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仲隆||读书“三部曲”

尹仲隆
2025-11-03
来源:西南文学网


我喜欢书,读书是我的爱好,从识字那时候起,一直到现在还是喜欢读书。

学生时代,曾痴迷于小说,如《林海雪原》啦,《青春之歌》啦,《野火q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等当时的几部优秀小说。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这些书真的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那烽火岁月。书中的少剑波、杨子荣、白茹、林道静、杨晓东、金环、银环母亲、娟子、冯德强等人物常在我梦中出现。读到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常让我动容。

成了一农村中学教师时。上街最爱是逛书店,抠钱省钱只为那本心仪已久的书。不知不觉,很多好书占住了本不宽敞的房间。没有专门的书房、书柜,只有简易自制书架、案头,不时淘来的书籍,不经意爬满书架,压实案头。

因为爱好,也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我如饥似渴找书读、买书读。

读的书多了,心痒痒,手也痒痒,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于是,我就学作文,对自我感觉良好的篇什,就满怀信心地把她送进邮箱。写呀寄呀,经过无数次的失望和痛苦,经过无数次的期盼和等待,有篇短文终于被一家报纸采用,真高兴得不得了!捧着报社寄来的样报,时而嗅嗅上面油墨的清香,时而读读自己的已经能够背诵了的文章。那个愉快呀,如同晚年得子,亲不够看不厌;又如登上南岳的祝融峰,有飘飘若仙之感。

家人替我高兴,同事表示钦佩,领导更是支持。从此,读书、写作成了我的嗜好,寒暑易节,乐此不疲。

白天有教学工作,节假日又要帮助妻子经营责任田土,读书只得挤晚上的时间。有时到了深夜,还不见瞌睡的影子,干脆拥衾而读;有时一觉醒来,已无法再眠,索性挑灯夜战。素材在胸中积蓄、沉淀,写作的欲望在头脑中涌动,当一行行文字从笔尖流泻出来时,天底下的快乐全凝聚在笔端了。无奈读书太少,功底太浅,文笔拙劣,寄出的文章多多,变成铅字的却很少很少。

读书十多年,教书二十多年,越来越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越来越感到“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走进学校图书室,那码满书架如墙似的书籍,使我惶恐,促我向上。

明代学者曾说:“凡读书分类,不惟有益,且兼省心目。”英国学者培根也说过:“有些书可供一赏,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则应当咀嚼消化。”我按照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两位学者的说法读书、买书。见到好的书,我总是慢慢咀嚼每一个字,细细品味每一个句子,反复琢磨每一篇的精髓,心在字里跳动,情在行间遨游,笔在句子下勾画圈点波线,恨不得用牙齿咀嚼成浆,用舌头搅拌均匀,吞进肚子里好消化。

书本像一艘船载着我从生活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宽广的海洋,阅读使我成长和成熟。我的写作水平也有些许长进,“豆腐块”能出现在各家报纸上。教学水平也有提高,课堂教学比赛在县、市获奖,教学论文连续在县、市得奖,有些教育教学论文还能够被一些刊物录用刊发,成了几个刊物的通讯员,还和同行合编出版了两本中学数学教辅资料。我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颁发的“实验优秀教师”奖状,所带的几个“徒弟”,在县、市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

那些年,我的物质生活比不上有些人,业余时间也不像有些人那样潇洒痛快,但我在读书中获得了知识和乐趣。当我捧回一本本荣誉证书时,当我看到自己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章变成铅字时,感觉自己的生活是愉快的、充实的。面对书本,我无一时懈怠,更无一刻放松……

退休后,我还是喜欢读书,但不像以前那样读书了。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书,像交了一位益友。”我把一些书当做了朋友,不时约会它,例如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中的《雍正皇帝》我就读了三遍。这时,我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是为了打发时光,愉悦生活,不像学生时代如饥似渴、见书就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我按照《快乐老人报》上的温馨提示:“报纸好看,也不要一口气全读完。读了半小时,请休息五分钟。”读书,我也按照《快乐老人报》上的温馨提示读书,悠然自在地读完了《平凡的人生》、《穆斯林的葬礼》、《尘埃落定》等多部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以及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年逾耄耋,记忆力是和年龄增长成反比,但未想会衰退得如此之快,非但不能“一目十行”,而是过目即忘,看到后面忘记前面,有时读着读着连主人公名字都搞忘。即便如此,爱书依然。

因读书而爱书,因退休而不休,通过阅读,我还学会了用电脑。老来更觉读书乐,临屏敲键寄情长。读书大众一老者,网络世界一新兵。

悦读伴我成长,悦读改变人生,悦读乐享晚年。这是我此生读书的“三部曲”。

     

     

     

作者简介:尹仲隆,退休教师,耄耋老者,网络新兵,涂鸦文字,舒畅胸心,以遣时日,快乐余生。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1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