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映凡||当代长篇小说《月亮村巨变》艺术特色初探

唐映凡
2020-01-06
来源:西南文学网


本文从中国传统小说艺术与发生在上个世纪中叶法国的“叙事学”文学理论的比较维度,对《月亮村巨变》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解读。提出了以中国乡村振兴、脱贫致富为题材的乡村文学的概念。从《月亮村巨变》内容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即“形象”与“符码”的具体分析出发,探索了作家、生活、作品三者之间情感审美的关系,肯定了该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较高价值:是中国当代以乡村振兴、脱贫致富为题材的乡村文学开先河之一的佳作。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综观四川广元籍作家胡为民先生长篇小说《月亮村巨变》的艺术特色是:传统小说艺术与当代“叙事学”文学理论的艺术融合。该作品是中国当代以乡村振兴、脱贫致富为题材的乡村文学开先河之一的佳作。

最早从叙事角度研究文学的理论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代表人物是巴尔特(见注释)。叙事学文学理论从80年代始被我国文学界借鉴之。概言之,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叙事作品(内容、主题),叙述结构和叙述语言符码。如果我们深入研究《月亮村巨变》,我们会发现这部长篇小说在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描写方面做得很成功;在人物理念碰撞及初心、使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丰满。

《月亮村巨变》的情节发展有戏剧性,头尾完整,复杂矛盾冲突始终围绕月亮村“变化”这一条主线。故事的发展层层推进,前后勾联。

《月亮村巨变》的语言富有生活化,准确简洁、生动流畅、个性化。

以上这些特点,正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月亮村巨变》突破了传统,暗合了上世纪中叶发端于法国的叙事学文学理论,表现出作家在长篇小说叙事上深厚的文学功底。

从长篇小说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整体内容的角度看,《月亮村巨变》是时代奏响的“符码”,是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音符;从叙事学叙述结构的角度看《月亮村巨变》在乡村文学叙述结构上突破了传统小说创作的窠臼;从小说语言学的角度看,《月亮村巨变》具有当代田园乡村语言的清新、素朴美。

叙事学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几个词,几个句子,长短不一,每个单位都是一个分析主题。文学作品的叙述语言即解释符码、行为符码、语义符码、象征符码、指示符码。这些特点,我们在《月亮村巨变》都能找到。

如《月亮村巨变》的全部叙事内容由67个长短句的小标题(章节)构成,且每一个小标题(章节)都是一个“分析主题”,都是一个感人的鲜活故事,都是情节结构的闪光点,都是叙述语言清新、素朴美的画卷之展现与渲染。

总之,《月亮村巨变》是中国当代文学反映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时代意蕴的优秀乡村文学长篇小说。

为了较深入地解析《月亮村巨变》,我们还得从传统和“现代”两个层面去对该作品进行进一步诠释。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由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由此而叙述的主人公、几组有内在联系的生活事件产生“二元顶立”即矛盾冲突以吸引读者;生动,优美的叙述语言给人以阅读想象再“创作”的思维情感空间,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独具时代特色的生活画卷,给人以阅读审美的愉悦。

从这个角度解析,《月亮湾巨变》的三要素是:

人物——被县委下派到月亮村做第一书记的苏大壮及其具有“典型”意义的段瑶、李大志、魏钊、陈阿强、老秦、张婶儿、小翠、邹志、赵大勇、李书记、王老板、秦美玲……等人物群像。

情节:月亮村巨变前后的67组具有内在生活联系的生活事件,构成矛盾冲突,形成传统农耕理念(生产方式)与新时代乡村振兴、脱贫致富先进理念的碰撞与融合的张力。

环境: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脱贫、扶贫、致富、构建新农村的人文语境及四川北部山美、水美月亮村的自然环境。

如果我们按照“叙事学”的文学理论看《月亮村巨变》,则具有如下的诠释。

月亮村的巨变是21世纪中国新农村发生划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扶贫奔小康”这个国家理念的践行中,月亮村的村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在建设美好家乡的过程中,弹奏了一部美丽动人的中国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交响曲。小说运用叙事艺术,满怀深情地讴歌了新时代的中国村民们为了创建美好生活而艰辛探索与辛勤耕耘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月亮村巨变》的叙述结构是递进式的。小说从“春节前夕”写起,拉开叙述结构的序幕,让主人公之一的苏大壮这位村第一书记亮相,通过苏大壮与村民张婶儿的对话,引出故事,运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勾勒了月亮村的贫困面貌,交代了苏大壮作为县农业局优秀干部被县委下派驻村担任月亮村第一书记,带领全村干群脱贫攻坚的身份和使命,这样写迅速使小说的故事情节进入开端,为下文的层层递进,让故事情节深入发展,展开人物理念的碰撞,引发读者对中国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时代课题的思考,将小说人物的命运与国家振兴发展的脉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凸显了长篇小说的文学功能和人文功能。

