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忠 || 红军树

黎以忠
2023-11-20
来源:西南文学网

   

                                                     

在这春和景明,万物复苏的季节里,我随着《走遍夜郎故土》采风团来到湘黔边上的三穗县采风。我们沿着漫漫长征路,仔细寻找当年红军的足迹,想亲眼目睹历尽沧桑而生生不息的“红军树”,以此告慰革命英烈的在天之灵。

黔东南的三穗县,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人杰地灵,是一片值得开发的红色旅游热土。三穗还是共和国上将军衔获得者被称为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之父”杨至成将军的故里。一路上我们走访了杨将军的故乡木界村,参观了红军纪念碑、红军亭和烈士陵园,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红军树。“红军树”在良上乡的云上苗寨。位于三穗的东南部距县城三十多公里,是该县较边远的一个乡,与湖南省的新晃县接壤。从县城乘车出发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当天我们采访小组分别坐上乡政府派来接送的两部小车,冒着蒙蒙的细雨顺着蜿蜒曲折的乡村路朝良上奔去。窗外,群山起伏,绿草如茵。梯田层层,菜花金黄。汽车奋力爬过一道道山梁,绕过一条条峡谷,由于坡高路陡,景色迷人,一路上我们停停走走,走走停停,结果颠簸了大半天才到了良上,这时大家已感到饥肠辘辘,就把车停靠在政府院内吃午饭。

吃完饭,我们又急忙赶路直奔云上苗寨想先睹为快,一进寨子,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颗高大,秀丽,挺拔的柿子树,据当地的老人介绍:“这就是红军树,高8米,树干直径0.2米,树冠覆盖面积60多个平方米。每逢春夏季节该树就枝繁叶茂,绿荫如盖;秋天便满树通红,果实累累,惹人注目。几十年来从不间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此树曾被狂风吹倒,不久又在旁边奇迹般地发出了新芽长出的新枝,仍然是那么生机勃勃,精神抖擞,人们都说是苍天有眼,红军显灵,不该断根。”为何当地的苗族群众偏把这棵普通的柿子树叫做“红军树”,还把他视为宝贝保存下来呢?据说在一九三四年八月,以任弼时为党代表,肖克为团长,王震为政委的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大转移的先遣队,从江西出发向贵州挺进。九月二十六日凌晨,抵达剑河县的大广时与敌军二十四师激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因陌生复杂的地形对红军不利,造成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伤员众多。击溃敌军后,红军奉命迅速转移。二十七日到达三穗的良上,为了按时完成战略大转移的任务,部队要轻装前进,只好把重伤员就地留下养伤。红军驻进良上就发现寨里的百姓几乎跑光了,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守家看寨,经了解得知当地的国民党政府官员四处谣言:“共产党共产共妻,杀人灭苗。”苗民们早被吓得躲进深山不敢出来接近红军。只能在背地里偷看。为了消除苗族群众对红军的疑虑,战士们找来红土大写革命标语,宣传党的政策。红军首长还命令部队在河沙坝上集合,宣布进驻苗寨的纪律,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发动战士进入家中帮群众打柴,挑水,扫地,喂猪等,保证家家户户,缸满地净。为了不打扰群众,战士们干完活后就到外面安营扎寨,风餐露宿。红军的一举一动被群众看得清清楚楚,人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信任的神情,但由于受害较深,村民们一时还不敢返回寨中,重伤员就地休养仍是个大问题,犯难之际,红军首长突然发现密林深处有座寺庙——清明庵。于是,商议决定把重伤员安排到庙里,花钱请尼姑帮照顾。首长刚出门一件意外的事又发生了:金秋,一个个红彤彤的柿子,高挂在苗民万家纯屋前的树枝上,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站在树下站岗的战士望着那诱人的果实直流口水。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摘下几个分给伤员吃,而自己却一口也没有尝。被首长发现后,当场就被训了一顿,然后首长连忙拉着战士向主人李桥妹当面赔礼道歉,一边掏出钱,命令战士赔给李桥妹。她听不懂汉话,但她明白既然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这点小事何必计较,她推辞说:“这钱我不能收。”弄了半天,首长真拿她没办法,只好把钱放在树下,以示赔偿。过了好久,仍不见李桥妹去拿。首长只好再次出面捡起大洋硬塞到李桥妹的手中,再三解释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我们红军的纪律:打土豪分田地,打富济贫。使穷人过上好日子,是我们的职责。”李桥妹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收下大洋,接着首长又拿来一块木板,挥毫写下了当时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挂于树上。当晚便把六个重伤员留在庙里托尼姑照管。翌日凌晨红军就离开了良上向西转移,没有想到,视财如命的尼姑趁机抛下伤员,连夜携款潜逃他乡。当苗族群众知道后,立刻返回寨中,悄悄来到寺庙里来看望红军伤员,发现有两名伤员已牺牲。其他四名伤员也危在旦夕,苗族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轮流给伤员送饭,找药,直到伤员康复返回部队。苗族群众杨永珍等还给红军带路………

听了这个故事,我顿时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虽然红军只在良上短短停留十多个小时,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革命军人的职责,严肃了军纪。履行了承诺,感动了百姓,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拉近了军民鱼水关系,给苗族群众留下了深刻、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树立了一块拥军爱民的丰碑。

解放后,为了纪念红军,教育后人,良上人民就把这棵柿子树起名为:“红军树”,从此“红军树”就在三穗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我深情地望着这棵挺拔、秀丽、神奇的“红军树”,仿佛一块丰碑在向人们诉说着红军长征在贵州三穗的故事。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507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