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之巅,三岔河畔,中国凉都六盘水腹地钟山区西北二十二公里处有个群山连绵的富饶之地,叫汪家寨镇,是一个成长于三线建设的煤炭工业城镇。这里风光旖旎,资源富集,是三岔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
野马寨位于汪家寨镇新塘村。据《钟山故事》一书记载,古时候这里曾是人们驯养野马的地方,至今,当地还流传着野马为人类取得火种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个美好的传说。人类文明发展史其实就是能源和动力革新史,远古人类掌握了火之后,告别了茹毛饮血时代。蒸汽机和煤炭的广泛运用,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继而每一次能源和动力的革新,都会改写世界历史,都会对给抓紧机遇的民族带来巨大的时代红利。
位于汪家寨镇境内的野马寨电厂曾是贵州省“十五”期间“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之一,于二00六年一月建成投产,后于二0一八年九月因破产重整停运。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当今世界,能源转型已由起步蓄力期转向全面加速期,正在推动全球能源和工业体系加快演变重构。我国正加速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二0二一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二0三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顶层设计,此后,能源、工业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相继制定发布。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在野马寨电厂闲置多年后,钟山区政府下决心盘活国有资产,专门成立贵州钟山野马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誓要让企业“起死回生”。二0二二年三月,野马寨电厂热电联产改造项目便如火如荼的开建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能源是文明的基石,发展的动力。说到野马寨电厂热电联产改造项目将会产生的效益,钟山热电总工程师赵维说得通俗易懂,那就是通过热电联产改造后,多余的“热能”将变成城市发展的“热能”,实施集中供热,新建用热企业将不需占地建锅炉,大大节约了土地和成本。而且,依托电厂余热资源,野马寨电厂可以不断为下游用热企业提供稳定热源,形成以电厂为源头的循环经济园,目前,围绕野马寨电厂热电联产,已逐步落地一批用热企业。园区还建成电厂蒸汽管网,可实现全年不间断供应,用蒸汽管道,“串”起园区内的循环经济。
今年我因工作曾多次来到这里采访,每次走进野马寨电厂,感受最深的便是朝气蓬勃的工作场景。今年三月,野马寨电厂热电联产二号锅炉在停运近五年以来,首次点火一次性成功。待三台机组改造投产后,可实现年发电量三十亿千瓦时以上,工业供汽每小时可达六百多吨,供暖面积四百万平方米,产值十三亿多元,可直接带动五百多人就业。
如今,一个个重点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拔节生长,一个个脚印坚实铿锵,产业发展的风帆已鼓满,驱动高质量发展破浪前行。
二
走进汪家寨镇艺奇村的六盘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只见厂区种满绿树和草坪,一幅现代绿色工厂的气息扑面而来,高大的烟囱里冒出一缕缕水蒸气,生活垃圾正在焚烧炉里“浴火重生”,在这里变成绿色能源。
实际上,垃圾焚烧发电是把垃圾进行高温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气,推动涡轮机转动,使发电机产生电能的工作。而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带来环境污染是近几年来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查阅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布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多数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是填埋,而填埋法是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盖上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但是填埋的处理方式最容易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二次污染,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中国是世界上的垃圾资源大国,如果中国能将垃圾充分有效地用于发电,每年将节省煤炭五、六千万吨,其“资源效益”极为可观。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六盘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二0一六年开工建设,二0一八年建成投产。走进垃圾发电厂,整个厂区环境干净整洁。在监控指挥中心,看到从垃圾入池到焚烧发电,每一个环节的运行情况都显示在监控屏幕上。操作台前,技术人员通过查看监控视频和实时数据,发出操作指令,远程控制焚烧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装置运转,每天有来自中心城区的八百多吨生活垃圾运到这里,却闻不到一点异味。
说到垃圾焚烧发电,六盘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副总经理任荣森如数家珍。他说,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炉渣通过技术处理,可分离出制作建筑材料的成品炉渣,以及铁、铝、铜等金属矿砂。除了百分之二的灰需要黏合填埋处理以外,其余的都可以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任荣森还算了一笔账,按照当前生产运营情况测算,满负荷运行后每年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约四十多万吨,年发电量近两亿度,能够节约标煤十一多万吨。这一组数据着实让人欣慰!
