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进 || 贵阳的小吃专辑

韩进
2022-11-02
来源:西南文学网


蒟蒻·茉芋·魔芋锅巴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得以去日本考察的幸运儿中,有人告诉我一个特大发现:日本中小学生中午饭统一在学校吃,由学校供餐,更奇怪的是,饭盒内一定有魔芋豆腐,长期不变。“狗日的!难怪侵略中国时日本兵打仗这样猖狂。”此君说。我补充道:“这些兵一定是中了魔法”。

有一次与人聊天,谈到商业秘密时,某君说:“你们晓不晓得,我们贵州的魔芋种植和魔芋豆腐制作方法,被日本人偷去了!”语惊四座。惊诧之后,有人问:“是咋个偷去的呢?”某君说:“不是改革开放了吗?日本人来贵州考察,到了魔芋种植基地,接待人员不懂商业秘密,将各项技术合盘托出,居然还请日本人吃魔芋烧鸭!这下好了,人家学生盒饭里必有魔芋豆腐,一个个长得牛高马大,以后仗更不好打!”于是我们全体愤慨、惋惜,痛斥这些败家的接待人员。

想不到我们不珍惜不大吃的魔芋豆腐,被布尔乔亚视为下等人饮食的魔芋豆腐,在异国竟被视为珍奇,质体如此贵重。

其实,我记得少年时期并不以此物为贱品。那是1960年代生活物资大匮乏时期,极不易得肉吃,大人只好买了魔芋豆腐哄小孩,说这就是肉。小孩说:“黑糊糊的,不是肉。”大人说:“是猫肉,你不见好多猫都是黑的?”小孩也就信了,吃了,心中产生一种幸福感。

魔芋豆腐于某些国人来说,始终是低贱之物,看像不好,也无甚鲜味,价钱又低廉。直至近二三十年,才认识到它是极好的保健食品,但仍不常食用,认识尚未达到那样的高度。

后来看到一篇小品,才知晓许多关于魔芋的知识。魔芋之列为食品,早在汉代,有记录说汉使张骞入西南夷,尝到蒟酱,感觉口味不错。现代有上百万字宣传说蒟酱乃是某名酒的祖先,不知确乎。又一说蒟酱(枸酱)是用胡椒科植物做的酱,汉武帝使臣唐蒙在南越见蒟酱,由此探明由蜀经夜郎往南越的通道。五代时源顺撰文引《文选·蜀都赋注》云:蒟蒻,其根肥白,以灰汁煮则凝成,以苦酒淹食之,蜀人珍焉。蒟酱即蒟蒻,今俗名魔芋。

济南王培荀雪峤《听雨楼随笔》云:家人买黑豆腐,盖村间所种,俗名茉芋,实蒟蒻也……一名鬼头……”

如此看来,魔芋早先名蒟蒻,山东民间名茉芋,亦称鬼头,一些省份的人称魔芋。

关于魔芋,民国时期《贵阳市的衣食住行》文中说:魔芋为一种球根植物,以其球根如蹲鸱,其茎干有黑白花纹,斑纹如蛇,令人畏怖,故名魔芋。黔川湘各省,以其根捣碎磨浆掺水煮沸,以石灰水加入,使其凝或豆腐形状,是为魔芋豆腐。其色灰黑,黔人谓之鬼豆腐。在魔芋浆尚未加石灰剂前,先使冷却,再以猛火煮之,魔芋浆中之粘质,即沉淀锅底,以长竹根挑取之,名曰魔芋锅巴……”文中还记录了旧时贵阳人办丧事酒席的传统菜式,其中六窝碗中的一碗即魔芋锅巴炒肉丝

可知魔芋锅巴炒某某历来是一道名菜,炒鸡则曰魔芋鸡,与嫩姜水鸭同焖则曰魔芋鸭,与肉丝同炒则曰魔芋锅巴炒肉丝。魔芋豆腐及魔芋锅巴要沾了其它菜的味道才出彩。以上说的是大菜。

