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染,七夕又至。
这是一个自带浪漫的日子,一个古老却永远新鲜的话题——爱情。它让人千言万语又欲言又止,让人小心翼翼又心痒难耐。它如流云,如微风,捉不住、猜不透,却叫人一生追寻。
《诗经》里“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的心动,隔着三千年的光阴,依旧能映亮我们初见时的惊喜;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 的叹息,也道尽了多少爱情里的无奈与别离。爱情本没有颜色,却能把一颗寻常的心,染成万般斑斓的模样。
此刻北方的初秋,已漫开一层清浅的凉意。星星疏疏落落地嵌在幽蓝天幕,一钩弯月斜坠东天,把夜的清寂浸得更透。抬眼望去,银河正静静横亘在天际,像一条闪着微光的丝带,把天地分成了两半。
想来这七夕的传说,本是人间为解相思杜撰的故事。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节原是无稽,可世人偏愿信以为真,年复一年地把它捧在心上,细细传颂。大抵是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段没说尽的离情,一抹散不去的别绪—— 或许是与亲人的聚少离多,或许是与爱人的山长水远,便借着这银河相隔的故事,悄悄安放自己的自怜与怅惘。天上那对怨偶未必真有,可人间那些隔着千山万水的相思,却是一分一厘都刻在心上的实在。
这故事的根,其实早埋在古老的典籍里。《夏小正》中便有“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的记载,是最早关于织女星的记述;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渐渐有了雏形 ——《古诗十九首》里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的咏叹,把相隔的怅惘写得入木三分;《淮南子》中更是添了乌鹊填桥、渡织女与牛郎相会的缱绻情节。及至晋代,民间开始在七夕夜对着双星乞愿,“乞巧”的习俗便从这时起,成了七夕里最温柔的仪式。
七夕不仅仅是一段神话,也是一段文明的记忆,更是一种情感的图腾。哪怕沉淀了千年,依旧像秋水般明澈。
我想起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李自强。他是从大山里抽调到中心校的临时代课老师,常年和家人分居两地。李老师的文学素养极好,每次讲起牛郎织女的故事,语调里总裹着一层温软的怅惘,眼里却亮着细碎的光—— 仿佛七夕夜的鹊桥真在他眼前架起,那对隔河相望的人正踏着星光,一步步走向彼此。我们这些孩子总听得入神,会为织女的身不由己红了眼眶,更恨王母娘娘的残酷,恨她用一道银河,生生剪断了一段深情。后来长大了再回想幼时光景,才明白:也许老师心里藏着一份牵挂吧。
儿时的我,也曾被这传说深深蛊惑。听说七夕夜伏在葡萄架下,能听见牛郎织女的私语,可那时院里没有葡萄藤,便约着玩伴悄悄伏在黄瓜架下。我们屏住呼吸,连心跳都不敢放重,满心都是虔诚的期待,仿佛下一秒就能听见来自银河间的悄悄话。可到最后,只听得蟋蟀在架下低低地唱,风穿过叶隙时沙沙作响—— 这些声响比传说里的私语更真切,却也让满心期待落了空,余下一点微涩的遗憾。如今再想,那份遗憾里藏着的,是对 “相逢” 最本真的期待,是对 “圆满”最朴素的渴望。
只是如今的七夕,好像渐渐变了味。孩子们再不会像从前那样,缠着大人追问银河的轮廓、鹊桥的踪迹;街头巷尾少见有人提“牛郎织女”,更多的是手捧玫瑰的少男少女 —— 他们并肩走着,脸上漾着明媚的笑意,眼里是藏不住的欢喜。他们也许不懂 “隔河相望” 的离恨,只把这日子当成了送礼、约会的好由头。
转念一想,这样也挺好:人世本就多寂寞,能多一个名目让人们欢庆,能多一刻让相爱的人相守,总好过让日子冷清清地从指缝间划过。毕竟这节日从诞生起,便载着人们对“爱” 的祝愿。
夜渐深,我在庭院里的台阶上坐下来。晚风裹着浅浅的凉意,轻轻拂过衣袂。忽然有一颗流星倏忽划过天际,拖着细碎的光尾,坠向不知名的远方。那一刻,竟然想起《春江花月夜》的句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千年的时光早已远去,可人间的情愫竟从未变过 —— 依然有人在灯下盼着归人,依然有人对着明月诉着相思,依然逃不开 “相思不相见,相见不相亲” 的遗憾。
天上星河缓缓流淌,人间帘幕早已低垂。牛郎织女今夜相会过后,还能盼着来年的七夕;可人世间的别离,有时不过是一转身的工夫,便成了永诀,连“一年一度”的相会,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想到这里,指尖触到的晚风,竟又添了几分凉意,心口像是被什么轻轻揪着。
待鹊桥隐去,天上的星宿会归回原本的位置,人间的凡人也仍要在烟火里奔波—— 原来世上许多事,终究不过是南柯一梦,再热烈的相聚,也会归于平淡。
可这份“平淡”,恰恰是爱的真相。
现代人总习惯用节日来衡量爱的深浅,用仪式来证明彼此的重要:西方情人节、白色情人节、5 月 20 日…… 仿佛每一个被标注的日子,都在提醒我们 “爱要大声说出来”。于是烛光晚餐、精致礼盒轮番上演,热闹的表象之下,爱的本质反而被模糊了 —— 我们忘了,爱从不是一场精心排练的仪式,而是藏在日常里的、细水长流的陪伴。
我曾在春日的庭院里见过一对银发夫妇。老爷爷用枯瘦的手替奶奶挡住晃眼的阳光,指缝漏下的光斑落在奶奶笑皱的眼角,樱花簌簌落在肩头,两位老人互相替对方整理衣领,指尖轻轻碰过发间的落樱,没有一句情话,可那份沉默里藏着的深意,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重、更真。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其实很多抉择当时只道是寻常。” 生命里的许多告别是无声的,许多选择也由不得自己,我们总被时间推着往前走,失落好像成了常态。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感叹 “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没有哪个夏天不会结束,也没有哪个秋天不会到来。既然聚散本是人生常事,便更该珍惜当下的相守。七夕,与其说是中国式情人节的另一种模样,不如说它是一次回望内心的契机:让我们在喧嚣里停下脚步,感受身边那些温热的目光、安静的守候。
爱,未必总是烟火绚烂,更可能是万家灯火里一碗冒着热气的粥;亲情,是无论多晚都为你留着的那盏灯,是永远等你回来的屋檐;友情,是陪你哭、陪你笑,陪你在人生路上颠簸的同行之人。这一切,让生命变得丰厚,让我们在起起落落的路上,从不觉得孤单。
夜阑人静,银河依旧横亘天际,七夕的夜终将过去。愿天下有情之人,都能在岁月里寻得真正的相守—— 不为传说里的鹊桥相会,不为节日里的仪式感,只为朝夕与共的真心。
作者简介:巴人,自由撰稿人,现居四川。
(编辑审核:任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