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禄钧 || 故乡风云(第十一章 吴王遗恨剿水西)

王禄钧
2025-02-10
来源:西南文学网

端午节快到了,中箐街上和官房寨以及跳花场、跑马场开始热闹起来。中箐彝寨里的人们这几天都在背粮米,背煤炭,砌马朝炉,安大铁锅,杀猪割菜摆碗筷,忙得不可开交。大家都在准备欢渡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苗彝汉族的人们都要在这里举行跑(赛)马、爬花杆、斗画眉、划旱船、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到处一派和睦气氛,和谐景象。

此情此景,让人回忆在黔西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苗彝汉等民族数百年来走过的风雨融合历程。尤其是“吴王剿水西”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成为人们经常摆龙门阵的话题。

清康熙年间(公元 1664 年),平西王吴三桂听说水西彝族大定宣慰使安坤有一位绝色佳人陇氏,不但美若天仙而且天生体有异香。平日接近她的人都会闻到一股香气,有时象玫瑰沁人心肺;有时象桂花醒脑提神,特别是晚上沐浴之后,一股淡淡的清香随身散发出来,使人就如坠入迷雾,朦朦胧胧中,令人神魂颠倒,无法自拔。此事,陇氏自小有之,除了父母外,几乎没有人知道。十五岁被安坤收为妾后,发觉她不但聪明伶利而且身体有诱人的异香,更是对她宠爱有加,整天围着她转。一次酒宴上,安坤与四十八部下属土目共庆彝家新年,酒后无意泄露此事,被早有异心的岔戛那知道,悄悄派人将此异事透露给远在昆明的平西王吴三桂。

平西王吴三桂,字素存,是明朝山海关总兵。能文能武,尤喜美色。李自成攻占北平城建立大顺政权后,其部下刘宗敏强占吴三桂在北平的爱妾陈圆圆。陈圆圆是名满天下的 " 秦淮八艳 " 之一,才貌兼备,吴三桂用尽手段才得到手,便留在北平金屋藏娇。他得知李自成进攻北平,从山海关率兵驰援救驾,半路上又得知北平被攻陷,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李自成在京称帝,国号大顺。吴三桂本来已派人联系北平,有意归顺李自成,但听说爱妾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掳走,吴三桂再一次冲冠一怒为红颜,返回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并遗恨剿水西充当前锋,大败李自成,一路追杀李自成和明朝残军直抵云南昆明,并将逃至缅甸的明朝永历皇帝父子设计骗回来,中途用弓弦勒死,将其焚骨扬灰,残忍至极。正是他征战有功,被清庭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兼辖贵州。吴三桂得知安坤有如此美妾,欣喜若狂,原本就蓄谋要灭水西彝族土司政权的他,立即来信找安坤索要陇氏,信中言辞犀利,咄咄逼人,故意激怒安坤。安坤读完信,认为受到奇耻大辱,在堂弟岔要那的怂恿下,联合四川永宁奢氏,乌撒德布氏,又招募明朝旧将皮熊和他的残兵,率领水西四十八路彝兵揭竿谋反。水西在西南云贵川三省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兵家称之为:滇之咽喉,蜀之门户。安坤这一举动正中平西王下怀,他冲冠再怒为陇氏,立即奏准康熙皇帝,奉旨联合四川总兵刘之复,贵州提督李本深,兵分三路进剿水西。东路军从盘县开始;西路军从威宁出击;中路军从水城进军,三路大军同时进攻水西土司政权中心大定府。史称:“吴王剿水西。”在历时三年的征剿中,历经了三大战役:水城至白泥屯猴儿关之战;大定戛那沟麻窝之战;平远果勇底至八步裸龙桥决战。吴三桂军队从水城经白泥屯(今纳雍白兴)猴儿关向大定方向进击,首先攻占安坤在大兔场的行宫:卧这。安坤早有防备,布置彝兵凭借天险坚守白泥坉猴儿关。清兵无法攻关破隘,双方形成了长时间的对峙。安坤夫人禄氏系奢香后裔,颇有奢香遗风和杰出的军事才干。因安坤自小在深宫读书且体弱多病,很少外出,对外面耕种稼穑,硝烟战火之类接触较少,缺少实际经历和磨炼,因此,凡遇外事禄氏都要替夫谋划。这次伴安坤出征,随军策划军务,她向安坤献计。派人在白泥坉猴儿关、营盘坡两边的峭壁岩石上打眼孔,隔河拉起藤索,在藤索上覆盖树枝和泥土作为假桥,又挑精兵埋伏在岩石眼洞处。夜间在羊角上捆着火把,羊脖子下吊着灯笼,点燃后赶羊群上桥,同时击鼓吹号呐喊。吴三桂以为彝兵偷袭,命三百铁骑当先锋,大队人马随后冲上藤桥迎战。此时,忽闻岩头上三声炮响,伏于岩石眼洞处的水西军砍断藤桥,哗啦啦一声,清兵全部坠入桥下,葬身于奔腾咆哮的河水中。吴三桂骑着胭脂马,手提十二斤重的木柄大刀走在最后,当胭脂马前蹄踏上藤桥,随断桥跌入水中的瞬间,自幼习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练得一身好功夫的他,凌空腾起,后翻落地,才捡了一条命。紧接着在米箩、归集、阿札坉和箐门口等地又展开了数场激战。但由于岔戛那在吴三桂和安坤之间假传信息,暗中投靠吴三桂出卖安坤,差人给清兵带路从后山悬崖小路绕道偷袭猴儿关守军,使水西军再次失利,最终放弃猴儿关退守大定。吴三桂突破猴儿关率大军进入汤望州(今纳雍)蚕箐梁子中段芦花百坡山下。这里有安坤祖上留下来的红楼碧瓦,雕栏玉砌,古朴典雅的卧这古城。《明史概》载:汤望州,卧这,一也。今大定嘉禾里,龙场、虎场,有宣慰旧衙。即卧这地也。”有诗赞曰:“云山万里水环溶,古洞高峡大箐封。”“小园淡赏菊吐香,卧这常吹金陵风。”卧这古城是水西宣慰使的行宫,王阳明谪居龙场驿,曾受邀来此讲学,庙堂中设有阳明灵位。算起来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安氏家族数百年来在这里存放兵器,堆放金银,屯积粮草,驻扎彝兵。吴三桂洗劫卧这后,见到这座藏在大山深处,巍峨雄奇,金碧辉煌而又带不走的古城,一把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将卧这古城烧成一堆灰烬。并随火烧杀数百彝人,在逶迄磅礴的乌蒙大地上,演义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水西历史悲剧,回荡着一曲哀宛凄凉的水西悲歌。

