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南海神庙,我竟不知不觉鞠了躬,我敬的是这方天地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我敬的是这里居然得到过诸多历代皇朝和文人雅士的青睐和膜拜,我敬的是这南海神庙早已名声四海,而我一无所知。
在我的认知体系里,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神话故事发源和流淌最权威最密集的地区,东南西北海各有龙王镇守,四海龙王是中国神话体系中的核心水神,司职风雨气候,他们皆向天庭朝贡。《封神演义》里的哪宅闹海,将东海龙王敖广及三太子敖丙的形象展现淋漓尽致;《西游记》里孙悟空抢夺东海定海神针金箍棒,东海相关情况也得到较好展现;西海龙王敖闰主动求封西海,但华夏无西海,哭诉玉帝,在祁连山一带连造西海(青海湖),《西游记》里有西海龙王三太子敖烈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后被观音点化为白龙马;北海龙王敖顺在《西游记》里狮驼岭一节,有较好体现,唐僧师徒被魔王蒸煮,敖顺应召唤冰龙降温护住蒸笼,终救师徒性命;南海龙王敖钦在《西游记》里虽多次帮助唐僧师徒兴风作雨,但深刻细节确实缺乏。此外,南海神祇并不是龙王一家独大,还有南海观音,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海龙王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里确有体现,但是几乎都作为了配角、丑角,出场时间也寥寥可数。但是不管怎样,海龙王在我们百姓心中就是至高无上的神祇存在,处处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和精神信仰。
有幸,凭着退役军人优待证免费走进南海神庙,我才发现南海神被我们忽略和误解太久了。随着我参观的深入,对这片神祇存在的土地,对这个神明的认识也才逐渐清晰起来。
也正因为对南海神庙的一无所知,才让我满怀期待。怀着无上的求知欲,一颗心咕隆掉进了南海神庙。
在游客中心上方,有阳刻凸起的深黑色正楷大字“南海神庙”,显得古朴大气,庄重神秘。从游客中心往前走约100米距离,在检票口处,矗立着由大青石雕琢而的成古朴大气的神庙牌坊,阴刻行楷烫金字“南海神庙”,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气派。跨过这道牌坊,算是进入了景区吧,旁边竖立的牌子尤为显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黄埔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文明旅游示范景区(点)”“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景区(点)”。荣获这么多光荣的称谓,心中庆幸,应该不虚此行了。
随行而来的还有络绎不绝的游客,他们总是会把这些文字的东西忽略,快速奔赴他们自以为的好去处了。而我,则在一旁的简介里停留了好久。这里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史迹记载,南海神庙地处广州城区以东的珠江北岸,唐代时期为广州外港,称“扶胥港”,处在珠江入南海的航道要冲,是外来商舶进入广州内港前停泊并接受检查的 地方。作为中国沿海历史最悠久的海神庙,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指示着古代广州港的历史地理信息,是中国古代海神信仰发展及广州港历史变迁的代表性例证。每年农历二月在这里举行祭祀南海神的传统民间信仰习俗“波罗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旁边就是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地图,向游客展示了整个景区布局规划,让游客对景区一目了然。
