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阳 || 于行走中感怀人生——评刘毅散文集《少年游》

许兴阳
2020-12-19
来源:西南文学网

摘要:刘毅散文集《少年游》叙写自己曾经难忘的生活经历,于行走中触摸人性人情,在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追忆中,表达乡愁,感怀人生。散文集采用夹叙夹议、虚实结合、美丑对照、抑扬互现等艺术手法,恰到好处的方言,展示了真我,充满地域特色。部分文章也存在一定的瑕疵。

关键词:刘毅;《少年行》;散文集;研究

Feeling Life in Walking
——A Review of Collections of Liu Yi’s Essay A Young Man’s Journey
Xu Xingyang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

Guizhou liupanshui,553000

Abstract: Collections of Liu Yi's essay---A Young Man’s Journey discusses his unforgettable life experiences. He touches the human nature and sentiment by walking and feeling. He expresses the nostalgia and recalls with emotion by yearning for his hometown and the bygone past. The essays utilizes varieties of artistic techniques with the just   right dialect, such as the narration interspersed with comments, the combination of fiction with reality, the contrast of beauty and ugliness, and the mutual presentation between rise and fall etc, to show true self, which is full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flaws in some articles.

Key Words: Liu Yi; A Young Man's Journey; essays; Research

刘毅,贵州六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报告文学集《石头上的梦》、中篇小说集《都市鸟》、长篇小说《欲壑》等百余万字作品。其散文集《少年游》出版于20183月,汇集了其近10年创作的37篇散文:“游踪履痕”(22篇)、“乡土田园”(6篇)、“往事如歌”(9篇),是作者“全凭心性使然”而“游历行走的结晶”P[1]224-225P

目前,学界对这部散文集的研究尚未出现。本文拟就其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内容丰盈,真情可感

文学乃人学,任何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人性,《少年游》也不例外。只不过该散文集绝大多数的篇什,都是撷取旅途中的一些片段,或写景摹人,或叙事描世,从而建构诗意世界,展示人情百态,触摸善恶人性,暗合集名之“游”。

(一)旅途中触摸人性

不停地行走,并在行走中触摸人性,是该散文集最鲜明的特色。《少年游》既是集子的名称,又是其中的篇什。单就《少年游》这篇极富特色的散文而言,一是内容集中、主题鲜明。作者追忆自己40多年前刻骨铭心的游历过程,表现了不安分的少年身处贫瘠狭小的乡村,却又对外部大世界充满强烈好奇的心路历程。“我”总是想离开故土,初心是满足始终萦绕心中的强烈“火车情结”——“到山外去,看火车坐火车,便成了打在我心里的一个结。”P[1]18P为了坐上火车,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作者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劳动——背着一麻袋山楂果去乡场上变卖,换取了五角钱,花三角买了张火车票,总算第一次坐上了火车。不过,这次美好的经历也就短短头十分钟,显然很不过瘾。高中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遇,作者终于和表哥小国一起,坐上火车,从贵州家乡出发,经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到达上海,并在上海呆了几天,虽然期间因为阮囊羞涩,突发状况连连,但作者“心理充斥着对火车的热恋,洋溢着山外世界五彩缤纷的诱惑,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P[1]24P

实现这个心愿的过程中,作者打造了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少年时代心灵的纯真美好,并在城乡比较中展示对淳朴善良人性的渴盼、对美好人性的向往P[1]21P

二是语言生动形象,刻画惟妙惟肖。文章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小学四年级,便和同学福生满怀激情徒步近40里,前往刚刚建成的六枝火车站,欲一睹盛大的通车仪式。结果,天不遂人愿,火车只到安顺站。通车仪式结束,天色已晚,回不了家。

作者用精准的语言,再现了两个沮丧的小伙伴前往福生表姑奶奶家借宿的过程,绘声绘色地刻画了表姑奶奶这一形象。她为了节省一顿晚餐,明知两个小家伙没吃晚饭,饥肠辘辘,却佯装不知。直至第二天早上,才给两人各煮了一碗稀饭,当他俩狼吞虎咽地倒进空空如也的肚子里,正欲喝第二碗稀饭时,厨房里,突然响起咣啷咣啷的刮锅声。于是,虽食欲未尽,也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碗筷。对此,作者有生动的描述:“走在回家的路,那种空着肚子赶路的滋味,至今仍让我刻骨铭心。很久很久了,街上人的抠门,让我难以释怀。”P[1]21P

多年后,随着阅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作者对那个什么都凭票供应,限定口粮的年代,表姑奶奶惯常的作派,终于释然,不禁感慨,“时至今日,我仍觉得福生表姑奶奶赏赐的那碗稀饭,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香的东西。”P[1]21P

