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才忠 || 依稀凤池(寻找水城古八景)

肖才忠
2023-05-11
来源:六盘水钟山文艺

依稀凤池

——寻找水城古八景(上篇)


故土锦绣山河,自古史册诵之。水城八景,名扬四方,几代荷城子弟,相竞折腰。然而山河巨变,岁月沧桑,史上八景渐闻匿迹,寻踪难拾翠,胜景渐苍茫。昔日龙潜古洞,今朝珠喷灵泉成凤池。古木浮山,清溪消夏,成就凉都天下美名。时光荏苒,依稀凤池,二十余年前,不辱使命,众志而成城。一池四名胜,半城百年史。三百六十亩湖水,竟连荷城八景之半,北有“珠喷灵泉”,南盖“青溪消夏”,东接“龙潜古洞”,西连“古木浮山”。今之还乡归来,立于凤池湖畔,遥想古城八景,寻觅名胜古今,吟赏故土江山如画。



   珠喷灵泉——水城古迹之胜地

      清朝年间,水城“三美”,享誉贵州。李天极的诗,单辅国的画,桂天相的字。李天极的诗,尤以《荷城八景诗》闻名,水城八景,源于此诗。珠喷灵泉,位列诗首,“神仙有米掷城西,颗颗奇珍异出泥。泉涌水流珠约略,浪凝沙喷宝离迷。渊深隐弃蛟垂泪,浦合还来月映溪。天地一灵钟瑞气,圆匀影似碧琉璃。”

       珠喷灵泉,据《光绪水城厅采访册》记载,位于城北一里,严家湾至官厅一带,文笔山下,白沙洞边,二泉二潭星罗棋布,野草纵横奇石水涧。尤以鼓眼潭、葡萄泉最为耀眼,古志曰“潭中多鲤,相传有金银气,居民于黑夜遥见之,光芒高数十丈,如珠如花,纷纷四坠”。“泉从下涌出,累累然如葡萄,又名珍珠泉”。潭似碧琉璃,泉喷若珠涌,汇流成溪,田为沼泽。此地望之古城,犹如水泽之荷,故水城又称荷城。清朝光绪初年,水城通判陈昌言,在城西蔚日亭上题诗为证: “环城无翳水无波,回望城浮一叶荷。除却酒杯忙不得,夕阳亭上听秧歌”。流年似水,沧海桑田。曾经的“天地一灵钟瑞气”,因公路铁路的建设而湮没,鼓眼潭成了钢厂的水泵房,白沙洞沦为排污水沟,“渊深隐弃蛟垂泪”不幸言中,唯有珍珠泉独井残存。文革乱世,曾经风光绮丽的“印月潭、涤笔泉”人间消失,无影无踪。横盖民房,竖建村寨。之后又垃圾成山,煤堆为岗,污水横流,甚至出现排污沟爆炸死亡六人之天下奇闻。

       珠喷灵泉冒沙井,水城八景严家湾。沉寂多年之后,城北沼泽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在西部开发春回大地之际,市委书记徐敬源,力挺组建公司,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开发荷城花园,挖湖堆山先建凤池公园,恢复水城八景“珠喷灵泉”。并于2000年5月28日奠基开工。动工前夜,市府秘书长张有恒,前来工地现场检查,问我等公园取何名,思考瞬间即说,名曰凤池公园,水城城池之河谓之凤池,城中有个百年老校凤池书院,集水城历史与山河之人杰地灵而得其名。秘书长称之,有历史文脉,取名尚可,不过“公”字去掉则好,京城颐和园去掉一个“公”字,品味则不同凡响。一字之师,凤池园乃得其雅名。之后,国家建设部部长叶如棠,视察修建之中的凤池园工地,听闻是企业投资建公园,此位清华大学毕业的著名建筑大师,欣然题字“凤池园”。今天公园大门上之牌匾,即是大名鼎鼎的共和国部长叶如棠之手笔。

      龙潜古洞天生成,凤还池浴后人画。数百亩沼泽,挖田成湖,修渠引泉,汇成淼淼凤池。相传的古眼潭“金银气”,实则清初吴王剿水西,战败逃亡,马驮之金银珠宝,全丢入潭中。次年收复水西,吴三桂令众兵重拾古眼潭金银,昼夜舀水数日,眼见金银沉箱之影,却暴雨突至,潭水猛涨,战事又紧,吴王只好鸣金收兵回滇,至此留下迷离传说。古籍记载,城北沼泽烂泥,泥牛入泽,不见踪影。太平天国战乱,苗军攻城,车马纷纷陷入潭中,只得撤退北上,淤泥烂田保城池而入史册,印证当地古诗“自古兵刀不受灾”之传说。开发荷城花园之初,挖湖遍百亩,均不见传说中半点金银,乃立碑于珍珠泉边,留作古迹。又重建“蔚日古亭”于湖畔,刻陈昌言古诗于碑上。留下原田畴三处,修作鸟岛白鹭栖息,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胜景。四面莲花三面柳,亭台楼阁玉带桥。珠喷灵泉涌凤池,古景再现月印潭。