魔芋锅巴炒酸菜,则是贵阳名小吃,以之佐酒,其味更佳。做法是:魔芋锅巴切丝,小白菜腌制的酸菜切小节,干辣椒切成筒筒辣椒(即小节,状如圆筒,故名),姜丝、香葱节、蒜瓣(切片)适量。菜油烧九成热,先炒辣椒至焦黄出味,入姜丝蒜瓣炒出味,再入魔芋锅巴和酸菜,加盐和少许酱油炒至入味,最后放入葱节翻炒即成。这道小吃风味是酸、香、滑爽,有山野气息,可口开胃。

80年前,永井荷风有文说,日本寺庙中供奉阎罗王,案上是必摆上魔芋豆腐的。可知阎罗王并不喜锦衣玉食,是喜欢民间俗菜的。由此也可知日本古时就有魔芋豆腐,并不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偷学过去的,接待人员并未泄密。或许韩国自古也有魔芋豆腐。本文开头的两段文字,或当笑话来读也可。


酥脆干香话脆臊


我少年时期,很吃了些苦头。那时候还没读到亚圣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语录,更不懂得从中吸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只知道苦就是苦。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贵阳贵乌路、威清门这些地方还有许多草房。每到冬天草黄叶枯,我就和小伙伴们到山上割黄草,挑着草由郊区走10多里路到贵乌路等地去卖,——草房主人要在春雨到来之前给草房顶加草或翻盖。五六十斤黄草可卖到一块五到一块八毛钱。揣着这点钱,到位于贵乌路与普陀路交叉处的一家面店,花上几毛钱,吃碗阳春面,增添点力气,再回家。所谓阳春面,就是开水煮面,放点猪油酱油和葱花,点缀两三根豌豆苗。好在汤多,猪油和酱油都香,吃起来非常可口。另有脆臊(臊音:绍)面,就是在阳春面基础上加四五粒钢笔头大小的脆臊,但需加两毛钱。有一次实在抑止不住嘴馋,吃了一碗脆臊面,慢慢体会那臊子的脆、酥、肉香,其味至今不忘。那是副食品极匮乏的年代,每个居民每月凭票供应一斤猪肉,脆臊尤显珍贵。

这是第一次体验到脆臊的美味。过了20来年,生活好了,没少吃脆臊粉面,有时还特意加钱,多要点脆臊。有食客指点说,脆臊自古是贵阳的一道名小吃,放在粉面里是一种吃法,若单独以脆臊或与油炸花生米放在小碟中佐酒,则更能体会其美味。若是当做下饭菜,还可加青椒蒜瓣同炒,其味亦佳。后屡试之,果如其言。曾多次在元通街口一家面馆过早,常见一五六十岁的老太,短发齐耳,发已霜白。她每次点一碗鸡肠旺面加脆臊,面中应得的和加的脆臊另用小浅碟装。她从衣袋里慢慢掏出一个小瓶,内装约二两白酒,打开瓶盖,喝一小口,拈一颗脆臊,慢慢嚼着。那份从容自得,那份凝重,似乎在做一件神圣的事情。人世沧桑,过眼烟云,尽在不言中。我曾慢慢观察,这一小碟脆臊、酒、面,她总要品上半个小时,会了款,慢慢起身,步入小巷中。我不禁油然而生敬意。

大概脆臊只在贵阳才有,也才正宗。后来在外地吃到此物,只是油渣,毫无脆臊的色香味。尤其是脆、酥特色,外人是学不来做不好的。1942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的《贵阳市指南》中介绍:脆臊以猪肉切为颗粒,用油煎脆者。黔人面条与粉条,其中均加此物,亦有用作(下)饭菜者。名曰臊子,炸臊子不难,欲其脆则难,因与其火色有关也。大概作者是北人,并不懂脆臊的制作方法,这段介绍文字不甚准确。

