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 六盘水市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简评

王华
2020-03-22
来源:贵州文艺评论

讲好凉都故事助力脱贫攻坚

——六盘水市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简评




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这是4000万贵州人民的共同愿景。当下,六盘水市广大干部群众正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向乌蒙大地千百年来的贫困顽疾发起攻坚拔寨的冲刺,全市写作者们也不甘人后,奋笔直追。近年来,《六盘水日报》《乌蒙新报》《当代六盘水》《六盘水文学》《凉都雅韵》《六枝文艺》《盘州文艺》《水城文学》《钟山文艺》等报纸、杂志均刊发了大量本土作者的脱贫攻坚文学作品。总的来说,这些作品主要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一、体裁丰富多样,体现凉都作者创作水平

这些作品范围广,涉及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剧本、诗词等各类文学体裁,均能取材于脱贫攻坚一线,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真实感人,内容健康向上,文笔流畅,语言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且一些篇目构思精巧,视角独到,充分展示出六盘水本土写作者应有的艺术才华和创作水平。六盘水市文联积极组织编辑了《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六盘水市脱贫攻坚文学作品汇编》,收录大量脱贫攻坚诗歌、诗词、散文、小说等10余万字;六盘水市诗词楹联学会组织脱贫攻坚诗词采风活动5次,创作作品400余首;六盘水青年作者王华主编的六盘水市首部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集——《追梦——六盘水市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选集》,收录了高守亚、何维江、卓美、陆先平、代庆香等17位本土主要的报告文学创作者采写脱贫攻坚的作品17篇,全书15万余字,正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文体相疏,长短不同,风格迥异,但有一点高度一致,就是这些写作者不约而同奋笔疾书,热血沸腾地讴歌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贫困区域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性强,热情抒写凉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所幸的是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六盘水的许多写作者因自身工作亲自参与了驻村轮战、驻村帮扶等工作,很多作品直接从脱贫攻坚工作现场中来,带着现实生活体温和气息。王鹏翔的散文《白牛的核桃熟了》描写了作家水城县杨梅乡白牛驻村轮战期间,见到许许多多硕果累累的高大核桃树而引发的诸多往事,文中高度赞扬了村民的淳朴、热情,这是在和群众零距离接触之后,这些朴实的农民和这片厚土深深地触动了作家内心情感而写出的一篇饱含深情的佳作。在白牛村期间王鹏翔经常用简短文字记录工作、生活,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了五、六十篇(首)短诗短文,这篇《白牛的核桃熟了》,便是其中之一,这篇散文还在全省开展的我的祖国——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征文中获奖;李良巧《盼脱贫盼汝归》是她写给驻村扶贫一线的丈夫的一封信,表达出对丈夫的支持、理解,以及对扶贫工作的深情厚望,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你也即将归来,我们即将告别两年的分别生活,这段分别,拓宽了我们相爱的维度,让我们共同的世界更加丰富。站好最后一班岗,我和孩子等你归来。”,这样的句子真挚而感人,该文也在全省开展的我的祖国——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征文中获奖高登权的散文《轮战偶记》记叙了他在钟山区月照街道玉顶村驻村轮战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他如何帮助贫困户解决问题和增进感情等,文章内容丰富而详实;唐宗舜发在《贵州日报》天眼客户端的散文《那条小狗来接我》写的是作者作为帮扶干部,去贫困户家走访的次数多了,感情深了,贫困户家养的狗从开始的龇牙咧嘴到后来的像对待主人一样亲切,那条小狗还会来迎接他的故事。正如文中写道的“干部与群众,心走近了,情谊就会自然而然地浓厚起来。”,“每次去她家的时候,那条小花狗会来路上接我。看到我,它都会摇头摆尾巴,像迎接它的主人一样亲切。文章以小见大,从侧面写出了脱贫攻坚的成效;尚远刚发表在《六盘水文学》2018年第5期的诗歌《驻村手记》写的是作者在水城县杨梅乡杨梅村驻村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他忙碌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由于和群众的深入接触和了解,他的诗歌更加接地气,而今他已结合脱贫攻坚创作了一本个人诗集,正如作者的那样我的文字将不再贫血。两年后回到小城,将发出另外一种声音;施昱20189月在《乌蒙新报》连载的兰花芬芳是作者在六盘水“216”开放式扶贫实验区钟山战区保华镇海螺村驻村轮战期间创作的一篇近两万字的短篇小说,刻画了驻村第一女支书兰姨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在叙事手法和艺术技巧上有一些新的尝试;王华发在《六盘水文学》2018年第6期的《初心屋》是作者在六盘水“216”开放式扶贫实验区钟山战区青林乡海发村驻村开展产业扶贫期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的是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脱贫的故事,文中或多或少有点作者自身的影子。

