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职业的原因,本人曾两次到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采访。工作之余,听朋友们介绍,该县境内的隆里古城,值得一游,便慕名前往。
位于锦屏、黎平和湖南黔阳三县交界处的隆里古城,距锦屏县城东南45公里。丰厚、斑斓的“多元一体”屯堡文化,在跨越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犹如一颗镶嵌在黔东南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成为贵州东部旅游线上的一大奇观。
隆里古城,是明代汉人进入西南地区实行军屯制的产物。古城一带山间开阔,良田千顷,青山环抱,是古时锦屏通往黎平的咽喉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历史资料表明,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朱桢,在平定古州吴勉义军后,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出发,遣散当地居民,在隆里屯军留守,设置“龙里千户所”,负责管辖当地军政事务。次年即开始大规模筑城垒堡,此后于永乐年间(1404)再次修筑,形成现存城址。到了清代顺治十五年,即公元1685年,为取“隆盛之意”,把“龙里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
隆里古城从1386年始建至今,已走过638年的悠悠岁月,其间虽经数次兵燹火毁,但城貌基本保存完好。古城堡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求,是明代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具有典型的政治、军事历史背景和很高的建筑、旅游价值。
整座城堡分东西南北四方城片,各城片分别建有东、西、南、北四道城门。东门为“清阳”,南门为“正阳”,西门为“迎思”,北门则闭而不开,在东北角有一便门出入。
“勒马回头”式的城门,让人感到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虚实实。城门上都立有戎楼,架设炮台。康熙年间,改为“鼓楼”祀神;如今这些古人曾经苦心修建、层层设防的城防工事,大都被历史洗刷殆尽,仅有旧迹依稀可辨,但古人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
最能代表古城建筑成就的,要数几家有名的大院和几个高大雄伟的祠堂。这些为数不多的大宅院,都是古城当时的富户住宅。院内有瓦房,在过厅有木厦,装饰豪华,四环四合,互相联属,真不愧为昔日的朱门玉户。
城中的祠堂,门傍玉兽,栋下金轧,窗锁迎日,壁器生光,厅堂华丽,峥嵘交辉,令人流连忘返。
隆里古城不仅人文荟萃,而且山清水秀,风光迷人。曲如游龙的亮江,穿境而过,古树列岸,阡陌纵横,别具一番江南盆地特色的农耕文化风韵。境内有全国著名的春蕾林场,它犹如一个硕大的森林公园,碧波浩淼,是黎平至锦屏旅游线上最为理想的游览胜地。
隆里民间“花脸龙”,源自北宋,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传承至今。“花脸龙”,顾名思义,即在舞龙人的脸上,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生、旦、净、末、丑尽全,玩舞游街时兴腻粑粑,故称“腻粑龙”。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玩“花脸龙”,就是古城中的一大盛事。
开锣玩龙的时间,由东西南北各门事先约定;锣鼓一响,若干条龙齐发,从城里来到西门外龙溪河畔的状元祠,在这里“出龙”。舞龙人把龙身绕在状元祠的大树上,使龙首高高昂起,再由寨老长者或司仪,主持出龙仪式,致贺岁词。仪式结束,爆竹惊空,金鼓齐鸣,各路舞龙会聚城中广场,花脸龙开始翻飞腾挪,兴云布雨;时而舒展,时而劲疾;时而祥和,时而风啸电闪,玩舞绝技多达十余种。如串花龙、滚地龙等场面,恢弘壮观,势若翻江倒海,活灵活现,令人目不暇接。
穿越古老的时空,过去藏在深闺人未知的隆里古城,正以它古朴、神秘的魅力,透射出不灭的光采,引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目。如今它已被贵州省政府列为全省定点建设的十三个城镇之一,以及中国、挪威共同合作在贵州建立的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
隆里古城,正撩开神秘的面纱,将她的秀美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贵州东部旅游线上一道多彩亮丽的风景。
【作者简介】:江跃华,男,汉族,贵州修文人,67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写作,散文、诗歌、散文诗、报告文学、小说等作品,散见于《中国环境报》《中国食品报》《川黔散文选》《西南作家》《西南经济报》《文史春秋》《钟山风雨》《贵州日报》《贵州经济报》《今日文坛报》《贵州散文》《贵州政协报》《劳动时报》《贵州民族报》《经济信息时报》《贵阳日报》《安顺日报》《贵阳文史》《人文贵阳》《贵阳青年》《杜鹃花》及《神州文艺》《中国职业教育网》《中国原生态网》《南粤作家》《贵州文化网》《黔中文学》等报刊和微刊。自由撰稿人,资深媒体人;已出版《耀华文集》《耀华作品集》《耀华文选》等个人文集。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