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 || 其乐无穷的民间娱乐游戏(四)

符号
2023-05-29
来源:西南文学网


推铁环

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故乡凉山的孩子们虽然不能像现在的孩子们那样,用手机或电脑来玩网络游戏,但他们并不缺少童年的乐趣,可以玩的游戏有许多,诸如打毛蛋、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拣子、躲猫猫等。男孩子最喜欢玩的一般是打板、打陀螺、坐转珠车、弹珠珠和推铁环。铁环作为一种男孩子们常玩的、简单普通的玩具,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铁环,一根一端带有“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那时,铁环几乎是故乡凉山每个男孩子的随身装备。推铁环,也称滚铁环,是一个传统的儿童游戏的运动项目,深受少年儿童喜爱,自娱性强。

铁环的制作很简单,只要将一截较粗的铁丝或钢筋,用胶把钳将铁丝或钢筋弯曲成一个圆圈,焊接好接头即可。视铁丝或钢筋的长短,可以制作出大小不等的铁环。大的铁环直径约米把长,小的铁环直径约30厘米长。出于控制的必要,铁环不要太大或太小,但尽可能要制作成规规整整的一个圆形,这样才有利于铁环的滚动。用一根1米左右长的粗铁丝,将一端的顶端用胶把钳伛成两三寸长的一个“U”字形的钩子,另一端伛弯出一个五寸左右长的手柄,便于手方便拿着推铁环即可,称之为铁环推钩。

推铁环的场地最好是平坦的路面,坡度不大的山间小路也可以。推铁环时,左手将拿着的铁环平稳直立地站在地面上,右手握住用来推动铁环带“U”字形钩子的铁环推钩,将“U”字形钩子钩放在铁环的下半部分三分之一处的位置上,将铁环推钩的铁杆往前一推,铁环便开始向前滚动。推铁环的力量要朝向铁环倾斜的一方,还必须达到一定的速度,这样铁环才不会倒地。只要从最初的铁环启动开始,慢慢地练,渐渐明白铁环刚开始启动要掌握一定的初速度,速度绝对不能过快,不要为了图快就在发动时加速,那会导致铁环推钩上的铁钩无法跟上铁环的速度而失败。因此,要在启动时待铁环滚动平稳,且能够很好地控制铁环之后,再加速,稳中求进。这是滚铁环的一个技巧。

推铁环的关键之处在于掌握好平衡,否则铁环就会“哐啷”一声,跌倒在地。孩子手上的铁环推钩就像方向盘一样控制着铁环的方向。孩子们右手持着铁环推钩,将其搭上铁环,手上的力量通过铁环推钩的“U”字形钩子传递到铁环上,促使铁环快速地滚动。孩子必须跟在铁环后头快速奔跑,只有这样,他才能跟上铁环。孩子加大手上的力量,那个钩子起到了轴承的作用,从而推动着铁环。由于铁环的惯性,孩子手上的铁环推钩也随着铁环的滚动而做着圆周运动。

在推着铁环滚动的过程中,不仅要牢牢掌控好推铁环的方向,还要掌控好速度使铁环达到平衡,然后才能做到熟能生巧。那些推铁环的高手,即使是在崎岖的山路或凹凸不平的场地,他们都能推着铁环行走自如。此外,还可以通过手上力量,控制铁环的速度。总之,铁环在孩子的手上,如臂使指,行动自如。有的孩子不仅能使铁环高速向前滚动,宛若飞翔,还能倒退着滚动,而毫无阻滞。有的孩子还找一些小石子在路上间隔一步之遥摆开,推着铁环走S型路线,用最短的时间穿过所有的小石子……总之,铁环在孩子的手上,被操作得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有的孩子还在大铁环上套上三五个小环,滚动时发出的声音会更响亮。

推铁环的游戏充分显示出孩子对机械的热爱。推铁环可谓是对驾驶车辆的简单模拟,铁环不仅具有轮子的形状,被推动时还模仿着轮子运行。而轮子作为车辆最基本的特征,显然是车辆的象征。孩子们驾驭着铁环,其乐趣可跟成人驾车飞驰相比。单独推铁环的乐趣犹如独自开车,若一群孩子推铁环比赛,则好比赛车一样,更加热闹。比赛时,一般比谁推得远、推得快,先到者为胜,铁环倒地者为输;还有比最慢技术赛,铁环滚动得慢且不倒者为胜;还有就是设置各种障碍,能顺利通过者为胜等。

