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平||距离(四)

潘卫平
2020-09-21
来源:西南文学网



但真正唤醒他上进意识的,应该是去辽河钢铁公司接受培训的机会。

几个月后他们被派到辽河钢铁公司接受技术培训,可能因为他性格稳重、仪表堂堂,又被指定为房建处受训工人的头。

他觉得这是辽河钢铁厂领导给他锻炼的机会,他感觉和他们工人、车间领导甚至厂领导的距离正在缩小,但他又感觉距离还是很大,怎么才能不断缩小与他们的距离呢?他有些茫然。

辽河钢铁公司是一家有十几万职工的省部级大型国企,负责培训他们的是建安分厂。房建处接受培训的职工一共有三十二人,以瓦工、架工、钢筋工为主,车、钳、铆、电气焊、电工加在一块只有十来个人,他就是唯一的一名电工。

除了师傅们手把手地给他们传授各种技术,他们还要跟着干一些日常工作,如抬预制件上脚手架、给师傅们当下手,抬金属件上操作抬让师傅们便于焊接、切割,修理设备时给钳工师傅递工具、材料等。

几天后高炉因为炉衬破损侵蚀严重,冷却器大量损坏,需要重新砌筑全部炉衬(包括炉底、炉缸)和更换冷却器并进行技术改造的进行大修。经过讨论,准备采用圆形出铁场等27项新技术,延长高炉使用寿命。

大修工程复杂而繁重,从侧炉开孔放残铁到烘炉、升温、降温要经过四十多道工序,预算工期为两个半月。

但大修工程刚刚开工,就接到冶金部的指令,由于我国国防建设急需大量辽河钢铁厂生产的特殊钢板,必须将两个半月工期压缩为55天,不少领导都认为不可能完成。   

为了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大修指挥部召开了站前动员会,由当时的大修总指挥长,后来的张书记作动员报告。

“……废墟中成长,浴火中重生!我们这座钢厂是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获得新生的,帝国主义封锁、修正主义逼债、三年自然灾害我们都挺过来了,靠的是什么?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现在,形势又把我们逼到了风口浪尖上!同志们,暴风骤雨来了,闯过去,惊涛骇浪来了,迎上去!中国人民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我们要用历史告诉未来,钢厂在困难中失去的只有怯弱和犹豫,即使经历了一万次困难,得到的也只是一种结果,那就是,钢厂一次次从胜利走向胜利!”张指挥长站在高高的厂房上,豪迈地扬起手,洪亮的声音通过麦克风在会场上回荡,下面响起一阵阵的热烈掌声。

从动员会回来的路上,他对负责他们培训的李段长感慨地说:“张指挥长真太有……魄力了!”他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形容他对张指挥长的崇拜之情。

“是啊!张指挥长是大伙儿公认的有水平、有能力、有魅力、有风度的领导。”

水平、能力、魅力、风度,他对张指挥长又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识。

“我感觉自己和张指挥长的差距真是太大了。”

“那就积极缩小差距。”

“怎么才能缩小呢?”

“第一步,先向组织靠拢,就是党组织。”

当他问到张指挥长动员报告中新生、封锁、逼债……内容是怎么回事时,李段长惊讶地说:“你连些常识都不知道啊?”

李段长告诉他,辽河钢铁厂始建于1916年,前身是日伪时期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四十年代中期,由于战乱,已经停产。1948年鞍钢成立,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这就是“新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封锁我们,敌对势力极力扼杀我们。毛主席说,我们用了二十八年时间办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也就是头上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了,解决脚下的问题任务还很重,建设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要花大的气力。于是,中央决定用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这就是针对“封锁”的三年恢复时期。

解放初,苏联援助中国急需的包括煤炭、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等基础工业以及国防工业等50个项目,并提供了部分贷款。后来,由于苏联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使中苏之间的分歧越来越严重,1960年,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并要求是短期偿还所有贷款。这就是“逼债”。

新中国成立时,旧中国留下的的家底是一穷二白,连火柴和铁钉都造不出。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明决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1955年,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出油。

1958年8月1日试制出第一辆“红旗” 高级轿车。

1960年4月23日,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

1961年12月,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新中国重型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台水压机可以把300吨重的特大钢锭像揉面团似的锻压成各种形状的机器零件。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苏美核垄断。

……

生活在大城市、大企业真好,如果在山沟里,他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这些,他想。

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现在,他觉得他了解的比山沟里他前辈一辈子经历的还多。

当天,他就让李段长做他的入党介绍人,并指导他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交给车间支部。

