放后不知道什么原因,马过河被改成一个抽象的名字:兴隆乡。项振是第一任乡长。戛那沟剿匪工结束,土改工作进入尾声,项振被抽调到毕节地区参加基层干部培训班学习,为期半年。就在这段时间,贵州的解放军主力部队分别抽调到四川、云南去剿匪,留下少量的部队和民兵。有的乡、村机构只有两三个基层干部,十多个民兵。有的还留用原来的保丁帮助维护社会秩序。这时,朝鲜战争爆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也跨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战场。在台湾的国民党叫嚣要反攻大陆,原来潜伏下来敌伪人员和残留的国民党散兵游勇蠢蠢欲动。以廖兴叙为首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还成立了“反共救国军”,“川滇黔游击纵队”,自任游击纵队总司令和反共救国军军长。煽动己投诚的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参加叛乱。贵州百分之四十的县城一度被叛军和土匪攻占。乡、村新生政权机关遭到袭击,大批的乡、村干部被捕杀。特别是毕节、大定、纳雍、赫章、织金、威宁等黔西北一带到处是叛匪乱军,到处烧杀抢掠,大有风雨欲来之势。潜逃在外的许文彪回来就被廖兴叙封为反共救国军的团长,纠结地方一批地痞流氓和反动会道门的人,到处封官许愿拉队伍,对乡村政权进行反攻倒算。他还回到戛那沟许家寨动员原来的土匪再回来。

一天早上,公鸡才叫完第二遍,茫茫的晨雾还没有散去,五龙寨早起的人们突然看到天上一朵白云飘下来,落在廖家背后海马塘的石旮旯树林上,好奇的人们约起一群人跑去一看,只见象伞笼子一样的大口袋罩在石旮旯的树林上,下面还吊着好几根长长的绳子。大家怯生生地慢慢接近细看,是厚白布做的,伸手摸滑滑的,手撕不动就拿刀来割成一块一块的,你拿一块布,我拿一根绳正要回家。这时,有人又发现岩石下的土被新翻过,鼓起一个小土包,好象埋着什么东西。挖开后是一个小铁匣子,上面有很多铁的铜的钉钉和圈圈,有人伸手胡乱拨动几下,里面发出嗤嗤的怪声。一会儿听到里面好象有人说话,还喊:“089,089……”,见到鬼了,人们吓得转身就跑。还是有个胆大的孽包汉返回去拣块石头砸下去,那怪物才不说话。有些胆小的人回到家吃不下,睡不着,赶紧找迷拉(巫婆)来烧胎、叫魂、打保符(一种迷信活动)。这件事被会道门的人说成是天神下凡,要惩罚那些不听神的话的人。天神叫大家动员起来,拿起刀枪棍棒,撵走那些说北方话的人,才能有安宁的日子过。越传越神,一些人真的相信了,参加了会道门或许文彪的队伍。但王森听了后,告诉大家,那白布伞笼子是降落伞,那小铁匣子是收发报的电台,应该是台湾空降到这里的特务用的。但很多人还是相信会道门的神话。有的寨子还在碉楼上供起天神,烧香烧纸,每天都有人去磕头作揖。甚至说只要信天神,甑子里的饭吃完都会长满出来。还有的寨子在碉楼里设皇帝宝座,会道门的人坐在上面,信徒们跪在下面礼拜,三呼万岁!更为荒谬的是宝座上的皇帝叫人们不分男女,脱光衣裤,爬上碉楼顶就会升天。

一时间,黔西北一带谣言满天飞,兵匪横行,盗贼蜂起,天昏地暗。

廖兴叙回来了,他第一个叫人来联络王森,许以团长的位置,要他加入反共救国军。王森是见多识广,有头有脑的人,看得清形势,辨得了是非。他一口回绝廖兴叙的拉拢,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庄稼活路。廖兴叙拉拢不了王森才去拉拢许文彪。许文彪又来五龙寨拉拢王从汉,封他为反共救国军营长。周围的几个寨子每个寨子都封一个连长,强迫每户人家必须出一个男子,自带枪技、梭标或马刀参加叛乱组织。哪家不去参加就带人到哪家来,一直把哪家吃垮(吃穷)为止。迫于压力每家每户都报上一个人名,编入他们的队伍。王从汉任营长后,第一次接到的任务是攻打抢劫新开田苗寨。因为新开田苗寨曾经收养过红军伤员,曾经第一个组织苗民出寨夹道欢迎解放军,为解放军带路清剿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叛匪们要报仇雪恨。王森知道后,找到王从汉,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叫他不要被人利用了。但王从汉当了营长,神气十足,听不进王森的话,整天背着枝旧式步枪,屁股后面别着把匕首,身边还跟着个小老幺(卫兵),尾巴都要翘到天上去了。

