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维 || 金蟾大山

左维
2023-11-14
来源:西南文学网


                 20171001163915p0w60n_b.jpg


    我第一次知道金蟾大山这个名字,是三年前。

 三年前,我接到开赴纳雍县参加东西部协作的任务,在网上搜寻这个山城的信息时,一段“纳雍县最高峰是位于西北部的金蟾大山”的文字引起我的好奇。“金蟾”这个名字,让我不由联想到神话故事里住在月宫的三足蟾蜍,以及“招财致富”的吉祥寓意。因这一座“金蟾大山”,我对陌生山城更增添了期待与向往,只等早日奔赴,一览胜景。

  一到纳雍,我与援黔工作小组的同志就投入到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中,大伙仿佛被注入一股无穷精神力,“白加黑”地连轴转,金蟾大山自然是没有时间去的。

  盛夏的某天,我到纳雍最西北的姑开、羊场乡督促项目,从曾底坝村养牛场出来,已是下午4点多。回到县城还有两个多小时路程,在盘山路上往回赶时,司机老蔡提醒我:“前面不远,便是金蟾大山,要不要顺道看看。”

  见我来了兴致,老蔡像导游般娓娓道来:“这山原本叫‘癞疙宝大山’,‘癞疙宝’就是癞蛤蟆,后来给改成金蟾大山了……这是咱纳雍最高的山,有2400多米。跟广州的山相比如何?”我笑着说道:“不能比喔,广州最著名的白云山,还不到400米。”

  老蔡听完,脸上显出自豪的神色,车也开得更快起来。车子沿着之字路盘旋而上,终于抵达一片平缓的台地。这一处风景绝美:台地前方是万丈悬崖,往悬崖外看出去,一座座山包由近至远散落在苍茫大地,像是蒸笼里的青艾团子。转头后望,大片峰林映入眼中,仿佛刚出土的竹笋,尖而青翠。峰林后面,一座高耸的大山拦住了视线。

  “那便是金蟾大山。”老蔡指着大山说,“你看那高高扬起的是金蟾的嘴巴,后面则是金蟾的背和躯干。”顺着老蔡手指方向看去,原本毫无新奇的山峰瞬间鲜活起来,有了几分神似。

  隔着群山,我算是远远地一睹了金蟾大山的雄姿。往回赶时天色已经暗下来了,老蔡一边小心开着夜路,一边继续饶有兴致地攀谈:“咱们县里有一家公司,也叫‘金蟾大山’,出产的红托竹荪品质非常好。”老蔡口中的公司,我有所耳闻,它是县里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成立的国有企业。这些年,纳雍依托金蟾大山公司带动了全县两万多贫困群众增收,是全县有名的扶贫企业。

  可能是缘分,从金蟾大山回来后不久,我的许多工作,便与这家“金蟾大山”公司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农业能发展的关键,是农产品有销路。为调研纳雍农特产品销售情况,我们援黔工作小组来到了金蟾大山公司位于寨乐镇革新社区的种植基地。这片有着九百多个大棚的种植基地,已经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采取‘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由村合作社按照每个棚每年保底分红,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户参与食用菌种植生产。”谈及销售情况,负责人面露难色:“虽然我们的产品质量上乘,但销量一直难以打开,尤其广东市场,几乎还是空白。”

  “我们一起想办法。”同事拍着他的肩膀宽慰道。

  调研结束后,援黔工作小组想尽办法推动金蟾大山食用菌进入广东市场。恰巧,2020年的冬天,广汽集团准备到纳雍采购一批农特产品,经推荐,广汽集团最终采购了包括金蟾大山食用菌在内的农特产品1300多万元。再往后,随着消费帮扶不断深入,金蟾大山的食用菌陆续走进广州的商超、食堂、市民餐桌,成为在大湾区走俏的又一张纳雍“名片”。

  转入乡村振兴阶段的第一年,广州要求每个结对县区高标准建设一个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援黔工作小组在综合比对规模效益、带贫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后,与县有关部门最终商定依托金蟾大山公司,聚焦食用菌产业,共建广州天河·贵州纳雍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区就选在金蟾大山公司位于革新社区的种植基地。这片种植基地面积大,离高速路口近,周边土地平整,有可持续开发的空间。

  2021年,我们在这里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500万元,改造智能化大棚、建设研发培训中心、出菇房等设施设备。2022年,更是大干快干的一年,化作林下种植基地、农产品交易中心、成品包装生产车间等一系列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迅速建成使用。经过两年建设,园区范围从革新社区扩展到多地,园区一二三产业均得到投入发展。我们还联引了3家东部企业进驻园区,布局商品流通领域,帮助销售金蟾大山食用菌在内的纳雍农特产品。产业兴则百姓富,周边群众从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渠道获得了更多收入,仅革新基地,2022年就发放工资200多万元。

  按照产业园五年总体建设规划蓝图,未来,天河和纳雍将携手做大做强食品精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拓展就业岗位,增厚利润分红,把金蟾大山真正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2022年的中秋,我留在了纳雍过节。借着假期,我终于得以去到金蟾大山,了却心愿。

  从纳雍县城往西北方向足足走了80多公里,我来到与赫章县松林坡乡交界处的金蟾大山脚下。站在山脚,抬头仰望,巍峨的山体耸立着,也许是海拔过高的原因,陡长的山坡上并无乔木生长,只长满矮竹和青草,间或几丛灌木,在风中摇曳。   一路上,遇见山民和放牧的羊群,恬静悠闲地散落在山风吹起的绿色波浪中。登临山顶,极目四望,黛青色的群山起伏连绵,直至天际。崇山峻岭间,一条条灰白色的山路蜿蜒盘旋,串起山间坝子里的点点村落,菜子地、戈落、曾底坝……那些熟悉的村庄就散落其间。金蟾大山公司羊场、锅圈岩种植基地亦在不远。再远处,杭瑞高速、厦蓉高速架桥穿洞,通江达海。

  80多年前,红军长征翻越此地,毛主席曾留下“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感慨。今天,天险终变坦途,曾经“苦瘠甲天下”的乌蒙山区也旧貌焕新颜。再过20多年,我还要登临金蟾大山,到那时,山海携手共同富裕,金蟾山下的美景定将更加灿烂!



     

      作者简介:左维,籍贯湖南,在广州工作。2020年参加东西部协作,从广州市天河区选派至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已在贵州帮扶工作近4年,现挂职纳雍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及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曾在贵州纪实文学、南方日报、贵州日报、毕节日报等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多篇。





                                                                             (编辑审核:杨荣昭)








阅读522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