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禄钧||故土风云(第十四章 苗三姑离家出走)

王禄钧
2025-03-03
来源:西南文学网


海马箐山下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大山峰形似大钟,周围环绕九个小山包,当地人呼为:九狮绕钟。大钟山峰中间有一个大溶洞,因座落在银角寨傍边,叫银角岩洞,或叫观音洞。洞中的滴水声似古韵磬声,称之为:钟山磬韵,故取地名:钟磬。久而久之,为了书写方便,又因背靠海马箐大山,人们就把钟磬改写成:中箐。

杨沛瑶的父辈在大钟山峰原生喀斯特溶洞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修建,成了他家避匪藏粮的住所。顺着银角寨背后的石阶小路一直往上走就到了银角岩洞。洞门用石头封起来,只留一道石拱门,门上方还修筑一座碉堡,有卫兵日夜守护。溶洞后面有出口,出口不大只容两人通过,而且洞门外是陡峭的石壁,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洞中修建一栋四列三间的木房,住在里面不但有绝对安全而且冬暖夏凉。更不可思议的是洞底下竟然有水源,浅浅的细流从上面石缝中流出来,绕过木房门前,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屋后的阴洞里。大钟山对面一百米处有一座小钟山,山腰也有一个小溶洞,也叫小银角洞。洞口也有一座小碉,住有几个卫兵成为大钟山银角岩洞的卫士。

杨沛瑶的住房不止这一处,在相距跑马场最近的官房寨,还有七八栋互连互通的环形七柱盖瓦大木房,木房子分排为三列。两边是雕龙画凤的回廊,中间是圆形的荷花池,花下有金鱼;后面是很大的后花园,栽满千姿百态的各种花草和珍稀树木。第二列房子傍边修筑一座圆形的五层大碉。碉的底层是石头砌成的,中间两层是筑的厚土墙,再往上就是全木结构的瞭望台。在左边回廊转角处,栽有几棵粗大的桂花树,每到农历中秋节前后,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桂花开始四处飘香,五里外都能闻到桂花味。右边荷花池傍也有几棵的香樟树,树冠很大,树叶层层叠叠,樟树的芳香随风散落在院落各处,起到驱蚊醒脑的作用。

杨沛瑶家里常驻有一个连的兵力,除了看家护院还协助当地政府清剿匪患,维持地方治安。距官房寨五百米的跑马场就是平时的练兵场。他自己居无定所,有时在观音洞木屋中,有时在官房寨大碉楼里或大房子里。闲来无事,邀约二三好友吟诗赋词,春花秋月,养性修身,自得其乐。他曾戏言自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难怪,在这偏僻之地知音难觅,出门一抬头,除了山还是山,眼前身后都是横贯滇黔数百里乌蒙山。

乌蒙山脉跨越滇黔两省边缘,东起于云南镇雄和贵州毕节,经过赫章和威宁在云南鲁甸与宣威交界处再次入滇,抵宣威、会泽、曲靖一带,止于功山河小江谷地。东北——西南走向。由西列、中列和东列三列山脉组成。最高峰牯牛山的牯牛寨,海拔四千多米;东列山海拔最低,也是两千米左右。山势由西到东,西列山势挺拔陡峻;中列山地起伏和缓;东列一派丘陵盆地。站在高处远看,乌蒙山气势磅礴,如大海波浪起伏,逶迄前行。红军长征路过乌蒙大地,伟人曾留下:“五岭逶迄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名句。乌蒙山脉因历史上属乌蒙部和乌蒙府属地,故称:乌蒙山。

杨沛瑶绕跑马场三圈晨练回来,吃过早餐,正在客厅里斜躺着看书。家丁来报:五龙寨来信,送信人在外屋等侯回音。杨沛瑶接过信浏览一遍,大吃一惊,难怪这两天没看到四妹来银角岩洞。真是吉人自有天相,遇到捕虎归来的项振,要是出了点什么事,如何向她九泉之的阿爸交待?可怜的母女竟做出这样的糊塗事。但他转念一想,也好。正愁没法向大定城安家交待。现在四妹母女都失踪,自己都无可奈何,安家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当然,杨沛瑶明白,早在四妹第一次见到王森时,就说了很多不合时宜的话,现在想起来她们早已心有灵犀。再说王森也是个见过世面,经过风浪,值得信赖的男人。更何况彝汉通婚早有先例,不足为怪。但愿四妹从此有了自己的归宿,大哥心中总算放下一桩心事,对得起逝去的亡灵,也成全生者的缘份。常言道:官司予人说散,婚姻予人说成。这是莫大的功德!