吴三桂追击水西彝兵到大定后,又从四川永宁调来八千六百名善于爬山涉水,攀树入洞的苗兵参战。安坤眼看大势不好,逃出九重衙门,放弃大定城,节节抵抗,退至戛那沟和青山、石板、廖家坡一带,利用深山密林,悬崖岩洞继续抵抗。有几百人彝兵退进戛那沟岩鹰洞躲藏起来,被苗兵围困洞中八天八夜。岩鹰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苗兵几次冲击都攻不上去。吴三桂再用离间计,重金收买安坤堂弟彝人大土司岔戛那,许以日后水西宣慰使之位。岔戛那早就觑觎安坤宣慰使的职位,乘机借刀杀人,谋逆篡位。他暗助吴三桂并骗取安坤信任,指挥周围十里八寨的彝人和岩鹰洞的彝兵出洞下山到戛那沟、廖家坡九十九个麻窝里集中。一个麻窝一百人,九十九个麻窝近一万人。说这样好清点人数,分别对苗兵清兵作战。当彝人们在麻窝里聚集好后,隐藏在山林中的苗兵用火炮对准人群轰的一炮,死伤一片。岔要那大声呼喊:“赶快站拢填满,怕被苗兵笑话。”等彝人们站拢填满麻窝,苗兵轰的又是一炮,连续几炮后,彝人死伤遍地,苗兵趁机从四面山上冲下来,不分男女老幼,挥刀任意宰杀彝人。九十九个麻窝顿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彝寨从此十室九空,哀鸿遍地。石板青山一带的麻窝和坝子上白骨成堆,无人收尸。后来好心的汉人看不下去,就用牛犁出深沟,将彝人尸骨放进犁沟里掩埋。至此,水西军损失过半,元气大伤。再次退到平远果勇底和八步一带坚守。