走进来,所遇到的一些亭台房廊都是全现代工艺,多少有些让人失望了。但是来到高大的扶胥古埗(bu)牌坊下,看到四周宽阔的广场,又给人眼前一亮,太大气磅礴了,简直震撼!此刻都能够想象当时这里人山人海祭祀“波罗诞”的非凡场景。同行而来的朋友往牌坊下一站,要我给他留个影,偌大的牌坊、宽阔的广场与其矮小的他形成了一种鲜明对比,我们人原来是如此渺小。旁边还有巨大的祭祀香台、香炉,眼前之物确实让人感受到物体的巨大与厚重。
牌坊之正前方,便是所谓的珠江码头了吧。现在虽然只作为景区观赏,处处都是现代工艺,但是四周物体的水光潋影分明也是一道美景,而且处处还能让人联想历史当年的痕迹与沉淀呢。
往前继续走,发现铁栅栏外的青砖墙上血红色的行楷“南海神庙”也确实惹眼,虽然只是现代的工艺,但是给人的视觉冲击就是一种无法自拔的震撼。处处都是“南海神庙”宣传之笔。
继续往前,现代工艺之拱形石柱长廊头上早已铺满不知名的翠绿色植被,是人为有意而为还是他们的自由生长呢。其下铺展开来整齐摆放的长椅,很是惬意,三五好友携带家眷来此相聚,青春时期美妙的情侣点一杯果茶或是咖啡,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呢。
来到神庙正门前的古树下,对其肃然起敬,就是对生命的肃然起敬,老而常青,古朴不失生机,这是生命的张扬,是生命的倔强,在悠悠历史长河里倒腾千年的波浪。
大树身后是古朴的石门牌坊“海不扬波”,这是第三次见到这个词语了。具体有何意义呢,我此刻也无从得知。
再往后走,这才是真正到了“南海神庙”,一派古朴深邃庄严的建筑群突然蜂拥而至,映入眼前。先是挂有黑底金字的牌匾“南海神庙”很有历史的厚重感,正楷繁体。房顶是粉饰精妙的青砖琉璃瓦,天顶处还有双青龙戏珠立体坐镇。走进细看这些建筑,原木立柱支撑起整座房屋,青砖砌墙密密麻麻,四周虽有一些现代工艺修缮,但是其中的古色古香之韵味确实难以掩盖。两旁矗立手持武器的高大的千里眼、顺风耳人形雕像,色彩鲜丽,栩栩如生,给人无以言说的威严和压迫感。
穿过此屋高门槛,便来到“圣德咸沾”,质木褐色为底,烫金为字,正楷笔力厚实,匀称铺满褐色木板,木质更加凸显了神庙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下方有一对红纸黑字对联,右写“镇海神麻永”,左写“司南庙貌崇”。此刻我也不知道这是何意?但是在旁的青砖墙上贴有一块南海神庙简介,记载如是,中国古代奉祀南海神的庙宇,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庙中供有“番鬼望波罗”神像,俗称波罗庙。原有建筑布局宽敞、殿宇巍峨,现存“海不扬波”石牌坊、头门、仪门为明清时期所建,昭灵宫为民国年间重建,礼庭、大殿原称西两庑为1989年重建。唐宋时,来往广州的中外商舶,在庙前黄水湾停泊,入庙祭祀,祈求海事平安。历代帝王亦派员代祭立碑,庙内的唐韩愈碑、宋开宝碑、明洪武碑三丁最为珍贵,是研究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资料。庙西有小岗,称草丘,上建浴日亭,“扶胥浴日”宋、元羊城八景之一。