     珠喷灵泉胜景,北依佛顶山,南流凤池河。佛顶山古称麒麟山,横亘数里,头角峥嵘,因山似麒麟而得名。古寺沿山,庙宇至巅,登高望远,日落颇为壮观。山脚龙王庙,门前冒沙井,古木参天,庙宇三间,雕梁画栋,“常施甘露”牌匾,彰显佛门之慈善。五十年代,公路修建,百年古庙拆之。沿山拾级而上数百步,光绪年间修建的上帝庙,巍峨于茂密箐林之中,三层大殿,铜瓦鳌檐,飞阁流丹,下临荷城。“威镇麟郊”牌匾高悬,山雨欲来风满楼,荷城众生朝夕拜。峰回路转,林壑尤美,再登山腰,有座百年道观玉皇阁,于1877年暮秋,依洞靠山而建,阁楼三层,高约五丈,形如宝塔,耸入天际。石刻楹联,引人注目,浮想联翩,“威震华夷,千古英风留圣迹;恩遍环宇,万载俎豆茬馨香”。往事不堪回首,60年代“破四旧”风起云涌,佛顶山上的帝庙皇阁,年久失修,皆毁于文革。凤池园建成之后数年,佛顶山上庙阁逐一重建,方显盛世其昌,古之八景踵事增华。

     时至辛丑金秋,重登佛顶山,山巅天祖庙遗址旁,忽见一功德石碑,捐款建庙百人,慈母名列其首,是为惊奇。凭吊二十余年前沧桑石碑,感念高堂积德行善一世,生前乃耄耋之年,仍省吃俭用还登山捐功德,街坊四邻皆不知晓。家母行善积福,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乃感慨万千,层云荡胸。俯瞰凤池秋水,遥望凤凰山峰,浩然唐诗油然而至“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清溪消夏——凉都创意之起源

      中国凉都,盛夏酷暑之际,成为南国避暑天堂。十九度的夏天,令川渝几省游人趋之若鹜。六盘水,国家气象学会第一个以气候命名的城市,2019年入选全国最佳十大避暑之都。昔日默默无闻的山城,缘何享誉大江南北 ?中国凉都之创意,源于水城八景之一的“清溪消夏”。

      清溪消夏之景,志书泛指城南凤凰山麓,峰丛石林间之溪流,清代《大定府志》云,水城溪自城西来,入乱山之中,弯弯曲曲,环城西南,潆回而东,有九曲十八弯之美。水城八景之一的“万笏朝天”,其风华也于此,麒山耸秀以呈祥,凤峰层峦而献瑞,古有七十二峰之秀。清朝名士陈琮,由川而来,终年隐居城南,诗曰:“凤水鳞山暑不侵,覆钟耸寺白云深”。夏季凉爽无扇,空气清新若洗,山清水秀,田园风光。清末文人墨客赞之“清溪消夏”:   炎炎夏暑避前溪,晕日红霞逐鹜啼。添色远山青草蔓,畅怀出岭碧云低。廉名美吏清如水,丽句诗人醉若泥。纤月夜弯松径古,拈豪一饮小桥西。

      水城河古称水城溪,千亩麒麟大坝间蜿蜒曲折,“柳暗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依山傍水,清溪消夏,聚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今之凤池湖光山色之地,源于九曲十八湾之河畔。

      田园村舍,溪流纵横,驿道石桥,河湾之洲,有一名胜曰“萧家碾子”,青瓦木樯,庭院深深,独扬古柳,白鹭飞翔。天下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正是当年萧家碾子的景色写照吗?远古荷城,万笏朝天,清溪消夏,萧家碾子,构成一幅水城八景的世外桃源山水画。

      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抗战烽火连黔南。水城名士田君亮,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曾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后为贵州大学首任校长。四十年代抗战后期西迁,曾衣锦还乡,漫步于水城河畔,柳下垂钓,吟赏烟霞,做客于碾子庭院,与主人萧辑轩参议长,煮酒论荷城,赞叹绿水青山,田畴纵横,河水清澈,气候宜人。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七十年代,水城坝子水患成灾,稻田绝收。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万人挖河,截弯取直,九曲十八弯不复存在,残河成泥塘,田野变泽地,碾子河干柳枯残存孤房。后又厂矿学校兴起,开山炸石,七十二秀峰之美红颜没落,田间沧桑驿道匿迹,河畔百年老桥崩塌。记得二十余年前,曾受命主政荷城花园开发,上任之首日,就是爬上萧家碾子后的小山,遥望水钢征地后嫌弃退还的四百亩沼泽烂田,垃圾成山,民房乱建。然而只有五万元起家,却要三年建成新区,竟茫然失措。次日率朱江维忠等人,赴昆明世博园及翠湖考察,擘画开发故土荷城之计……。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西部大开发,煤都焕然一新。钟山生态立区,文化旅游复兴。市委书记辛维光,力推“凉都”城市品牌创意,开发水城气候资源。气象局局长朱德贵三上京城,终于获得国家授牌“中国凉都”,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适中的专家考察评审,开创了凉都旅游之先河。清溪消夏之古诗,启迪了“凉都消夏”文化节的盛世。再看水城河畔今之胜景,河岸十里樱花盛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色满园,莺飞草长,游人如织,给“青溪消夏”之古八景增之秀色,成为凉都旅游之美丽名片。晚清县志《荷城赋》曰:   “清溪消夏,还吟濯足之歌;文笔插天,漫写凌云之志。”