北方人制作卤味小吃,逊色南方人太多。1983年我为某单位从北京接一北京吉普开回贵阳,途经河北河南,想吃点卤味,买到的只是盐煮白条肉,毫无色香味可言。想吃脆臊,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其实烹制脆臊的方法必须精到。一般采用猪的槽头肉(项圈部位),少有用净瘦肉的。(民国时期有名的苏肠旺面家用的是净瘦肉)。肉切成食指大的颗粒,炸到干脆,滤干油,再用白酒、醋、糖、酱油烹炒,成品呈樱桃红色,香气袭人。其中的各色配料、火候,是不容易掌握的。尤其是做到既脆又酥,又无焦糊味,堪非易事。

如今贵阳制作脆臊出售的起码上千家,好的并不多。3年前在元通街口买到一袋(半斤30元),可称极品,号称老贵阳正宗脆臊。果然不错,食完再去买,人说已搬家,无处寻觅。后悔没有预留电话。


可人的小品——糕粑稀饭


糕粑既不是糕,也不是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米制成品。因是粗米粉蒸制而成,不似粑粑那么粘,又不象米饭那么散,也不是年糕的做法,因名糕粑。蒸熟的糕粑雪白晶莹,米香浓郁。但单纯吃糕粑就没有多大意思,须与稀饭搭配调拌,再加入白糖、芝麻、切碎的果脯、玫瑰蜜、核桃仁和炒花生细粒,调匀食之,别有风味。齿颊留香的味儿是荷叶和玫瑰的气味。若无玫瑰蜜,则减色不少。为何有荷叶香?因这稀饭不是大米熬成,而是纯藕粉用开水调制。糕粑蒸熟,用小盅盛着(每盅约一两)置蒸屉内,保持热度;小碗内放适量藕粉,开水冲熟,放一盅糕粑,再放白糖和配料,即成。

早餐食一碗,可清浊气,霄夜亦可,可为工作到半夜或晚餐未食饱的人增点享受。如晚餐有酒席,或二三酒客约好喝晚酒,之前吃一碗糕粑稀饭,可先垫个肚以护胃。当然,小伙子姑娘们逛街累了,或情人散步找个歇脚处,走进小店来上一碗,也是恰到好处的点心。无论谁做东,破费并不大。此物历来是贵阳人喜爱的名吃小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接近半夜,常有业者挑着灯笼小担游走于街衢深巷中,高声吆喝:糕粑稀饭炒米糖开水!其声悠悠,带来夜的深浓。究其源,历史上此物就是为巡夜打更之人和小巷人家准备的,后来才发展到店铺经营,官府中人和绅耆商家,也时有光顾的。如今现代城市,夜来灯火璀灿,少了这几声吆喝,倒少了许多市井气息和时光流逝的意味。

糕粑稀饭的创始,应早于清乾隆以前,究竟距今多少年,说不清楚。据记载,乾隆年间贵阳经营糕粑稀饭最有名的,当数宋清山家。宋是个秀才,当过录事,后以糕粑稀饭炒米糖开水谋生。由于经营得法,价廉物美,创出一片天地。到第二代宋盛国时,由做夜宵生意改为全日开门。第三代传人宋世安、第四代传人宋达仁,将甜品店迁移到南京街(今中华北路,因历史上湖广江西入黔人员多居住于此,故名)和城隍庙,店名玉盛甜品店,生意又红火许多。至第五代宋玉清,将店面迁到公园路。文革中停业,1984年第六代传人宋世昌又重操旧业,并创立宋氏八宝饭。据徐振邦先生介绍,个别从加拿大和日本来筑的贵阳籍朋友,已是白发苍苍,仍找到公园路来品尝宋家糕粑稀饭。

