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诗经《王风·采葛》中对艾草的记载。一株芊芊野草,从《诗经》里走来,越过三千年漫漫岁月,枯枯荣荣,芬芳不息。
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老家的田间地头、山坡杂地、溪边沟旁随处可见。在磅礴乌蒙大山深处,只要有泥土的地方,艾草便会扎根生长。只要春雨一润,苍茫大地便缀满星星点点的艾芽,菊花似的嫩叶一层一层冒出来,一圈一圈紧紧密密地绕在根的周围,十分繁盛,极富生机活力。《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为药,性温、味苦,纯阳之性、理气血、逐湿寒等。所以民间素有“家有三年艾,不用看郎中”一说。
忆往昔,小山村的初夏,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野草气息。进入五月,艾叶的味道忽然就浓了起来。那些年,老家门前的园子里,母亲种下的那些挺拔瘦直的艾草便开始生机盎然起来,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宛如亭亭少女,温婉脱俗。微风徐来,带给人阵阵清凉和芬芳,融入遥远古诗的幽香,流淌在心间。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端午节,插艾叶,千百年来,在老家一直沿袭着这样的习俗。端午这天人们都要赶在太阳“冒花花”前,把带有露珠的新鲜艾叶挂在门上,据说这样可以“避邪”。小时候,我们放学回家,每每见着门上的艾草,总要凑上去嗅嗅。这时,一股浓郁的中药香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待过了十天半月,艾蒿蔫了,菖蒲也折了,母亲会把自家门上的艾蒿取下,挽成疙瘩,轻拿轻放地储藏起来。“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这是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多少个端午,我们怀念屈原所用的植物其实并不是他生前挚爱的秋兰与芙蓉,反而是其貌不扬的艾草。
关于艾草,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唐朝名医孙思邈自幼好学,从五岁开始跟随父亲走街串巷给人看病,经常到山上采集草药。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到山上一起玩耍,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脚崴了,脚肿得很厉害动弹不得,坐在地上哇哇直哭。他灵机一动就从地上拔了一把草放在嘴里嚼烂糊在小朋友疼痛处,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不哭了,而且肿痛也在逐渐消失。当其他小朋友问他是什么药时,孙思邈思索片刻,他想,小朋友哭的时候总是哎哎的,就把这种草药叫“艾叶”吧,从此“艾叶”这种药一直用到今天。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艾草就如乡间布衣,是一种非常不起眼的野生植被,虽没有娇娆之外形,明艳之色彩,却始终散发着悠悠清新的气息。或许正是它淡淡的清幽又微苦的气味,更适合人们诉说那一点复杂的心绪吧。这绿茵茵的艾草也饱含着浓浓的母爱,生生不息,它的灵性芬芳,仿佛伴随我寻找故乡的乡愁,恰似童年时光的画册,永驻心间。
【作者简介】
王华,贵州盘州人,现居六盘水市钟山区,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现为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钟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钟山文学沙龙秘书长等。文字散见于《中国作家网》《贵州文艺界》《贵州作家》等,有诗文被选入《六盘水市2018年度八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卷)》,曾被评为六盘水市钟山区文艺界第一届“十佳文艺工作者”等,主编有散文集《大美凉都》《故园情》和报告文学集《追梦》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