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 || 其乐无穷的民间娱乐游戏(二)

符号
2023-05-15
来源:西南文学网


躲猫猫


躲猫猫是我们儿时的一种游戏。所谓躲猫猫,就是指一群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确定其中一个小伙伴扮演猫的角色,其他小伙伴躲藏起来,让扮演猫的小伙伴将躲藏的小伙伴逐一找出来。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经常一起聚在房前屋后玩躲猫猫的游戏。当然了,因那时农村人家孩子多,一家中的五六个兄弟姊妹也可以在家里面玩躲猫猫的游戏。

躲猫猫的游戏,一般三五个人或七八个人都可以玩。在玩躲猫猫游戏之前,大家要先规定好一个躲藏的空间范围,然后采取翻手心手背和划嘘嘘的方式,选出一个扮猫的角色的人。扮猫角色的人要用手蒙上眼睛或背着大家数数,可长可短,而其他小伙伴必须在数数的时间里找到一个地方躲藏好,时间到后,扮猫角色的人就开始寻找躲藏好的小伙伴,最先被找到的小伙伴作为下一轮扮猫角色的人。

所谓翻手心手背,是一种简单的比赛,一群小伙伴围拢站成一圈,举起右手打开手掌后,同时放下平摆在各自面前,让大家一目了然,有的是手背朝上,有的是手心朝上。快速数出手背朝上和手心朝上的人数,少数胜多数输。输的继续采取同样的方式,直至剩下两个人后,就采取划嘘嘘的方式定出输赢,最后输的那个人就扮演猫的角色。

扮演猫的小伙伴自己用双手遮住眼睛或将头埋在土墙或者门板上,按照规定大声数数:“一、二、三、四……”其他小伙伴趁着扮演猫的小伙伴数数的间隙寻找一个自认为隐蔽难以被发现的地方躲藏起来。这时,待扮演猫的将数数完,当听到大家说出的“躲好了”的提示后,再去负责把躲藏好的小伙伴逐一找出来,游戏才算结束。

乡下的土墙茅屋大都是左邻挨着右舍,供隐藏的地方总是那么多。那些家中黑暗的墙角、门背后、案板下、桌子底下、床脚、柜子里、箱子里,或者房前屋后的苞谷草秸垛、刺蓬、茅厕、猪圈、猪圈楼上、牛圈、牛圈楼上、树丛……都是小伙伴们躲藏隐身的地方,颇受小伙伴们的青睐。游戏中,藏身者对自己躲藏隐身之地安不安全,脏不脏,一概不顾,只要能躲过扮猫的小伙伴的寻找,然后再出现在大家的面前,那就是胜利,就是快乐,那种得意洋洋、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是何等地惬意!

在整个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那个扮猫的小伙伴也不简单,他使出浑身解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充分发挥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感官功能,多管齐下,增强寻找的能力,一旦发现什么蛛丝马迹,便顺藤摸瓜,轻而易举地找到躲藏隐身的小伙伴。加之玩游戏的一群小伙伴,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玩,那些经常躲藏隐身之地早已被相互之间摸得一清二楚,谁爱躲藏在什么地方相互早已了如指掌。因此,那些躲藏在显眼地方的小伙伴很快就进入了扮演猫的小伙伴的视线。当然,也有一些躲藏得好的小伙伴,让扮演猫的小伙伴不易找到。这时,扮演猫的小伙伴就会有意设下一些“计谋”或“圈套”,让躲藏隐身者中计或中“圈套”被套出来,自己现身。

记得有一次,一群小伙伴在我幺叔家院子里玩躲猫猫的游戏,我是躲藏在隔壁我三叔家牛圈楼上的一个小竹篾囤箩中,并拿了一大抱荞草将自己覆盖得严严实实的。没过几分钟,我感觉到找我的人在我躲藏的小竹篾囤箩周围绕了一圈。我在小竹篾囤箩里屏住呼吸,纹丝不动,找我的人随手抓了下荞草后,自言自语地说:“这个人应该是躲藏在这里的呀!怎么连人影子都没看到呢?”找我的人边说边下了牛圈楼,无功而返。直到找我的人对大家大声地说:“这小子应该是回家去了,真不够意思,明天要好好地收拾(惩罚或教育的意思)他一下!”当我听到找我的人这样说我以后,内心感到莫大的冤枉和委屈。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回家,我马上从牛圈楼上的小竹篾囤箩的荞草中翻出来,走到院坝里并对找我的人说:“找不到人,就不要乱说话、乱下结论,还说我回家去了,不够意思,明天还要收拾我。应该说不够意思的是你吧?”听了我的话后,找我的人顿时哈哈大笑,并得意洋洋地对我说:“看吧,即使你躲藏得这么好,也抵不过我的一句话吧。我要不这样说,你怎么会自觉地走出来呢?”找我的人话一说完,逗得一群小伙伴哈哈大笑。原来找我的人是有意为我设下了一个“圈套”,使用激将法让我主动现身。