吴三桂数万大军进入果勇底时,由于不熟悉地形,道路九弯九拐,漫山瘴气迷雾,一度迷路,陷入水西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大家都认为这是歼灭吴三桂军队的好机会。但心怀二志的岔戛那又献计,让安坤围而不攻,坐等清军饿死、困死,到人匮马乏时,再一举歼灭。谁知四川刘之复和贵州李本深闻讯,率领数万援军及时赶到,左右夹击,反而对水西军进行大范围的反包围。双方形成决战态势。战场从平远县果勇底(织金以那架)到八步裸龙桥,跨越六圭河,直抵大定县境内的九里箐,绵延百余里,双方投入数万名兵力展开殊死决战。八步裸龙桥是双方的核心战场,在昏天黑地的惨烈激战中,双方战死一万多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处处血雨腥风。在残酷的战场上,美人陇氏也随安坤出征,她不但年轻貌美而且聪慧过人,有勇有谋。看到眼下的形势危急,她一反常态,勇敢地站出来,从果勇底开始到八步裸龙桥、九里箐一带,组织彝兵开展敌后袭扰战。她紧腰束身,素颜短装,手持利刃,身负弓箭,亲自率领彝兵潜入深山老林,不断从后方袭击吴三桂军队的粮草运输队,暗杀叛徒和敌军首领,还混入敌军阵营中火烧敌寨,救出被俘虏的彝家妇女。她不断袭扰清军,迟滞敌军行动。一次浓雾迷漫的深夜,她还带领几个强悍的彝兵化妆潜入敌营暗杀吴三桂。因为不认识吴三桂而错杀了清军一个首领。陇氏也在此次夜袭战中受了伤,被彝兵背回营寨治疗养伤。

时年,吴三桂在滇黔拥有雄兵四十万之众,还有多支特种兵,其中有一支不为人知的两千人的娘子军,都是精挑细选出来年轻姑娘,经过严苛的训练,个个精通刀枪剑戟,人人百步穿扬,不仅平日承担看家护卫,战时还能上阵杀敌,在多次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吴三桂见陇氏如此英勇无畏,精明强干,曾经放话:倘若陇氏归顺,他将息兵止战,还要让陇氏统领这支饶勇善战的娘子军。有朝一日,一统江山,将让陇氏母仪天下。几次让人传话过来,陇氏根本不理会。她知道吴三桂身为明臣而叛明,归降大顺后又反杀李自成,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吴三桂招安陇氏不成,反被陇氏的连续袭扰闹得寝食难安,整日提心吊胆,几次下达必杀令,要杀掉这个令他垂诞三尺,又爱又怕的彝家美人。在果勇底和八步战败后,安坤退到大定县九里箐又被追上来的清兵重重包围,走投无路。这时,岔戛那为了渙散军心,到处散布流言说:这场战争因陇氏而起,她是彝家丧门星,红颜祸水。只有杀死陇氏吴王才会善罢甘休,或者将陇氏擒拿送给吴三桂为妾,清兵就能撤退。到此时,安坤才明白自己信赖的岔戛那原来是吴三桂的奸细。当初激怒自已贸然起兵的是他;在戛那沟建议每个麻窝集中彝人的是他;在果勇底献计围而不剿的也是他。今日要杀陇氏或送陇氏取悦吴三桂的也是他。此人不除难解心头之恨,自古与人为善的彝家,怎么会生出如此孽种败类?但是此时的岔戛那己是手握重权,拥兵自重的人,安坤回天无力,只能无可奈何地摇头叹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而陇氏到今天才知道这场战争起缘于自己。陇氏出生于乌撒一个大土司家庭,良田万顷,骡马成群,富甲一方。她听说原委后,百思不得其解:小时侯玩伴们都愿意接近她,说她身上有别人没有的香味,她不明白什么叫异香。从娘胎里出来就是这样,只是听妈妈说过,她出生的那晚上,妈妈梦到天上的月亮带着一枝月宫中的桂花,飘落在屋子傍边的水井中,那一刻她出生了。接生婆也说:一辈子接生无数,前所未闻,她刚出娘胎,就闻到一股桂花香味。父母都是有文化的开明贵族,长大后让她习文练武。在私塾老师那里学彝文和汉文时,老师也说,只要她走进学堂,一股异香扑面而来,学生和老师都顿觉头脑清醒许多。十五岁那年嫁到安家自己才明白,这是天生异香,与众不同。但这是上天的恩赐,不是自己刻意为之。至于吴王索娶自己那是他一厢情意,自己已为人妇,且夫妻恩爱有加,岂有弃夫而另嫁之理?再说,吴三桂为一个陈圆圆已经把大汉江山,拱手送给满人,留下千古骂名,难道还要自己也成为他剿水西的借口而遗臭万年?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她来到九里箐的最高山头上,借故支开身边的亲兵,遥望着星空下水西山河破碎,地面上尸横累累,无数彝人家破人亡,她心情沉重有如万箭穿心,彝人岂能因自已再流血,于是,她不无悲伤地对着天地长叹一声:苍天哪,难道女人天生丽质也是罪过吗?言罢,飞身跳下悬崖,随夜风飘然而去。安坤得知爱妾身死,悲愤交加,来到陇氏跳崖的山顶上,对着悬崖无限伤感,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不忍目睹水西彝家千年江山败落在自己的手里!趁身边亲兵不注意,转身也跳下万丈悬崖随陇氏而去。