这天他带领两百多人的队伍,扛枪的、拿梭标的、背马刀的一起赶到新开田寨子,把寨子包围起来,开始从路口往寨子里搜索前进,但寨子里一个人都没有。早在王从汉末出发之前,五龙寨苗族群众就有人在头天晚上连夜跑到新开田寨报信,所以全寨人早就跑到山林中躲起来。在远处山头上留两个人放哨。当放哨的人看到王从汉带土匪真的来到寨子里,他们就赶到毕节小坝街上,向当地驻扎的解放军部队报信,要求解放军赶快派人来打这帮叛匪。

看到新开田寨里没有人,王从汉吩咐大家开始抢劫,有哪样拿那样,见什么砸什么,想干哪样就干哪样。一时间,土匪们牵的牵牛马,背的背粮食,扛铁锅,捉鸡鸭,闹得哦喝(吵闹)翻天的,仿佛这世界真的要颠倒过来了。

驻毕节小坝的解放军只有一个排的兵力,接到报案后,他们毫不犹豫留下一个班以防意外,其它两个班立即跑步赶往新开田苗寨。说来也巧,两个班的解放军刚开始爬上肖家垭口时,遇到一支解放军部队从左边山垭口路上也跑步过来。一打听才知道,鉴于贵州国民党起义军勾结土匪叛乱,策应蒋介石反攻大陆的严竣形势,西南军区首长命令,一部份入川的解放军部队中途返回,就地参加平叛乱军的行动。这个连队就是在下川路上,中途接到上级命令折回小坝的。匪情紧急,两支部队合在一起,一路奔向新开田苗寨。路上,解放军的连长第一个跑在前面,看他心急如焚的样子,肯定有什么心事。全体战士跟着连长狂奔,半个时辰来到新开田苗寨。连长好象很熟悉寨里的道路,每家每户的位置,他在寨子里跑了一圈,同样看到寨子里空无一人。只见家家门户洞开,屋里翻得乱七八糟,路上洒得到处都是粮食,鸡鸭鹅消声匿迹。原来叛匪没有抢到什么值钱的东西,背着粮食,抱着鸡鸭,牵着牲口早就溜走了。连长怒发冲冠,一声令下:“追!”

尽管天热得象闷在甑子里蒸着一样,战士们个个汗流夹背,后背衣服上都起了一层白色的汗渍,但没有一个人掉队。从新开田开始跑步穿过八堡,一路追到鸭子塘边,连长举起望远镜观察,发现在五龙寨陈家麻窝山顶上,有一伙人在那里分脏,大部份人逃回了五龙寨。因为分脏不匀,有的人还在哪里吵闹撕打。连长命令迫击炮手架炮,装弹,瞄准,开炮轰过去。战士们动作迅速,轰的一声,炮弹飞过去落在麻窝土里,炸出一个大坑。土匪们听到炮弹的爆炸声,吓得魂飞魄散,什么东西都顾不上拿,转身朝山下连滚带爬地逃散了。解放军连长带着人马追到五龙寨,寨里的人同样跑光了。一些抢来的牛马、铁锅、粮食等东西到处乱堆乱放。连长让跟着追过来的新开田苗民各自认领寨里的东西,再到陈家麻窝山顶去拣回被抢的物资背回去,部队则分散进沟上山搜查叛匪。

