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 天生桥畔风光好(报告文学)

王华;编辑:钟新
2023-05-07
来源:西南文学网

中国凉都六盘水的东北部七十多公里处,有一座桥,是天生的,叫做天生桥。六盘水知名作家吴学良在他的《岁月手记》一书中这样描写天生桥:“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梦就有多远;走进金盆,天生桥就是一段长长的梦”天生桥在钟山区金盆苗族彝族乡干河地域,属石灰岩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桥面高出干河河床一百三十五米,桥面长三十米、宽三十五米,跨度六十米,拱顶厚度十五米,据岩溶地质学家考证,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站在桥上,可远眺深山峡谷中的天生桥村,一派树木葱绿,溪水潺潺,交通便利,房屋整齐的欣欣向荣之象。



天生桥村位于金盆乡政府北面,东与纳雍县锅圈岩乡接壤,西、南与本乡双塘村毗邻,北抵赫章县松林坡乡倮住村与箐营村,全村总面积约十八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一万多亩。然而,由于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天生桥畔的天生桥村曾被列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的深度贫困村,二0一四年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刚过古稀之年的天生桥村十六组村民罗学平回忆,从十多岁开始,每到秋冬季节,就要走到两公里以外的山脚背水,以前赶集要天不亮就踩着稀泥巴小路出门,还是得两头黑,读书则要走两个多小时路,到马场上学。就在二十多年前,他们一家人还窝在一间不大的茅草房,为了修建一个牢固的房子,他从天生桥山脚背来水泥沙石修建了他们小组第一家平房。脱贫攻坚以来,在政府的帮助下,罗学平一家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政府把电通了,路修好,水引来,从此远近都不用背水,房前屋后四处亮堂堂。政府还补助了他家一万多元,在原有的一层房上增加了一层,现在房子已经有了两百平米。说到村里的变化,罗学平无比激动,“赶上好日子,路一通我们就买了一辆三轮车,不仅方便出行,也便于干农活,节省了人工背驮,以前十天才能完成的农活现在两天就能干完,晚上回家,开灯,通电放上锅不用担心用水,插上电就能好好做饭。”他说,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二0一七年他就写了申请退出贫困户。他还说要发展好养殖,带动村里其他更多的人,今年他就养了十头牛、八头猪、三十多只羊,现在的生活充满希望。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想富,产业必先行,产业发展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如今的天生桥村不仅美景如画,还种植经果林两千多亩,翠冠梨一千多亩,布郎李一千多亩,年产值达两百多万元,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九千多元。一百八十多亩的魔芋种植基地,每年带动务工人数五百多人次,带动周边群众种植魔芋两百多亩,户均增收八千多元,“转心乌洋芋”种植三百多亩,户均增收一万元。还有养牛、养猪、养鸡等各类养殖带动老百姓持续增收。天生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民族服饰加工厂的运营投产,更是实现了苗族服饰机制和手工制作,传承和发扬了苗族文化,还让村里长期在家务农的苗族女同胞在家门口有了一份新工作,让她们在兼顾家庭的同时还能赚钱补贴家用,为她们增收奠定了基础。因就业而满载幸福感的搬迁群众,用勤劳致富的双手,绘就着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蓝图。

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天生桥村的产业发展只是金盆乡培育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盆乡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就二0二二年以来,天生桥村众鑫垚合作社年产一百八十吨的魔芋烘烤加工实现投产盈利,金钟村五十亩白芨、六十亩魔芋中药材连片种植、五十多个大棚草莓初产销售,羊场村亩产纯收益七千元的草莓育苗高产高收,双塘村“阿鹆绿林好蛋”成功面市如今的金盆乡如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大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金盆乡麻窝村,有位“独臂”护林员,他叫李祥可。因早年务工时右手受伤落下了残疾,妻子远走他乡,但他凭着一只手将两个女儿拉扯大,家里曾一贫如洗。二0一四年,李祥可被列为贫困户,已近绝望的生活开始迎来丝丝转机。村支两委上门送政策、帮扶干部真诚谈心谈话,让身有残疾的李祥可重拾生活信心,还参与竞选了岔河组组长,尽管当时当组长没有工资,他却任劳任怨当起了“义务工”。二0一七年,贵州省林业厅下发文件大力招聘贫困建档立卡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他成为了一名护林员。

当村党支部书记给李祥可带上“红袖套”时,他很是兴奋。不仅是因为从此以后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还因再次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干好!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渴了就喝口山泉水,累了就坐下歇一歇左手必须携带割杂草的镰刀,使得他在陡峭的山路间行走很是困难。可对他来说最难的,是要一只手割除树林间的杂草灌木。他总是说:“砍好了以后一只手又太不得力,看起有点累和费力,但是都坚持砍。”