其他,如《绝地花开》《穿洞人家》《“八音”传人》等诸多篇什,无不是行者的歌吟,无不是在旅途中写景状物、叙事摹人。当然,也有少部分文章涉及贵州以外的地方,如《人在囧途》写西安、北京,《墙上的树》《梦幻龚滩》写重庆,《西施眼》写浙江诸暨等,都是灵魂深处的赞歌。

总体来说,此类文章在人性人情的立场上,赞美者众,贬抑者寡,倒也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观。不忘本心与感恩,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文化素养和人格精神最根本的体现,或许,也是散文的魅力所在。刘毅笔下,山水有灵性,景物含深情。读其散文,总让我们身心得以陶冶,精神的尘埃得以清洗。

(二)漂泊中感怀故土

乡愁,大概是每个作家都避不开的主题。在刘毅的笔下,偏远的故乡总是那样的可亲,总是令其魂牵梦绕。艾青曾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P[2]P其实,爱故乡,爱的是故乡在自己生命历程中,曾经具体存在的人、事、物、景等。

《我的老父亲》与其说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追忆性散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关于父亲的传记。该文是其父去世后,酝酿了三年的文质皆优的感情喷涌之作,也是整部散文集中最长的篇章。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叙事曲折,引人入胜。文本以父亲退休前后为界,分上下两篇。上篇采用倒叙的方式,波澜起伏地叙写了父亲退休之前种种“特立独行”的事情。文章从1959年切入,开始对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事情进行“显微式”地记叙。文章点面结合,以父亲为主要叙述对象,兼及国家的发展历程、面临的困境和家人尤其是作者在面对诸多困境、人生选择之时,父亲给予的莫大帮助。

二是发乎于心,饱含深情。文章细细地梳理了父亲的一生,满怀深情地追忆了父亲为了孩子们的前途精心安排和筹划的过程,赞颂了平凡父亲的善良、勤劳、踏实、敏行纳言、执着坚守、敢于面对邪恶、勇于承担困难等优良品质,读之令人动容。“收到通知书的那天,平素不苟言笑的父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张已被岁月风霜镌刻不少皱纹的脸,容光焕发,灿烂如菊。”P[1]123P“临别,平素话少得几乎花钱买的父亲,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从饮食起居到待人接物,絮絮叨叨,谆谆告诫。P[1]125P爱子之情展露无遗,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乡路》集中写了故乡通往外界的山路上发生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两件事:一是当回乡知青时挑“庄稼煤”(烧火煤),二是抬着危重病人上医院。乡路中有一处悬崖,“崖下是让人看了头晕的峡谷,崖头上的路,也就一尺来宽,人几乎只够下脚,马呢,走在上面,稍一打滑,一脚踩空,就会马失前蹄,连煤带马坠入深涧。”P[1]144P乡路艰险,可还是得走,因为,它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几十年过去了,虽早已离开故乡,作者还时常挂念这条已经被高速公路取代的山路,并期盼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其情殷殷,其意切切。

《记忆打铁关》中为了赶赴毛口买红糖,欲借宿同学家,可卢同学的绝情绝义让作者耿耿于怀,而残疾同学王达亮母亲的热情好客,又让其倍感温暖:“许多年过去了,尽管我曾品尝过形形色色的排场宴席,可打铁关下的这顿饕餮,却是记忆中绝无仅有的美餐。”P[1]157P《心中的城》则追忆了自己曾在郎岱学习生活的6年时光,笔法简练,条分缕析。而《印象毛口》《记忆打铁关》也是郎岱中学学习生活中“学农”的插曲,同学之情、初恋之爱、师生之谊,宛然可触。《逐浪牂牁湖》记叙重游故地六枝毛口老王山下的人工湖——牂牁湖,景物描写细腻,借景抒情,展示了故土难离的主题。

对故乡人、事、物、景的深情惦记及诗意联想,是刘毅对生命源点的反复确认与自我省思。如凌之鹤所言:“通过对故乡人情风物的真诚追忆(还原而非制造回忆)和怀念,最终以诚实的文字生动地呈现出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故乡,既是对历史乡土文明的有益追溯和回忆,也是对现代乡土文化的艺术想象或重塑。”P[3]

(三)往事里打磨美好

人如草木,一秋即折。美好或者痛苦的往事,总是让人念念不忘,而《少年游》中,美好的经历远远多于痛苦的往事。“散文是心灵的艺术,是一个人与天与地与社会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是散文家人格精神的载体。”P[4]P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刘毅的赤子之心。