古木浮山——地质奇观之探秘

      远古水城,名谚而道: 上钟对下钟,黄土在当中,谁能识得破,儿孙坐朝中。上钟即黄土坡之钟山,下钟即场坝之钟山,而浮山恰好其中,于城西三里许,横水田中,自城望之,如舟浮水面,故名。浮山平缓,若巨龟仰望凤凰山峦,因山顶有气象站,民间俗称“气象站包包”,水城八景之一。当地古志云“流霞晚照夕阳丹,秀柏松高岭外山。浮霭淡烟苍木美,啸猿孤鹜白云闲”。古镇七星伴月生辉,城西古木浮山滴翠,乃为荷城双绝。浮山古木参天,千株松柏郁郁葱葱。相传山之西麓,有一棵千年香樟古树,枝繁叶茂覆盖茅庐几间,后毁于七十余年前战乱,其木修两进大宅庭院还余。荷城花园开发之始,山南切坡建钟山大道,工地挖出古墓西汉铜釜,由此可见,浮山历史,源远流长。

      浮山古迹不足为奇,真正浮山之奇观,乃地下磅礴溶洞。光绪年间县志记载,“西清硐,在浮山麓硐口,竹箭森笼,林荫茂密,此山前后两硐谽谺,上透天光,下临阴河,以石投之,砉然有声,四壁峭立,若虬若蛇,若猢狲若蝙蝠,怪怪奇奇,不可名状。坐少顷,冷气袭人,因题擘窠字曰消夏”。题字者名谁?水城厅通判陈昌言也。今之凉都消夏文化,也源于古人题写之消夏二字。

      古之西清硐,今之麒麟洞,2002年初春,荷城花园开发麒麟洞景区,清运洞中泥土垃圾数百车,夜以继日,奋战百天,建成麒麟公园。古洞重见天日,地下奇观,绚丽多彩。洞门前木雕牌坊,玲珑剔透,龙飞凤舞,“地海浮山”牌匾悬挂于上,犹雕栏玉砌,古色古香。开园之日,万人空巷。麒麟灯会,更是浮山之夜的空前盛况。

      古木浮山滴翠成八景,珙桐珍奇异木甲天下。洞门之庭,和平坛中,有一棵稀有的珙桐树,又称“鸽子花”,号称植物界的“大雄猫”、“活化石”,国家一级植物,是第四纪冰川期后的孑余植物,世界各地均有绝迹,唯有云贵高原稀有残存于深山老林。那棵栱桐,开园之时玉舍林场赠之吉祥之苗,至今二十余年,合抱之粗,枝繁叶茂,翠掩洞口,寓意麒麟鸽花,凤池之地得天独厚。

      麒麟洞,中国城市中心区唯一的喀斯特溶洞,东进西出,洞长千米,宜于游览。洞内景象万千,洞中有洞,洞中有河,上下二层,奇峰林立。石笋倒悬、石树成林、石瀑如流。“观音坐莲”“唐僧拜佛”“龙腾虎跃”“地海浮山”等溶洞景致,乃为地质奇观。后六盘水市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成功,此洞为国家地质公园象征,名冠华夏。

      贵州是举世闻名的喀斯特王国,国际上有溶洞之省称谓,而六盘水溶洞文化更是灿若星辰。硝灰洞遗址,发掘出远古“水城人”,属二十万年前的古人类,与之六枝桃花洞古人类遗址,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三十年前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素有北有“周口店”,南有“盘县大洞”之称,是中华远古文明之瑰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

      古木浮山之地下溶洞,相传也曾发现远古人类遗迹。少时秉烛遂人探洞,曾发现过动物钙化遗骨。之后开发麒麟洞,又随专家进洞多次,偶见古人类活动遗迹,只是早年的人防工程开发,曾有毁坏。附近二三里之处的大丫口燕子岩洞穴,70年代曾出土剑齿象化石,距今约四十余万年,为我国长江以南首次发现之较完整剑齿象化石,现存于省博物馆。当时不知化石为剑齿象,曾与众蜂拥探秘燕子岩,洞中刨土,寻觅“龙骨”。

