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有着许多的习俗,各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用“多彩贵州”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适逢一年端午节,身在中国凉都的我,也想把这端午节过出诗意来。
每年端午节,我们这里都有一个固定节目,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游百病、喝雄黄酒、上山采药、挂艾草菖蒲、制凉茶、听山歌……
奶奶今年77岁了,她疼我,爱和我说好多好多话。关于包粽子、吃粽子,奶奶总有那么多的说法:让我包粽子就是要包中(粽)状元;游百病就是要出门四处走走,从此之后百病不生;喝雄黄酒能驱妖辟邪解五毒;挂菖蒲艾草,更是能趋利避害,消灾免难……对全家人的安康寄托,不包粽子、不吃粽子都不行。
其实,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国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投江祭国,中国人都要过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对于马上就要成为中学生的我来说,早就耳熟能详。江南赛龙舟,然而在西南的贵州,吃粽、挂艾、豆腐煮着红汉菜,饭后游玩,在六盘水还能听当地少数民族唱山歌,一样都不少,然而和奶奶在家一起包粽子,更成了我品味乡俗不可缺少的重头戏。
“吃水不忘挖井人,忆苦思甜包粽子”。端午这天,奶奶一大早就把我唤起床,洗漱过后,拉着我的手,将我带到她供奉菩萨的小阁楼,对我说着她常常挂在嘴边的叮咛“琪仔仔,你要知道哦,在端午节时能吃上自己亲手包的粽子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端午节包粽子,奶奶就爱给我上政治课,我乐意听她唠叨。
奶奶一边说着她年轻时勤俭持家的故事,一边拿着粽叶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包粽子。她先把洗好的粽叶儿圈成圆锥状,在将浸泡好的上好糯米和其他枣儿、花生的配料,用勺子舀进,用筷子戳紧,然后将叶头儿翻折覆盖,把口子包起来,最后用事先准备好的线或叶筋围绕着压好后突出的棱角绕几圈,再打一个结,一个粽子就成型了。奶奶教我包粽子是非常专注非常认真的,我用竟乎崇拜的眼光一直追随着她枯瘦的手。
煮粽子也是有学问的。将粽子放入锅里,加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调好火,就等着煮熟下肚了。锅里开始不断地飘出丝丝缕缕的粽香味儿,厨房里弥漫着甜甜糯糯的水蒸气。随着奶奶一声“起锅”,可谓大功告成,随时即可上桌。解开粽叶,体香四溢,一颗颗米粒儿被蒸得晶莹剔透,直让人馋涎欲滴,咬上一口柔柔绵绵回味无穷。
家乡故土,习俗众多,我唯独愿静静地守护着奶奶的白发,细品这粽子的香。
作者简介:陈佳琪,女,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人,生于2007年8月,在校中学生,文艺爱好者。
(编辑审核:陈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