走在三岔河畔,只见河水澹澹,碧草萋萋。住在河沿岸的群众纷纷感叹,垃圾没了,河水清了,环境变美了!不禁让人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句话: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三
汪家寨镇,一座传承历史,追逐梦想的小镇,一座蓄势待发的现代化工业新型城镇。早在“三线建设”时期,八方志士就汇集在这里开发矿区,先后建成了汪家寨煤矿、汪家寨选煤厂、那罗寨煤矿、水城发电厂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境内的水城发电厂,属国家“三线建设”项目,其代号为300号电厂(原称300号信箱),这是一九六六年彭德怀元帅到六盘水视察期间在汪家寨亲自选址当年便开工建设的。《六盘水市钟山区志》有这样的记载:“一九六六年九月下旬动工兴建,占地面积三十五万平方米,位于钟山区汪家寨镇境内的天生桥。”水城发电厂建设初期就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进行,曾经的设计是建在汪家寨三岔河出口处的水帘洞(亦称“天生桥”)的山洞中,后又因故搬迁到洞外,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由于当初工业水平相对落后,经历了长达七年的建设时间,于一九七三年九月第一台机组才开始发电,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两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营发电,是当时贵州电网的骨干电厂之一,投产后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全国电力系统都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发展和变革的大潮中,这艘“300号”电力巨轮逐渐变为“小机组”,二00五年野马寨电厂投入运行后,水城电厂在贡献了三十多年电力供应后,在一声“停机”命令下缓缓退出了电力的历史舞台。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站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工业化道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作为一个工业强镇,汪家寨镇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十四五”时期的第一发展工程,组建专班围绕在谈项目抓落地、在建项目抓推进、竣工项目抓投产,实施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四率”行动,全力推动贵州燚新生物质燃具公司、贵州黔诚鹏跃服装有限公司、贵州钢鉴科技制造有限公司等项目落地投产,目前已完成钟山区汪家寨循环经济示范园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钟山区福安煤矿技改、汪家寨煤矿维简工程等九个项目固定资产报投共九亿多元,电力企业全年上网发电量近两亿度,煤矿企业全年开采原煤近三百万吨。
正如汪家寨镇副镇长孙信说的那样,项目的建设发展对带动汪家寨镇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0二二年,汪家寨镇荣获全区新型工业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如今的汪家寨镇,正激情澎湃,展翅翻翔,热情书写着新型工业化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
四
位于汪家寨镇西北部的吴家寨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名来源于吴三桂当云南平西王时,水西彝族土司主动投城,先后平息地方彝族叛乱,并于一六五八年由川入黔、一六六二年统管滇黔后其后人分散居住,其中一部分居住于此,故取名“吴家寨”。这里气候湿润,雨量集中,具有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每到春夏时节,特别是周末或假日,这里就游人如潮。今年四月,当我走进吴家寨的百亩樱桃园时,只见红亮诱人的玛瑙红樱桃挂满枝头,颗颗个头饱满,鲜红欲滴。一吃到嘴里香甜可口,鲜美无比。难怪很多游客都评价说这里的樱桃果大皮薄肉厚,特别甜!