      凤池之畔的麒麟洞,与水城硝灰洞遗址,远古人类文明之地,历史长河中之驿站,曾属夜郎古国,又是明代奢香土司之水西属地。今之广场乌蒙铁塔,铭文载之史册——“斯是高原,乌蒙之巅,先民燧火,点燃于廿六万年之前,牂牁夜郎,崛起于春秋秦汉之世”。


龙潜古洞——荷城历史之传奇

      龙潜古洞,古镇城内唯一的八景之名胜,石山峻秀,高逾十丈。峭壁之下,有一大岩洞,清泉涌出成井,半城饮水之源。其山名曰龙洞山,其井又称见龙井。府志云,“石山峭峙,下有泉清冽,汇为小方塘,汲之者往来井井焉”。远古相传,有人大年初一洞中挑水,忽见井中金龙游曳,一传十,十传百,坊间便称之为见龙井,洞井所在之街,便作龙洞街。

      龙洞山,城池西北地,与城内塔山等七座小山称之为“七星伴月”,对峙城西千亩田坝,遥望滴翠“古木浮山”。城池古镇,六条主街三十条小巷环绕,美若古代八卦之形,堪称古城一绝。七座玲珑小山散落其间,风景如画,古称之为“荷盘戏珠”。乾隆年间贵州总督张广泗,游于水城题诗诵之: “图画春风一晌开,四面水色映楼台。刻来陌上城三里,自古刀兵不受灾”。

      古城之美,美在城墙。雍正十年,水城设厅,乃建土城之墙。《贵州通志》记载,“城濠外四面皆平田也,盛夏久雨,溪流暴涨,则水高数尺,人行路在出没隐现间,而田塍皆没,上下数十里淼淼然若湖海,此水城所由名也”。乾隆年间改建为石墙,高一丈五尺,厚八尺,周边长四百五十丈。城开三门。东门曰“挹晖”,迎晨曦之美。西门曰“景成”,望风景之成。南门为“启文”,启文明之风。光绪元年,官府又在三城门之上,修建二层城楼,东曰“春熙”,题匾“关迎紫气”。南曰“向化”,题匾“风清禹甸”。西曰“桂馨”,题匾“水月光澄”。城廓四面环山,北山“文笔插空”入云,南水“清溪消夏”翠柳,西望“古木浮山”夕照,东迎“金钟扑地”朝晖。民国年间,海外留学归来的县长阮略,踏进水城,一直赞不绝口,世外桃源,莫过于此。

      城池高地,松柏古寺,草木苍翠,亭台楼阁。道光年间,通判袁汝湘将城北九十余年的万松书院,扩迁至凤翔街,一院三进,正堂二层,厢房两边,取名凤池书院。其科举扬名,儒士辈出,水城“三美”之诗人李天极、画家单辅国、书法家桂天相,先后求学于此,博取功名,光耀荷城。诗美,画美,字美,聚水城山川之灵气,享誉古代贵州文坛,又同属荷城街上生长,乃传为全省文坛佳话。清代画家单辅国,荷城西街人氏,志书称其“诗文字皆工,尤善于花卉人物,色色皆精,工笔则冠绝一时”。书法大家桂天相,凤池书院十年寒窗,春夏秋冬临帖练字,王、颜、欧、柳,无不默会其神,故楷行各书俱臻绝妙,其擘窠大字尤其端庄流畅,奕奕有神。道光十年,桂氏赴大定府参加府试,虽“文章平平”,却“字盖五属”,录为贡生。其字一鸣人,名扬乌蒙,城内题匾“城隍庙”,城外题字“石龙潭”。坊间题写的对联“古洞诗吟山色里,无弦琴在明月中”,富有生于斯长于斯的“龙潜古洞”之情怀。其省城大十字旁的庙宇“大道观”牌匾题字,后人惊叹可与京城“颐和园”比美。而“颐和园”之题字,乃为贵州印江人氏严寅亮所写,大气磅礴,宫廷拔萃,慈禧太后慧眼而选,名震天下。桂天相为荷城“武庙”牌匾题字,堪称书法珍品,其匾现收藏于水城古镇的“田君亮故居”,文人墨客无不顶礼膜拜。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水城“三美”之诗人李天极,古镇城西生长,凤池苦读,饱读诗书,咸丰年间甲科中举,后补州判。尤喜故乡绿水青山,清风明月,田园风光,堪称古代水城“徐霞客”。著有《蕉窗回文诗》等名篇,其《荷城赋》,成为一方志书的传世之作。呕心沥血作《荷城八景诗》,故土锦绣山河,流淌笔墨之间,八景之说,源自于公。其“龙潜古洞”之作,诗美若画,流芳百年,“玲珑石窍隐深渊,北斗星缠一地天。龙卧洞中波涌浪,凤翔山里雾凝烟。红霞紫射岩边穴,白水清流井上泉。风雨酿成霖与澍,穹苍感应祷墀前。”