吴三桂闻安坤和陇氏已死,指挥大军四面猛攻,最终,历时三年剿灭了水西数万名彝兵,杀死了若干彝人,也结束了一千多年的水西彝族土司政权。最后抓到八个年龄、长相和行装打扮一模一样的彝人,都自称是安坤,无论怎样用尽酷刑,八人始终不改口,最终含笑而死。被称为:彝人八勇士!所以,传言安坤被俘实则是替身而已。水西剿灭后,康熙十二年(1673 年)清庭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联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反清,即:“三藩之乱”。是年,已经六十一岁的吴三桂挥师东进,临行前,还来到明朝永历皇帝墓前痛哭一场,悔恨当初枉杀了永历皇帝父子。吴三桂用兵有方,一度占领南方十三省,控制了三分之二的国土,同时,在湖南衡州匆匆称帝,即位不到五十天因病撒手人间。反观其平生,虽说智勇双全,能征善战,驰骋彊场,纵横神州大地,爱江山更爱美人。然而从东到西,从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十万雄兵到云南赶尽杀绝明朝残兵败将,一生征战,杀人如麻。尤其是竭尽全力征剿水西,枉杀了彝人无数,而终未谋陇氏一面,到头来既没有得到江山,也没有得美人,只落得在湖南衡州病痛折磨中,一命呜呼,更是遗恨千古。

战役结束后,当地汉人又将八步裸龙桥一万多具尸骨推入裸龙桥边一个大士坑里掩埋。至今裸龙桥边(织金八步坪子寨)万人坟依然存在。在八步裸龙桥和戛那沟石板青山坟坝一带,每逢雷光火闪的雨夜,还能听到撕杀声、兵器撞击声和鬼魂的哭泣声,阴风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从永宁调来参战的苗兵仅剩下八百四十余人,吴王令他们就地屯垦戍边,分别驻扎在六个自然村寨,就叫:六寨苗,或按服饰称为:喜鹊苗。而彝人只留下三十八户人家,分散在水西各地。那一年,中箐梅家到毕节燕子口,请彝族杨氏土目家搬回到中箐居住,接手管理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和山林。彝人土目搬来大定中箐后,威逼六寨苗民认他们为主子(首领),每月朔望朝拜,一切婚丧祭事均照例摊派,倘若不遵则收回田地和山林,另行插牌转租。还在中寨堰塘边岔路口立碑警示,标明杨家田边地界,依据田土多少肥瘦收租数量等。并聘请本地苗人代为收租纳粮,秋后直接背送到中箐的粮仓。由此,苗彝再起争端,发生了规模不等的抗租械斗和暗杀事件,双方都有死伤。清道光初年,苗民项义成到大定县衙状告中箐杨土目,官司打了十八年无果,项义成又上贵阳省衙上诉,中途遭暗杀。民国八年(公元 l919 年)六寨苗族寨头杨凤祥等又到大定县衙再诉,太定县衙几次调解,拟定判决文书:“两造从此不相干涉,永不准杨土目入苗寨摊派,各管各业。当堂判明,即申文往省督军署。理由各守条规,勒石铭碑,永竖大定公署衙门,以照明后事。”后来杨土目又因征收苗民“马草粮”一事,在瓢儿井区区长外号“陈猫猫”的支持下,杨凤祥再诉到大定县衙门,县府经审理批复:“今至本年起,不准再向苗民征收颗粒,遇事苛取,两面脱离关系。一面呈请道尹暨省公署立案,一面出示布告望远遵行。若是土目家再不知悔改,定予提究不贷,此判。”至此,苗彝两家几十年的官司终结,但民族结怨仍难一时消除。

