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谭继贤老师《我被新冠撞了一下腰》的新书分享会。捧着这本香气四溢,沉甸甸的“大书”,禁不住心情难平,感慨万千。
通过贵州省散文学会这个平台,我有幸认识了谭继贤老师。当时,他说多年前,他在九化(原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干活。当过工人,挥舞过十八磅大锤,运斤成风,还当过企业报编辑。我的经历和谭老师非常相像,我也是端过锉刀打过榔头,当过企业报(《清电报》)编辑的基层职工。共同的经历和爱好,我们便走得稍微近一些。最初印象,感觉谭老师是个精神矍铄,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的老师傅。在不断的交往中,才知道,谭老师竟然是七十多岁的耄耋老人。慢慢的相处,我们竟然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交,成了三观相符的好朋友。
谭继贤老师文字功底扎实,文章风格炯异,主题鲜明,结构精巧,这些特点在新书《我被新冠撞了一下腰》中都有体现。在场的老师们多有评价,我不再赘述。面对谭老师的新书,我说两点感受:一是坚守,二是真诚。
先说坚守。
谭继贤老师从年轻时候起,就对文学饶有兴趣,尽管生活极具艰辛,仍然几十年笔耕不辍。这得益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舍的追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借用古人的诗词,形象地描述了学人治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北宋晏殊)。象征着学者确立目标和方向时的孤独与远见,在追求人生目标时的初始心境,犹如登高望远,明确了前进的道路。
第二境界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北宋柳永)。这句诗描述了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执着与艰辛,即使外表和健康受到摧残,也至死不渝,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第三境界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这句诗讲述了在长时间的探索和追寻后,突然发现答案,发现了真理,同时表达了发现真理那一瞬间的顿悟和惊喜情形。这三重境界不仅是王国维先生对学问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也是他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是他对学人治学不同阶段的概括与总结。
谭老师对待文学,对待写作,即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离不弃的佐证。这句话虽然有点矫情,有点文绉绉的,但是,用在谭老师身上,也不为过的。因为有了对文学,对写作的坚守,谭老师才掠过了人生的种种不公,抚慰了满是创伤的心灵,不断与他人和解,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与生命和解。
二是真诚。
“修辞立其诚”。对生活,对文学,对写作,必须保有一颗敬畏的、诚挚的心。在这一点上,谭继贤老师做得极好。
比如在贵州省散文学会组织的,到罗甸县沫阳镇沫阳村一次采风活动中,有个见义勇为的农村老头子,叫班世义。罗甸县纬度较低,海拔极低,虽山好水好,物产丰富,却也溽热难耐。采风的老师们各取所需,照相的照相,观景的观景,歇凉的歇凉,忙自己的去了。进入班世义家堂屋里,谭老师看着墙上的各种奖状,就有所感触,就不走了,问这问那的。我们走马观花,都匆匆离开班世义家,到屋后的大榕树下去乘凉,去坐而论道了,可谭老师却没见出来。哪知采风回来后不久,谭老师足见真情的散文《好人班世义》就问世了。
在写作实践中,我们常常哀叹,找不到素材,生活太平凡,太单调,没有可写的,太阳底下无新事。其实,归咎起来,还是我们缺乏耐心,缺乏对生活,对文学的真诚。写作的灵感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如果我们有颗敏捷的心,时常保持善于观察,善于披沙拣金的灵动,就会经常被生活“沦陷”,被生活打动,引起共情,引起共鸣。谭老师就是这样的有心人,他一直保持着对文学,对写作的真诚,真心,所以,他的写作素材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步步莲花,凡墙皆是门。
谭继贤老师的网名叫“笑对夕阳”,看到这几个文字,仿佛就看到谭老师和蔼可亲的面容,理解了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与参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祝贺谭继贤老师新书面世,希望谭老师不忘初心,再接再厉,老当益壮,佳作频出。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