      二百余年的乾隆古城之墙,解放初期却无端拆毁,只遗留城北观音阁下一段石墙的断壁残垣。城东南角的水城河岸,雍正年间建造的土城之墙,仍隐约可见半截。明代水城土司建造之山墙,立于沙田街西端,明月半墙,草影斑驳。凤池书院,历经百年沧桑,演变为城关三小,后年久失修,又迁于城西小山之麓。龙潜古洞,虽百年名胜,也曾一度黯然失色。凤池开发之时,曾引市长易胜金,绕层层破旧瓦房之后山,方得观之干涸破败之井,无不惋惜长叹,历史古迹,竟藏在深闺人未识。市长一再叮嘱,不遗余力,恢复“龙潜古洞”之八景。之后,挖田成湖三百亩,拆迁移民千余户,龙洞方重现天日,“白水清流井上泉”再现。2015年6月6日,建城二百八十三年之际,古镇旧城改造开工,作为老区长老城人老拆迁户之“三老”,省城百里归来,曾与众宾移步“龙潜古洞”之前,植桂花树林以之纪念。西望凤池,凭吊龙洞,缅怀先贤,心潮澎湃,吟诗以记凤池之峥嵘岁月,“荷叶小城环桑田,官厅曲径人万千。凤池秋水栖白鹭,龙潜古洞听乡音。”


狮山寻

——寻找水城古八景(下篇)

      沧桑暮年,解甲归田。端午登高,寻芳拾翠,重回母校一中,又登故乡名山“雄狮卧地”,史上水城八景。见草树丛生,乃拾级而上,曲径通幽,至半山亭处,登高望远,遥想当年,眺望“文笔插空”之峰,对峙“金钟扑地”之景,俯瞰“青蛙听雨”之秀,水城八景若诗若画。一别四十六春秋,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故土巨变,唯有狮子山依旧,乃重拾八景乡愁。


雄狮卧地——钟灵毓秀之宝地

      狮子山,故里名胜,水城古八景之一,荷城之东,田野孤峰,高若九层塔楼,形似雄狮卧地。光绪年间《水城厅采访册》曰“峭拔凌空,势如起舞”。清代水城古诗又云“马坝由来排阵势,狮子摇玲召客来”。自从水城中学六十多年前,由城内搬迁至城东二里的狮子山下后,狮子山便成了水城一中的象征,也是成千上万莘莘学子的乡愁。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今之狮子山,荆棘掩映,青苔石阶。野草连天,却挡不住几位花甲学子的步履蹒跚。行至山腰,忽见山间有一亭,年久失修,树木笼罩。扒开森森草木,踏进八角飞檐小亭,朱色圆柱之上,楹联引人注目,“峰峦雅秀喜挺挺禾苗壮,亭榭玲珑看悠悠流水萦回”。细细一看,居然是吾之中学历史老师柯亭聪题写。此停建于1998年,至今二十四年有余,乃纪念当年的水城一中,从荷城迁至狮子山下四十周年而建。

      曾记否?狮子山下,桃李芬芳,名师云集,百花争艳。李树民先生的地理,曾广云先生的语文,柯亭聪先生的历史,胡廷翼校长的资历,成为那时狮子山下中学校园之美谈。居家狮子山麓的李树民,学子之良师益友,年少背井离乡,50年代远赴水城,其地理教学,名冠八方。中年叶落归根,举家迁回四川金堂,古稀余年病故,水城门生却集队成群,千里奔丧吊唁,皆曰恩师,则是众学子心中雄伟的“狮子山”。

      资深校长胡廷翼,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老地下党员,不仅为水城的解放赤胆忠心,也为水城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晚年迁居广东珠海,颐养天年,去年九十九岁寿终正寝,故里师生无不哀思怀念,“百岁校长驾鹤归珠海,满天桃李悲泪洒水城”。一幅挽联,道尽狮子山下成百上千芸芸学子,对老校长归天的无尽思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对狮子山下,那群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园丁们一生之真实写照。而雄狮卧地,也见证了水城一中人才辈出,北国英才奇凡、京城名医王翔,皆师出一中,乃雄狮卧地,不负韶华。

      丙辰年间,唐山大地震,毛主席与世长辞。年末寒冬,校园失火,吾辈同学,奋不顾身,烟火之中先抬出伟人雕像,再抢救书籍课桌。风华正茂,英勇之举,乃成校园一时“英模”。时至次年,凤凰公社修渠穿于校园,全校千余师生,春季皆参与修渠挖河。当地民工却上狮子山头,开山炸石,掀巨石滚于山下,激起众师生之怒,挺身而出,上山护“狮”,雄狮卧地之水城古八景,才没夷为平地。其文化荒漠之年代,文物古迹孰不九死一生?莫说狮子山,就是老水城历史之标志性建筑——东门塔山正气亭,这个民国时代纪念抗战胜利的六角亭,不也是在文革时期拆除,修建一个废弃的塔山水池吗?坊间民谣道,“水城无水,塔山无塔”。直至21世纪之初,开发凤池,乃由荷城花园公司出资,老城贤达人士出力,方恢复塔山之塔,可毕竟是重建之塔,缺乏古塔的沧桑之魂,然而却与三百亩凤池之水,共圆了几代水城人“水城有水,塔山有塔”的夙愿之梦。