《生命中的风景》回忆了上世纪60年代在父亲对安顺略显夸张的“再现”中,自己和同学李强曾到黄果树瀑布和安顺城区游逛的难忘经历,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一是同学之情的深厚。李强作为县城里的同学,却无丝毫的身份感,和来自农村的作者一拍即合,在少年心性的支配下,同学俩决定从六枝到安顺。因为经费紧张,两人尽量徒步。途中虽遇烈日、暴雨、饥饿,但不曾放弃,终于在互相鼓励中,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那个年纪的“壮举”,充分展现了同学之情的可贵;二是干爹之爱的无私。因为徒步前往黄果树,所以一天下来,两个少年并未走出多远,只好投奔作者的干爹。当敲开门时,干爹看见干儿先是惊愕,了解详情后便是朗笑,接着吩咐干妈重新炒菜做饭。干爹的热情好客、干练慈祥,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一宿之后,干爹挽留不住干儿的遗憾和不舍,虽着墨不多,却令人怦然心动;三是陌生之人的纯洁友善。到了安顺后,“富强”旅馆服务员张大爷的健谈和热心,路边摊卖荞凉粉老奶奶的慈祥、盛情及慷慨,无不神情毕肖,有声有色,很好地表现了那个年代陌生人之间不计功利的纯洁和友善。

《病历》写自己在四十多岁患腰椎间盘突出的一次难忘经历。作者身为中医,患病后,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求医期间,遇到不同品行的医生、病友,虽痛苦多多,却仍讴歌美好,剖析自己的灵魂,反思当下的人情百态。《板贵走笔》与《轮回》书写的对象是安顺关岭的人和事,追忆历史变迁,畅想美好未来,赞美人之伟大。《沙龙轶事》《怀念陈哥》追忆自己文学创作道路上发生的点滴往事,温情脉脉中,自有一番感人的力量。

往事并不如烟,因为在刘毅的眼中,这些往事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生命烙印,留下了美好而温馨的记忆,并在其还不是很漫长的岁月中,散发着诱人的光辉,促使其精神有所皈依与漫溯。

二、手法独到,特色鲜明   

(一)夹叙夹议,虚实结合

《少年游》基本属于叙事类散文,因此记叙就必不可少,而如何升华主题,也就成了考验作者笔力的重要一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刘毅也常常使用。但除此之外,刘毅又独出机杼,在夹叙夹议的基础上,非虚构摹写眼前人物、景物、事件的同时,又采用虚构人物走向、幻化景物特征、重建事件维度等手法,多层次、多向度地展示抒写对象,升华主题。

    如《渡功亭写意》先讲述了到渡功亭的缘由,到达目的地后,“凝望着一望无垠波光粼粼的夜郎湖,思绪仿佛脱缰的野马,在历史的原野上尽情驰骋。”P[1]12P继而虚写中国舟船史,再实写杨氏五代人与渡功亭、乐东渡口间的关系,条理清楚,脉络分明,高度评价了平凡艄公不平凡的价值意义,正是因为杨氏几代人的乐施好善、热心周到、顽强坚毅、不求回报和坚持不懈,方使得渡口附近的百姓,交通更加便利,生活得以改善。直到如今,仍在坚守渡口的杨氏后嗣,给我们以极强的心灵震撼——唯有不忘初心,唯有坚忍不拔,方能善始善终,方能体现不凡,昭示着时代精神和当下的主流价值观。

《跪井》叙写了黔南长顺白云寺的由来,描述了建文帝、徐霞客等历史人物与跪井的关系,详细展述了跪井的环境、水质等,虚实结合,肯定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环保意识,设想地球无水时可怕的图景。文中体现出的环保忧患意识,令人深思与反省。

《古树遐想》详细地描写了矗立于铜仁玉屏中学的百年红豆杉和朱家场牛市的八百年古樟树,表达了内心的震撼,“伫立在遮天蔽日的古樟树群中,仿佛还能听到战马的嘶鸣和红军战士们高亢的呐喊……历史孕育了历史,古树就是历史。善待古树,就是善待我们自己。”P[1]10P夹叙夹议,虚实相生,言尽而意无穷。

《墙上的树》首段即点题:忘不了重庆合川钓鱼城古战场一棵长在墙上的树。接着,由实至虚,“扑入眼帘的古迹名胜目不暇接,耳畔仿佛仍回荡着当年宋军抗蒙时的炮声和呐喊”,联想到曾经发生在钓鱼城的历史事件,“然而,令我为之一震的,却是一棵长在墙上的树。”P[1]56P虚实结合中,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增添了艺术魅力。