我平生不喜甜食,但于糕粑稀饭则情有独钟。1970年代,与好朋友老蔡常漫步中华路,谈天地人生。到了中华北路云岩电影院斜对面甜品店,必品尝一碗糕粑稀饭才分手。花钱不多,每碗两毛。食毕我便往车站乘车返郊区工作单位,他则调头回大十字家中。如今,我两人头发皆微现霜白,人生几十年又过去了。

这家的糕粑稀饭品味亦不错,可惜未记住店名,不知店主人是不是姓宋。


余味无穷鸡辣角


贵阳周边,商家制作的鸡辣角品牌甚多,而以青岩所产为正宗。北方人高君不懂什么叫鸡辣角,问:莫非还有鹅辣角、羊辣角?辣角又是什么东西?我只好慢慢解释:辣角,辣椒之谓也;鸡辣角,用鸡肉与辣角制成的食品也。高君说:我们那里也有鸡,也有人用辣椒炒鸡,有什么稀罕的?

其实,这完全不是一码事。没有吃过鸡辣角的北方人,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奥妙,正如他们也体会不到松江四鳃鲈鱼和太湖莼菜的奥妙一样。

鸡辣角完全是贵州少数民族创制的辣椒妙品。我有一友可谓食仙,此君吃东西,不惟品食物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还要追根溯源,考察食物的创制历史及形成原因。说到鸡辣角,他说早先贵州原住民基本是少数民族,大多过着狩猎和采集为生的生活,有时猎获的野物多了,便要制成腊品或干货,以备不时之需。近几百年,辣椒由南美传入中国大量种植后,无疑给制作腊品干货增味不少。因用辣椒作调料制作的腊品干货有辛辣味,可减少虫蛀且利于保存,人便也将其用于鸡肉食品烹调中。那时鸡肉缺乏,非高人贵客光临,一般是不杀鸡待客的。做成鸡辣角,既是美味,又可保存一段时间,一两天吃不完,还可留待下一批客人。就是自己随时食用,也很方便。

鸡辣角的制作,也有繁复的工序,极为讲究。首先必须用原生态放养的土鸡作原料,才算正宗。所谓原生态放养,就是遵从鸡的生养规律,放在野地里自由生长,最重要的是不能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饲料。现今的各种饲料,据说有许多添加了催长增肥的激素,短期内可使家畜家禽长大增肥,达到最大利润。但这样的鸡猪鱼鸭……并不好吃。对研究这种添加剂的科研人员,我是经常腹非的,认为是伤天害理。所以说,鸡辣角必须用原生态放养土鸡来制作,其味才美。辣角的制作技术,也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必须采用又辣又香的干辣椒才行,贵阳地区以花溪区党武乡和乌当区百宜乡生产的为佳。贵州人从电视上看到外省人用剪刀剪干辣椒,或用砧板剁干辣椒,往往嗤之以鼻,笑他们不懂胡辣角(用柴火灰闷至糊脆舂成的辣椒粉),不懂糍粑辣角(将干辣椒用冷水泡发,加生姜大蒜,用石碓舂成糍粑一样糊糯的辣椒粑。)这两种方法是贵州人的独创,是烹制菜肴的妙品,尤其是糍粑辣角,是烹制鸡辣角和辣子鸡不可或缺的佐料。

先将糍粑辣角放于冷菜油中,小火熬至水份挥发、辣椒喷香。将剔骨鸡肉剁成粗肉末炸至三成干,再加入三倍的糍粑辣角,放适量盐,一起搅和文火炒10来分钟,便成上品的鸡辣角。过程中用不着放这样那样的调料,也不加水。如加入炒制的是剁成小指粗细的带骨鸡块,则是次等的鸡辣角。如加入的是比大姆指粗、略炸过的带骨鸡块,小火焖两小时,那就是辣子鸡了,不过要记得加姜块蒜瓣,加少许酱油。辣子鸡因加了水焖,保存期比鸡辣角要短。