旁边南海神庙的民间故事随之也开始铺展开来。在其前言讲到,南海神庙在广州东部,坐落在当今黄埔区穗东街庙头(庙头旧时叫古兜)。南海神庙古代有码头,古兜刚好在古庙码头的东侧,因此,大家叫古兜为庙头,久而久之古兜没有人叫了。昔日,庙头地区是南海县的县治所在,称南海镇,当时人口密集市井繁华,是防止夷人骚乱的军事重地,集商业、人口、军事于一身的省河之口,因此隋文帝在此立祠以祭祀海神。唐宋时候,南海县县治迁入广州,南海镇改名扶胥镇,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南海神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海神的地方,是中外文化交往的要地,是经济文化发达、军事防范要塞,因此,这里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多姿多彩的民间故事,这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和遐想,这些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瑰宝。这些民间故事对于加强民间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广州民间陈姓巡抚祈求金花娘娘送子的故事,此后有便有金花庙;比如南海神庙第一联的故事,明末清初增城神童林子觉时隔十二年,在二十六岁完善神庙一副对联“白浪起时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黑云去后云芽拂诸海怀开吐吞星月”,题书“增城林子觉”;比如故事望神钉,祝融受封南海神,寻得黄木湾的古兜村建庙宇,却不想被人捷足先登铜钱封穴,有船夫出主意钉插钱眼。后祝融与良马天庭打赌,见钱眼与见口钉,胜者占此龙穴,千里眼顺风耳奉旨查看,见口钉,祝融胜。祝融将龙穴告知隋文帝,隋文帝命人修建南海神庙在扶胥之口、黄木之湾,祝融铁钉正对南海神的鼻子,人们称之望神钉;比如番鬼望波罗故事,唐朝时期,各国都到唐朝贸易、朝贡。一次南亚波罗国朝贡使达奚朝贡返程来到南海神庙参观,并将带来的波罗树种在庙前,此后人们也称波罗庙,达奚贪恋神庙美景,竟错过回船返程,留下来后协助庙宇事务,死后,庙祝为他封官衔“达奚司空”,并塑雕像,身穿唐朝官服,瞪眼眺望家的方向,民间说“番鬼望波罗”,也称其“波罗神”;比如洪武碑故事,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对抗,朱元璋猛攻时指挥船船舵断裂,失去前进能力,这时朱元璋看见一只巨型赑屃(bi xi)向他游来,撑起指挥船前进,朱元璋顺利指挥打败陈友谅取得明朝江山。为感谢南海神刮风助战,朱元璋在南海神庙立洪武碑,碑由赑屃稳稳驮着;比如波罗鸡故事,庙头村有张姑婆无儿无女,孤苦伶仃,养了只漂亮大公鸡,斗鸡百战百胜。村里有财主好斗鸡,叫家丁将张姑婆大公鸡偷抢。大公鸡到财主家任凭给它美食,就是不吃不喝不啼不叫。财主气愤之下命人将大公鸡杀了,吃了它的肉,将毛丢在垃圾岗。张姑婆听闻后,伤心欲绝,到垃圾岗将羽毛捡回来,挖回白色泥土,配上公鸡羽毛,涂上色彩,做出个栩栩如生的大公鸡。波罗诞的时候就拿到庙会售卖,人人称之为吉祥的波罗鸡;比如,伏波将军与汉铜鼓的故事,东汉时期,岭南、两广及高州湾一带都叫交趾,交趾刺史苏定庸人只会敛财不会管治,交趾麓泠县豪杰名佳将女儿徵侧乘机作乱,苏定无法抵挡,求朝廷派伏波将军马援支援。徵侧毫不畏惧临危不乱,马援几经激烈战斗仍不能取胜。晚,马援梦赤帝(南海神前身)说,高州有铜鼓成精,取之可助阵取胜。马援寻铜鼓有果,助阵豪气十足,英勇无畏,最终大获全胜。马援平定交趾后,感恩赤帝报梦,遂将铜鼓留南海镇(后转放南海神庙),后成为南海神庙镇庙之宝;比如,苏东坡与浴日亭,苏东坡被贬穗州,船到羊城,畅游广州,到南海神庙,被黄木湾壮阔、扶胥镇繁华、神庙巍峨、海光寺佛味、凝真观道风吸引,二日,苏东坡天未亮登章丘岗的望江亭(后更名浴日亭),天快亮,苏东坡东望大海,此时瑞光即逝,霞光万顷,浮满黄木湾,一轮金晕浮出,此时海光寺住持已备好笔墨纸砚,东坡落笔:“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旋即又写下“浴日亭”,说“望江亭”太俗了,“浴日亭”更与美景相配,此后便更名“浴日亭”;比如,万里波澄的故事,康熙八岁登基,康熙二十二年解除海禁,开放四口通商,设立四个海关,粤海关最大,南海神也被称为四海至尊。