《梦幻龚滩》是作者午后居家10楼阳台上的“神游”之作,恍兮梦兮,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叙议结合中,令读者领略了龚滩的美景,完美“神游”。

《杨氏庄园随想》由眼前破落的苗族义军“虎字将军”杨树森的府邸,勾勒了杨氏庄园的前身后世,于古今历史中漫步,在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凋落中思考,详写贞丰者相三“虎”的由来,认为“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倘若能干好许多事情,干得漂漂亮亮,自然求之不得,但这样的全才,毕竟凤毛麟角。芸芸众生,无须好高骛远,更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水滴石穿,一辈子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或者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做得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就算是成功了。”P[1]69-70

这些议论都是作者对人、事、物、景的看法和观点,是散文中的哲理,是作者借助所摹写的客体而提炼出来的真谛,夹叙夹议中,增添了思辨的力量,拓展了文章的深度,烛照了纷繁复杂世相下的本真。

    (二)美丑对照,抑扬互现

美丑对照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克伦威尔〉序》提出的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他认为作家应该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安排上,对照着描写,把人性的善良与邪恶、美好与丑陋、崇高与卑下,同时展示出来,并适度夸大地突出某些特性,形成较为鲜明的对照,以便体现作家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其小说《巴黎圣母院》即是利用这一原则的最好例证,因为畸形而丑陋的加西莫多,心灵高尚,而帅气高大的副主教加罗德,却卑鄙龌龊,两者恰巧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刘毅在散文集《少年游》中也采用了这一原则,结合抑扬之法,来表现人性,尽管他始终对人性抱着美好的期许。

强烈的好奇心、行大于言的果决、敢于冒险和探索的精神、善于观察事物并体味人性之美丑,构成了作者旅途中多向度的行为指针,“游踪履痕”之《人在囧途》最有代表性。该篇展示了作者游历西安、北京两地的囧状,年轻女导游杨羊的机智热情,却又老于世故;帝豪宝石店刀缅华的八面玲珑;“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秦始皇”之临潼农民杨培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高妙手法;“黑导”刘女士的奸诈诡谲、票贩子刘萍唯利是图中的诚信……无不栩栩如生,让人深思。

《会飞的碑》叙写了正安尹珍的两块纪念碑在文革时期虽遭毁坏却不翼而飞(实则被劳动人民保存)的史实,展示了人性的美丑,在抑扬互现中,进行了鲜明的对照。《少年游》中福生表姑奶奶不给两个孩子吃晚餐的惺惺作态,上海警察看不起外乡人的趾高气扬,外滩公交驾驶员的冷漠无情,福州中年妇女的热情仁善,无不体现了美丑对照中的抑扬之法。

当然,丑的东西在文集中的展示不是很多,作者写的更多的是美好的人情、人性,这恰体现了作者的初心和性格:“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P[5]P

(三)语言灵活,表现力强

语言是所有文学作品的载体,是展示写作主体思想的外在形式,其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的好坏。作为黔籍作家,尤其是中医学科出身,刘毅文笔洗练晓畅,功力较深。

写重庆合川的古树:“那树仿佛人造的盆景,让人直接墩了上去,粗大的树干,稳笃笃地端坐在墙头,手腕大小的十余条须根,从树根周遭拱将出来,艰难地跋涉七八米,一头扎进断壁脚下……仿佛又是一条条血管,为树干输送大地母亲赐予的血液和乳汁,使得它得以定海神针般屹立在残垣断壁上,一任风刀剑雨的进攻,岿然不动。”P[1]56P寥寥几笔,综合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树顽强的生命力。

写毛口的狗肉摊:“摊主就近找来一堆干柴,塞进露天灶里,‘唰’地划棵火柴,随手扔进灶里,‘呼’地一声,蓝色的火苗便窜得老高。”P[1]149P简洁的动作描写,配以拟声词,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摊主干练、娴熟的技艺,侧面烘托了顾客的专注、喷香狗肉的吸引力。

写板贵夏日的太阳:“正午的烈日宛如一块硕大无朋的炽热生铁,无情地砸在石头上,溅起一圈圈火花。随即,又升腾起缕缕蓝幽幽的火苗似的日晕,晃得人睁不开眼。”P[1]185P采用比喻、夸张、通感等修辞,对太阳的烈度、颜色形象地描写,凸显烈日之烈。

这些片段正是作者“个人精微的感觉,独特的心灵敏感,语言的及物能力,以及细节的准确力量P[6]171P因而令其散文“既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者的悟(精神性),有趣,也有味道。”P[6]175P