      雄狮卧地,流年似水。四十余春,白驹过隙。再回母校,也是鬓霜花甲。今之母校扩建,一分为二,高中迁新区双水,百亩校园,楼堂鳞次,郁郁葱葱。踏进教学主楼大厅,一尊高大毛主席塑像挺立中央,似曾相识。还是市收藏协会曾阳会长告知,如此巨大木胎漆器伟人塑像,世间极为罕见,是学校保留下来的文革文物,曾在火灾中抢救而出,免遭劫难而成校史馆的镇馆之宝。听君一席话,瞬间澎湃心。这不正是当年再刚金荣光立吾辈同学,从烟火弥漫之中抢救出来的伟人雕塑吗?人间有缘,似梦惊醒。景仰那尊主席雕像,回首峥嵘岁月,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四十六年,恍如隔世。只有这尊领袖雕塑之传奇,还有那雄狮卧地之名胜,见证我辈“踏过人生千重浪,归来仍然是少年”。


青蛙听雨——沧海桑田之岁月

      青蛙听雨,诗情画意,后来居上,曾列为水城八景。县志记载,古籍亦云:   “青蛙泉,在城东一里许,水田中小石山下。山形如蛙,有洞谽谺曲折,人栖宿其避风雨,倏闻水吼声,惊而出,则水涌至洞口与水田平。中多怪鱼,其大者可长四五尺,俗称小石山为青蛙听雨”。其实,“青蛙听雨”之胜景,就是城东一里半处的一片树石相映之丘陵,蛤蟆鸣声,犹如鼓乐喧天,亦名“癞子洞”。小石山间,溶洞星罗棋布,大洞可容数十人,小洞清泉幽潭,红鱼点点。东边日出西边雨,万蛙齐鸣映虹霓。春天更是桃花千树盛开,在茫茫田野之中“万绿丛中一点红”,是荷城郊游的两大名胜。西有“萧家碾子”世外桃源,东有“青蛙听雨”幽潭奇观,尤其是小石山东边,田野之中片片深潭,纵横百亩,名曰“四方堰”,清澈碧蓝,菱花灼灼,白鹭齐飞。少时游泳于此,宛若天池,身临其境,富有“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之诗情画意。

     “烟锁石桥横水浅,雾云杉树碧云深”。清代贵州诗人李天极笔下之景,即是钟山脚下之“青蛙听雨”田园风光。古桥驿道,城门挹晖。七曲河湾,金钟倒影。西有塔山望月,南望雄狮卧地。浣云古桥通文庙,三千杨柳绿河堤。六十年代,建设钢厂,青蛙泉抽水,四方堰设泵,八景之名胜,历史长河之中销声匿迹。之后泉涸水退,民房横七竖八,滥建无序。二十年前,钟山开发区组建杨柳公司,群策群力,逐渐把这片田野村庄,开发成今天高楼林立的杨柳城市新区。

      水城河,故乡之母亲河,绕钟山北麓东逝水。世纪之初,治理水患,工程浩大,拆迁为先,至钟山北段,两岸房满,河水污染,千户搬迁,难上之难。建设局长启顺,率队沿河调研,提出改道方案,避山北拆迁之困,绕山南平坝田畴。众志成城,河湾乃变道,杨柳新区,方显今日山清水秀之新貌。

      钟山大道,曾止于十里长街,原规划至“金钟扑地”一带。凉都之创意,城区须东扩,于是钟山大道东延双水,二十里长街省内闻名。那夜,副市长伍祥华,率泽义国民李丽吾等,德坞黄昏始行,夜半“青蛙听雨”,拂晓双水终至,夙夜奉公,致力二十里长街一年通车的神话。“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青蛙听雨”成大道,“金钟扑地”变都市。沧海桑田,河湾改道,依然绿树成荫,十里河岸柳翠似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昔年“青蛙听雨”,今朝“百鸟来朝”。


金钟扑地——人杰地灵之圣境

     金钟扑地,水城八景之一。在荷城与场坝之间,有一孤山,名曰下钟山,犹如荷城独秀之峰,巍峨城东水城河畔,形如覆钟。其状又如盔铠,禀令森严侍立,古称“将军山”。《水城县志稿》载:   “山腰有泉,极甘洌,又产野茶,亦可口,山顶夙建文阁,今圮”。清代末年水城厅训导赵昱有七绝云:   “灵气聚西又聚东,如钟突兀镇当中。世间若有莛钟此,远近闻声必太洪”。因下钟山与黄土坡的上钟山东西对峙,钟山区因此二山得其名。

