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学派||贵州文化名家访谈《名画要如诗句读——记中国山水画大家沈福馨老师》

殷平 沈家卿
2024-09-04
来源:贵州学派

图片

贵州文化名家访谈

名画要如诗句读

——记中国山水画大家沈福馨老师




2024年8月16日著名文化学者贵州学派秘书长殷平对沈福馨老师进行专场采访的视频片段。



图片



沈福馨,笔名石松、福声。1948年2月生于贵州安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3至1969年安顺高中、贵州大学学习,196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1969至1984年航空部国营144厂教师、宣传干事,1984年开始在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贵州美术》杂志执行副主编。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图片


初秋的阳光,温暖而柔和,红黄绿叶交相辉映,如同一幅斑斓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当微风吹拂着秋意渐起,好不惬意。

      在这样美好的时光里,应贵州学派的一次文化名家访谈节目的机缘,走进了著名的中国山水画大家沈福馨老师的画室“二石轩”,十分荣幸!

      “二石轩”匾额三个字苍劲的字体,由贵州文化界重量级人物戴明贤先生所书,可见画室主人在贵州书画界的重要地位。


图片

【贵州文化名家访谈】工作专班走进“二石轩”画室,左起第五人为沈福馨老师。


画室命名为“二石轩”,我以为画室主人沈福馨老师一定有两块耀眼的奇石。然,他的两块石头,却是十分普通的或许山路边都可随意拾取的石头。虽如此,沈福馨老师却视为宝贝,收藏多年,并以此命名画室。

       毋庸置疑,这两块其貌不扬的石头,曾让他获取了灵性,揣摩出它的精粹,创立了独特的石头画技。如此看来,他的画室名“二石轩”就名副其实了。

英姿勃发,挥毫作画的沈福馨老师。


       今天,能走进这样一位艺术大家的画室,并面对面与国画大家进行交流,去现场体会他笔下的神韵,我十分激动。

       满目琳琅美术作品,令我目不暇接...

       画室中摆放着各种画材和工具,到各种颜色的颜料,都整齐有序地陈列着,让人感到舒适而不失雅致。他的镇纸上镌刻着颜真卿的名言:“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让我对沈福馨先生的艺术追求,有了天花板级别的景仰。


图片

左起为本文作者沈家卿、中国山水画大家沈福馨老师、著名文化学者贵州学派秘书长殷平。


沈福馨老师滿脸堆笑,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一行。沈老师年逾76岁,却精神矍铄,一点也不觉老态。他的国字型脸庞,表现出一种坚强、刚毅;他一笔一划,如行云流水,化作山水之间的幸福与自由。


【贵州文化名家访谈】工作专班成员郭思妤在欣赏“二石轩”多彩纷呈的各种绘画原料。


他笔名石松、福声。1948年2月生于贵州安顺。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尤其喜欢绘画,幼年时的生活虽然很苦,但安顺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山山水水,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更是映在他的脑海里,特别亲切。然而,城市的发展,建设,许多老建筑消失了,他曾痛心疾首!为此,他拿起了画笔,创作了画说安顺老风景,通过文字解说,不仅留住了安顺的根,展现了安顺的发展轨迹和人文史话,更体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图片


沈老师告诉我们:画一批表现家乡历史面貌的作品是多年的夙愿。但总觉得故乡有一种莫名的威严,轻易不敢去画它。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故乡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在变化中享受越来越多的便捷,因而也产生更多的幸福感。而传统的、承载着几代人悠悠乡愁的古老风景大多远离我们而去,要想回忆儿时那些熟悉的地方却风景不再,还真有一些怅然若失的感觉。作为安顺人,对家乡的这份眷恋的情怀,促使他把创作的笔锋用来表现家乡风景,具体来说,就是安顺老风景,是他曾经见过或者虽然已经消失,但离我们还不久,父辈们还经常提及的桃源净土。

      我们不妨翻看一下这些留藏在沈福馨老师心灵深处的安顺老风景。

     大十字钟鼓楼,是沈老师记忆最深切的安顺靓景之一。


      “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安顺有座钟鼓楼,半截陷在天以头。”


     这是沈老师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民谣,虽然这民谣在安顺还存在许多版本,如“半截还在云里头”...等等,都以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推崇故乡这座名楼。或许,这正是安顺钟鼓楼在安顺人心中的高度?只可惜,安顺钟鼓楼在他两三岁的时候,因为“影响交通”,就已经被拆掉了,但在老一辈安顺人的心目中,却始终恋恋不舍,经常怀念并唸叨他们逝去的钟鼓楼,这句普遍流行于安顺民间的顺口溜,就是从父亲的口中得来的。



      由于一种浓浓的情怀,沈老师凭借他儿时的记忆,老人的介绍,按照1638年旅行家徐霞客留下的文字记载:“有层楼跨街 市集甚盛”,用他的画笔,重现了“甲楼高耸压当中   南北东西十字通   引越控蛮声教讫   襟滇带楚往来同   才人据坐呼明月   游子作歌唱大风   自是五星归会处   黔州佳胜此为雄”的贵州名胜之一。

      虽然安顺钟鼓楼没能像西安钟鼓楼那样得以保留,但沈老师的绘画和文字,同样给念旧的安顺人留下了久远的回忆!

