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明月夜,恍然间我已离开自己的故乡三十余载,望月思乡,那个熟悉又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牵引着我的思绪,一桩桩往事浮上心头。
小时候,过年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最幸福的事。而大人们提前一个月就要开始忙碌:做血豆腐、熏腊肉、酿甜酒等等。临近过年的时候还要打糍粑以及购买年货,忙坏了父母。
七岁那年,妈妈去生产队分过年的鱼,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 ,我偷偷地去帮忙剁猪草,结果差点把自己的手指砍下来喂猪了,于是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
大伯最疼爱我,他和我是同一天过生日,小时候每年的正月初二大伯都要叫上我同他一起过生日,大伯拿出用五谷杂粮做成的糖让我们一饱口福,那个味道至今难忘。
想想那时候的生活十分拮据,每家每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人们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有一回,大家从早上六点就出去拔秧莳田,一直忙到下午一点过才回家吃早饭,我三伯说他饿得前胸贴后背,想想当时的劳动生活是多么苦不堪言!大人们为了挣点工分,还要带着孩子下地干农活,一次,有一个开班车的驾驶员竟然停下车来紧盯着一个男人背着孩子犁田,仿佛看西洋镜一般。可人们整天泡在田间地头耕作,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还是不能解决温饱,每年总是青黄不接。我们邻队的一户人家,人口多,劳力少,每到十一月份家里就没有粮食了,每家每户都没有多余的粮食借。妈妈看他家孩子饿得可怜,就借了一点谷子给他家,他感动不已,便做了一些小孩子的帽子和鞋子送来我家表示感谢。
那个年代,牛是人们的宝贝,我们生产队有一头老牛快病死了,二伯是生产队队长,开会决定把牛宰了。可队里有一个爱出风头的人,跑到公社告发二伯,害得二伯在公社关了一个星期,在那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五十岁生日,二伯娘也因此早产。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阴影,让我明白原来人心是如此险恶!
一声春雷,震醒了沉睡的农村,一九八一年分田到户,从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种杂交水稻——袁隆平超级稻,亩产达到一千公斤。实行播种、插秧、除草、施肥、收割机械化,杀虫还是无人机操控,农民变得格外地悠闲自在。以前的人工播种、插秧、拔草、收割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年轻人大部分去广州、深圳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妇女、儿童的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闲余饭后跳起了广场舞,不比六七十年代,只要听说晚上有电影看,那天人们就会破例早早收工。有的大人们为了占一个好地势观看电影,竟和一群小孩子争夺地盘 ,有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还大打出手。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有些哭笑不得。
现在只要到酷暑难耐时分,年轻的小伙子们骑车带上小孩子来到魏源湖游泳。每到傍晚,整个湖堤上是人满车满,堤坝上摆摊做生意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魏源湖成了人们玩水嬉戏的避暑天堂!
故乡如今到处高楼林立,破旧的土屋消失了,四处种上了花草树木,环境优美。儿时的场景只能封存在记忆中,再也找不到那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场地了。
一九八五年带着孩子随丈夫与魏维前辈一起来到了六盘水扎根。在这已经三十六年了,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模式,学会了本地的语言,了解了当地的风俗民情。老乡们在各个行业,把毕生精力都花在工作上,为六盘水的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
我们的第二故乡一一六盘水,已今非昔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高楼耸立,长住人口三百多万。还记得刚上来时交通不便,坐火车要两天时间。现在修建了飞往各地的月照飞机场,有通往各地的火车、汽车、高铁。现在坐高铁回家 (湖南隆回) 探亲 ,只需四个小时左右。过去六盘水以煤都闻名于世,气候宜人,夏天无酷暑,冬天无严寒。如今十九度的夏天,六盘水以凉都为盛名 ,成为了旅游胜地,迎接了各地众多的游客。游客们春踩水城春绿 ,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六盘水的美食也十分著名,有水城羊肉粉、烙锅、蒸蒸糕,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请尊贵的客人们留下来,留下来。六盘水一一我的第二故乡,我爱你!
有道是 :“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无论如何,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将永远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无论何时也忘不了生我养我的故乡。
作者简介: 罗爱华, 湖南隆回人。曾就职于水城区尖山中学、尖山小学、水城四小、水城二小,小学高级教师。
(编辑审核:赵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