鸡辣角的吃法,自然多种多样。吃面条,取鸡辣角适量拌匀即可。席面中每客面前放一小碟,是佐餐的小品。炒蔬菜放少许,即成鸡汁菜品。好饮者取一小盘,搭以花生米,卤干丝,天寒天欲雪时自酌自饮,可得山人骚客之趣。

我这里介绍一种吃法:取热慢头或烤得四面焦黄的馒头一个,从中剖开,夹入两小匙鸡辣角,大口朵颐,西人之所谓热狗者,远远不及。君不妨一试。


芳香隽永玫瑰糖


玫瑰糖是麻片糖中的一种。说到麻片糖,国人认可的名品是湖北孝感生产的。过去交通不便,有人出差湖北或北京,途经孝感带回几盒麻片糖,受馈赠的人总会感到惊喜。如今物流发达,在许多超市都能买到孝感麻片糖,食者的惊喜反倒减少了几分,或者说既不惊也不喜了。物以稀为贵,譬如鲁迅先生写到的菠菜,过去在北京冬天卖菠菜取名红嘴绿鹦(哥),用红线栓成小束卖,极为珍贵。而在南方,菠菜却极为普遍,价格也很大众。

麻片糖当然不是用麻布片做的,而是用麦芽糖稀调和芝麻制成,切成薄片,故名。口感是脆、酥、甜而不腻,有浓郁的芝麻香。

玫瑰糖则是黔中贵阳青岩镇的特产,在麻片糖中掺入玫瑰蜜饯,使其具有浓烈芳香的玫瑰香气,其味隽永,故大众呼为玫瑰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玫瑰糖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贵州旅游食品的一张名片。

我有朋友叫平明贤平永春的,是青岩人,从她们口中,我了解到玫瑰糖创制的历史。

玫瑰糖的创始人是青岩街上平正宽。1870年代,青岩也产麻片糖,无甚特色。有一天,平正宽看到一个小孩叫卖玫瑰花,忽然想到玫瑰花香气袭人,如果掺到麻片糖里,肯定增加香气,好吃,好卖。于是买了一些玫瑰花,将花瓣捣碎,加入碗儿糖(甘蔗榨成的粗糖,形如饭碗,故名)舂成蜜饯。将蜜饯晒干,再掺入小麦和糯米熬成的糖稀中,加入芝麻、核桃仁、砂糖,搅拌均匀后切成薄片或条状,冷却后即成玫瑰糖。这当然比一般麻片糖好吃,品质上了一个等级,一上市就销售一空。没买到的食客很觉遗憾。于是平正宽又赶紧生产,经过不断摸索改进,玫瑰糖品质更好,不久就行销省城贵阳,100多年来名声越来越大。

青岩本就有种植玫瑰的习惯,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曾有企业家在这里开辟玫瑰园,种植玫瑰花提取香精香油,出售鲜花。玫瑰糖有了取之不尽的原料。

平正宽创制玫瑰糖成功后,生产技术慢慢流传出去,青岩镇许多人家也生产玫瑰糖。现在,生产规模和产量最大的,当数镇上黄家。

玫瑰糖最宜开袋即食,若接触空气久了会变软粘牙,中老年人牙齿松动的,要谨防扯落牙齿。我有一个老年朋友喜食此物,小孩不时买些给他。他甚珍惜,每次吃几片便用夹子夹住剪开的袋口,以防糖片回潮。有一次夹子未夹好,糖片回朝变软,他老先生嚼着嚼着感觉不对劲,忙将糖扯出口腔,那上面竟沾着一颗牙齿。他解嘲说:嘿,节省了我的拔牙钱!