三、情感丰富,将所见所闻所思凝聚笔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六盘水的写作者们深入生活,将脱贫攻坚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凝聚笔端,流露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李廷华发表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的诗歌《扶贫非虚构》体现出青年诗人的情怀,像“伸一把手,给他们的摇摇晃晃/垫一个平稳的支点/给漏水的屋檐添一片瓦/擦亮窗户,让青山、绿水、蓝天/映入房间,成为温暖的风景…”这样的句子意象丰富,真善美的诗心自然表露;陆先平发在《六盘水文学》2017年第2期的短篇小说《白岩脚》是六盘水市较早描写脱贫攻坚的小说,写的是外省姑娘小月来看望六盘水少数民族男友阿布,见到的农村发展变化,侧面展现了六盘水市脱贫攻坚的成效,同时还融入许多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诸如铃铛舞、木唢呐等;卓美的短篇报告文学作品《山河多娇》写了盘州市第一位乡村女支书余留芬拿出自家积蓄带领岩博村村民修通村公路,打通岩博跟外界的通道,开办由村集体出资、农户出资入股的岩博小锅酒厂,再到如今的“人民小酒”,她一步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该篇作品在全省“巾帼心向党 礼赞新中国”主题征文中获报告文学类二等奖;何维江的小品剧本《为了脱贫,值!》写的是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村里遇上大旱,村里几千亩猕猴桃基地面临干死,村民吃水也成了大问题,村长大毛带着村里百十号村民挖沟引水,整天守在施工一线。因长时间不能回家,正在为贫困户三妹解决饮水困难时被村子妻子小玉撞见,而引发的一系列误会,待误会解除,增进了小玉与三妹的感情和对脱贫攻坚的支持的事。故事一波三折,人物跌宕起伏是六盘水较早脱贫攻坚的剧本作品,被选入2019年6月出版的《六盘水市小戏小品汇编》一书;金永福发表在《乌蒙新报》的《凉都二十八拐扶贫路赋》写的是经钟山区月照街道至水城县保华镇、青林乡、南开乡、金盆乡、木果镇这条全长110余公里的“216”开放式扶贫试验区旅游扶贫产业路木月环线公路的月照至青林一段。“要致富、先修路。”,二十八拐扶贫路的开通,山顶的群众到月照养生谷景区仅需20来分钟,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触,高度赞扬了这条脱贫致富路给沿线群众带来的便利,并采用对比手法,用二十八道拐扶贫路与二十四拐抗战路进行对比,文中写道:“二十四拐抗战路,硝烟散去留传闻。/二十八拐扶贫路,助人脱贫运金银。/云上奢旮半山上,千年无路人赤贫。/如今路到家门口,日子天天在变新。”这样的句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真实写出了这条扶贫路之重要意义。此外,还对沿线风物和历史文化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书写,增添了该《赋》的厚度。

以上这些作品,让读者从这些干净朴实的文字中,领略到扶贫帮扶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此外,代庆香的诗歌《汪家寨新华村走笔》,施昱的散文《在海螺,倾听历史的清音》,杨书光的短篇小说《刺梨花红》,谢洪艳的短篇小说《癔症》,高守亚的报告文学《樱桃红了》,石安芳的报告文学《猕猴飘香幸福万家》,陈忠燕的报告文学《奋斗的青春最闪耀》,杨丽萍的《七律·春访脱贫户》,徐彬雅的《鹧鸪天·贫困户易地搬迁》,郭灵莉的《卜算子·水城春茶》等等都是脱贫攻坚作品中的佳作。

当然,就目前全市的脱贫攻坚文学创作情况来看,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就篇幅而言,目前主要是短篇的书写,还没有出现脱贫攻坚中、长篇小说,或者脱贫攻坚长诗、长篇报告文学等。此外,一些作品厚重感不足,仅就扶贫写扶贫,没有把扶贫作为一个综合工程来写,缺乏对扶贫的深刻理解、深远的文化眼光人文情怀等。任何文学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某种现实土壤或传统之中。写作者应带着深厚感情去亲近乡村,写出农村的新变化、新生活、新人物,方能创作出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脱贫攻坚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华,1987年生于贵州盘县,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作品散见《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宣传》《贵州作家》《文化广角》《唐山文学》《香港诗词》等数十家报纸、杂志,有诗文被选入《六盘水市2018年度八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等。现为六盘水文学院签约作家、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闲暇之余练字写文。




阅读1078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