秋收后,故乡凉山人家,都习惯把割好的干苞谷草从地里背回家,在房前屋后找一块场地,将一两百捆苞谷草堆成一座座宝塔形的苞谷草堆,有四五米高的样子,像一个个倒立的大陀螺,这让我突然想到了中国文联主席铁凝的中篇小说《麦秸垛》。我想,苞谷草堆也可以称之为苞谷草秸垛吧。待冬天来临,大雪封山的寒冬腊月,用铡刀将苞谷草铡细,可作为牲畜过冬的饲料。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有三五堆苞谷草秸垛,有的小伙伴玩躲猫猫游戏时,索性将苞谷草从秸垛中抽拉出来,人钻进去,再将苞谷草复原把自己覆盖上,不留下任何痕迹,就可以一声不响地等待着扮演猫的小伙伴来找。记得有一次在玩躲猫猫的游戏时,我三弟居然在我家苞谷草秸垛里躲藏了一个多时辰,大伙还以为他回家了。待大家玩累了坐下休息时,三弟才睡眼惺忪地从苞谷草秸垛中钻出来。顿时,大家才明白过来,原来三弟是在苞谷草秸垛里睡着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伙伴们一玩起游戏来就忘记了一切。躲猫猫的游戏玩了一场又一场。待最后一场躲猫猫的游戏结束后,小伙伴才相互发现,要么是他的脸被划伤了,要么是你头发被弄乱成了鸡窝草,要么是我的新衣服被弄破弄脏了,大伙的头上、脸上、衣服上、鞋子上,还时不时地会粘上一些干草、泥巴、蜘蛛网等杂物。这时,大家会相互之间用手在衣服上、鞋子上拍了又拍,或者打来清水,一个个胡乱地用一双双小手掬起水来在脸上抹了又抹。最后带着一张张脏乱不堪的小脸,怀着心满意足的神情各自回家,等待着父母那重三遍四的数落。有时正好碰到大人遇到不顺心的事,说不定还会挨上几耳光、几窝脚、几棍子呢,被打疼了,最多不过是咧咧嘴哼几声或哭几声,第二天起来照玩不误。玩得尽兴尽情时,早已把父母的叮咛当成耳边风忘得一干二净,把淘气和爱玩的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前,我总认为躲猫猫只是儿童之间的一种游戏,在为人父之后才知道,其实躲猫猫游戏也是在一至三岁的婴幼儿与成人或年长儿童之间进行的一种游戏,是成人或儿童与婴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形式。记得在女儿一两岁的时候,我也与她玩过躲猫猫的游戏。妻子背着或抱着女儿,我便在妻子前方或后方忽隐忽现,或以手蒙面,或隐匿于物后,或隐匿于女儿身后,接着大声发出“嗨”或“喵”等声音,同时移开遮挡脸的双手或其他用来隐匿的书本或衣物等,瞬间出现在女儿的面前或身后,女儿随即以微笑甚至大笑来回应,有时还大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并伴随有挥手、跺脚等兴奋的表现。躲猫猫游戏在满足了女儿情绪发展需要的同时,还促进了我与女儿的交往交流和沟通。

拣 子

拣子,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故乡凉山女孩子最爱玩的一种记分比赛的游戏,当然男孩子也可以玩,我小时候就玩过。所谓拣子,应该就是指捡石子。拣子游戏所需要的道具——“子”,很简单、很普通。拣子,亦称抓子、拈石子。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孩子们所捡的“子”有七颗,大拇指头般大小,往往是就地取材,有从水沟里顺手捡来的鹅卵石,有从采石场中或山路上特意寻到的普通小石子,还可以把破瓦片或破瓷碗底敲碎,打磨掉棱角,使其光滑圆润,用来当“子”。在一次次的捡玩过程中,那些原本有点硌手的“子”,被摩擦得圆润光滑,大家玩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一副“子”有五到十一颗不等,但故乡凉山孩子玩得最多是一副为七颗“子”的,就是这些极为普通的“子”伴随村里的孩子们度过了美好快乐的童年时光。