小说结尾以“又是一个春节”作为叙事结构的“扣”,徐徐落下长篇故事演绎的帷幕,让致富前后的月亮村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苏大壮的心理描写:“苏大壮回想着从刚刚到月亮村直到如今的点点滴滴,从开始的不适应,妻子和孩子的支持,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收获,到如今的月亮村,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很是骄傲,自己早已与这里融为一体……”写出了苏大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喜悦,让人们明白了只要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村民们克服传统农耕意识及其生产方式的羁绊与窠臼,大胆开拓,就一定会脱贫致富的道理。

小说的主体部分波澜壮阔:修建学校遇困难,让村民们感受到了脱贫致富的艰辛,“镇长引来赞助商”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老秦酿酒这条致富之路也是曲曲折折,充满困难,但是终归取得了成功;“月亮村村民走出去”才有了月亮村的新发展,“改进生产方式,提升生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特色小镇”一连串的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表达出一个让人深思的符码“隐性信息”:脱贫致富的关键是村民们理念的根本转变,这样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让小说的思想性得到了升华。

《月亮村巨变》的语言符码具有深刻的文学意蕴。

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且具有“符码”意义。“符”者,符号也,“码”者,密码也。所谓符码,即人物、事件都具有文学的语言符号和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的意义和作用。通俗地说,“符码”就是指叙述语言的文字表面含义(显性信息)与文字背后的隐喻性、象征性、类比性(隐性信息)的艺术融合。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对象化于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和所描写的生活事件。这样写,增强了长篇小说叙事的艺术性与可读性。

具体地说:

小说中的人物和生活事件是文学符号和“密码”(意象)的融合体。如苏大壮、段瑶、李大志、魏钊、陈阿强、老秦、张婶儿、小翠、邹志、赵大勇、李书记、王老板、秦美玲……等人物群像都是人物符号与作者思想情感对象化的隐性表达,换句话说,这些人物群像都具有各自的生活理念。寓于在他们身上的生活理念,就是“符码”的内涵具现。

苏大壮在月亮村做的扶贫致富的第一件事是“建了一个卫生所”。第二件事是兴办了月亮村小学。这两件事的“符码”意义很明显:提升村民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进而让村民们接受新时代新农村的新观念才是脱贫致富的第一要素。镇长引资、老秦酿酒、村民走出去、蔬菜基地、旅游开发等一系列“符码”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告诉人们转变村民理念,提升村民健康水平和文化素养、改变千百年来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走出封闭的大山和村庄、接纳外界的先进理念和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存条件和生活需要,就是中国当代农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显然,用叙事学文学理论去解析《月亮村巨变》具有很深刻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用比较文学的观点去关照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艺术与上世纪中叶发生在法国的叙事学文学理论,我们会发现二者也有相同之处。

长篇小说塑造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当然包括人物的艺术形象。由于“形象”这个概念最早在中国哲学中出现,后来被文学创作借用,迁移于美学、社会学等领域,这就使长篇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具有了“符码”的哲学、美学、文学的多元内涵。从这个角度去解析《月亮村巨变》,不仅能够对这部作品塑造的全部艺术形象进行准确而深刻的解读,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文学创作也有启示意义。由于本文的篇幅限制,暂不对此作深入分析。

胡为民先生的《月亮村巨变》是中国当代反映乡村振兴、脱贫致富题材的乡村文学长篇小说的开先河之作,这一点难能可贵,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探索了一条与时俱进的创作之路。

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不是首先去学习某种理论,然后才去进行创作,如中国古代的诗歌汇集《诗经》中的诗歌作者,他们学习过诗歌理论吗?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是永恒的经典,屈原胸中燃烧着爱国主义的火焰,是用胸中涌流的热血,用生命写就的楚辞;中国四大名著的作者也没有上过现代大学,学过文学理论,但他们的作品是旷世经典。他们都是胸中燃烧着热爱生活的理念,对理想,对真善美,对自然万物,对社会万象热爱到极致,心中由此而产生了文学创作的情绪冲动,进入了古希腊酒神狄奥尼苏斯的酒神状态,方才写出了不朽之作。

但是,对于文学理论的学习,从一个高度去关照文学创作,肯定是很重要的。许多文学大家都有自己独到的文学观。

《月亮村巨变》的作者既有生活的体验,又有文学理论的学习和造诣。他曾经在一个乡村住下来与村民们同吃同住,走进村民们的内心世界,观察新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感悟了乡村生活的真谛,感受到了中国乡村振兴、脱贫致富与祖国伟大复兴的脉动,加之他参加了省级、国家级青年作家班的理论学习与培训,于是他的《月亮村巨变》及其之后的作品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是十分可喜可贺的!

我们期待胡为民先生能有更多佳作问世!

                         

阅读27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