这时,五龙寨子对面的献山坡半坡上,有一个人沿着半山水沟埂子,慌慌张张地一趟跑进沟里去。后面有一堆草丛也从上往下跟着移动,机警的解放军战士抬枪瞄准,叭的一声枪响,那草堆停止了移动。等解放军战士跑过去查看,原来是个憨厚的老农,上山割草背草回家,蓬松的野草背在背上掩盖住身子,所以,只见草移动不见人形。情况不明,属误伤。这个人是五龙寨子里唯一的哑巴王二爷。由于又聋又哑,对于寨子里发生的事情什么都不知道,他每天只知道早上割草,下午放牛,晚上睡觉。而跟着去抢劫新开田刚跑回来的王少成,从献山坡水沟埂上跑下来,躲在水泥沟岩拱石缝下面一动不动。时间长了,由于个头大石缝狭小,憋着很难受,又听不到外面有什么动静,想钻出石缝伸伸腰,他刚挣扎一下,抬头向上望,发现自己头顶石板上,正好站着一个解放军战士,脚尖差一点就触到自已的鼻子。他一阵紧张又悄悄地缩回石缝里去,直到解放军撤走了才爬出来回家。

没有缉拿到土匪,连长只好带着队伍返回小坝,路过新开田苗寨,他让指导员带队回小坝,自己和通讯员来到寨子里,径直走到杨婆逮家。敲门进屋后,连长看着坐在床上绩麻的杨婆逮,轻轻叫一声:“阿娜(阿妈)”,杨婆逮抬头看到是解放军,激动地说:“好人,请坐。是你们救了我们苗家。”连长再次提高声音亲切地喊:“阿娜,看看我是哪个人?”杨婆逮看着他,还是傻傻的笑,叫不出名字。连长一把拉住杨婆逮的手,泪水浸湿了眼眶:“阿娜,我是廖凯,当年在你家养伤的小红军呀!”杨婆逮猛吃一惊,一把捧住廖脸看了又看,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在廖凯的脸上,热乎乎的。“小凯,我的小凯,你都长大了,差点都认不出来了。”杨婆逮边说边抹泪,那份激动之心真是难以言表。接着杨婆逮告诉廖凯,姐姐回独山老家了,临走时还专程来看望自己,也不知道她现在干哪样,成家了没有?

廖凯也告诉杨婆逮自己归队后,跟着毛主席四渡赤水,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抗日前线打日本鬼子。特别是平型关一战,打破了日本皇军不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军民的士气,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赶走了日本人,又打败了国民党,尤其是把蒋介石赶到台湾,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现在回来是追剿残匪,巩固新生政权,将来有一天建成社会主义,人人都有好日子过。杨婆逮听不懂这些大道理,但她相信廖凯说的话,因为廖凯是个诚实的娃儿。廖凯还回忆当年在杨婆家养伤的情景。杨婆逮不放心,还要看看他大腿的伤疤,廖凯很不好意思地说:“阿娜,我的伤真好完了,要不怎么能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呢?”,杨婆逮想想,也有道理就没有看了。廖凯的到来,杨婆逮十分激动,她要到鸡圈里去抓只鸡杀来招待廖凯,但她走到鸡窝边只见满地鸡毛,一只鸡都没有,全被土匪抢走了。廖凯说:“阿娜,我们过几天还要去追剿土匪,叫他们吃进去也要吐出来!”

廖凯告别杨婆逮回到毕节小坝,没过几天就接到上级命令。廖凯转业到地方工作,调任大定县公安局副局长,配合解放军在全县开展清匪反霸工作,缉拿原国民党的旧军政警在逃公职人员。到大定县公安局工作后,廖凯第一件亊就是追捕抢劫新开田苗寨的反共救国军人员。他带着人来到五龙寨,对那次参加抢劫的人逐个登记询问,掌握情况后立抓捕了带头的王从汉,其余协从者经教育后,具结保证,不予追究。王从汉被押送到大定县城,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王森见形势对自己不利,在公安人员未到之前,跟着堂兄以背砂锅卖为名,早就逃走了。

许文彪跟着廖兴叙拉起来的反共救国军队伍,被封为中校团长。没多久就被解放军围剿打散。由于他诡计多端,阴险狡诈,冲出包围后又带着两个心腹干将逃脱了。走投无路之下,他突然想起大名鼎鼎的黔南广顺县美女土匪程莲珍,听说现在被五县游击司令,“反共自卫救国军”总司令曹绍华委任为共自卫救国军”直属大队大队长,正在到处招兵买马。何不去惠水投靠程莲珍以图东山再起呢?于是,许文彪带着两个心腹干将,不远数百里赶到惠水县寻找程莲珍。然而,当他进了惠水县城时,正赶上惠水县召开万人公审大会。他们混在人群里挤到前面,看见台子上捆着一帮土匪恶霸等待大会宣判。站在第一排第一位的就美女匪首程莲珍。许文彪见此情景,象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瘫软在地上,还是两个心腹把他扶起来,才勉强站稳。