孩子们设定一个目的地,然后一齐出发,看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场地上,尘土四起,铁环在快速滚动,孩子们大呼小叫,奔走如飞,场面煞是热闹。孩子们手上的铁环还要互相碰撞,若谁的铁环跌倒在地,或停滞不前,则马上被淘汰出局。推铁环比赛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平衡性、肢体的协调能力以及眼力,最重要的是它让孩子们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有一个无忧无忧、快乐的童年生活。

随着现代生活内容的逐渐丰富,尤其是机动车日益增多,推铁环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曾经的推铁环游戏,日渐冷落下来。因推铁环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从拓宽体育课程教材外延、锻炼学生体质的目标出发,可以鼓励儿童参加校园内的推铁环活动,或在加强安全教育的前提下,倡导山区儿童在田间小路上推铁环。

推铁环,不限场地,随处可玩,运动量大而又灵活多变,能让孩子在游戏中运动,在运动中成长,给孩子强健的体魄、灵巧的身躯、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精力。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日子如白驹过隙,一晃就临近了知天命的年龄,当偶尔回忆起童年推铁环的往事时,那一段美好记忆就会泛上心头,挥之不去。

解绷绷

解绷绷是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种民间儿童游戏。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叫法,另有解股、挑绳、线翻花、翻花绳、翻花鼓、编花绳等称谓。解绷绷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口语化,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解开绷绷。取一根长度一米左右、粗细适中的棉线、毛线、麻线、呢绒绳或棉纱绳,将绳两头打结,做成绳圈,即可成为解绷绷的道具。在故乡凉山,解绷绷一般是两个人玩的游戏,需要双方均有一双灵巧的手,一根绳子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图形,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图形,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能者为胜,玩者以女孩子居多。解绷绷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翻出新花样,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解绷绷分单人玩、双人玩和多人玩等多种玩法。单人的玩法,是将绳圈套在双手上,用双手手指或缠或绕或穿或挑,经过翻转将线绳在手指间不断地绷出各种花样图形来。双人的玩法是,一人用手指将绳圈编成一种花样图形,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不同的花样图形,相互交替,直到一方不能再翻下去为止。多人的玩法与双人玩法一样,也就是几个人依次轮流玩,但不管几个人玩,游戏的规则都是一样的,以此往复,一直到其中一个人无法再挑出新的花样,或者把绳圈挑得打结,或者一解绳圈就散为止。在解绷绷的整个过程中,一个目的就是尽量顺利完成整套动作。只要眼明手快、头脑清晰、手指灵活,玩者才能变出花招,不然就会频频打结。

在现实生活中,单人玩和多人玩均不多见,最常见的是双人玩。双人玩解绷绷的游戏时,用一根绳子结成绳套,先由一人用双手撑开绳套,再用双手的手指将撑开的绳套编成一种花样图形,绷在双手的手指上,然后由另一人用双手的手指通过挑、穿、勾等方法接过来并绷在双手的手指上,且改变了原来的花样图形,也就是翻成另一种花样图形。换句话说,就是后面的一个人解开了前面的一个人绷在双手手指上花样图形的同时,又将绳套翻新编成不同的花样图形并绷在自己的双手的手指上,就这样相互交替编翻,轮流解绷,绷构出各种花样的图形。

解绷绷的游戏活动,主要是依靠手指来操作。每一个造型图案,需要手指完成撑、压、挑、翻、勾、放等一些精细的动作,需要左右手配合一致,需要每根手指巧妙地分工,需要眼睛观察分辨纵横交错的线条,需要大脑记忆操作的顺序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手指、手腕、双侧肢体的灵活性、精确性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个游戏还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解绷绷活动中,他们想出了许多有趣的玩法:降落伞、飞机、拉锯、渔网、花瓶、小鱼、松紧带、剪刀、小汽车等,花样繁多,想象奇特。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熟练,就越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解绷绷最常见、最快意的玩法是两人轮流翻,每人翻一次,就能出现一个新的花样。这种玩法多是由喜欢玩解绷绷的孩子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是促进孩子主动交往、自愿合作、扩大交往面的有效手段。

