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春茶赋
世间嘉木,繁若星辰,而水城春茶,独步其间。观夫水城之地,处北纬二十六至二十七度之黄金带,高海拔以凌霄,低纬度而向阳,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是以此茶,得天地之精华,较他处早采十五日乃至二十日,实为茶中之上选也。
茶之佳品,贵在有机硒富。水城春茶,不仅含此珍稀元素,更有诸多人体必需之微量元素蕴藏其中。其抗氧化之力,可延缓衰老;预防疾病之效,亦为人所称颂。此茶之保健功能,诚为天地所赐,人间瑰宝也。
再论其香,栗香高长,飘然若仙。汤色黄绿明亮,如秋水之澄澈;滋味浓醇鲜爽,似甘泉之润喉。叶底嫩绿匀亮,观之赏心悦目,品之回味无穷。茶之韵味,尽在于此。
且夫水城春茶,营养价值之高,实为罕见。经检测,其水浸出物与氨基酸含量,远超国内均值。茶叶内含物之丰富,茶汤鲜爽度之高超,滋味之浓厚,皆令人叹为观止。此茶之品质,非他处可及也。
回首往昔,水城种茶、品茶、礼茶之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前,先民们沿茶马古道,传播茶叶种子,至今古茶树犹存。此茶之传承,不仅为技艺之延续,更是文化之传递。其生长环境与当地文化、历史紧密相连,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理念。
至于荣誉与市场,水城春茶更是声名远播。亚太国际茗茶金奖、古树茶茶王、古树绿茶金奖等殊荣,纷至沓来。此茶之品质,已得世人公认;其市场表现,亦日益红火。茶商云集,争相购之;茶客盈门,竞相品之。
嗟乎!水城春茶,实乃茶中之翘楚也。其早采之优势,有机硒之富,香气之高长,营养价值之高,以及悠久之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皆令人赞叹不已。愿诸君共赏此茶,品味其韵味,领略其风采,共话茶事之美谈也。
初好刺梨赋
世间珍果繁若星,而水城之域,初好刺梨,独步其间。予独爱其生于野而质不群,形异而味独绝,虽处山林之幽,犹能扬名于四海。此非独以其味之美也,更以其品之奇、用之广,而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刺梨之状,殊异寻常。身披锐刺,似勇士之甲胄,非细皮嫩肉者可轻抚。其叶繁茂,绿荫如盖,夏日炎炎,亦能遮天蔽日,赐人以清凉。花则素雅,不妖不媚,淡然而开,清香远溢,若隐士之幽居,不为世俗所染。果实初成,青翠欲滴,及至成熟,金黄璀璨,犹如秋日之阳,照亮山林,引人采撷。
然刺梨之美,不在其表,而在其内。尝之,酸甜交织,滋味无穷。其酸,能生津止渴,解暑消疲;其甜,则如甘露之润,沁人心脾。且其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有滋补养颜、强身健体之效。世人皆知其味美,而不知其性之平和,能调和百味,适于众人之口。
刺梨之奇,更在于其用。可鲜食,亦可酿酒、制干、入药。酒则醇厚甘冽,香气扑鼻,饮之忘忧;干则便于贮藏,随时可享其美味;入药则能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为医者所重。此果之用,广及民生,实为天地之精华,自然之馈赠。
予观刺梨之生长,不择地而生,不畏寒暑,坚韧不拔,犹如志士之节。虽处山林,不为人知,然其味之美、用之广,终能扬名于世。此乃天地之公道,亦人生之哲理也。人亦应如刺梨,虽处逆境,不失其志;虽遭忽视,不改其性。以坚韧之心,待人之诚,行己之道,终能成就一番事业,留名青史。
水城初好刺梨,非独果之美也。其背后所寓之意,更值得世人深思。愿诸君皆能如刺梨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于世间留下自己独特之印记。
红心猕猴桃赋