想到这些,杨沛瑶提笔写下回信:“万法缘生,天意如此。愿彼此幸福,此生一路吉祥!一切按汉俗操办,嫁妆随后送到。”

王森接到回信,喜出望外。按当地风俗,已进门的媳妇,不再走迎娶程序和三跪九叩之礼,就地办圆房酒即可。热热闹闹的办完圆房酒,按四妹阿妈要求,安排人送阿妈回中箐。杨四妹从此成了五龙寨王家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的媳妇。

列位,杨四妹和王森有情人终成眷属,神英侍者与降仙草终于幸运地结合。但别忘了,还有五龙苗寨那个天真可爱的苗三姑,她怎么样了?听我慢慢道来。

五龙寨右边是大水沟、水泥沟。再往里走是马沟、碓窝沟及背后的七里沟。沟渠里的流水汇集于寨前,形成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河。河水从右向左拐弯,流经寨子傍边的大岩头下,流到下寨和左右岩脚下的大龙潭、小龙谭的水汇合流进拉鲁河,是乌江的源头之一。

大岩头上有古人用大石头砌成的围墙,墙体留有射击孔,那是先人们防匪防贼的旧营盘。岩壁中间有个大岩洞和侧边两个小岩洞。大岩洞里曾经住过全寨人,还办过学堂,小岩洞里埋有两座苗坟。大岩洞底下是幽深坡陡的窄洞,要用绳子吊着才能下去。下面是一片砂滩,滩上有一条绿幽幽的暗河。河里有一种不知名的鱼,人们叫它:闭目鱼。这种鱼常年在黑暗的阴河中生长,眼睛功能退化,双目紧闭看不到光线。人们拿着火把进洞捉鱼,它一动不动任人捉走。但它肉嫩味鲜,难得一尝。多数人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大岩头悬崖边,一条黄毛狗守在苗三姑身傍,时而用舌头舔舔她的手,时而用嘴咬着她的短裙,小黄狗儿已经长成大黄狗,它通人性,忠诚地守护着自己的主人。

王森家办圆房酒那天,一阵鞭炮声把三姑娘从梦中惊醒过来。当她得知自己的亲哥哥带来一个女人,并要同王森成亲,做他的第二个婆娘时,一阵天旋地转差点晕过去。王森是她梦中的情人,项振是她亲爱的哥哥,这两人瞬间在她心中成了不可饶恕的仇人。是他们击碎了自己的青春梦想;是他们把自己逼上了人生的悬崖。王森圆房的那天夜里,要不是忠诚的大黄狗紧紧咬住她的裙子不放,她已经跳下悬崖,离开这个令她既留恋又痛恨的世界。五龙寨这个生她养她的地方,成了她终生伤痛之地。越想越多,越想越气,清亮的泪珠夺眶而出,滚下粉嫩的脸颊,流到嘴边咸咸的。夜风起了,吹散她挽着木梳的发髻,吹干了脸上的泪水,透过衣裙凉嗖嗖的,她不禁打个寒战。后山上旧营盘里传来豺狗的哀嚎声,叫人心惊胆颤。三姑不明其中缘故此地不能久留。她站起来,望着山尖上冉冉升起的月亮,弯弯的象条小船儿飘在深蓝色的,海洋一般的夜空上。她心想,自己要是能飞上天宫,随着小船儿漂去远远的地方,不再回头看到这个令她伤心之地多好啊?