百年名品邓皮蛋


皮蛋全国大多数省份皆有出产。其特点是晶莹剔透,外白内黄,灵秀如玛瑙。食之味道浓酽独特。其性凉,有消暑清热,化食消痰的功效,历来是老少咸宜的名品。若遭上司申斥心中窝火,生活不顺畅心中烦火,或向倩女求爱不成心生情火,无需任何调料,生吃两个皮蛋,必收祛烦消火的奇效。

皮蛋制法不甚复杂,城市及乡间业者都会此法。寻常人家自食,也会随意泡制三五十枚的。但传统的皮蛋都是外白内黄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贵阳上市一种皮蛋呈墨绿色,如碧玉,食味更进一筹。初时多人怀疑其色不正,食之恐有不测,经业者多方宣传,科学家论证其好处,才大开市场。

这种皮蛋的创始人,是有百年品牌的贵阳邓皮蛋的后人邓镜铣。

邓氏原居江西瑞昌,入黔祖先到贵阳的时间,在明末清初。邓皮蛋创始人邓有富生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曾在贵阳广东街丝线铺当学徒,后学会皮蛋制作法,发动四个儿子一起做皮蛋谋生。后在贵阳猫猫巷口(今虎门巷)租房开店,创制出松花皮蛋,行销贵阳。抗日战争中,家业由孙子邓炜继承。解放后邓炜参加生产合作社,邓皮蛋一度停业。

邓炜的二儿子邓镜铣考入贵阳工学院化学系学习3年,因受家庭出身影响辍学,到贵阳禽蛋厂作临时工,挣钱养家。历史赋予邓镜铣光大邓皮蛋产业的重任。改革开放后,他运用在工学院学到的化学知识,深入研究皮蛋的制作技术。发现传统制法的皮蛋含多种对人体有害的元素,遂潜心研究,采用红茶末、苦丁茶等10多种材料制成混合剂,以瓦罐浸泡鸭蛋,代替灰包皮蛋,成功制成墨绿色的糖心皮蛋,打入广州和香港市场。凭此,他升任贵阳禽蛋加工厂副厂长。

于是便一发不可收。邓镜铣请教贵阳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主任谢宝忠教授,在混合剂中加入菊花、山楂等中药材,研制出福寿松花蛋。经在贵阳多所医院和解放军44医院临床试验130例,证明福寿松花蛋不仅色香味俱佳,且含有降血压成份,可改善病人的头昏、头痛、胸闷、四肢麻木等症状,可防治心血管病。此种皮蛋受到国家省市的重视扶持,在香港等地展销引起轰动,各大媒体都作宣传,销路大开。

邓镜铣可谓开创了邓皮蛋的新历程。初期在城基路展销时,我不时光顾,觉得邓皮蛋确有独到之处,下酒佐餐,别具风味。后来作为贵阳市工商联文史委员会成员,参与市政协编撰《贵阳的老字号》一书,我更多地了解到邓皮蛋发展的沧桑巨变。

话说回来,根本的还是要鸭蛋好。如今普遍喜欢虫草鸡”“虫草鸭,即让鸡鸭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吃草吃虫,饲以传统饲料,所得之蛋才佳,做皮蛋盐蛋更好。

说到虫草鸡,我还闹过一个笑话。本世纪初,作家协会组织作家到叶辛下过乡的修文县砂锅寨采风。中午在农家吃饭,主人端出一锅辣子鸡,说这是虫草鸡。我不禁愕然。因虫草在前七八年就已卖到80多元10克,我吃过50克,知道价格的昂贵。惊诧之余,我问:是虫草烧的鸡?主人家说:不是,是虫草喂的鸡,健康,味道好。说完他自顾去厨房。我更惊奇,不相信,自语说:现今虫草200多块10克,用虫草喂鸡,怕是血本无归哟!我不信。其他作家只窃笑,许是认为我在搞冷幽默,装憨装得象,他们无人给我解释。过了些日子,去买鸭时才从鸭贩子口中知道虫草鸡”“虫草鸭的来历,自己又窃笑一回。

虫草鸭蛋确实好,做成皮蛋盐蛋味道浓,蛋黄



青岩镇在贵阳南边,离贵阳30余公里。这里自古是定番州(今惠水县,有数万亩产粮大坝)往省城输运粮食的咽喉要道,故自明代起在此设堡建城,商贾云集,商业发达。为满足往来军人官吏和客商的需求,镇上商家创制出一种名产:青岩卤猪脚。早已行销贵阳各地。或曰:卤猪脚有甚稀罕,全国各地均有。但这里的卤猪脚的确与众不同。