世间嘉果繁矣,或艳于色,或甘于味,或奇于形,然能集三者之大成者,鲜矣。今有水城猴场之红心猕猴桃,独步林间,卓然不群,吾欲效颦《爱莲说》,略陈其美。
猴场之地,山水清嘉,云雾缭绕,乃天地之精华所聚,万物之秀所钟。红心猕猴桃生于斯,得天独厚,吸山川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历四时之更迭,方得成果。观其形也,椭圆而润,表皮细滑,青绿间杂以浅褐,宛若碧玉雕成,又似翡翠镶嵌,令人一见倾心。
破其皮而窥其内,则红心昭昭,如赤子之心,纯真无邪,又似烈焰之焰,热烈奔放。此果之心,红而透亮,汁水充盈,入口即化,甘甜如饴,回味悠长。世人皆爱甘美之物,而红心猕猴桃之甘,非徒以味胜,更以其心之诚、之纯而感人至深。
或曰:“世间佳果众多,何以独爱此红心猕猴桃?”吾答之曰:“非以其色艳、味甘、形美也,实以其品高、性洁、志坚故。”红心猕猴桃生于山野,不事雕琢,自然天成,其品之高,非世俗之果所能及。又其性洁,不染尘埃,不慕繁华,唯愿守拙抱朴,归于自然。至于其志坚,则体现在其历经风霜雨雪,仍能硕果累累,不改初心。
世人皆以桃李为美谈,殊不知红心猕猴桃亦有千秋之誉。其不慕虚名,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甘为人后,此乃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也。吾辈当以此果为镜,学其高洁之志,守其纯真之心,行其坚韧之道,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留名青史。
嗟乎!红心猕猴桃之于水城猴场,犹莲花之于濂溪,皆天地之造化,自然之精灵也。愿诸君共赏其美,共鉴其德,共悟其道,则人生之路,必将光明坦荡,无往不胜矣!
水城烙锅赋
世之佳肴,众彩纷呈,或清新若莲,或醇厚如酒,然吾独爱水城之烙锅,兼古韵今风,融野趣家珍,实为饮食之奇珍,文化之瑰宝也。
溯其源,烙锅之始,已历三百年矣。昔者,平西王吴三桂,挥师征讨,至水西之境,粮草匮乏,将士饥困。无奈之余,取屋顶之瓦片,窖藏之土坛片,架火而烙,以猎获之野味、采摘之野菜充饥。此无奈之举,竟成美食之滥觞,诚可谓“祸兮福之所倚”也。
及至清末,烙锅之器,渐趋完善。凹状瓦片、土坛片,已化为中间凸状之黑砂烙锅。其形制独特,沿高中低,油脂自流,可随时浇于食材之上,香气四溢,诱人垂涎。彼时,烙食之选,亦非昔日可比。野味野菜之外,更添洋芋、臭豆腐等当地特产,蘸以五香辣椒面,风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改革开放之际,烙锅之风,遍吹水城。地摊之上,烙锅飘香,成为街头一景。而后,黑砂烙锅,又化为平底带边之生铁锅,置于煤气炉上,加热便捷,风味更佳。自此,烙锅之名,响彻四方,食客如云,络绎不绝。
一九九二年,烙锅之盛,更上层楼。由地摊而入店堂,由零星而成食街。海鲜禽畜、鸡鸭牛羊、家野蔬菜,无所不烙;麻辣侧耳根蘸水、烧青椒蘸水等,蘸碟多样,风味各异。水城烙锅,已成为饮食文化之新宠,吸引八方来客,共赏其美。
二零零一年,水城全有福烙锅店,更荣登央视,获评中国西部特色饮食“西部一绝”。此荣誉加身,非独烙锅之味美,更因其承载之水城文化、历史记忆也。
嗟夫!水城烙锅,非独一食也,乃文化之传承,历史之见证。其味之美,在于食材之丰富,技艺之精湛;其韵之深,在于古韵之悠长,文化之厚重。愿诸君共赏,品其味,悟其韵,共话水城之美,烙锅之奇。
水城羊汤锅赋
世间珍馐繁若星辰,而吾独爱水城之羊汤锅焉。非以其奢华炫目,实乃其质朴中蕴藏无尽之妙味,诚可谓地方之瑰宝,文化之精髓也。
水城,地处黔地腹地,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此地所育小耳朵黑山羊,得天独厚,食中草药,饮矿泉水,山峦间奔跑嬉戏,练就一身细嫩之肉,营养颇丰,世人皆誉之为绿色珍馐。观此羊,体态矫健,毛色乌亮,实乃自然之馈赠,天地之精华。
