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风云过,又是一年国庆时。
站在川西北高原的阳光下,仰望黑水县达古冰川白色世界里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回味九三阅兵天安门前铁流滚滚的强大气势,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那是由无数先烈的热血、亿万人民的奋斗汇聚而成的时代洪流,而我家族四代人的故事,正是这洪流中的一滴水珠,折射着这个伟大国度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历程。
红色血脉:永不褪色的精神传承
我的爷爷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游击队员。1934年,在那风雨如磐的年代,他毅然踏上革命征程,后来也许牺牲在长征途中,连一座坟茔都没有留下,唯有一张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书,见证着一个普通农民为理想信念献出一切的赤诚。
爷爷失踪后,奶奶早逝,父亲三岁便成了孤儿。是我的二爷爷,用红薯和野菜将父亲拉扯大。父亲常对我们说,他永远记得1949年那个秋天,当五星红旗升起时,他这个从小受尽白眼的孤儿第一次感受到了"主人"二字的重量。共产党不仅给了他土地,还为他牵线搭桥,与比他小十岁的母亲组建了家庭。公社干部送来的农具、种子,让这对勤劳的夫妻通过晴耕雨作,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艰苦奋斗:从温饱到小康的家族变迁
我的父母是新中国最普通也最典型的农民代表。他们坚信"勤劳能致富",在集体化时期就是生产能手,改革开放后更成为村里第一批种植经济作物、从事副业的带头人。
母亲至今仍记得,她第一次卖魔芋、豆腐赚到五元钱时,激动得一夜未眠;父亲则为我们描述过他背着几十斤斤土烟远赴县城赶集的情景:“山路弯弯,但心里亮堂,因为知道每一步都在走向好日子。”
父母用他们长满老茧的双手,不仅将我们五个兄妹抚养成人,更送我们走进了学堂。在那个许多人家还让女孩辍学务农的年代,我母亲常说:“只要你们读得进去,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这种远见卓识,让我们家成为村里第一个培养出高中生、第一个走出军官的家庭。
父亲晚年常坐在院子里,看着快乐的儿孙感慨:“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民。你们生在了好时代啊!”
时代机遇: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1991年,我未能如愿考学和当兵,带着些许失落来到绵阳打拼。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给了每个人无限可能:我通过新闻写作展现才华,通过自考提升学历,最终实现了从乡镇企业办公室到农村信用社的跨越。
记得第一次穿上信用社制服时,父亲特意从老家赶来,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好干,这是为国家管钱袋子啊!" 在金融系统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银行业的沧桑巨变:从算盘到云计算,从手工记账到数字货币,从农村信用社到农商银行。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国家的腾飞,每一个脚印都印刻着时代的进步。
我个人也从普通职员成长为阿坝农商银行的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这份成长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这个伟大时代提供的广阔舞台。
特别让我自豪的是我的大哥。他继承爷爷的遗志参军报国,退役后虽赋闲在家,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每当国庆阅兵,他看着电视里整齐的方阵都会热泪盈眶,总是升起村委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并感动地说:“有了强大的军队,才有安宁的家园。”这是我们家两代军人的共同心声。
金融报国:高原上的初心使命
作为阿坝农商银行的纪委书记和工会主席,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今天,我看到的不仅是北京、上海的高楼林立,更是高原藏寨的沧桑巨变。 在海拔3500米的壤塘草原,我们发放的旅游贷款让牧家乐如格桑花般绽放;在汶川樱桃沟,"惠农e贷"助力果农将车厘子卖到东南亚;在四姑娘山下,绿色信贷支持着生态民宿蓬勃发展。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我们服务的社区,藏羌回汉各族群众如同“石榴籽”相拥相爱,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这种民族团结的画卷,正是新中国75年发展成就的最美注脚。
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我始终牢记"金融为民"的初心。我们创新推出的"牦牛贷""民宿宝""非遗传承贷"等产品,不仅有着经济价值,更承载着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的金融政治性和人民性。每当我走访农牧户,看到他们通过我们的信贷支持盖起新房、供孩子上学、发展产业时,就更加坚定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
继往开来:迈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75年风雨兼程,75年春华秋实。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在为人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常常思考:作为红色后代,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份家国情怀?作为金融工作者,我们该如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答案就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做好每一笔贷款的审核,监督每一个工作的合规,关爱每一位员工的成长,服务好每一位客户的需求。涓滴细流终将汇成江海,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伟大事业。
国庆前夕,我特意回到老家,尽管父母相继离开我们,但我依然心念家乡,回家陪大哥们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当看到红军战士在雪山上艰难行军的画面时,当兵的大哥总是讲起往事:“爷爷参加红军走的时候,也应该是这样的年纪啊......”那一刻,我忽然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融进血脉的信仰,一种代代相传的责任。
夜幕降临,高原上的星空格外明亮。我想起爷爷为之牺牲的理想,父辈为之奋斗的生活,我们正在建设的未来——这三代人的梦想,正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变为现实。作为一名红色后代,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我将继续秉持赤子之心,在支持“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金融活水浇灌希望之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十五载峥嵘岁月,九万里风鹏正举。当我再次仰望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仿佛看到了爷爷和他的战友们欣慰的笑容,听到了父亲那代建设者自豪的歌声,更感受到了新时代奋进的足音。这足音正汇聚成磅礴的力量,推动着中华巨轮向着更加光辉的彼岸破浪前行!
作者简介:作者:蒲天国,四川通江人,字劲松,号广水洞人,现为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乡村作家;原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四川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先后有诗歌、散文、杂文、通讯、调研文章数百万字在《工人日报》《中国金融》《金融博览》《四川日报》《金融文坛》《中国农村金融》《中国金融工运》等发表。
(编辑审核:任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