大会开始,群众振臂高呼,要求法院判处这帮土匪恶霸死刑,立即拉出去枪毙,为民害,为老百姓做主。正在人们群情激愤之际,一名法官走上台,拿着判决书,准备宣布被判死刑的人员名单,程莲珍就排在第一名。这时,一辆汽车开进会场,从车上下来一个军官模样的人,他老远挥着手,高喊:等一等!那人走上台对着法官说了几句话,法官立即高声宣布:程莲珍无罪释放,其余人全部拉到后山枪毙!站在台上的程莲珍傻呆呆地站着一动不动,她觉得自己听错了,前两天就听法官说,她是被判了死刑的吗?。等到法官走过来推她一把说:还不快走,你被无罪释放了。她才回过神来,慢慢走下台。

许文彪站在台下不敢声张,只是一步一步的走近程莲珍,仔细一看:我的妈也,世界上竟有这样的美人!程莲珍出生在广顺县一个普通的布依族农家,自小皮肤白嫩如凝脂,两鬓青丝如柳叶,身段婀娜苗条似蛇形,一头黑亮乌发映衬着透红的鹅蛋型秀脸,有如水中落鱼,月下沉雁,甚至月亮见了她都要闭上眼睛,鲜花靠近她一起也要差红着脸。那个头,那身姿,那酥胸,那手足,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一切都美得恰好处,好似一件精雕佳细刻的艺术品,堪比中国历史上的西施、貂蝉等四大美人。

程莲珍刚满十四岁那年,远近多少的达官贵人,名流乡绅,纨绔子弟踏破门槛求见,无数媒婆跑细了腿,磨破了嘴前来提亲,甚至方圆百里臭名远扬,年近五旬的土匪王海臣也垂涎三尺,他派人用马驮来丰厚的聘礼,并带话说:这门亲就这样定了。愿意也得愿意,不愿意也得愿意,过几天就来迎亲。程莲珍天姿聪慧,反应机灵,自有主张,从小时侯玩过家家起,就是初显她拿得起,放得下个性。

事有凑巧,她的表姐出嫁请她作伴娘送亲到惠水县城去。在新郎闹哄哄人群中,她发现有一个青年男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她刚抬头四目相对瞬间,心里砰然一动,这人高大英俊,文质彬彬,举止得体,目光含情,在她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程莲珍回到家王海臣又派人来催,明天一早就要来迎亲。在这两难之下,她选择了远走高飞,自谋生路。为了不让父母耽心,她半夜悄悄动身,天亮时来到惠水县城,中午她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无意看到那个英气逼人的男子,一种无名的吸引力使她不由自主地走近那男子。那男子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天仙般的美人。看到程莲珍对着自己珊跚走来,心中一惊,顿时,犹如遭雷击一般,神魂颠倒,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接下来两人开始攀谈起来。男的叫陈正明,出生在一个富有之家,从小就在贵阳城里读书,直到读完大学,其父病亡后才回来继承万贯家财,料理千亩良田和若干店铺,可谓富甲一方的大富人家。两人相读甚欢,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但陈正明已有妻室,这一点他毫不避讳地告诉程莲珍。程莲珍难遇知音,也不计较这些。于是,她跟着陈正明回到陈家,顺理成章地成为陈正明的小妾。

程莲珍到陈家后和大女人张氏和睦相处,陈正明和一妻一妾也相敬如宾。张氏沉稳持重,善于持家,把家里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是有名贤妻良母。而程莲珍则开朗活泼,明辨是非,帮助陈正明出谋划策,经营店铺,管理家产,应酬往来。闲来无事时,她让丈夫教她读书识字,练字临帖,还教她骑马打枪。有时,她跟着家丁一起出操练刺杀,踢正步。由于她心灵手巧,善于变通,加上刻苦训练,两年练就了能飞身骑滑马,双枪同时射击的过硬本领。成了惠水县远近闻名的双枪神射手,双枪神魔,宜林山国第一美人。



(编辑:陈友云 审核:吉庆菊)


           

                《《上一节‍      回目录    下一节  》》







阅读1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