“要了解形势,人生才能有理想,有目标。”李段长建议他多看报纸,多读书,特别建议他看人民日报还有公司的辽钢日报。

人民日报可以以后再看,他想,辽钢日报是辽钢办的报纸,最贴近辽钢工人的生活,于是,他把车间报架上的辽钢日报拿回寝室,翻看时,一篇《忠诚谱就丹心曲——崔伟国火线入党的事迹》的通讯稿吸引了他的目光,讲述的是一位青年职工在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在大修筹备工作——围管轻质砖运输工作中,主动请战,要求从事最艰苦的装卸工作,坚持两天两夜不休息,连续工作,最后累倒在岗位上。由于他表现积极,在预备党员考察期间,上级党委批准提前转正,在现场进行入党宣誓,转为正式党员。

这篇通讯稿给了他启发,只有在工作中表现积极才能进步。但大修似乎没有给他表现的机会,因为他们是来接受培训的,还没有掌握技术和安全知识,出于安全考虑,公司决定不让他们参加大修。

他突然想起“主动请战”这个词,公司是规定他们不能参加大修,但如果自己“主动请战”呢?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李段长说了,得到李段长的大力支持,李段长带他去见车间彭支书,彭支书也很支持他的行动,请示分厂党委书记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经过简单的安全培训,他就上了大修现场。

大修的第一道工序是在侧炉缸开孔放残铁,用钻头钻和吹氧管烧的方法开了三个孔,要放出残铁约100吨。他在培训时用过电钻和吹氧管,因此用起来比较熟练,后面拆放残铁的导流沟和平台架子、割扒料口冷却壁,拆除炉喉钢砖工序需要对高炉结构有一定了解,安全技术要求比较高,他就只能打打下手了。经过五、六道工序,每天他都是八点钟准时去现场,晚上十点左右才回来。本来按正常的作息时间,早上八点钟上班,十二点下班,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吃午饭,下午一点半上班,下午五点半下班,但下班时间交班后,他坚持继续和下一班马不停蹄地又接着干四、五个小时。

他的艰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一天,辽钢报的记者突然在现场采访了他:“据了解,你是贵州来这接受培训的工人,是主动要求来现场参加大修的,也是唯一一名来现场参加大修的贵州工人,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我是来自贵州深山的一名普通工人,来辽钢后,通过干部职工的教育,对中国和世界的革命形势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知道了钢铁工业在祖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钢铁工人的责任……”

受到张指挥长和李段长的启发,还有经常看报纸,他现在思想觉悟已经大大提高,所以面对记者采访时,他可以说出比较有水平的话,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

第二天,李段长让他按正常时间下班,和他一块回车间。

回车间后,李段长说:“今天是政治学习时间,辽钢报上登载了一篇和我们有关的新闻稿。”他在报架上拿起一份当天的辽钢报递给班长说:“让大伙儿传阅一下,重点看看二版的来自乌蒙山麓的情怀这篇新闻稿。”

报纸传到他这时,他看到在二版那篇“来自乌蒙山麓的情怀”的新闻稿,里面居然写的是他:“寇显忠同志是一名来自贵州深山的工人……放下锄头,拿起铁锤,在辽钢这座革命的大熔炉里,思想觉悟迅速提高。不但为贵州来辽钢培训的贵州职工作出了榜样,而且为辽钢大修队伍树立了楷模……”新闻稿中还有一幅他拿着铁锤的照片,照片中的他高大、挺拔。

他原来以为,辽钢报只是在现场对他进行简单的采访,没想到自己平生居然第一次上了报纸。

“作为一名从内地来这接受培训的同志,寇显忠本来可以留在后方从事比较轻松的工作,但他却主动要求去大修一线承担最艰苦的工作,他这种革命加拼命的干劲和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旺盛斗志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我们要对照寇显忠同志找出自己的差距。”李段长说。

散会后,来这接受培训的那帮人就把他团团围住,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上报纸的人,这使他在他们中间一下子充满了神秘感。

“想不到,你是有九旋之渊啊!”他们里面文化最高,念过高中的“吴学究”吴学成凑近他问:“说,这几天都去哪兴兵布阵了?收获不小啊!”

