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丨地方文学史的创新之作——吴学良、杨小天、赵开云《脉动》简评

王华;编辑:钟新
2025-02-23
来源:西南文学网


《脉动——明代至民国六盘水汉文学史略》(以下简称《史略》)由六盘水本土作家、评论家吴学良与杨小天、赵开云合著。展卷阅读,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六盘水文学、精雅的叙事风格,带给人诸多享受和启示。读后,一种感觉油然而生:地域文学是一扇视野宽阔之窗,地方文学史应当引起更多的重视。

首先,《史略》是一部在文学史治史方法上有所追求和创新的著作。著者在《引言》中说,尽管研究六盘水文学的成果不乏少见,但对现今六盘水下辖原属地明代至民国期间汉文学的深入研究,在学术领域仍是一个空白。能就现有资料整理、形成一个文学史纲性的基础文本,让后来者于拾遗补阙中不断修正丰富。

其次,《史略》极大地彰显了地方文学史撰写的地方自信。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史略》更着力于对历史疑义的探寻和剖析。著者充分考虑文学产生的具体语境,注意结合历史情境、参照文学史和作家的创作历程,来分析文学现象,总结创作和批评的得失。

再次,著者别出心裁,在撰写《史略》的同时,认真选编了《脉动——明代至民国六盘水汉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一书作为《史略》的配套读本,可以说,《作品选》和《史略》为读者认识六盘水这一时期的文学概貌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

回望历史,地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学是由丰富的地域文学构成的。虽然从全国范围看,能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基本都是大作家,但地域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一个地方文学成就的形成根植于当地的文化沃土,地域文学史,具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对于当地的读者而言,更具亲和力、影响力。

《史略》和《作品选》的出版就是对六盘水地域文学发展状况的一次全面、系统地挖掘、梳理,既是对六盘水地域文学进行一次全景式的展现,又能很好地起到保护六盘水文史资料的作用。但地域文学史的撰写要从浩如烟海的文学史料中开掘、爬梳、整理本地文学发展的历史踪迹,资料浩瀚或者有些史料一时难以寻到,难免造成遗漏,这就有待更多的有心人去拾遗补阙,不断丰富六盘水地方文学史料,让地域文学这座文化富矿发挥更多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

王华,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钟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钟山文学沙龙秘书长等。文字散见于《中国作家网》《贵州文艺界》《贵州作家》等,有诗歌被选入《六盘水市2018年度八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卷)》,文章入选《贵州文艺评论》《中国茶全书·贵州六盘水卷》《六盘水苗族志》等多种选本,曾被评为六盘水市钟山区文艺界第一届“十佳文艺工作者”等,主编有散文集《大美凉都-六盘水地域文化散文选本》《故园情》和报告文学集《追梦-六盘水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选集》等多部。


阅读1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