令她痛恨的还不只这些。还有下寨快四十岁的二姐夫李夹沟,二姐病死才几天,他就提着一坛酒,一口袋炒面来,说要让三姑去他家帮他带娃儿。他的三个娃儿最小的才四岁。以为帮姐夫带娃儿是整天逗娃儿玩耍,正要答应。大哥项振和老爹项义沙都满口拒绝道:“三姑都还是个娃儿,怎么能给你带娃儿,当家为人呢?”原来他是要娶自己去当婆娘,帮他带娃儿。李夹沟被当场拒绝后不死心,晚上又来园干(篱笆)边吹芦笙逗引三姑出来玩。三姑自从那次事件后,对吹芦笙、赶月亮失去兴趣没理他。那天她和大嫂杨氏去赶瓢儿井回来,李夹沟在下寨猫猫岩路边等着,要叫三姑去他家里坐。三姑和大嫂知道她不怀好意都不去,李夹沟竟然动手动脚拉扯苗三姑,见到杨氏发怒大骂起来,过路人又围观过来,他才放手。这个苗家败类,听说父辈曾经是苗寨响当当的头人,而且是红军路过苗寨时成立的苗族自卫队的队长。可是,到了他这一代都成了好吃懒做,专门勾结土匪杀人放火,偷鸡摸狗的恶棍,还提着火枪,背着马刀来项振家抢人。被大哥项振和族人持枪与之对峙好长时间才逼退李夹沟。但他不甘心,不断骚扰恐嚇大哥项振,扬言要一枪打死项振大哥,强娶自己为妻。有一天太阳还没有落山,李夹沟就来到项振家,摸上牛圈楼的草堆里躲着,当时大家出去做活路还没回来,连猎狗黑豹也不在家,所以都没想到李夹沟会来这一手。等到晚上大家都睡了,李夹沟悄悄摸下楼圈,从后阳沟把三姑睡的房圈屋门轻轻用刀尖从门缝中伸进来撬开。熟睡中的苗三姑突然觉得一只大手伸到她的胸部乱揑乱摸,自己在睡梦中猛然惊醒,正要喊人,又一只手捂住她的嘴。接着一个人压在她身子上,令她喘不过气来。她剧烈挣扎中,她两只脚乱蹬乱踢,无意中踹翻了床边桌子上的米缸。咣当一声,惊醒了外屋的大哥和大嫂。大哥项振来不及穿鞋,翻身起来冲进房圈屋里,看到一个黑影从床上爬起来正要跑,冲上去就是一记直拳,黑影人被重拳击倒时,脚踩地上滑动的大米上,一个仰巴叉倒靠在木板壁墙上,项振接着扑上去,双手抓住黑影人的衣领和手臂转身背弓,扛起来,又重重地将他摔倒在地上,那黑影人连声喊饶命。这时,杨氏拿着火把进来一照,原来又是李夹沟。项振怒从胸起,顺手抓起地上撮米用的木瓢,咣咣咣三下把李夹沟打晕过去。他本来想再来两下结果了他的狗命,但突然想到二妹虽然死了,但还留下的三个外甥,心一下软下来,就把瓢摔在地上,把李夹沟揪起来又是啪啪两大耳光,才一把将他推甩出门外去。黑豹狂吠着从黑夜中冲上来,扑上去,吓得李夹沟喊爹叫妈,连滚带爬地跑了。此后,苗三姑晚上睡觉都由大嫂项杨氏陪着,以防不测。这一段时间,自己白天不敢出门,晚上不敢出声,处处小心,时时防着李夹沟。三姑知道,自己虽然年纪尚小,但是明白嫁给李夹沟等于跳进烟曛火燎的柴火塘里,想死死不了,要活活不成,如同进了阴间阎王殿,自己宁死也难从。她日思暮想,但愿王森找个理由娶了自己,断了李夹沟的念头,了结自己一片痴心。有一次自己真的看到王森按照汉人的规矩,吹吹打打的抬着花轿,放响鞭炮,带着一群迎亲的汉人吆三喝四的来娶自己。自己还脱下苗家短裙换上大红大紫的短袖旗袍,用块红布蒙着头,羞羞答答地坐着花轿,晃晃悠悠地来到王森家。下了轿子再换上新鞋,还要跨过门口的红红的火盆,和王森一起走进堂屋中间,面对着写得有“天地君亲师位”的神龛,双双跪下,对天地祖宗和父母三拜之后,又转身面对面的夫妻对拜,之后手拉手地进入布置一新的洞房。然后,坐在洞房中的新床上,两人还脸贴着脸的喝了交杯酒。唉,她心里美美的想,难怪男女都想结为夫妻,这跟平时过家家一样又闹热又好玩,直到把自己笑醒过来,才知道是一场青春美梦。真是天不遂人愿,阴差阳错,大哥竟然帮王森送来一个彝家女,而王森也一点不念自已对他的一片痴情,欢天喜地地同杨四妹入了洞房,这让她这只苗家的云雀鸟儿,从天上一下子掉到地上,折断了理想的双翅,今生难得再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现实中发生了自己不愿看到的事情,与梦中的情景正好相反,难怪人们都说美梦与现实是反的,果然如此。自己一颗火热的心从此变得冰冷如霜。此心有谁知,此情有谁怜?

苗三姑已经在大岩洞里和大岩头上待了三天三夜。这天晚上她慢慢走下大岩头,顺着毛狗(狐狸)路来到河边,蹲在洗衣石板上捧把水洗洗脸,擦掉泪痕,带着大黄狗沿河埂往中寨方向漫无目的走。走着走着,身后的大黄狗朝后汪汪汪的叫几声,她回过头,看见月光下,一个模糊的身影在自己的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她心里一颤:难道是李夹沟那恶魔追过来了?她停下脚步,稳住嘣嘣乱跳的心,等待那人影靠近,再仔细一看,一个头发稀疏,脸型消瘦,但扎着苗人弯木梳,穿着苗褂褂,倒背着伞笼子,弯腰驼背的老苗人朝她走来。一看是苗家打扮的老人,三姑放下心,同情地问道:“老人家,天都这么黑了,月亮都爬上山顶了,你从那里来,还要到哪里去?”那老头瞄她一眼,轻声慢气地说:“我从来处来,要到去处去。你无路可走,可随我一起去?”三姑听不懂这半疯半癫的话,但她的确无路可走,王森家去不了,自己家回不得,大岩头上呆不住,河埂小路快走完。看着身边四处茫茳的黑夜,她不由自主地带着大黄狗,跟着这个颠二倒三的老苗人走了,走进朦朦胧胧夜色中,走向懵懵懂懂的远方。