拣子所需的场地没什么特别要求,只要有一小块约半平方米大小且平坦的地方就可以了。山上路上,随便找一块略显开阔平坦的地方,当然了,像房前的院坝院窝、学校的操场、走廊、书桌都是拣子最理想不过的场地了。一次完整的拣子游戏要依次过捡、背、抓这三关,每过一关允许重复多次,若第一次没过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其中在背子和抓子这两关开始实行记分,谁先积满24分,谁就是赢家。最后按照积分的多少,依次排出名次。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就可以玩拣子的游戏。三五个人约在一起,选择好场地,便可以摆开阵势玩拣子的游戏了。参加拣子的孩子从荷包里抓出子,围着场地,或蹲或坐,游戏开始。谁先谁后采取翻手心手背、划嘘嘘的方式确定,也可以采取背子、接子的方式来定夺。其中,翻手心手背、划嘘嘘的方式,已在《打毛蛋》《躲猫猫》文中已叙述过。在这里说说背子、接子的方式:七颗子摆放在手心,将七颗子全部向上抛起,然后用手背去接下落的“子”,再将手背上接着的“子”向上抛起,反过来用手心接住下落的“子”,谁接的“子”多,谁就先拣子。

“拣子”的第一关——捡,把七颗“子”撒在地面上,然后捡起一颗“子”握在手中,将手中握着的这颗“子”抛起,分三次捡完地面上剩下的六颗“子”,依次捡起一颗、二颗、三颗……要求每捡一次都要把原来的“子”握在手中,同时在捡“子”时手不能接触到其他“子”。因此,在撒七颗“子”的时候,还得掌握好力度,不要撒堆放在一处,尽可能将“子”散开些,但也不要散得太远,太远了,捡的时候难度大。特别是随着子的数量逐渐增加,撒得太散乱肯定就无法将其全部捡入手中。游戏开始了,七颗“子”摆放在手心,往地面上一撒,捡起其中一颗“子”往上一抛,利用“子”降落的同时捡起地面上的“子”,然后接住落下的“子”。拣子的数量依次由少增多,从最初的每次只捡一颗逐步增加到同时捡二颗、三颗、四颗……直至一次性将六颗全部捡玩。在这一过程中,依次捡了不准确数目的子或者接不住抛出的子都算失败。而在拣子的时候,更不能触动其他子,否则也是全盘皆输。谁先过了第一关后,就接着过第二关——背。

“背”,就是将地面上的七颗“子”捡起来轻轻向空中一抛,在“子”下落的过程中用手背去接住。接着过第三关——抓,就是将手背接住的“子”向空中一抛,在“子”下落的过程中,扬起手去抓,抓到几颗就算几分,最终分数为24分。这24分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分多次完成。假使这次你失误了,下次再轮到你的时候,上次的积分依然有效。第二关——背,那些手背宽大、手指缝隙较小或者手背翘的孩子在这一关会占很大的便宜。因为手背宽大,“子”在下落时接触的面积大,落在手背上的“子”就会多些;手指缝隙小的孩子,“子”不容易从缝隙中掉下去,自然留在手背上的“子”就多些;手背翘的孩子,落在手背上的“子”会更加稳当一些,不易滑落。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拣子的“三关”中,第一关是单独完成的,而第二关、第三关则是由“捡”“背”和“抓”组成的一系列连贯动作。因此,到了第三关就不容易过关,要是前面两关有一丁点儿失误,后面就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谁最先在第三关积满24分,谁就是赢家。

拣子游戏不分左右手,但只能用同一只手操作完成。不论是“撒”“捡”,还是“背”“抓”,动作都是一气呵成,自然连贯,靠的是眼疾手快,但又必须沉着冷静。拣子,原本是女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也会让男孩子着迷,有时甚至让成年人也按捺不住手痒,挽起袖子加入阵营。在我的记忆中,幺爸、大姐都是拣子的一把好手,整个过程操作得干净利落,特别是拣子时候,头随着“撒”“捡”“背”“抓”过程忽上忽下,像鸡啄米一样,准确无误地完成了整个过程,其手法之快、准、巧,看得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拣子”的游戏看似简单,实则内蕴深厚,它除了陪伴着孩子们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外,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协调、配合和小手运动的能力。“拣子”游戏对于锻炼手腕的灵活性是很有益处的,一撒、一捡、一背、一抓,玩的次数多了,玩的时间长了,连我们这些男孩子的手腕也像女孩子一样灵活柔软。如今,这种“拣子”游戏几乎看不到了,孩子们有了许多花样翻新的玩具,谁还玩这种土里土气的游戏呢?拣子游戏恰似过眼云烟,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仅能珍藏在人们的记忆中了。即将步入天命之年的我,记忆深处,依然难忘拣子这个游戏。回忆起儿时喜欢玩的拣子游戏,那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作者简介:符号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男,汉族,贵州水城南开人,民进会员,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六盘水文学院签约作家,六盘水市水城区文联主席。有小说、散文、散文诗、诗歌和评论散见《西部散文选刊》《贵州作家》《香港散文诗》《江西散文诗》《师范生周报》《中专生文苑》《贵州政协报》《贵州教育报》及中国作家网、民进中央网、贵州作家·微刊、文学贵州·微刊等。出版有书信体小说集《那些年的爱情》,中篇小说集《远逝的恋情》,散文集《乡土物语》《岁月笔记》。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786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