“我去哪了你们最清楚,我不就是去现场和他们一起干活吗?”他把现场的工作给他们描述了一遍,但没有泄露他的动机。

“这样就上报了?”王显明问。

他把记者采访他的事说了一遍。

“干脆你去给上面反映一下,让我们跟你一起参加大修,我们也沾沾你的光,上报纸。”“赵夹儿”说。

“赵夹儿”学名赵培良,因为说话口无遮拦、不经大脑,爱张扬,说话声音又特别“莽实”(音量大、洪亮)因此得了“夹儿”(二百五)的绰号。

想不到大家一致同意“赵夹儿”的要求,让他去给领导反映一下,大家一起上现场参加大修。他很乐意,因为这又可以为他加入组织的目标加分不少,李段长和领导肯定会认为是他动员的。

他把大家的要求向李段长反映了,李段长非常支持。

“我们要把你的先进事迹向上级党委汇报,你不但自己积极努力,还带动集体一块进步。这是受训工人中的典型和榜样。”事情果然像他预料的那样。

“应该的,自从我来辽钢后,我的一切进步都是领导培养的结果,我这样做不仅仅是为班组,也是为车间争荣誉。”经过这段时间磨练,他确实感觉自己在飞快的成长和进步。

第二天,他们接受了现场安全培训后,第三天就上大修现场了。

在联络管至围管的直管拆除工序中,需要进管道查看直管是否损坏,当时管内温度接近一百摄氏度,他主动要求进去查看,现场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在技术人员给他交代了查看内容以后,他就进了管道,经过近半小时,他才出来,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他顾不上休息就向领导汇报直管没有损坏,只是砖有掉皮现象,围管内存有炉渣,联络管三叉口处到热风炉主管的连接处部分掉砖,到直管的连接处部分掉砖,事后证明他判断是正确的。

在他的带动下,他们从早上八点钟去现场,晚上十一、二点才下班,体力消耗还是很大。

经过几个工序后,到拆除炉喉浇注料时,他们拿着沉重的风镐,轮番在坚硬的浇注料上钻孔,然后用钢钎和铁锤顺着钻孔旁微小的裂缝敲击,再把经敲击松动的浇注料一块块地掰下来。为了加快进度,他在只有两把风镐的情况下,又要了五支钢钎,用铁锤敲击代替风镐打孔。那天下班后王显明一面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一面抱怨说:“真是骨头都快散架了,想不到比在家干活还累啊!”所有人几乎都说累。

王显明参加工作前就抽旱烟,烟叶和烟杆是随身带。

“怎么,后悔了?现在还来得及啊!”他指着王显明说:“回山沟沟里头去!早上睡到十点起来都可以,一天三顿就吃点洋芋、苞谷,然后稀里糊涂地就混得一辈子了。”他指着墙壁上的光荣榜说:“你们看人家,有的是车间的先进,有的是厂里的先进,有的是市里甚至省里、全国的先进,人家老车间主任还受到毛主席接见。这些叫什么,叫荣誉!

你们当初进厂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理想,为了追求,不想在山沟沟里头稀里糊涂地混一辈子吗?你们也知道,在乡里头,能到厂子里上班的只有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

如果你们有点上进心,就努力干,把成绩、把荣誉带回家,给乡亲、给父母、给兄弟姐妹一个交代!”

下面居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终于到了最后一道工序,烘炉、升温、降温。

大修工程居然只用了50天就完成了。大修工期从两个半月缩短为55天,又从55天缩短为50天,创造了大修史上的奇迹。

大修又一次给他带来了荣誉。

辽钢报又登载了一篇描述他们班组的题为“青春在大修中闪光,激情在奋战中绽放”的通讯稿。最使他喜出望外的是,省报记者居然采访了他。

“据我们向辽钢同志了解,你是从贵州乌蒙钢铁厂来辽钢接受培训的,你和你的班组是主动要求参加高炉大修的,能谈谈你的动机吗?”

“……为祖国建设出力出汗,在和帝修反的斗争中争时间、抢速度,早日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是我们钢铁工人的圣神责任……”他经过这段时间看书看报,思想理论水平已经大大提高,面对记者采访,他侃侃而谈,应对自如。几天后,省报登载了一篇题为“用博大胸怀和激情创造的速度——寇显忠和他的班组把战天斗地的旗帜从贵州山区插到大修战场”的新闻稿,他还实现了火线入党的目标,大修结束后,他跨越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两个阶段,直接转为正式党员。

在辽钢接受培训期间,他一年来通过和李段长、辽钢工人打交道,居然学会了一口比较纯正的东北话,这使他的自我感觉又提升了不少,因为东北话是乌蒙钢铁厂的官话。


(编辑:陈友云 审核:吉庆菊)

‍                     



                                                  《《上一节‍      回目录   下一节》》





阅读118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