苗三姑娘不见了,项振一家急得象热锅上蚂蚁东奔西蹿,还动员全寨苗人爬深山,钻岩洞,四处寻找了几天几夜,还是音讯杳无。三天后有人在大岩洞中发现一堆柴灰,傍边有几根腊肉骨头;又有人前两天看见大黄狗从洞里钻出来跑回家,又从家里返回大岩洞。综合各方消息,大家都判定:苗三姑可能离家出走了,而且可能不再不回了。但她小小年纪,从未出过远门,会到哪里去?会不会出什么事?真是令人提心吊胆。大家猜不透的是她为哪样要出走?是哪个欺负了她?都听说下寨苗匪李夹沟要强娶她,但在项振的威慑和劝阻下,听说李夹沟已经放弃了这个想法。那还有哪样委屈,促使苗三姑断然离家,远走他乡呢?真叫人说不清,也猜不透。

爱女失踪的第七天,已是七十岁的项义沙病倒了。躺在病床上,他心底一阵阵酸楚,不由老泪纵横。他一生有九个子女,个个都成家立业,特别是几个儿子在苗寨里个个都是响当当的汉子。唯有小女人留下的幺女苗三姑,还未成年,但她聪明伶利,活泼天真,给自己的晚年带来了很多的快乐。难怪汉人说:女儿是爹爹的小棉袄,贴心贴肺的。就凭她那张甜甜的小嘴巴,一声老爹叫得你心里软酥酥的,甜丝丝的……,朦胧中,他回想起十五年前的往事:自己的小婆娘一时高兴,怀身大肚的跟着几个苗家妇女去瓢儿井赶场,回到臭水井坡脚时,她觉得肚子一阵比一阵痛,血已经淌到脚杆上和草鞋上。在几个苗妇的帮助下,找了个草窝躺下,不一会儿,一阵剧痛,一声啼哭,小婆娘生下了苗三姑。苗妇们找块尖如刀锋的石头片子,割断暗红色的脐带,用大木叶包些凉水给她喝下去,脱件衣服包裹着刚生的娃儿,互相换手抱着走回五龙寨。那情那景仿佛就在眼前。他不明白,一向听话乖巧的幺女为哪样会跑了?家里没有哪个得罪她,她要哪样给哪样,含在嘴里怕融化,捧在手中怕飞,是自己的心头肉,掌上明珠。她到底为哪样子会跑了?自己实在想不明白,全寨人都跟着想不明白。只有项振隐约地感到三姑的出走似乎与自己救回杨四妹,王森纳杨四妹为妾,办圆房酒的事情有关。至于三姑和这件事有哪些关联,自己也是糊里糊涂的。王森知道三姑不辞而别,几天几夜不归家,全寨人四处寻找无果,虽然心里明白跟自己有关,但此时必须装糊塗,因为这种事情越想说明白,越说不明白,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干脆不说。但心里始终放不下。三姑娘,你到底在哪里?千万千万要保重啊!王森心中无时不在牵挂着。

半个月后,苗三姑仍无消息,伤心已绝的项义沙,念着苗三姑的名字,气尽力绝,昏昏沉沉中走上了黄泉路。项义沙办理丧事那天,王森闻讯从八堡赶回五龙寨,匆匆忙忙地跑到项振家探望。他刚走到大路沟的竹林拐弯处,两枝火枪顶住他胸堂,一声吆喝:“不准去!”王森急忙解释说:“我要去见项振,给他说清楚。”两个持枪苗人大吼一声,道:“项大哥说的,哪个去都行,就是不要你去!”王森明白项振把三姑出走,导致项义沙忧郁去逝的事迁怒于自己。心情可以理解,但就事论事确实与自己无直接关系,自己从心底也不愿看到这种事发生,真是百口莫辩啊!王森只好在心里反复念叨:痴情的三姑娘,是我害了你,但你也太天真幼稚了,我们怎么可能结合在一起成为夫妻嘛?不但年龄悬殊而且苗汉自古以来极少有通婚之例,大哥有此贼心也无此贼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唯天地可鉴。



(编辑:陈友云 审核:吉庆菊)


           

                《《上一节‍      回目录   下一节》》



阅读1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