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江 || 一方水土(连载之十九)

何维江
2022-04-25
来源:西南文学网



日子一天天过去,被人们戏称为“大跃进产物”的姜维这一代,虽然生在火红的年代里,但却长在死里逃生、磕磕碰碰的岁月里。自然的灾害加上人为的破坏,困难接踵而来,造成了六十年代初的特大灾难。这几年,夜郎村人犹如雪上加霜似的在饥荒、病魔和死亡线上挣扎。那时,夜郎湖的水产资源和后山的树叶成了夜郎村人的救命观音。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姜维这些小孩,能在那场劫难中逃过命来,本身就是最大的福气。

直到一九六四年秋,日子才稍稍缓过气来。这年的秋粮,夜郎村获得了空前的丰收,这使夜郎村人兴奋到了极点,他们早被饥荒饿怕了,他们俨然收藏珍宝似的把每一粒粮食都干干净净的收进仓库。这不难理解,只有亲身体验过艰苦困顿的人,才能体会真正的饥饿的含义,才懂得粮食比黄金还贵的深刻道理。

粮食丰收了,在怎样处置粮食的问题上,姜德山与汪志和又针锋相对干了起来,急于要报功的汪志和把粮食的总产量提得很高,他想让夜郎村放出一颗卫星,想以此让公社领导再次对他刮目相看,好巩固他在夜郎村的霸主地位。

当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姜德山是肯定不赞成他这样做的,他说:“最好还是报实数,这样,我们除了按规定给国家上交公粮外,社员群众还可以留下一年的粮食,生产队也可留下足够的粮种。这不是保守,更不是欺骗,这是国家明文规定的,相当符合政策。”

姜德山的意见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尽管汪志和心里不舒服,但他知道反对也没有用,只要有姜德山在,他汪志和说话的分量就轻得多,毕竟,他自己的确也没有做几件让社员心服口服的事,难免让人反感,于是,他只好顺水推舟地说:“当然,民以食为天,谁也不想再挨饿了,我同意降低上交粮食数量,但口粮和种粮也只能按实数留,其余的全部交给国家,我们粮食丰收了,要以实际行动为国分忧,以实际行动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汪志和的这个意见是有建设性的,大家只好按这个方案定下来。

送公粮这天,是夜郎村近几年来最热闹的日子,男女老幼象过节一样欢天喜地。公粮交得多,汪志和想到他自然会得到公社领导的表扬,那时出风头的当然是他汪志和。

农历十月初一,是夜郎村一年一度的尝新节,农村俗称为过小年,小年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节日。每年的这一天,秋收后的夜郎村人照例要歇工一天,全村男女老幼欢天喜地把新打的谷子用石碓打成粑粑尝新,晚上还要办一桌丰盛的晚宴,庆祝丰收。按夜郎村人的风俗,晚饭前必须先明烛烧香,敬天敬地还要敬狗。为何敬狗呢?夜郎村人都说人间的谷种是狗冒着生命危险从天宫偷来的。那是个美丽的童话,据说凡间原来是没有稻谷的,为了能吃上白花花香喷喷的大米,凡间各国都派出本国最优秀的动物去天宫偷稻种,但均以失败告终,好在夜郎国派去的一条大黄狗聪明伶俐,它见众多伙伴均被天王发现处死,它灵机一动,顺势滚进黄灿灿的稻田里藏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才悄悄返回凡间,终于用它厚厚的一身黄毛裹下几粒稻种,经农夫几年种植积累,才把稻子传播到了全世界,人类才靠大米繁衍生存下来。夜郎村人为了纪念和报答狗的功劳,每年的尝新节晚宴,均要将好菜和新米饭用盒装好,先让狗吃完后,人才可以接着用餐。

好几年没有遇到这样的丰收年了,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姜德山一返全村人歇一天工的习惯,把今年的尝新节定为送公粮的日子,还特意发动巧手的妇女们剪了不少大红花,分别插在送公粮的马鞍上和粮袋上,又特意雇来吹鼓手,他想把送粮的气氛渲染得热热闹闹,让沿路的村寨和公社都知道夜郎村又复活了,不再挨饿了。

这真是个好日子,仿佛天知人意,天亮时的一场脆雨,把青山绿水洗得清洁如画,湛蓝的天空挂 不住一丝云彩,翱翔的雄鹰在蓝天上翩翩起舞,村中树上的喜鹊叽叽喳喳 唱个不停,给热闹的夜郎村增添了不少喜气。

夜郎村送公粮的队伍从村边湖堤上出发了。湖水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欢乐的人群映入碧蓝的湖中,吓得成群的小鱼秧在水草里乱窜。

许多人只知夜郎村春天的美丽,殊不知夜郎村的秋天更加美丽,你看那满山遍野的枫叶,一蔟一簇嵌在绿叶中,红得醉人,褐得惬意。还有那漫山遍野的野果,顺手摘下一个,吃一口虽然酸得流涎,但相当解喝。

每到一处山岗,送粮的人都要歇一歇。但爱唱山歌的夜郎村人,嘴 是歇不住的,人一歇,山歌声就此起彼伏了,这是夜郎村人消除疲劳的最好方式,也是年轻人之间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听一首都会让人感到心醉。你听:

                  “郎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摘葡萄,

                    妹在房前房后房左房右绣荷包;

                    郎摘葡萄酸酸涩涩甜甜苦苦分妹吃,

                    妹绣荷包须须耍耍花花绿绿挂郎腰。”

    这边一唱,那边当然就对上了:

                    送妹送到杨梅山,

                    摘个杨梅打口干,

                    情妹吃了哥的果,

                    今生今世永相伴。

如此热闹的送粮场面,象姜维这一代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看到,好些娃娃都纷纷跟在自家父母的身边,一路戏闹着,谁也不想回家。娃娃中当然少不了有姜维,他已有七周岁了。或许是一直营养欠佳的原故,姜维长得瘦精精的,清秀的小脸英俊可人,五官搭配得端端正正。他此时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小白马挂,下着黑色马筒裤,他在玉兰一路的呵护下来到了公社粮站。

与姜维相比,汪志和的儿子汪来富比他可肥多了,两人站在一起,谁也不会相信他们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汪来富高姜维大半个头,而且肉呼呼的,圆圆的脸蛋白里透红,眼睛细细的,鼻子团团的,嘴巴厚厚的,张明翠把他视为掌上明珠,再穷也把好吃的好穿的省给他,此时他穿件白 的确凉衬衣和一条蓝咔叽裤子,是小伙伴中穿得最好的一个。此时他与另几个孩子正在粮库门前,不停地往自家的粮袋里拾谷粒。当他看到来到场坝上的姜维后,便粗着声喊:“小姜维,快过来,帮我拾谷粒,我妈说拾多了给我买水果糖,到时分给你吃。”

其实,姜维早就看到张明翠正一个劲地在唆使汪来富拾谷粒,而且别的孩子也纷纷仿效,把拾到的谷粒往自家的粮袋里装。姜维心一动,小脑瓜就想到:“虽然妈妈不在身边,但我也可以做啊!我现在捡了谷粒,等会妈妈知道了一定会惊喜的,一定会摸着我的头夸我是个护家的好孩子,一定也会买水果糖给我吃的。”这样一想,他顿时兴奋不已,他不去答理汪来富,各自找了一处谷粒多的地方,灵巧的嫩手犹如啄木鸟似的拾着地上的谷粒,然后把捡拾的谷粒装进自己的口袋里,而且乐融融的。

姜维的举动,乐坏了一直在冷眼旁观着的张明翠,她跑到几个妇女耳边嘀咕几句,神兮兮地指着姜维,悄悄讥讽道:“看,有支书的儿子做榜样,你们就是把粮食全搬到家里也不会犯法。”

张明翠如此阴阳怪气地一煽动,拾谷粒的队伍扩大了,不但小孩在拾,连一些妇女也加入了进去,还偷偷摸摸的把公粮往私袋里抓。

这个场面被刚交了公粮出来的王玉兰看了个正着,而且自己的儿子姜维正是这场闹剧的轴心。她觉得情况不对,而且发觉不远处的张明翠正用眼神研究着她。她立即警觉起来,她急匆匆走到姜维身边,逮住儿子正往口袋里装谷粒的小手。铁着脸训斥道:

“谁让你这样做的?你知不知道这是公粮?是交给公家的,公家的粮食能装进私人的袋子吗?公家的东西谁也不能拿。”最后这句话的音量高得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说白了这话也是故意说给众人听的。这话,犹如一根细长的竹条,直直的刷向张明翠的脸,她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她本想顶玉兰几句,但自个不在理路上,无理取闹自个下不了台,于是,她冷眼旁观着,看玉兰怎么表演!

王玉兰蹲下身去,轻声对儿子说:“维儿,你知道你爹是村支书,你不能往他脸上抹黑,更不能做出丢你爹脸的事。维儿,听妈的话,快带个头把拾到的谷粒倒进粮仓去!”

小姜维是个懂事的孩子,虽然遭到了严厉训斥,虽然也觉得委屈,但妈妈的话千真万确,他此时只觉得惭愧,觉得做了不该做的事,他没有理由不听妈妈的话,他乖乖地提着自己拾到的那点谷粒,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谷粒倒进了粮库的口袋里,得到了工作人员的高声赞许。

在小姜维的带动下,严格地说是在玉兰大道理的感召下,各家的孩子也自觉不自觉地将拾到的粮食又交了公,就连汪来富也顾不得他妈眼神的暗示,随着孩子们把袋中的谷粒倒进了公家的粮袋,张明翠直恨得牙根子痒。

虽然在粮站有过这个小插曲,但它没有影响交公粮的顺利进行。通过实际核算,夜郎村今年上交的公粮数量排在全公社之首,直激动得杨社长和吕书记当场拍板:“给夜郎村生产队发锦旗和奖状。”这在当时是很大的荣誉。(未完待续)


(编辑:陈友云 审核:吉庆菊)

‍                     



‍                     

                                                  《《上一节‍      回目录  下一节》》



阅读804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