青岩卤猪脚的特点是皮厚软糯,肉质厚实,色泽金黄,肥而不腻。用材很讲究,采用花溪、高坡、孟关、黔陶、青岩饲养的传统黑毛猪的脚制成。这些地方的黑毛猪特点是头大脚短,不仅头部肉多,模样憨厚,脚上的肉皮也厚实,蹄筋较粗。因脚短,肥猪的肚子大多挨着地。几十年来,各地尽力推广外国猪种,花溪区近几年认识到本地黑毛猪的长处,抢救推广已见成效。

最主要的是,传统的饲养方法是采集百草野菜,加玉米沙或土豆煮成熟食喂养,不喂工业化生产的饲料或生饲料,使猪能吸收多种营养,充分消化,所以肉质上乘。韩国人对食物的营养和保健功能颇多研究,发现工业化生产的饲料中百分之九十是玉米,玉米中的阿米加3固然对人体有诸多好处,但所含的阿米加6却能促使人肥胖,使肿瘤长大并能使肿瘤转化为癌,所以提倡主要以牧草野菜作饲料。这就与中国传统喂猪方法相符合。青岩等地的黑毛猪用传统方法饲养,所以产出优质的肉和脚,是卤制名品青岩卤猪脚的关键。打着这个名号出售的猪脚中,当然有其他猪种或全用工业饲料饲养的猪的脚,食客当注意识别。

再说说蹄筋。青岩卤猪脚加工时是不抽筋的,不象某些地方先抽了筋再卤,所以食客可以吃到软香糯的蹄筋。

最重要的是口感。青岩卤猪脚咸中带甜,微有酒香味,肉香浓厚。尤其是加工时火候到家,吃起来感觉不

在镇上中街的一家食店,由于去吃的次数多了,店家也不保守,向我们传授了卤猪脚的制作方法。

先将猪脚用炭火或柴火烧至表皮黑炭状,在温水中泡发,刮洗净老皮毛根。此时猪脚已现熟杏色。然后在开水中煮10来分钟,煮去血腥油沫,捞出晾干水份。整支脚抹上甜酒(四川人谓之捞糟),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再放入秘制的卤汤中大火煮20分钟,文火炖至软烂,但不能炖得太烂,保持脚皮完好,

吃猪脚固然可以不蘸蘸水,但有蘸水更佳。以柴火烤制舂细的党武(党武乡)辣椒粉,配以山野菜折耳根碎节和野葱(贵州人叫苦蒜),放少许盐和酱油,即成蘸水。不可放味精香油等调料,才能吃出猪脚的纯正肉香和卤汤的原味。

挑选卤猪脚还有个诀窍:前脚粗,骨节短,皮和肉厚实;后脚骨节稍长,瘦,皮和肉不大厚实。还有就是看蹄筋在不在,脚都是剖开的,很容易看出,如蹄筋已被抽,显然是不容忽视的损失。

三五朋友喝酒佐以卤猪脚,只配大钵素老南瓜汤,两碟泡酸萝卜,一盘炸花生来,足矣。若再加其它大鱼大肉,就冲淡主题,体会不到卤猪脚的兴味了。


王世杰与三脚一锅香


我有一老友叫王世杰,是1968年下乡的知青,抽回郊区工作后,在国营饭店自学厨艺成才。那是1970年代,副食品极匮乏,饭店做菜,无非回锅肉,红烧豆腐、炒白菜之类。食客凭粮票买饭,赶早能买上一小盘回锅肉,已是大喜过望,如去晚了,可能连红烧豆腐也吃不上。因此,对味道也无暇讲究,只祈求打菜师傅手不要发鸡爪疯,不要将已盛在盘内的一两片肥肉抖下盆里就阿弥陀佛了。但王世杰做菜并不马虎,潜心研究,炒出来的菜就是要比别的师傅炒的好吃。青年厨师中还有一位叫肖永萍(其兄永德与我是好友),二十来岁,也是十分敬业。他二人堪称新添寨国营饭店的双壁,因为厨艺好,后来竟分别考入省委食堂和省府接待处八角岩饭店任厨师,后又双双考取特级厨师职称,常为北京来人烹调菜肴。