      在“二石轩”,我们随意翻阅着沈福馨老师的画说安顺老风景:


      明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二十三日,徐霞客在走过白水桥、观赏了黄果树大瀑布之后,他翻越鸡公岭,穿过太华哨,来到令人震撼的坝陵河大峡谷。他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大峡谷,对它作了详细的记录:“又西上岭,逾而西,又一里,乃迤逦西南下,甚深。始望见西界遥峰,自北而南,屏立如障,与此东界为夹,互相颉颃;中有溪流,亦自北而南,下嵌壑底。望之而下,一下三里,从桥西度,是为关岭桥。”他走过的这座关岭桥就是坝陵桥。



      如今,沪昆高速公路上的坝陵桥,是第三代坝陵桥,在高高的鸡公背大坡顶,一条笔直的公路,一座雄伟的大桥一跃而跨过关岭大峡谷,极大地提高了速度、安全度和舒适度,省却了以前盘山公路要绕几公里才得过坝陵桥的麻烦。然而,坝陵桥昔日的秀美,壮丽,却只有在沈老师的画作中回味无穷!



       沈福馨老师画说安顺老风景的画面中,我居然发现沈老师不仅是杰出的国画大家,对于安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亦有颇深的研究及见解!


      比如《天龙古镇》,不仅生动再现了天龙古镇的原貌,而且用文字追溯到元代及明洪武年,介绍了天龙古镇的由来及历史沿革,人才辈出,古建筑的各种特色,地戏的表演。他说:许多东西在文革中都被毁掉了,好在在村民的精心呵护下,正逐渐恢复昔日的建筑原貌。

      现在,这里古木参天,丹桂飘香,紫荊斗艳,绿树成行...。只有深深地爱着家乡的人,才会为我们留下这宝贵的文化遗产!

      再说《吉昌屯抬汪公活动》,这是一幅集建筑、风景、人物于一体的民俗风情画作,上万人在美丽的吉昌屯,正举办着一场盛大的民俗活动。


     沈老师告诉我们:在安顺,许多村寨都有抬汪公活动,如吉昌屯、狗场屯、鲍屯、东屯、西屯、五官屯、张官屯等,而其中以吉昌屯最为著名。吉昌屯的抬汪公活动,每年的正月十八都要如期举行,提前好多天他们就会开始准备,然后在正月十八这一天,把活动搞得热热闹闹的。我画安顺老风景,别的地方画的都是自然风景,唯有吉昌屯我想画一幅人文风景,因为吉昌屯最靓丽的风景就是抬汪公活动。

      汪公名汪华、唐代安徽歙州休宁人,属于历史人物神。简单地说,因为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地人民崇敬他。每年正月十八汪公生日这一天,吉昌屯的村民们会把汪公神像从庙里请出来,端坐在轿子里,由村里最有威望的长者为前引,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在全村游行。一幅《吉昌屯抬汪公活动》,再现了安顺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活的教材。

      沈老师的一部画说安顺老风景,共有画作90余幅,唯有他洞悉这里一草一木的深处,唯有他独有的悟性与灵动才能凝聚出画中的神奇,把安顺地区的老风景及风土人情向我们展示得精彩纷呈!


      沈老师曾学画于著名画家孟光涛和杨长槐先生。

      孟光涛,一位备受尊敬的山水画家,其作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表现手法深受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同时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元素,形成了贵州山水画的独特韵味。

      前辈孟光涛先生在中国的山水画中,主要表现在石青石绿的铺陈。采用了传统国画中常见的承染和笼套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涉及到颜色的深浅、浓淡处理,还包括了颜色的分布和过渡,使得画面中的山石、树木等元素既有着丰富的色彩变化,又能够很好地融入整个画面的构图和氛围中。

      沈老师在传承先辈的基础上,他使用的石青和石绿,比之老师演绎得更加浓墨重彩,体现了中国画中对于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运用。石青和石绿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也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这种对传统矿物颜料的运用,不仅展示了画家对传统技法的掌握,也体现了对中国画传统美学理念的传承和发展‌。诠释了作品的大气磅礴、浑厚华滋、笔精墨妙的审美价值和时代精神!