这里地理条件优越,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偏碱性沙壤土广泛分布,为樱桃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立春一过,漫山遍野的樱桃花你追我赶地绽放,如瀑如浪,从山腰向山脚蔓延,为起伏的垄坳罩上一层洁白的面纱。立夏前后,就可钻进茂密的樱桃林,随便从枝叶间摘下一两颗晶莹剔透的红樱桃,塞进嘴里,瞬间就有一种甘甜、鲜嫩的感觉袭遍全身……“玛瑙红”,多么诱人的名字!提起它,就绕不开一个人:胡思涛。
胡思涛是土生土长的吴家寨人,二0一六年接触到玛瑙红樱桃后,便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吴家寨村里一百多亩的闲散土地成立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开启了樱桃种植之路。历经七年耕耘,火红的玛瑙红樱桃带“红”了乡村采摘游,也打开了群众增收新渠道。
正在樱桃园里忙着摘果子的村民宋娟告诉笔者,自从发展体验采摘种植以后,便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最近正值樱桃成熟,每天到基地帮忙摘樱桃,多的时候一天能赚上三百元元。村民们在樱桃基地里工作,不仅多了一份收入,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同时也能兼顾到自家的庄稼。
吴家寨村境内最高海拔两千二百米,最低海拔一千七百米,这里虽然受海拔和气候影响,果实要比其他地方晚半个月上市,但刚好错过樱桃集中上市期,也为该镇玛瑙红樱桃能够卖一个好价钱打了一个时间差。胡思涛信心满满地说,基地樱桃树进入盛果期,亩产量约一千斤,预计总产值将达两百多万元。这几天预定电话不断,已经预定五一期间前来采摘的游客非常多,另外还有来自市外其他地区的自驾游群体呢,他脸上洋溢着“玛瑙红”般幸福而甜蜜的笑容。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村民增收是目标。吴家寨村的樱桃园只是汪家寨镇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说到汪家寨镇的农业产业,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董存巧如数家珍。近年来,汪家寨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持续发展农业产业,除了樱桃种植,还有新华村的五千多亩钻心乌洋芋、米拉洋芋种植,左家营村黑山羊养殖基地,那罗村的百亩中药材育苗基地等一系列的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动能,已逐渐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立于樱桃园中,微风吹拂,樱桃闪着红光,鲜艳夺目,像在绿树枝上挂满了红亮的宝石,在向人们笑盈盈地点头。我不禁写下《咏樱桃》的一首小诗:“钟山西北景色佳,百亩樱桃游客夸。物阜民丰产业旺,绿树掩映小康家。”
五
位于汪家寨镇西北的新华村,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百分之五十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别是彝族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有“铃铛舞”、唢呐、“达体舞”、情歌对唱等,二00七年五月“铃铛舞”还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二0一三年,铃铛舞还亮相法国尼斯狂欢节引爆当场,深受众多外国游客的喜爱,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向西方世界输出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次成功实践。
据《西南彝志论歌舞起源》记载,彝族铃铛舞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彝人的实旬部落。相传古代彝人部落首领尸于半山腰,族人担心乌鸦啄食,就鸣枪放炮、或挥手驱赶,或持铃摇吼,驱赶乌鸦,俗称“搓蛆打老鸹”,该舞场面壮观,气势恢宏,节奏铿锵。至清朝末年,该舞蹈开始用于彝族的各种节庆和民俗活动并流传至今,后来彝族先民为了告别亡灵,凡在战场上牺牲的武士和去世的老人,都用这种方式告慰死者,铃铛舞便逐步变成了彝族居住地特有的祭祀舞蹈。
铃铛舞,彝语为恳合呗。新华村的彝族舞蹈《恳合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获得省市民族文艺会演金奖,彝族“铃铛舞”在这里保存完善,二0一三年贵州省文化厅还组织参加法国尼斯狂欢节,荣获最佳表演奖,二0一七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目录”。如今,新华村会跳“铃铛舞”的人数达三百多人,铃铛舞已成为新华村的一张靓丽名片。
这些离不开新华村党支部书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铃铛舞”传承人张斌的努力。十多年前,新华的铃铛舞还很不成规模,那时就几个年轻人自发组织来传承。当时的这种情况让张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尽各种办法对村里的长辈进行说服。最终在张斌的带领下,他们的“舞蹈队”多次赴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和汇演,荣获各类奖项。后来,村里唯一的小学新华村小学还将铃铛舞等本土传统音乐舞蹈融入教学中,每周增添一定的学习时间保证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在实践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认知,学校还聘请有影响的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这样就保证了传承内容的纯正性和本真性。
一路采访,一路观察,我听到许多群众对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承的困惑和思考,也看到了他们的创新和探索。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董存巧还说,新华村不仅有彝族铃铛舞,还有苗族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芦笙舞”、“酒礼舞”、蜡染等,苗族文化传承者也多达七十多人。在谈到如何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董委员说镇里已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正在做好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保护好“铃铛舞”“月琴舞”“芦笙舞”等民族文化元素,还加强了对九岁到十六岁群体的“民族舞”培训和“铃铛舞”及其他民族手工艺进课堂活动,开展“师徒传承”模式,培养好传承人,促进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现在的新华村,正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清风徐来,放眼望去,我看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未来。
【作者简介】
王华,贵州盘州人,现居六盘水市钟山区,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钟山区文联委员等。现为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钟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钟山文学沙龙秘书长等。文字散见于《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作家》等报纸杂志,有诗文被选入《六盘水市2018年度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曾被评为六盘水市钟山区文艺界第一届“十佳文艺工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