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柏林 胡明琳 || 星光不负追梦人

傅柏林 胡明琳
2023-08-14
来源:西南文学网



一个土生土长的凉都人,从小在乌蒙大地上长大,从年幼看到农民在田间劳作,深深体会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不易,立志要靠知识改变凉都六盘水的贫穷面貌。为了这个目标,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农学专业。

她就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九三社员、九届政协委员——张亚莉。虽然张亚莉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技干部,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脚踏实地的耕耘,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28年来张亚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扎根乌蒙大地,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农艺师的家国情怀。28年来张亚莉一直沉浸于田间地块,认真从事蔬菜、玉米、马铃薯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培训农民及实施农业相关项目,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如今,钟山区保华镇已经发生可喜变化,乡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张亚莉用朴素的人生经历,演绎了当代农艺师的不凡历程。

1995年张亚莉大学毕业便与农业技术和良种推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走上了一条“科技兴农”的路子,这一走,便是28年。28年来,不分寒暑常下乡,扎根乌蒙大山这片贫瘠的土地,依靠科技创新实践着“良种良法,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的梦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显著的工作业绩,践行了初心、使命和担当。张亚莉常说,农业科研工作,来不得半分虚假,良种良法必须自己亲自尝试过,再进行示范推广。如果我们没有试验依据,现在误一时,就会让农民误一季甚至一年。

从大学校园的学生到高级农艺师,从明净的课堂到满是泥土的田野,面对这期间的转变与辛苦,张亚莉打趣地说道:“对于农业大学出身的学生来说,好像大家身上天然地带有作为农业工作者的质朴与勤劳,自然会与田间泥土为伍”。多沾染一些尘土,多负担一份辛苦,这似乎是农业工作者共有的特质。

与农民打交道,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平时工作的日常。谈及与农民相处的经历,“淳朴”与“真诚”是张亚莉最真切的感受。“农民对好的新品种非常渴求,屡屡与他们沟通交流,他们都会非常热情真诚地聆听,吸收新的知识”。

钟山区保华镇发箐村和阿勒河居委是张亚莉选择进行试验的地点。28年的工作经验,张亚莉发现,村民种植玉米的密度较低,导致玉米产量同比减少。张亚莉希望向村民推荐适宜的品种、合理提高玉米种植密度,然而新技术、新品种所存在的风险将会直接影响村民种植收入,因此,不少农民并不愿冒险尝试。

“起初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确实很难,几十年的传统种植让农民改变思路并非易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只有亲自做给农民看,让农民亲眼见实效,才能让大家相信”。

怎样用自己所学切实地帮助农民,让农民能够信服新品种、新方法呢?张亚莉找到了种植大户王小伟。“告诉他们选择耐密植玉米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在他们流转的土地做示范,与他们一起下到地里,一行一行地操作种植,从每亩2700株左右,增加到每亩3700株以上”。

2021年,为大河镇渔塘村选择杂交玉米品种“北玉8298”,种植产量从过去的600斤提升到1000斤以上。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效益,直接触动了村里的其他农户。今年,大河镇渔塘村的农户直接点名需要购买“北玉8298”玉米品种,该品种的推广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2018年起,因为保华镇阿勒河居委蔬菜种植大户李裕美提供蔬菜生产技术及蔬菜茬口安排衔接建议而得到信任,这些年来,李裕美随时都在打电话请教蔬菜种植技术上的问题。

为筛选出适合钟山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张亚莉在钟山区不同海拔区域开展试验,2023年2月,共引进17个品种在钟山区保华镇发箐村试种,目前长势喜人,别的农户看到后,纷纷预定种薯,为下一步推广良种种植及技术配套奠定基础。

为了让农民懂得更多科学种地的知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张亚莉通过电话、微信进行指导,为农民答疑解惑,还经常深入农村,为农户推荐玉米、马铃薯、蔬菜等种植新品种及指导种植技术,从品种替换、技术推广到理论培训、在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并全程跟踪服务,真帮实扶赢得了百姓的称赞。开展各类农技知识和农业法规培训,培训次数达1800余次,参加人员8000余人次,向农户发放农技知识资料和农业法规30000多份。奔走在农业生产一线,引进推广杂交玉米品种3个,鲜食玉米品种3个,马铃薯品种4个,制定撰写项目实施方案若干并主持实施多个相关农业项目。张亚莉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好农业科技推广“传、帮、带”工作,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多年的基层服务经历,也让张亚莉成了农村“大名人”。钟山区保华镇阿勒河村民李裕美便是她的“粉丝”之一。

无论是酷暑难耐的三伏天,还是数九寒冬的冰雪天,她总会出现在保华镇的田间地头,一边为农民示范,一边给大家做讲解。农民群众时而会心地点头领会,时而发出阵阵喝彩,时而被逗得哈哈大笑,农民群众都喜欢热情耐心的张老师。

在脱贫攻坚战中,张亚莉以敬业爱民的情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下沉驻村期间,张亚莉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模式,热心为村民服务,得到乡镇领导及村领导的认可。“精准扶贫”就是要求选项要准、实施要精,还要求“科技扶贫”,其技术支撑强给力,创新锐进,有始有终的责任心。张亚莉采用“技术员+农民”形式建立结对子联系制度,只要村民们需要,一个电话、微信,随叫随到,绝不推辞,解答技术问题。驻村以来,“一帮一”责任制持续联动不断线来保证“强科技支撑,促精准扶贫”结正果——实现脱贫小康而不再返贫穷困。当地一贫困户听了张亚莉的培训课后,调整了自己的种植产业,当年挣了3万多元钱,开心的跑来感谢张亚莉。张亚莉深情地说:“看到你们得到实惠、有收益就很开心、很高兴,觉得自己的技能有所用,如果你们亏本、无收益我会伤心难过,感觉自己很无能”。

土地是农业的根,提高产量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土壤环境,应用一些科研成果,在保证高效优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耕地地力并防止土壤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循环健康发展。

为了这个责任,张亚莉整理、撰写、编辑各种种植技术资料10万字以上;撰写的公开发表的6篇专业论文中,有1篇获市级奖励;每年培训农村科技骨干20人次;为了这个责任,她顾了大家,忘了小家,先后经历了儿子考大学、父亲年迈、母亲去世等种种困难,却矢志不渝,只为做一个求真务实的科技工作者。她说:“农民朋友满意我的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

绿色是农业之本,随着建设美丽乡村的逐步推进,张亚莉敏锐地意识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实现这一目标也成为了她最大的心愿。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老百姓的这些口碑也是激励自己不懈追求梦想的动力。坚持不懈地为粮食单产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奋斗,真正实现“良种良法,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的梦想。这是张亚莉坚定追逐的目标。

作为钟山区高级农艺师,张亚莉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及六盘水市授予的“农业先进工作者”“抗旱救灾先进工作者”称号倍感荣幸,她直言,工作中获得的荣誉奖项,是上级领导和同志们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傅柏林,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散文学会会员,六盘水文学院签约作家,钟山区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科幻画报》《散文选刊》《中国铁路文艺》等杂志。

胡明琳,四川广安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钟山区作协主席,《钟山文艺》儿童专栏编辑。作品散见于《农村金融时报》《贵州日报》《乡土文学》《当代六盘水》《乌蒙新报》《钟山文艺》等报刊杂志。


(编辑审核:陈友云)


阅读979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