康熙五十岁大寿,雅兴大发,便挥笔写下“万里波澄”并叫人雕刻成碑运到广州,立在南海神庙,并赐南海神庙为波罗庙,这是唯一由皇帝亲笔的御碑,体现康熙重视海洋文化和经济发展,这也是一块对外开放的碑,祖国统一、民族和睦的碑;比如,明朝嘉靖皇帝求子的故事,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其登基时无子嗣,若再无子嗣今后只能传位他人。嘉靖皇帝登基祭祀南海神时托祭祀官员顺道求南海神送个儿子,因此仪门内西复廊嘉靖皇帝登基御祭碑也被称为求子碑。不久后,嘉靖皇帝果真生有龙种传后。为感谢南海神,嘉靖皇帝令祭祀官员立御碑拟记,称谢恩碑。此事流传,南海神成了继观音之后的送子神祀。神庙在神像前铺砌三块黑石板,供善信拜神求子,黑石板被称为求子石;比如,硬颈三的故事,南海神有五子,四个儿子很优秀,深得父亲喜爱,三子始案虎背熊腰、一身牛气,南海神不喜欢他,封侯级,无将军级。始案始终认为自己很优秀。一次,良马菩萨邀请仙人罗隐连夜赶仙羊入海石化以堵塞珠江,使南海水族不能到南海神庙朝王,以此羞辱南海神。南海神便与罗隐约定,如仙羊在鸡鸣时便不能入海,停止前进石化。那天罗隐赶的山羊三更就到了龙头山,眼看就要入海,此时始案拉起喉咙学鸡叫,四周的鸡听闻都叫了起来,罗隐的仙羊只得停止前进,便在龙头山化石,珠江避免了堵塞之灾。此事南海神是知道的,但不以为然,使得始案非常生气,后面常因小事顶撞父亲,始案便有了花名“硬颈三”。昔日逢波罗诞“正诞日”“四乡会景”“五子朝王”活动时,民众抬着的“五案”到南海神庙同父亲祝寿时,始案要背向南海神、拒绝正面入庙。一次,沙步乡民众抬着“始案”正面入庙,抬轿者刚迈步上台阶,轿杠便断了,此后大家只能背面入庙。
细细看完这些民间故事,对这南海神和神庙终于有了大致了解,明白南海神不一定是南海龙王,而是祝融,也了解了历代皇帝为什么要朝拜祭祀南海神。更是大概了解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很多游人一看到这繁多的字样,都没有好心情细细品读,都去看那些古灵精怪的“文物”“宝贝”去了。
再往旁边走去,竟看到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神像,她端庄坐在莲花宝座上,眼睛微闭,右手兰花指,左手托着玉净瓶,神像周围简洁,有一些花束,而整座神像被罩在黄色的佛慕里,佛慕正上方黄色大字“佛光普照”。我由衷地在观世音菩萨神像前低头,鞠了一躬。从小深受中华文化熏陶,深知观世音菩萨一生救人无数,有着慈悲仁义之心,深受广大众生供奉。我虽不信佛,但是我敬佩菩萨一生!在旁有小字解释,观音全称为观世音,因忌讳李世民之“世”字,便称观音。观音名言“大慈大悲”,寓意与众生同乐,为众生解难。民间拜观音甚多,多为取意、行运、生财、得子、消灾,故观音香火鼎盛。
跨过此道门槛,便看到后墙密密麻麻林立的石碑。幸有碑林解释,南海神庙有南方碑林之称,文献记载全庙原有碑刻400余块,如今只剩46块,有部分碑刻不在庙内保存。碑刻以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祭文为主,也有文人墨客吟唱南海神庙的诗赋。其中唐、宋、明、清四大碑刻最为珍贵。
再往左后走,便是一些展览,那些古朴的文字同样见证了南海神庙的辉煌传奇与沧桑历史,融合丰富的岭南民俗文化,这些是古代海神信仰发展及广州港历史变迁的重要物证。南海神庙祭祀传统和节事活动延续至今,码头遗址出土,这些将是古老海神信仰发展和海贸活动的活化石,有力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向海而生”的海洋文化。这些展示中,有复古的南海神庙庙境图、有《山海经》中记载的四海神形象图、有中国历代帝王对南海神的封号、南海神庙海岸线变迁推测示意、南海神庙建筑布局图、神庙今昔图片对比、南海神庙历史沿革等等,其中,海神信仰变迁最为吸引眼球,其文记载,中国古代海神信仰历经从人面鸟身海神到四海海神、海龙王、妈祖、地方海神和专业海神等历史传承与流变,反映中国古代“四海”水体观念、“鱼盐商利”的海洋价值观念以及敬畏和驾驭交织的海洋本体观念。海神信仰实际是中国涉海民众海洋观念的外化表现。早期的海神形象与《山海经》记载的南海神像人面鸟身极为相似,这确实颠覆了我之前对南海神的认知,之前停留在了电视里、动画片里的南海龙王印象上,久久不能让我适应。
