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兵 || 怀念我的老师

何其兵
2023-03-01
来源:西南文学网

居里夫人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题记


自从眼镜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以后很多人都以为我是老师。其实,我不是老师,我是学生。当学生多年,拥有老师无数,不幸的是,在众多老师中有三位小学老师已经仙逝。然而,在我心里,三位老师一直“活着”。

我在草房、瓦房、平房里度过了小学六年时光。在这三所不同房屋结构的学校里,我依次接受了韦老师、杨老师、周老师三位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1994年3月,我们寨子迎来了一位姓韦的老师,这位老师还真有点“老”,年近花甲满头银发。学校办在一幢草房子里,据说房子的主人叫“杨老将军”,至于“杨老将军”是谁,没有人知道。这幢属于“杨老将军”的草房子成为小山寨里的“最高学府”——全校有学生23人,其中一年级20人,二年级1人,三年级空缺,四年级2人,桌、凳自带,每生每学期书学费30元,有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三门课程。教室就在堂屋,三个年级“混”在一起韦老师全方言版授课。

草房子里上学条件艰苦,但我们乐在其中。从开学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享受”着“课间一小时”了,因为每上完一个年级的课,要休息一个小时,等别的年级上完才轮到本年级。“课间”主要活动是玩纸飞机,“飞行”一小时后,便传来韦老师“来了!来了”的呼唤,于是大伙儿赶紧一溜烟“飞”进教室。“六一”儿童节,韦老师准备红领巾,带领我们到镇中心小学观看演出。简陋的草房子里也有音乐课,至今还深深记得韦老师教的《只怕不抵抗》:“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打起小铜鼓,得隆得隆咚!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

韦老师家在另外一个村子,距离我们寨子大约六七公里远,他每天沿着小山路徒步往返十多公里,风里来雨里去。我们才读完一年级,韦老师就“告老”回家了,我们不得不转到寨外的村小学就读。

村小学条件稍好一些,石墙、泥瓦,共有一、二、三年级学生90余名,主动请缨办学的杨老师“一身多职”——同时任校长和三个年级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这回各年级倒是“分开”了,一个年级一间教室,教室里摆满了学生们自带的八仙桌长条凳和木制小板凳。语文、数学各年级单独上,音乐、体育等“综合课”三个年级一起上。

在村小学,我们不仅继续享受“课间一小时”,而且第一次感受普通话授课。在这里我有幸经历了两年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春暖花开,杨老师带领我们春游和播种油桐树种;烈日炎炎,我们充分利用“课间一小时”下河游泳;秋高气爽,老师派人提前将铅笔、圆珠笔、橡皮擦、作业本等藏在山坡上的草丛里,然后率领全体学生高举五星红旗浩浩荡荡进山搜寻,曰“搜山游戏”,回来后组织大家写作文,题目叫《搜山游戏真有趣》;寒风凛冽,我们围着炼制焦煤的炭窑,或烤火取暖,或烤饵块粑、糍粑解馋……平时,弹玻璃球、撞拐子、骑马打仗、踢沙包、滚铁环、“抓子”等无需老师“带头”的“活动”,我们一样都没有少过。

两年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又到转学时节。村小学只办到三年级,四年级得到村外的镇中心小学就读。新学校砖混结构,平房。习惯了小山寨和村里大家庭式的“小环境”,来到“五脏俱全”的“大环境”,我颇有些不适应,因为不再自带桌、凳,操场、篮球场、乒乓球桌等设施一应俱全,所有老师、同学都是新面孔,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美术等课均由不同的老师负责,清一色的普通话授课。

通常情况下,很多人在完成读书阶段的学业后,回头一看,发现只记得班主任和语文、数学老师了,其余除了印象极深者外,剩下的都是模糊的记忆。周老师既不是我们班主任,也非我们语文或数学老师,他主要上我们班美术课。一次课上,我和哥哥(小学时兄弟俩同班)在下面窃窃私语,不时发出得意的笑声。周老师不声不响走过来,也不“开骂”,直接把我们两兄弟“捉”到讲台上,让我们面对面站着,并保持四目相对的样子……“对视”不到五秒,我俩果真忍不住“笑了”,尽管不是得意的笑。自此,周老师留给我极深的印象。

周老师只教过我们一年(四年级),我上初中时,周老师便退休了。高中那几年,每次回家遇到周老师,他都会问起我的学习情况,对我说“你还继续读书,很难得,要好好整”“上高中不是最终目标,要考上大学才行”等一些鼓励的话。真不敢相信,那个只教过我们一年“副课”的周老师,七八年了仍记得他那不起眼的学生!

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三位小学老师相继离世。三位老师教育我时,已临近退休年龄,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离开是正常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年来,不忘三位老师——韦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如果没有他,我的读书征程会晚一点开启,而且就老家当时的艰苦条件不知会“拖”到何时;杨老师接下韦老师手中的“接力棒”,给了我可堪回首的两年读书经历;周老师是我读书路上的“偶然相遇”,片言之赐言犹在耳。

如今,每当感念韦老师、杨老师、周老师的谆谆教诲,以及那些年他们的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深深的谢意!



作者简介:何其兵,笔名南桦树,1987年生,贵州安龙人,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业余爱好文学。作品散见《贵州日报》《劳动时报》《万峰湖》《黔西南日报》《贵州工商》及中国作家网、西南作家网平台


(编辑审核:赵开云)


阅读610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