早年王世杰不唯厨艺好,武术亦好,笛子也吹得不错,业余时间成为乌当区文艺宣传队的竹笛手,到各处演出,出尽风头。那时王世杰在饭店单人宿舍窗边吹笛,街上行走的青春美女没少往那窗口张望。此君毕竟是高中毕业才下乡,有点文化,在省委食堂动手动脑,对黔菜有很深的研究,后来出版了几本论述饮食文化的大书,声名鹊起。通过考核,获得了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中国黔菜大师三顶桂冠。做厨师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人生无悔了。

巧的是,几十年后走进一家火锅店,竟得见王世杰写的三脚一锅香赋,感觉十分高兴。

那是绵绵秋雨之后的一个晴天,作家杨打铁先生一行到新添寨来了。已是下午,事前未打招呼,在家做饭菜招待已来不及。我说:这里有小吃一条街,好几十家餐馆,不如去挑家合心的?打铁颔首:甚好甚好!于是便挑中了三脚一锅香。一进大堂坐定,抬头便见到王世杰的这篇赋。我说到王世杰的来历,打铁很感兴趣。点了一个中锅,又点了一盘炸花生米,一盘酸菜凉拌折耳根,一碗白菜豆腐汤,便喝起了小酒。

所谓三脚一锅香,是红油麻辣火锅。也不只三脚,猪脚羊脚牛脚鹅脚鸡脚任选。有大中小三种份量,也有辣、中辣、微辣的区别,任顾客自选。红油辣中带微麻,汤中多有草果白蔻等调料,味极鲜。主要的是,各种脚炖得软烂,糯香适口。吃惯了大路饮食,来上这么一顿独具品味的火锅,有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第二天打铁打电话来,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世杰的三脚一锅香赋值得一读,不似某些文章吹捧某菜必要牵扯贡品皇上”“巡抚如何夸奖那样肉麻。兹录于后:

黔山之地,火锅如云,其态万千,异彩纷呈。正是三脚一锅香,品之回味长。何谓三脚:牛脚、羊脚、狗脚、鸡脚、鹅脚、鸭脚是也。点其三种,制成一锅。漂洗氽水,热油上色,猛火烧,微火炖,诸脚不嚼自然嫩。慢作火,少作水,火候到时它自美。更兼花椒辣椒为用,味纯豆瓣为调,大蒜增味,大料添香,花椒除腥,红椒增色,真是辣醇味美,香气四溢。,恰似百花争奇,万紫斗艳。皮酥肉糯,香辣适口。可谓朴实之风味,带乡土之气息,如绘画之写意,重在味而不在形。锅中宝中宝,蕴含黔中情。夏日带温馨,冬日带暖意,流进人心窝,使君长相忆。高朋满座,畅谈古今。鼎中美味、蹉跎岁月、风卷残云。美哉快哉,黔肴名吃。

短短两百多字,将三脚一锅香的色香味及调料、制法、特点、风味和感受都讲透了,也不失文彩。

我多年来爱写点文字,引用饭店文赋只此一篇,算是与世杰友情的记忆。


作者简介:韩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集二部,长篇小说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集一部。作品编入《中国西部散文百家》、《全国中青年精短散文选萃》、《新世纪贵州作家作品精选》、《三十年贵阳文学读本》(长篇小说卷)(散文随笔卷)等选本。



(编辑审核:赵开云)


阅读723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