另外,散文集《少年游》的语言以普通话为主,辅之以少量方言。方言的较好运用,既体现故乡的召唤与沉淀,也是集子的特色之一。

比如:《渡功亭写意》:“走七八里坑坑洼洼的水冲公路,去看一个什么渡功亭,值当么?P[1]11P“尽管一伙文人劳脚舞手地帮着又是推又是拉……”P[1]11P“谁还傻里吧叽地冲着这张牙舞爪的……”P[1]12P“转了一圈回来,行七八郎的活计,干了不少。P[1]104P

“即便是气大饱力的壮小伙,也不能天天坚持……隔个四五天,顶多个把星期……”P[1]144P

“那年他来家里作客,当时你时常逗啰嗦,三病两痛的。P[1]164P

“某书记在那克喝得二麻二麻……关系硬火得很。P[1]181P

诸如此类的方言,无疑增添了《少年游》的地方韵味,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体现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学术旨趣,有着语言学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读者或者学者,可以借此发现六枝、六盘水,乃至贵州方言的迁延漫流。另一方面却也平添了“陌生化”的阅读效果,阻拒了阅读的流畅性。

三、不足和缺陷

一是部分篇章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尚需打磨

主要体现在写人类的散文对人性的挖掘不够深入,叙事类散文的曲折性、吸引力不是很强,枝蔓较多。如《渡功亭写意》本来是颂扬乐东渡口的杨氏几代艄公的奉献精神,然却用了近千字的段落去展述中国的舟船史,看似拓展了知识面,却偏离了对人物和人性刻写,致使挖掘不是很深。再如《绝地花开》一文目的是赞扬普定坪上的老百姓不怕艰苦、勇于开拓的精神,然文中却洋洋洒洒用了近两千字去写喀斯特地貌的“前身今世”和李子的药用、食用等的价值,使得文章内容枝蔓过多,曲折性和吸引力阙如,思想内涵不很集中,艺术特色不够鲜明。又如《杨氏庄园随想》较为详细地去猜想杨树森练“虎”字的情景和目的,导致文章的深刻性就大打折扣。如何做到“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精妙的艺术境界,还是需要作者去思考。

另外,该散文集在篇章选择上有些欠缺考虑,主要体现在《山海情缘》和《生命的“软件”》这两篇文章。前者写的对象是清朝林则徐与贵阳举人唐树义间的友情、宦清,后者则写的是王阳明成长过程及其创立阳明心学的有关事迹。如果从整部文集选编的主旨来看,这两篇和其他诸多篇什完全是抒写自己游历行走过程中所见所感相比,偏之甚远。

二是出现少量的错别字和繁体字

“事故这个令人生畏的恐字眼,从未和他们搭过界。P[1]15P“布”当为“怖”之误。

“我是在读了陈忠实先生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后,才知道的。P[1]42P“塬”应该为“原”。

“我不想过多地叙述和染陈高中……”P[1]194P“宣”应是“渲”。

“凡湿热于肝胆,腹水,小便不利者,可为助食疗。P[1]30P出现了“蘊”和“輔”两个繁体字。

“倘若诗仙有幸莅临黄果树,面对飞珠玉的大瀑布……”P[1]166P则存在“濺”这个繁体字。

    三是存在一处标点符号的使用问题

    “最权威的论据,自然是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P[1]158P。句末的句号应删除。

    出现以上瑕疵的原因可能是作者的笔误,也可能是印刷厂的疏忽,虽然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降低文集的品质,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

    四、结语

散文讲究真实事件、人物和景物的再现,乃非虚构写作,刘毅正是遵循了这一创作原则,打造了散文集《少年游》。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间的互相氤氲、渗透,不仅仅让我们赏阅了散文集中的内容,还让读者得以窥见了刘毅情感抒写的方式、创作的价值取向,得以体会作者那颗不安于现状的浓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锐意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而后者正是每一个作家文学家所需要的。《少年游》还有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姑且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刘毅.少年游[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

[2]艾青.艾青全集[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229.

[3]凌之鹤.对乡土文明的有益追溯和艺术重塑——读散文集《蚂蚁搬家要落雨》[N].中国艺术报,2019-11-15(3).[4]傅德岷.高尚品性与人格光辉的闪耀——读荷兰华裔女作家林湄散文集《点亮高处的灯》[J].名作欣赏,2019(11):89.[5]梁实秋.论散文[M].梁实秋文集·第六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383.

[6]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许兴阳 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爱读书,爱写作,爱生活,常有学术论文和其他文艺作品发表。

                                                                (编辑审核:余洪梅


阅读334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