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柏林||水城教育之光 ——追记王显荣先生

傅柏林
2025-11-03
来源:西南文学网转《当代六盘水》2025年第3期


在黔西北的群山之间,有一座古老而宁静的水城,它宛如一颗遗落的明珠,镶嵌在贵州的大地上。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王显荣无疑是水城近代教育史上,一颗最为耀眼的星辰。

王显荣,号次贞,祖籍安徽凤阳,1864年生于水城玉舍。家境贫寒的王显荣,幼年苦读经史,以拔贡之身,功成名就。光绪年间,远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 受孙中山、黄兴影响,立志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中国,为国家的未来点燃希望之火。

学成归国后,王显荣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水城的教育事业中。他目睹了国家民族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深感教育对于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性。因此,他选择了这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教育道路,用自己的双手,搭建起一座座知识的殿堂。怀揣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理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民众的觉醒传道授业,为水城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在水城,王显荣的名字与一系列开创性的举措紧密相连。他创办了第一所水城集义小学,第一个小学教师传习所,第一所国民女子学校,第一所图书馆,担任水城民国第一任教育局局长,为水城教育探寻新路。王显荣深知,教育是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地区命运的关键。于是,用自己的双手,搭建起一座座知识的殿堂。怀揣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理想,王显荣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民众的觉醒传道授业,为国家的振兴不负韶华。

王显荣先生的教育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

是关心时事政治,引导学生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915年12月,袁世凯于北京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这一倒行逆施的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护国运动中,王显荣积极组织全校师生纷纷走出校园,投身到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中去。学校师生的行动不仅彰显了青年学生的担当和勇气,更为护国运动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19年5月4日,全国爆发了以广大青年学生为主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爱国群众运动。五四运动期间,王显荣时任水城县教育局长兼水城中学校长。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妥协退让,他深感愤慨,积极响应全国学生运动,倡导成立水城学生联合会,组织水城县的学生上街参加爱国游行集会,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在游行示威期间,通过宣讲所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推动当地民众的思想觉醒,体现了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精神内核。宣传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游行期间学生们唱起王显荣谱写的《五四运动爱国歌》歌词:“倭奴小鬼真可恨,夺我山东实惨丧,众同胞,修我戈矛,我族类个个同仇,方是壮男儿,不灭倭奴誓不休。”歌声点燃了学生们的爱国激情,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位伟大人物的背后,往往都站立着一位默默付出的母亲。王显荣这位被人们誉为“水城近代教育家”的智者,其成长与教育之路,同样离不开其母亲徐孺人的深远影响。王母以她勤俭持家、淳朴善良的品格,为王显荣先生塑造了一个充满爱与坚韧的成长环境,这对他的教育理念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理念上,王显荣深受母亲的影响。他相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不忘感恩与回馈社会。在王显荣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与引导,他们便能照亮自己的天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王显荣的人生哲学,同样蕴含着对母亲的深深敬意。他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探索与成长,而这一切的源泉,正是那份对母亲的敬爱与感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一信念,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力求做到最好,以不负母亲的期望与教诲。

王显荣,这位水城近代的教育家,以“爱国与奉献”的独特家风,影响了他的学生和后人。他的家风,是爱的传承,是真理的追求,更是无私奉献的写照。

王显荣“开放、包容”教育理念在一生致力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张重山,致力于提升水城的教育的民主人士肖辑轩等学生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张重山、肖辑轩等人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对自己人生的肯定,更是对王显荣先生教育理念的最好传承和发扬。

王显荣的家风,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更是一种力量的凝聚。后代中,有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三女儿王碧仙、三女婿刘安民;也有上敬孝道,下育子孙,不忘祖宗“书香门弟”家风,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家族精神的曾孙王运康;还有致力于青少年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玄孙王鹏升。如今,王显荣的后人在各自的生活和事业领域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他们或继承先祖遗志,致力于教育事业;或许致力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王显荣先生的敬仰之情,也展现了他们作为家族一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缅怀王显荣先生对开创水城教育新学的突出贡献,把尊贤立德,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水城特区人民政府于1988年将其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六盘水市文物管理所又将其墓列为“贵州省著名历史人物,水城现代教育学及教育事业奠基人王显荣墓”;随后,2009年11月,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钟山区人民政府将王显荣故居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荏苒,风月洗尽,墓碑之上,王显荣的名字依然迹清晰而庄重。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瞬间变得鲜活起来。那是一位为了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的先驱者,他的教育理念,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求知者的心灵。

王显荣先生的墓地,四周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墓园内的每一棵树、每一片叶,仿佛是大自然对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最好慰藉。它们见证了先生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也见证了后人对先生的敬仰与怀念。

王显荣先生的墓前从不缺鲜花。既有精装的玫瑰,也有带着泥巴的野菊。拔去墓前的几株杂草,忽然发现碑座下压着一张纸条,小心地展开,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先生,我考上贵州师范学院了。”没有署名,但我知道,这是又一个被先生照亮的人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皱巴巴的作业纸折成的小船,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先生,我教会弟弟认字了。”山风拂过,纸船轻轻摇晃,像是要顺着知识的河流漂向远方。

王显荣墓地的存在,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缅怀,更是对水城教育事业的一种激励与传承。他的事迹,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激励着无数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教育事业,为水城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了,只留下那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在天地间永恒流传。墓前,常常有人驻足凭吊,或献上鲜花,或默默祈祷,表达着对王显荣先生的无尽敬仰与怀念。

站在墓地前,我仿佛听到王显荣先生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他倡导的“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拂着我的心田。我仿佛看到了先生那坚毅的目光,那目光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

然而,王显荣先生的生命却在某个时刻画上了句号。他的离世让无数人感到痛惜和惋惜,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王显荣墓地成为人们缅怀他的重要场所,每年的清明节和其他重要纪念日,都会有大量的群众自发前来扫墓、献花,表达对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王显荣的墓地不仅是一座墓碑,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见证了王显荣先生的无私奉献和崇高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勇往直前。让我们在缅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同时,也铭记他的精神遗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傅柏林,“两山”轮战退役军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远去的心愿》《父亲的老茶缸》《当爱已成往事》,作品散见于《作家文摘》《中国铁路文艺》《散文选刊》等报刊。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27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