       圣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乐,自古以来就是国人寄寓其品格、情志的自然物象,也更是绘画艺术的重要题材对象。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皴法”。

      说到“皴法”,沈福馨老师更是传承当代著名山水大家杨长槐先生的山水画创作,立足于黔贵山水独特的地貌特征和生理个性,运用以风格迥然的皴擦语言和章法布势,熔冶主客、融合情物,带来了自由恣意又契合自然,笔墨律变而气韵生动,山水错布且情系物我,尤善写水彰显其沉雄激昂的山水绘画风格特点。在以山溪水势为中心的布构中展开画面,笔墨斑斓写黔山之韵,藉水取势蕴真意深情,动静成韵、通感遐想,彰显了其独特山水取象和鲜明的艺术风貌。

      当然,以黔贵地区溪河纵横、形姿各异、川流不息自然之水为主体对象的画图构成,依然离不开横亘沉静山峦、峰谷的渲染烘托。譬如沈福馨老师的《银涛》,或是调性超逸、中锋运笔勾勒,呈现的“贵地”喀斯特地貌山石奇诡险峻之形;或是侧锋纵横、曲卷顺逆皴擦,赋予黔山溶岩石面的碐磳斑驳肌理;或是点、线、面相济,浓、淡、枯交错,皴擦层积、水墨渲淡,造化黔贵地区自然草木的葱茏重叠、葳蕤繁密特征。在看似杂乱、实则有序,表面密实而又通透的画语笔象表达中,更加衬托出山溪之水的聚散无形、激昂之势、奔腾之姿来。

   

      沈老师能取得上述的艺术成就,是他多年来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无比崇敬的心态,把艺术之根深深植入祖国文化的热土之中。他与历代名家一样,着意自然界中精彩纷呈的真山实景的表达,成为他山水画造境的最重要元素。所不同的是,沈福馨老师根植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又吸收西方绘画语境中的色彩、透视、素描、造型等表现手法,用生动自然的写实形态给人震撼人心的艺术享受。表达心中之境,讴歌时代精神,这种具有开创性的绘画面貌成为沈福馨老师艺术世界的主要架构。

      我们不妨再翻开一幅幅沈福馨老师的画作,跟随名家艺术大师的鉴赏,从深层次去了解沈福馨先生的山水画的高妙之处。



     

      《西部成功书画家》杂志刊载的《薄暮》《小满》《山高路遥图》三幅作品中,名家评论说:沈福馨笔下的山水画所呈现出清新润泽、气象壮美、意境浑然的绘画风格。他的画面中多表现“石头”和“水”,独创的手法表现出山石坚韧的质地,线条、墨色皴擦间,呈现出石头细密的肌理和饱经风霜的斑驳面貌;写水,不管是奔腾的江水,还是涓涓细流,亦或磅礴的瀑布流水,皆依水取势,各具神韵。



      《武当小径》一画,画家着力在山石的描写上,笔力劲健,笔法清秀,笔墨浓淡干湿皴擦之间可见山石挺立,气象刚正。云烟、流水意象渗化在水墨之中,呈现出一种浑融悠远、古意微茫的山水意境。



      我们也可以通过《高秋清赏图》一画来感受画家用水墨所营造出来的诗意意境。画面中运用传统山水画中的位置营构,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山水空间,又通过虚实对比,远近呼应来表现“曲径通幽处”的美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沈福馨老师的山水画作品中,看到自然山水之气韵,深幽静谧,超然尘外,笔墨中既蕴含着深厚的中国画传统绘画的功底,画面中又不失新时代蓬勃的生机和对山水精神的崇尚。

      对于绘画,我绝对是外行,但读了上述如诗般的作品,令我深深地震撼!

     当我们准备离去时,我突然在“二石轩”偏室的过道上,看到几幅照片引起了我的好奇。照片上展示了2011年7月沈福馨老师应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的邀请,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巨幅作品《圣山德福 五岳独尊》(画幅尺寸为:3米60✘7米50)。令我更是惊异!



      据介绍,当年沈福馨老师在绘制这幅大型国画时,已60多岁了。沈福馨老师登高作画,不仅让女儿女婿担心不已,连全国的诸多博友们(博客直播了作画的全部过程)也纷纷致意,担心他的安危。这反而坚定了沈福馨老师的信心,他甚至没有提出借用或购买升降机,直接搭了三层架子就登高作画了。他说:这点小小的“苦头”算什么,比起收集素材的时候,登华山、千尺幢、百尺峡、登天梯、苍龙岭...,每一处都比这里危险了许多!



      《圣山德福 五岳独尊》完成后,专家们评议:此画彰显了沈先生国画的功力浑厚,大气磅礴,粗犷朴拙,厚重沉稳,意境深邃!