看完这些展示,便来到了正中庭院,在庭院右侧,确实矗立一块高大的石碑,石碑花纹尽显,正中央繁体烫金四个大字“万里波澄”,碑冒雕刻双龙戏珠。原来这就是康熙皇帝五十大寿雅兴提笔写下的“万里波澄”,从字体结构,深深感佩康熙艺术造诣之高,甚是有趣。
来到中庭院,远远看去,便是各式香炉,背后更有器宇轩昂的礼亭,下方有供善信祭香的香案(台),两旁的立柱还烫金刻字,由于鄙人粗俗,学识不精,未能一一识别其字内容。
绕过礼亭,便来到“威灵显佑”,刚才在中国历代帝王对南海神封号时,这样记述,在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加封南海神为“威显”。这便有了气势磅礴的繁体烫金匾额“威灵显佑”,两旁竖立木柱有联“庙始开皇遥通海上丝绸赤帝名垂新世纪”“唐封广利永葆岭南文物翠华灵著古番禺区”,此为何人撰联记之确实没发现文献。
跨进门槛,便是南海之神了。庙宇简约大气,尽显干净整洁,可想祭拜之人应是络绎不绝。南海神像慈眉善目,黑须垂直悠长,头戴金冠,身着金黄色龙饰衣袍,两手合抱拱握令牌(笏),目视前方,端坐台上,给人一种无尽神威,人目不能对视。我心生敬畏,深鞠一躬。南海之神两旁有联“广利播泽风调雨顺”“洪圣施恩国泰民安”,在中国历代帝王对南海神封号时,有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加封南海神为“洪圣”;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诏除历代所封神号,称“南海之神”;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封“南海广利洪圣大王”。此番封号及对联,无不彰显了历代君王对南海神的重视。南海神像旁再有六大神像,分别是右三位、左三位,神像之名此刻已难以记全。南海神像后排展示诸多外来货币,名目繁多,难以记述。神像左后侧有一铜钟,以为是前面提及的东汉铜鼓,然而不是。
据网上记载,南海神庙历经多次扩展修葺,尤其是“文革”时期,大量文物碑刻被损毁,后来修缮仿古复刻多显示现代工艺,尤其可恨的是,原存有的全国第二大东汉大铜鼓,于2000年被盗。其实,神庙主要由有浴日亭及碑上诗文、礼亭(亭中间原本存放出土于高州的东汉铜鼓)、头门(即最先进入的牌匾“南海神庙”之建筑,旁有千里眼顺风耳神像,头门是清代遗物,有部分修缮)、仪门(即匾额“圣德咸沾”之建筑)、大殿(即匾额“威灵显佑”,是神庙最中心、最雄伟的建筑,1986年仿明代建筑修建,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艺术,正中神像为南海神祝融)构成,外加碑林石刻、古牌坊、码头等。
过昭灵宫、拜关帝庙、游浴日亭,此行便算终了。从南海神庙大牌坊出来,一身轻松,自己的眼界和认知又得到进一步提升。诸多思绪便也油然而生,遂以文记之。
作者简介:莫朝县,笔名,莫清风,苗族,90后,贵州独山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歌学会会员,黔南州作家协会会员,独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南文学网现代诗编辑,主编《草风文学》,执行主编独山县作家文化阵地《毋敛夜读》,2020年出版个人诗集《草风》,2025年出版诗集《高原回响》。诗观:诗写人生,风景无限!爱好文学、摄影、运动等。
(编辑审核:陈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