羊汤锅者,水城之名片也。其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已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其在地方文化之重要地位。非独美食,亦乃文化传承之载体,烹饪技艺之瑰宝。夫羊汤锅之制,精髓在于汤底。取羊棒骨之精华,辅以诸般调料,慢火熬制八小时有余,直至汤色如乳,香气四溢。上桌之际,再将切片羊肉或羊肉坨坨置于其中,边煮边吃,热气腾腾,暖人心脾。
冬日严寒,寒风凛冽,此时若得一锅羊汤锅,围炉而坐,亲朋满座,谈笑风生,何其乐也!汤中羊肉,入口即化,鲜美异常;蘸水特制,酸辣适中,点睛之笔。边吃边聊,暖意融融,忘却尘世之烦恼,尽享人间之美好。
或曰:“美食者,口腹之欲也。”然吾观水城羊汤锅,非独口腹之乐,更乃心灵之慰藉。其背后所承载者,乃地方之风情,文化之韵味,历史之积淀。食之,不仅解馋,更可品味地方文化,领略民俗风情,实乃一举两得之美事也。
嗟夫!世间美食千千万,吾独爱水城羊汤锅。其味之美,其情之浓,其意之深,皆令人难以忘怀。愿诸君共赏之,同品其妙,共话其韵,岂不美哉!
水城茨冲鸡火锅赋
世之佳肴,众彩纷呈,然论及黔地美食,水城茨冲鸡火锅,独领风骚,蔚为壮观。予独爱其香辣之味,浓郁之汤,驱寒暖胃,滋养心神,可比周敦颐之爱莲,陶渊明之赏菊,皆因情之所钟,心之所向。
茨冲之地,位于黔之腹地,六盘水市水城县一隅,山川秀美,泉水清冽。村民世代以耕作为生,善烹鸡肴,尤以火锅名世。其原料精选土公鸡,肉质紧实,肥瘦相间,配以大蒜、糍粑辣椒、蒜苗等诸般调料,更以当地甘泉为汤底,烹制之法,匠心独运。
制作之艺,精妙绝伦。宰鸡去毛,剖腹净膛,斩块如方,大小适口。猪板油切片,与鸡块同炸至金黄,香气四溢。锅中热油,下糍粑辣椒、姜蒜爆炒,红油翻滚,辣香扑鼻。再添甘泉水,调料入锅,煮沸片刻,一锅红艳艳的茨冲鸡火锅便告大成。上桌之时,葱段轻撒,豆腐嫩滑,各式蔬菜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引人垂涎。
口味之奇,令人叹为观止。鸡肉软烂而不失嚼劲,汤味鲜辣香美,辣而不燥,香而不腻。豆腐吸饱了汤汁,入口即化,滑嫩无比。鸡块经高温煎炸,外皮酥脆,内里鲜嫩多汁,与辣汤交织,口感层次丰富,回味无穷。食客食之,无不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且夫茨冲鸡火锅,非但味美,更有深厚之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追溯其源,已有三十余载。初时,不过村民家常之肴,后因风味独特,渐传于外,名噪一时。今之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钟山区乃至全国各地及外国华人聚居地,皆知其名,品其味,赞其绝。此火锅之魅力,不仅在于味蕾之享受,更在于其承载之乡土情怀与地域文化。
嗟乎!美食之道,博大精深。水城茨冲鸡火锅,以其独特之风味,浓郁之文化,成为黔地美食之瑰宝,华夏饮食之奇葩。愿诸君共赏之,共品之,共论之,以传扬其美名,弘扬其文化。
作者简介:陈永明,1965年12月,男,中共党员,祖籍四川泸州。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1999年开始在《六盘水报》《乌蒙新报》《凤鸣钟山》《贵州戏曲》发表文章,贵州省作协会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著有脱口秀《一路风景》、《地球村赋》《三尺讲台》诗歌,《民俗风情》散文集,《平凡人生》《七十二行》六部作品,共计160余万字。
(编辑审核:陈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