     “金钟扑地”,可谓水城八景之首,尽管八景也是众说纷纭,但从历史之考证,下钟山名气最大,古迹年代久远。县志记载,山顶文昌宫建于乾隆年间,有正殿三间,另有藏经楼和钟楼各一,水城各庙宇的经书,大都藏于此。文昌宫后遭雷击而坍塌,直至百余载之后的民国末年,由民间捐资原址重建,解放之初又被拆除。二十年前,开发下钟山一带的杨柳新区,吾等登山规划,沿古道爬上山巅,电信铁塔之下,仍见庙宇遗址,断壁残垣,石坎尚在,凭古吊今,感怀荷城。

      钟山虽孤于田野,清末民国之际,山上却香火不断,佛道两教融于丛林,道观佛庙立于一山。秀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河地。玄灵宫、地藏院悬于半山岩石,掩映幽深野茶树林之中,隐约可见。钟山之下,水城河畔,地母庙尤为壮观,古木参天,前后两殿,供奉地母菩萨,十八罗汉栩栩如生,护卫圣祖观音坐莲。殿前悬挂木刻黑底金字楹联:   “坛阐此居先,推广众生同修方寸地”,“教昌犹待后,迪化愚顽共守性中天”。殿门悬巨匾“道贯古金”。新中国成立之后,破除迷信,钟山庙宇群全拆之,夷为平地,宗教文化,荡然无存。

      钟山东北侧,商贾云集,闹市喧哗。水城山珍野味、风味特产,荟萃于此,集福厂铅锌、木城的贡茶、摆里嘎土烟,五里香稻米,闻名遐迩。尤其是山楂糕,素有“水城楂糕甲贵州,廖家楂糕甲水城”之说。四川会馆、江西会馆、湖北会馆等,皆立于集市。四面赶场,八方庙会,人山人海,绵延几里,称之为场坝。

      街上张家,有一少年张重山,灯下三更,寒窗苦读,发奋图强,凌云壮志。民国初年,考取公费留学,就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冶金工程。归国后就任黄埔军校理化教官。三十年代曾任上海炼铁厂少将厂长,著有《我国军用金属自给发展计划大纲》和《我国西南钢铁工业之蠡测》之巨著,誉为中国现代冶金工业之先驱。抗战爆发,奉命西迁并筹建重庆炼钢厂,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厂长。因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抗战之年,四十九岁即英年早逝。先后十年追随张公于沪渝的水城名士萧辑轩,回乡办学后闻之恸失良师,敬挽联悼之: “京杭晤语,沪渝相从,亦师亦友,雨夕风晨空想望。抗战甫终,建国未就,炼钢炼铁,山颓木坏失凭依”。张公廉洁,病逝竟不足银两安葬,后由钢厂职工捐资二万,水城故里萧辑轩带头率众募款数千,张公得以入土为安,国民政府参谋总长何应钦,还为其题写墓碑,以表抗战功绩。因张重山又名张连科,1945年,水城县政府为纪念其抗战丰功,将木柯乡改为连科乡。场坝街边,远古将军之山,不正是缅记张重山将军之英灵否?

      钟山英才张重山,抗战病逝留美名。故土五十六壮士,抗日战亡不应隐姓埋名。《水城老城志书》记载,八年抗日战争,水城五十六人曾为国捐躯。“水城籍抗日阵亡将士名录”记之,阵亡将士,大都青春年少,弱冠之年。最小的王少先,才十六岁之年少,却在江苏对日对战中阵亡。年长的曹良俊,城关镇人,也才四十春秋,官至上尉连长,湖南岳阳对日作浴血奋战,率百余将士英勇杀敌,战死沙场而报国。二十八岁的赵银臣,参加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对日作战,却亡于异国他乡……

      巍巍钟山,肃立祭雄杰;滔滔溪水,洒泪哭英灵。历史铭记,水城儿女,无愧于锦绣山河。


文笔插空——壮志凌云之史诗

      雄狮卧地,仰望将军之山。文笔插空,漫写凌云之志。登高文笔山,一览众山小。前瞻古镇荷城。后瞰十里钢城。遥想古之水城仁人志士,挥毫文笔山,“缘如大笔彩云咸,草篆虫书隐古巉。天地有灵钟北岭,蕙兰多秀毓西岩。前峰挂榜开金字,远岫提空寄石函。田若砚方三亩巨,仙神待执手掺掺”。

