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燊 || 贵阳访古抒怀

王国燊
2020-08-06
来源:西南文学网


到了贵阳,有两处古迹我是不能不去的,一是甲秀楼,二是阳明祠。

前者居于闹市,一打听,就知道怎么走。我从民族大酒店出来,沿着南明河的步道走过去并不远。步道贴着水边,一路走,一路观赏两岸的景色。说实话,此时不是丰水期,水位非常低,流淌的河水,唤不起我对它丝毫的赞美。两岸的建筑也乏善可陈,美轮美奂这个词恐怕与它无缘。当然,这些本来就不是我所期许的。

我心里装的是甲秀楼。

远远地就望见了甲秀楼,独具一格的形态,独具一格的神韵,除了它还能是谁?

一条玉带似的小桥,名“浮玉桥”,将立于河中的甲秀楼与两岸的建筑连在一起。甲秀楼居于桥的中央,将桥分成两段。桥的北端较长,有个弧形的桥孔,跨度都不大,桥上建有一亭,名“涵碧亭”,古朴典雅。桥的南端只有一个桥孔,但这个桥孔特别大。两段并不对称,但是,因富于变化而显得更有韵味。整座桥的栏杆则是清一色的纯白,白得耀眼。甲秀楼突兀于河中用石块垒起的高地,三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白色的围栏和白色的方柱配合着小桥围栏的颜色,和谐一致。褐色的瓦衬托出顶层白色的三个大字“甲秀楼”,字圆润而秀美。每层阁楼都是四个角,飞甍翘角,似作飞身跃起之势。顶上的尖顶修得特别高,直插云端。

我穿过“涵碧亭”,从桥上走过去,走进甲秀楼。

里面除了陈列一个甲秀楼的整体模型,就是墙上挂着的贵州历代有名的文化人。一一看完黔中名人,在一角发现一处售书和纪念品的,我选了一本有关甲秀楼的小册子,然后就登上二楼。上到二楼,才发现里头供着个观音,游客到此还可以做做好事,留下一点功德钱。但是,据我观察,问津者少,不是游客没这份心,而是觉得与自己前来观赏或者说怀古有些不那么协调。

走出甲秀楼,往桥的南端走过去,就是翠微园,名字起得美。翠微园也是建于明朝,里面又是一组古建筑,包括拱南阁、翠微园和龙门书院,环境幽雅,是游人观赏、休闲的好地方。

因为身处闹市,甲秀楼游者众多,大多慕名而来,一番观赏觉得也就是一座阁楼而已,形式多于内容。

我问自己,你呢?你看到了什么?

我一时无语。真的,我究竟看到了什么?一座建于明代的富有特色的古建筑,距今400多年了,修建者的目的是为造福百姓,还是为自己树碑立传?南明河有这么一座阁楼,确实生色不少,百姓也因此多了一个好去处。当然,主政者也因此留下了美名。以后父母官一再重修,其目的也不外乎这两个吧?利人的同时,也利己,好事。

我们现在习惯说深厚的文化底蕴,没错,甲秀楼这种现存不多的杰出古建筑,特别具有这种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在现代化建筑林立的城市里,我们更需要这样的风景来点缀一番,那些千篇一律的呆板的现代建筑与富有动感的古建筑相比,顿时相形见绌。难道这不是很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吗?

现代建筑太注重其功能性,实用性,这一点,与现代人极其相似。

建筑是人主观意识的结晶,人的思想决定了建筑的风格。完全物质化了的现代人把物质看得比精神要重百倍,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城市风貌。

歌德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对这句话有多少人能真正领会?

阳明祠的知名度就比甲秀楼要小多了。

那天,叫了辆出租车,司机竟然把我带到阳明寺古玩城去了,当时就觉得不大对劲,明明在高德查过有好几公里车程的,怎么这么快就到了?但司机却非常肯定。走过去问了几个做生意的,都说不上这阳明祠到底在哪里。走到马路上又向交警打听,交警也支支吾吾。再叫了辆出租车,司机是个上了年纪的老贵阳,还问我贵阳有两个阳明祠,我要去哪一个。

司机顺利地把我带到目的地,阳明祠就建在一个叫扶风的山麓上。

景点不收门票,我站在门外观望了一会儿,照了个像,就直接进去了。

门外无人,门内也是冷冷清清,这与自己的想象相吻合。这种景点,绝对不会是人声鼎沸,游人如织的。只有我这种与时下追求不那么一致的人,才会有闲情逸致到这种地方来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幽情吧?知我者,也许表面恭维几句,不知我者,直言我迂腐无聊。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为朝廷某些人所不容,而被贬谪贵阳,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了三年,开坛讲学,教书育人,传播阳明心学的哲学思想。贵州人为纪念这位杰出的人物,就在这个扶风山麓建起了阳明祠。

阳明祠与扶风寺依山而建,紧密相连,浑然一体。这里的自然风光说不上优美。这里的山,是小山丘,绝无巍峨之势;这里的树也很平常,鲜有参天的古木;这里也没有波光潋影的湖泊,没有流水潺潺的溪流。论自然风光,真的难以招徕游客。我伴随着三三两两的游人,在一处处陈迹前驻足观赏,细细玩味。许多时候,偌大的一个展厅,就我一个人,一个人独自在那里观赏,独自在那里沉思。

环境是相当阒静的,没有人潮的汹涌,何来喧闹?没有迷人的风景,何来争先恐后?甚至没有人来打扰你,听不到行人的脚步声。我可以慢慢地寻找我所需要的东西,静静地享受这一份难得的宁静和淡然。这不是很好吗?而且就我一个人,不必照顾同行者的感受,不必担心别人的喜恶,就这样毫无羁绊地自由翱翔在自己的天地,自由自在地穿越时空的距离,神交景仰已久的古人。

我一处处地细细观赏,桂花厅、享堂、正气亭、曲径碑廊、阳明书院……慢慢感受一代圣人的精神力量。

王阳明被贬到贵州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先是“结草庵居之”,后又栖身洞穴,并数度断粮。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龙场悟道,创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成为“万古长夜,第一缕光”,成就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历代名人对他推崇备至,明穆宗、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

今天能知道王阳明其人的,实在不多。许多人会觉得记住了这么一个古人有什么用?这么一个古人又不能当饭吃。有时间还不如去追追时下那些高颜值的明星、嫩模,那个糟老头子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

有这么一种想法,其实很正常,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在流行着这种病。病,使人看不到王阳明的价值,也就不会大老远地跑到贵阳来瞻仰阳明祠了。

王阳明所创立的“知行合一””对我们今天来说,意义非凡啊!“空谈误国”不正是传承了这种思想么?


作者简介:王国燊,笔名,秋染彤云,喜爱文学创作,热爱国学。


                                                  (编辑审核:冯静海)


阅读374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