      启功大师曾说过:如何衡量一幅画的好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它上墙”。沈福馨老师的画“上墙”了,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的宴会厅上,这幅《圣山德福 五岳独尊》在最显著的位置上熠熠生辉!



      我们连声夸赞沈老师取得的这个卓越的艺术成就,他只是微微一笑说:我只是一个与纸笔墨砚陪伴终生的画者。

      沈老师还说:我的一些画画的朋友一天可以画好几张画,而我要好几天才完成一张画。

      我觉得,这正是沈老师对山水画挚着的精益求精的追求,每一处山水只有感染了他的内心,他才会用心地把这一点一滴真诚的表现出来!于是,一个“给它上墙”岂是沈老师的终极目标?



      走出“二石轩”,小区内有一处荷花池,正争相斗艳,夕阳长吻着我们,清风如诉,还在继续叙说着一幅幅沈老师的山水画卷!

      可不是吗?我们离开后,沈老师又踏上了写生的征程。70有6的一个画家,又要扛着沉沉的各种设施,跋山涉水,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我们不妨先回顾几十年来沈福馨老师不畏艰难的写生的创作历程!

      为得一处妙景,他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无人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所到之处目识心记加上对景写生,使他在当今画坛形成凸显的个人艺术风格。他笔下遒劲峥嵘的密林深处、烟波浩渺的秋水长天黄果树瀑布,给观赏者一种波澜壮阔的雄浑、排山倒海的气势和诗意深远的意境。“采天地雄深之气,铸贵州山水之美”。



      一个“采”字,一个“铸”字,是何等的气吞山河?又有谁能知道这其中淌过了何等地艰难险恶?艰辛的付出才开创了他充满浩然之气的独树一帜的前无古人的技法创新和独树一帜的风格之美!



      由于身临其境,与山水的心灵交流,那种喷薄欲出的笔墨意境,让观众看他的作品时,犹如身处静谧和谐的自然之中,会对他的作品油然而生敬意。

     看他下图的《黄姚纪游之二·双桥联珠》,整体构图严谨。远观气势恢弘,场面宏大,近看又逼真精到,富有质感。湖水烟波浩渺,山脉气势雄浑,云雾飘逸洒脱,月光清远高洁,飞鸟自由翱翔,都在他的笔下跃然欲出。这样的作品,不亲临其境去创作是很难想像的!



      万木雄风——那自然妙曼的表现、那画面中伟岸的松柏、灌木丛生的蓬间世界等各种生动的树形与繁茂多变的枝叶交替穿插,盘根错节,让万木生机在画面中体现出整体感、空间感、层次感、真实感。他的《秋晓图》,全景式构图自然而然的囊括了最优美、最有代表性的一面。



      再看,一幅《侗乡绿韵之梯田》:吟诵之间,吐纳玉珠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平时,我们去看一次梯田,都会累得十分够呛,爬上山峰,荒郊野岭数日作画,其辛苦状,可想而知。

      再看书法家颜真卿言: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

      欣赏著名的画作,要像读诗一样品味意境,这正是沈福馨先生画作的最好诠释!只是沈福馨老师的“诗韵佳句”实在太多,我们只能慢慢去品味了!



      沈老师最近的这次写生率先到了一个叫“镇山村”的地方。相传在好久好久以前,秦始皇用他那威力非常的赶山鞭挥赶着群山,想要群山按他的意志从头排列。可就在花溪湖上游的群山中,有一座山硬是桀骜不驯,恰恰不听始皇帝的调遣。始皇不由龙颜盛怒,雷霆做声,当赶山鞭再次猛挥的一刹时,一座头颅昂贵的山峰霎时间被劈成两半,一半被赶到了云南,另一半却始终坚守在花溪湖畔,镇守着一座静穆的山村。



      神山镇守 鬼神不犯!当他再一次面对这座神山写生时,我感觉到沈福馨老师不就是像这座山一样坚毅,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痴心不改...。

      我们知道,写诗的最高境界是“形象思维”,即要从诗中读出画面感。而要从画中读出诗意,却是一种更难达到的更高的境界。沈老师如诗般的画作,正应了“名画要如诗句读”,的箴言。在沈福馨老师从不懈怠的脚步中,定会将
中国的山水画推到一个更高的伟岸,创造更加灿烂和辉煌!


 撰稿者:沈家卿

自由撰稿者、资深媒体人,有声文学【北方文谭】主编。





图片

《贵州学派》编辑部

总顾问:顾久   徐圻   陈世和 (大律师)
法律顾问:谢玉雷
总编:殷平
主编:沈家卿
执行主编:郭思妤   罗仕明 傅合连   詹大方 程明飞   陈红旗
影像采编:李贵云 周文学
协办:贵州领袖黔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贵州朝黔门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


阅读66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