      城北主峰文笔山,水城八景之一,古诗曰“文笔插空”,位于荷城古镇北面的官厅梁子之上,岭上独秀之峰,山尖如古代毛笔,水城县志上称为文笔山。三十年前盛夏,曾登山至巅望远,荷城青未了,万笏共朝天。西至梅花山麓,东归玉和山涧,层峦叠嶂,千峰成林,古曰群雄逐鹿,万马下山。不愧为水城古之八景“万笏朝天”。 笏也,古之宫廷面圣持之碧玉,万山群立,如玉笏滴翠之壮观。放眼山前,水城八景奔来眼底:   “青蛙听泉”,望塔山之月;“雄狮卧地”,观四方之堰;“金钟扑地”,流七曲之河;上有“文笔插天”,下有白沙之洞。水城坝子,万亩良田,一望无际。

      文笔山麓,官厅西面,有一磅礴之溶洞。水城古志记载:   “白沙洞,城东北。居民因寇至避其中,曲折数层,窄处仅容人,宽处则洞宇廓然。秉烛游,约二十里许出文笔山后。春夏间水从洞口出,流为涧,多白沙,与他泉异。当避难时,贼不敢进,以城北炮子能至洞前”。白沙洞,“宽处则洞宇廓然”,景象奇伟而壮观,其洞厅之大,可修城廓,容纳百人之上,北通山后青杠箐林,方见日月之光。

       青杠林,城北文笔山后的茫茫箐林,青杠古树绵延十里,空余“三块田”可耕,遗有“石大人”名胜。穷乡僻壤沉寂百年之后,终于迎来60年代三线建设的春天。水钢之建设,国家工程,乃秘称“青杠林场”。西南三线建设副指挥长彭德怀元帅,率专家亲临青杠林间选址建厂,坐镇荷城的铁道兵七师“司令部”,指挥千军万马会战水城,全国各地十万建设大军开赴六盘水,修钢厂电厂,建矿区特区。“文笔插空”,书写传奇史诗,见证时代之巨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文笔山后,十里青杠箐林,万马奔腾,千军昼夜会战,艰苦创业建厂。东北鞍山钢铁厂副厂长陶惕成,一马当先,挥师万人齐战“三块田”。时年四十七岁的水钢建设指挥长,风餐露宿于窝棚,夜以继日于工地,长期抱病工作,使这位新四军老战士,突然倒在工地上而英年早逝。“才微无低调,奋达恨病生。明朝振双为,挥戈战水城”。这就是陶惕成生前之诗稿,也是三线英杰的豪迈之情。钢城三线往事,沧桑悲壮;二十余载史诗,荡气回肠。“文笔插空”,犹如耸云之碑,铭记当年十万壮士之功;雄狮卧地,朝拜客死他乡百位之先烈。

      昔登文笔山,无崎岖之路可走,山陡而斜,树以难生,茅草遍野,荆棘丛生。山下乃官厅梁子,横亘三里,乱坟之岗,荒芜之地。少时常翻越官厅梁子,与众同行,夜至钢厂看露天电影。坡坡坎坎,月黑风高,坟野遍山,不寒而栗。今之官厅梁子,十里钢城一角。高楼林立,万家灯火,人声鼎沸。曾经文笔山的下白沙洞,今之民房掩映难寻,却见东边崛起的城市隧道车水马龙。一洞连两城,天堑变通途。十里钢城,群山沸腾;花园荷城,若画风景。文笔山佛顶山交相辉映,水城古镇凤池秋水珠联璧合。宋代柳永名人名词,东南形胜,西湖图景,千年传颂。“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珠喷灵泉、龙潜古洞、文笔插空、清溪消夏、光明削玉、万笏朝天、金钟扑地、古木浮山”,乃水城历史之古迹名胜。光绪年间《水城厅采访册》、民国年代的《水城县志稿》多有记载描述,雅称老八景。后人因“光明削玉”无处考证其遗址,又添“雄狮卧地”或“青蛙听雨”为新八景。五十年代末期,水城县委编写的《铁水钢花映水城》一书多有印证。然则,老八景也好,新八景也罢,都是天赐水城之自然文化遗产,名垂青史,光照后人。

      “三池三湖六盘水,千岩万壑一凉都”,陈公名联,自成今之六景。荷城花园“凤池”、梅花山下“瑶池”、水城双水“龙池”,三池若画,池池如诗。湿地公园之“明湖”、双戛乡之“天生湖”、德坞水库之“德湖”,三湖旖旎,湖湖碧波。若添有“水城古镇,十里樱花”,可为当代天合之美的“凉都八景”,或抛砖引玉,与昔日水城古八景媲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水城钟山,与昔日古八景天地共存;钟山水城,与今朝新八景日月同辉。

   

(谨以此文纪念水城建城290周年,2022.10.3夜于贵阳)


     作者简介: 肖才忠,1960年生,水城老城人,研究生学业,曾任钟山开发区管委副主任兼荷城花园公司法人经理,钟山开发区管委主任,钟山区委书记兼区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退休后受聘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顾问。


(编辑审核:赵开云)



阅读772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