虽然清朝政府进一步加强“改土归流”措施,取消土官世袭制度,由流官代替了土官。水西彝族土司、土目的政治地位被削弱,但经济地位未发生变化,历史形成的习俗、等级观念得以延续。直到清末,土司后裔在民族聚居地区仍处于领袖地位。

杨沛瑶就出生在这种土司家庭。少年时,他先后得前清秀才潘子敬、陈希堂的私塾教育。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年仅十五岁,就到广州驻军司令官龙腾庄部下任连长。一九二四年经同盟会员安健和龙腾庄的推荐,进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和陈赓、胡宗南、黄维是同学。并多次聆听周恩来、鲍洛亭讲述马克思主义道理,思想上有很大的进步,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憧憬着中国的未来。为此,他多次写信回家劝说杨老太爷,要减租减息,不要收取六寨苗人的马草粮,把粮钱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帮助他们度饥荒。杨老土目是个思想守旧的人,读信后气得七窍生烟,大骂杨家不幸,出了个败家子。一九二六年杨沛瑶参加北伐战争,从广东出发转战湖南湖北。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政变,违背孙中山的革命意愿,到处是白色恐怖。此时,恰好杨沛瑶接到其父病亡的书信,他以奔父丧为由,弃职退隐回乡。杨老士目平生信奉风水,随着年长体衰,自知不久人世。他派一班家丁来到马过河陈家,邀请当地著名的风水学家陈老先生去中箐家中做客。陈老先生在杨土目家一住就是十天,杨家天天好吃好喝招待,从不提有哪样事相求,陈老先生也是性情中人,从不问杨家有何事。第十天陈老先生要回家,杨老土目派一班家丁相送,还背上一口袋糯米糍粑路上吃。到了鸭子塘大家走累了,坐下来在塘边捡柴烧火烤糍耙吃,柴火刚点燃,突然,从柴堆中爬出一条大蛇快速逃走了。陈老先生回到家中才问家丁班长,杨土目到底有何事相求?班长说:杨老太爷近来身体不适,自知岁月不多,想求先生帮助自己找一块风水葬地。其实陈老先生心中有数,事前己猜到一半,于是,对家丁班长说:“请回去告诉杨老太爷,他要找的风水葬地,就是刚才鸭子塘边烧柴火烤糍粑的地方,那留下的黑色柴火灰堆就是准确的穴位。”家丁班长回去告诉杨老太爷,杨老太爷亲自来到鸭子塘边那块烧柴火的地方察看。当他和家丁们来到鸭子塘边时,只见遍地都有黑色的柴火灰堆,兵丁们到处巡视,无法辩认那一堆才是他们三天前烧火的准确地点。差人去问陈老先生,先生答曰:“那是你和这块宝地无缘,不该你享用。天机不可泄,别择他地吧。”于是,杨老太爷想起早年在燕子口镰刀湾点下的风水地穴,就搬回了燕子加戛寨,没有多久就病了。

杨沛瑶回来后,按照彝家风俗惯例为杨老太爷办理丧事。三亲六戚和朋友都发了丧帖,但杨家和瓢儿井区区长陈无斋家历来明合暗不合,因陈猫猫帮助苗家打赢因杨土目家强收苗人马草粮的官司,两家由此成见较深,互相不通庆吊之礼已经多年。此次,杨老爷子去逝于燕子口加戛寨,是否给陈家发丧帖呢?商量了好久,大家觉得杨陈两家在当地都是台面上的人物不发不妥,加上杨沛瑶在外闯荡多年,思想较为开明,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发丧贴通知了陈无斋。陈无斋也是心胸宽阔之人,接到丧帖后,把盐防军督带席绍庭的秘书石准之找来讲清原委,授与其意,石准之是远近闻名的文笔高手,心领神会,略加思索,拟就挽联一副: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边疆无风鹤之警,内地获治平之安,搔首问苍穹,君去九原谁臂助;

东山高卧,潇洒出尘,囊者获李中之嫌,今日昭廉蔺之迹,矢志白天日,我来百里献馨香。

挽联送到百里外的毕节加戛寨,杨沛瑶唯恐陈无耑别有用意,把当地文化水平最高的党官贤先生找来一同研究,大家都认为此挽联立意高远,用典贴切,对仗工整,符合两家之情,最后才把挽联挂出来。众人看了,无不惊叹水平之高,从此两家冰释前嫌,重新合好,互相往来。成就一段佳话。





(编辑:陈友云 审核:吉庆菊)


           

                《《上一节‍      回目录   下一节》》



阅读105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