在游戏活动中,两人必须相互协商、相互配合、相互鼓励,才能实现每翻一次都产生新颖图案,才会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游戏的成功,会加深合作伙伴的友谊,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令他们开心地欢笑、愉快地歌唱、欢快地舞蹈,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可以说,玩解绷绷的游戏,不但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耐心和敏捷性,具有巧手、健脑、启智的作用,能在娱乐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解绷绷虽然说是一个很简单易学的游戏,但也是很讲究水平的,解出来的花样图形还有专门的名称。像水平一般的男孩子就只会用大拇指、食指或小指挑出一些简单的花样图形,如面条、牛眼、麻花、手帕等;而那些水平高的女孩子,则可以同时灵活运用十根手指挑出很多高难度的花样,如五角星、降落伞、长江大桥、老鹰、乌龟壳等。各种花样图形在她们的手上看起来栩栩如生,非常形象。

解绷绷的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玩,所以受到孩子,特别是女孩子的欢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孩子们没有零花钱,除了扎头发的毛线、橡胶圈外,家里的尼龙绳、麻线等都是他们制作解绷绷的工具。女孩子将绳子时时揣在裤兜里,课间下课、放学回家的路上,或在山坡上割猪草时,随时随地都可以娱乐一番。在课间休息时的教室课桌旁,走廊的过道上,三五成群,绳圈在她们的十个手指间不停地翻飞着。有时大家叽叽喳喳地,帮助想不出新花样的同学出主意,有的索性直接上阵亲自演示。一会儿的工夫,南京长江大桥、降落伞等造型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记得在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和一个邻居小伙伴玩解绷绷的游戏。我们边玩着游戏边聊天。当我从他的手上解开绷绷翻新编成了一个很难解开的花样图形的绷绷时,他不会解。但是他耍了一个小聪明,他直接按照我拿的方式从我手上把绷绷原封不动地挑、翻、勾、放在他的手上。他这样耍赖,我也按照同样的方式,从他的手上原封不动地把绷绷挑、翻、勾、放在我的手上。我们就这样三五次地如法炮制,都感到无聊厌烦了,最后还是我想办法把这个难解开的花样图形绷绷给解开了,又变出了一个新的花样图形来。解绷绷还真的很有趣啊!只是可惜,曾经在儿时乐此不疲的游戏,在现在的孩子中间却很少见到了,童年的记忆真是深刻啊!

放风筝

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两千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进一步改进,用竹子作为制作风筝的材质。直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为“纸鸢”。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便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自唐代起,风筝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但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府第,北宋后才流传于民间。

明清时,风筝制作更加精巧。曹雪芹专著《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记载了几十种制作风筝的工艺,如扎、糊、绘、放等。一般制法是:先用细竹片扎成骨架,模拟蝴蝶、蜈蚣、凤凰等禽、鸟、鱼、虫形状,糊上皮纸或薄绢,上绘图案。玩时用麻线牵引,利用风力,放上天空。牵引线上可悬挂有滑轮的小灯,随风飘上,星夜望去,似一串星星,仿佛是在风筝上安上琴弦,嗡嗡作响,风如筝鸣,称鹞琴。风筝是小孩喜爱的一种玩物。每到春暖花开时,孩子们都会成群结队争放风筝,流传至今。

放风筝是故乡凉山传统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也算是我童年时春天里的一件趣事。风筝,对于我们这些70后的农村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梦、一个传说。每年大都是在春风和煦的二三月间放风筝。我读过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听过那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又是一年三月三》,知道放风筝是春天儿童的一种游戏或乐趣。那时,我们没有见过真正的风筝,都是从书本里的描述中,了解到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感受到风筝放飞后的那种快乐。

