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利,笔名沛贤,号微墨斋主人,中国新水墨融合艺术家。1978年出生于河北张家口。师从清华大学朱曜奎、谷嶙教授。多年研究传统山水以及古今绘画艺术,将传统禅意画和现在的泼墨技法完美结合,创作出一系列的泼墨禅意画。
2018年在张家口创办写生基地,带领多名艺术名家到基地写生及创作。
2018年参加由,南京黑觚文化传媒在牛首山举办的艺术名家采风活动及展览。
2022年参加由福建省平潭自由贸易示范区组织的艺术作品展,在平潭台湾小镇展出。
2023年作品参加由联合国主办的第三届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展出。
2023年在天津西洋美术馆与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大师,阿尔布雷特—丢勒先生的双人展。

墨海沛贤
清华大学朱曜奎
沛贤是我最喜欢的学生,他画中的"山水"已非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而是心灵境界的外化。《静界》系列里,那些看似随意泼洒的墨团,在艺术家的精心经营下,逐渐显现出山石的质感、流水的韵律。这种从混沌到有序的生成过程,暗合道家"有生于无"的宇宙观。沛贤特别擅长捕捉水墨在纸上晕染的瞬间效果,那些不可复制的墨迹边缘,记录着时间与材料对话的独特痕迹。在数字化图像泛滥的今天,这种尊重材料物性的创作态度,反而具有某种返璞归真的先锋性。
从思想维度审视,沛贤的艺术实践与禅宗美学有着深刻共鸣。他作画时强调"一念不生"的状态,追求"笔笔相生"的自然流露。这种创作状态要求画家既要有精湛的技法储备,又要能在具体创作时忘记技法——正如禅宗所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三重境界。在《静界》系列几处淡墨似山非山,似云非云,却传达出比具象描绘更为强烈的寂静感。加上淡淡的一抹红更加体现出寂静与祥和,这种"不似之似"的艺术处理,直指禅宗"说似一物即不中"的核心要义。
当代艺术语境中,沛贤的价值正在于他对东方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在全球化的文化碰撞中,他没有陷入简单的东方主义表演,而是深入挖掘传统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维度。他的泼墨山水,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的"视觉禅"体验。这种跨媒介尝试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对不同艺术形式内在相通性的探索。
沛贤的艺术对当代人的特殊意义,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浮躁的视觉解药。在信息过载的数码时代,他的画作要求观者放慢节奏,像参禅一样细细体味每一处墨色变化。《静界》系列中那些看似随意的一抹红,需要凝视良久才会显现出内在秩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灵净化。沛贤通过最传统的媒介,触及了最当代的精神需求。
沛贤的泼墨禅意山水提醒我们:真正的当代性不必表现为对传统的决绝否定,而可以是对遗忘价值的重新发现。在那些氤氲的墨色里,既有千年文化的集体记忆,又有个体生命的即时感悟;既有对永恒的追问,又有对瞬间的珍视。这种多重时间维度的交织,使得沛贤的画作成为观照东方美学精神的当代玄镜——当我们凝视这些墨迹时,或许也在凝视自己内心那个久被遗忘的山水。
朱曜奎写于 2024 年冬季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