风筝的技艺全在做工,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各道工序十分讲究。我们按照书本里描述的传统的中国风筝制作方法及流程,自己制作风筝。找来竹片按要求削好,用棉线把削好的竹片扎成所需要的图案,做成风筝的骨架,用洋芋粉煮就的糨糊将写过的纸张一点点糊在扎好的风筝骨架上,再用挂亲的白纸做成飘带,晾干后用三根拉线把迎风面调整好,最后系上牵引线,那充满神秘色彩的风筝就这样大功告成了。

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风力和牵引力两个必要的条件。风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风筝受风的角度和上扬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线来控制。经过多次的练习后,我们很快便掌握了控制风筝的技巧。放风筝一般是一抽一放。抽的时候,因为风筝提线一般放在风筝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牵引力可以控制风筝角度变小,上扬力增加,使风筝稳步上升。放的时候,平衡的风筝牵引力变小,在风力和扬力的合力作用下,风筝会飞高飞远,但是必须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风筝的角度稳定。风力正盛的时候可以多放线,当风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线。

放风筝前要先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强弱,如果附近有旗帜或吹烟,看它飘浮的方向就能知道。或者拾起一些枯草、小纸片之类的向空中抛去,也可以测出风的方向。在风力适当的时候,拿起风筝的提线逆风向前,边跑边看,还要注意风筝飞升的状况,直到感觉风劲够,风筝向上爬升时,可停下来,慢慢放线。当风力跟不上时,则要快速向后收线,给予人工加风。若感觉风筝线有拉力时,就要把握时机放线;若风筝有下降的趋势,就迅速收回一部分风筝线,直到风筝能在天空挺住不坠。

若一次放几个风筝时,必须要考虑到风筝与提线的连结方式。如果风筝飞翔稳定时,可把风筝系在树干或物体上,任其飘浮,而在风向及风力不稳定的情况下,则必须随手操纵,当风力突然转强,风筝摇摆而倾斜度过大时,将有翻转栽落的危险,这时有两种控制方法:一是迅速放线,二是迅速向前往风筝方向奔跑数步。两者均可缓和其势。有时风力停顿,风筝向下坠落,将风筝轻抖数下或迅速向后奔跑,如果后退无路,则可用迅速收线的方法处理。如遇两只风筝线纠结在一起时,双方不要惊慌,立刻相互靠近,互相交换调整,使线松开即可。收回风筝时,要慢慢收线,收线时要尽量远离有高大树木的地方,以免风筝坠落挂在树上。

我们拿着制作好的风筝到山野空旷的草地上去放,手拽着牵引线疯狂地一阵猛跑,风筝随风飘起,居然就飞起来了。我们手中的线被风筝牵引得越来越长,风筝不断往上升,在春天的暖阳里升腾,在蓝天白云中翱翔,碧蓝的天空拥着风筝的身影。我们跳跃着,欢呼着:“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稚嫩而喜悦的欢呼声在天空中飘荡,在村寨的上空盘旋……

制作一只绚丽多彩、新颖别致的风筝也是一种创造。当人们眺望自己的作品摇曳万里晴空时,那种专注、欣慰、恬静的神态溢于言表,双目凝视于蓝天白云之上的风筝,无疑是一种放松,在大自然中放风筝是最好的日光浴、空气浴。跑跑停停的肢体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放风筝的群体性很强。筝友相聚,妙语连珠,破闷解难,精神愉快。放风筝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随着岁月的流逝,长大后我离开了故乡,为了生计每天在城市里穿行奔波,但城市里的繁华与喧嚣却掩盖不了我对故乡的怀念。自己宛如故乡放飞的风筝一样,不论飞得多高多远,根永远在故乡,情永远在故乡。


作者简介:符号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男,汉族,贵州水城南开人,民进会员,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六盘水文学院签约作家,六盘水市水城区文联主席。有小说、散文、散文诗、诗歌和评论散见《西部散文选刊》《贵州作家》《香港散文诗》《江西散文诗》《师范生周报》《中专生文苑》《贵州政协报》《贵州教育报》及中国作家网、民进中央网、贵州作家·微刊、文学贵州·微刊等。出版有书信体小说集《那些年的爱情》,中篇小说集《远逝的恋情》,散文集《乡土物语》《岁月笔记》。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761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