李祥可说,心情舒服,每天砍着都要起劲点,回来看到比原来荒天野坝的时候感兴趣。“心情舒服”是不善言辞的李祥可对这份工作最实在的评价。他舒坦的是家门口这座大山越来越绿,村民们放牛到山上的次数越来越少,不再有人在山上滥伐烧火,更有人见到他总会向他竖起大拇指,夸他的护林工作干得好。麻窝村村民文银对他的评价就很高:“他本身就有点残疾,他干这个护林员还是管理得非常好,他平时人看起来还是很讲究很勤快的。”

闲暇时,李祥可最喜欢的事儿就是和邻居坐在家门口看对面的大山聊天,回想起十几年前光秃秃的大山,再看看眼前这一片青山绿水红火日子,如此大的变化实在是让他们舒心又开心。

在过去,麻窝村的石漠化现象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处处一片荒凉。而今一万多亩郁郁葱葱的森林,眼见之处都是绿油油的景象这些都是近年来麻窝村转变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丰硕成果。很多村民都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都积极响应,更有人用心用情全力守护着大山,在绿意中寻找新的希望。

俗话说,窥一斑可见全豹,见滴水可观沧海。麻窝村的变化正是数十年来金盆乡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又一个缩影。近年来,金盆乡坚守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生态建设正向着“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迈进。如今,一幅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的生态文明新画卷在金盆大地徐徐展开。



走在天生桥村,一股清新质朴的文明气息扑面而来。村民李支云感触颇深,以前他家门前有条水沟,垃圾与污水都是随手往里倒。夏天苍蝇乱飞,臭气熏天,雨天更是出不了门。然而,近年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后,村里环境大变样,路面变干净了,房前屋后也整洁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金盆乡于二0二0年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乡镇,还被作为六盘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乡镇。在工作中,金盆乡政府通过调研走访,制定了垃圾分类的具体工作方案文明积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成为了全区率先推行文明积分的乡镇,还逐步探索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还为全市其他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工作经验。这一思路具体概况起来是这样的:

”即一个目标:将生活垃圾分类和村寨环境卫生整治相融合,实现农村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目标;

”即两项指标:生活垃圾分类村、组、户全覆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全覆盖;

”即三个保障:强化组织保障、机制保障、投入保障;

四个基础:夯实分类桶、收集斗、暂存点、收(转)运车四个基础;

”即五项措施:党建引领示范化,宣传发动多样化,日常管理精细化,分类处置减量化,成效评估常态化

工作落实的好不好,关键要看成效,这些措施的成效在天生桥景区附近农家就是最好的体现:圈舍干湿分离、房前屋后雨污分离,村寨美化亮化,行走其间,心情愉悦舒畅

文明积分同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参与,兑出文明风尚。说到积分兑换,天生桥村村民周勇就很有感触,他告诉笔者,遵纪守法星级一项二十五分最好得到,得到这个基础分的都可以兑换牙刷等小礼品,激发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积分最难得的是环境卫生星级中的垃圾分类级,这里面规定:收集整理回收塑料类品、纸类、金属类、玻璃类各有加分十分,累计回收分类垃圾收入超五十元的加十分,有害垃圾累计回收一斤的加十分,发现垃圾不分类的减十分。

人们常说,最美的风景是人。如今,在金盆乡,垃圾分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群众文明习惯蔚然成风,家家门前有垃圾桶,有排污管道。道路干净又整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往来的陌生面孔越来越多,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也越来越自信



金盆乡羊场村位于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的白雨山脚下。今年五十一岁的苗族村民章忠武,被当地群众称为穿行在苗山彝岭间的“摩托”村医

一九七二年,章忠武出生在金盆苗族彝族乡永和村。那时乡亲们“小病拖,大病熬”的就医状况被少年章忠武看在眼里,念在心底。初中毕业后,他进入原水城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医卫专业,从那时起便根植下治病救人的初心。00二年,章忠武成为永和村卫生室第一名接受正规培训的乡村医生。山高路陡,章忠武为了能尽快赶赴村民家中,自费购买了摩托车看病问诊。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上门。0一五年,永和村经过合并,成为现在的羊场村,常住人口增加到将近七千人,章忠武也更加忙碌起来特别是二0一八以来,章忠武成为羊场村村民的签约家庭医生,他骑着摩托车入户巡诊的频率更高了。

村医,是山里人身边的应急健康守护者。章忠武会说苗语和汉语,又骑着摩托车给村民行医送药,便有了“摩托车上的苗乡村医”这个别称。二十多年来,他换了辆摩托车,他的足迹就遍布了羊场村三十四个村民小组、一千多户人家,行程二十多万公里。在村民的眼中,章医生是个有求必应的人,不管天晴落雨,白天黑夜,他都会随叫随到,只要听见章医生摩托车的声响,就令人安心。他不但定期给村里的老人体检,还针对慢性疾病开展随访,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羊场村二十组村民王天美回忆,从自己记事以来,章医生就是村里特别熟悉的一副面孔,每当村里面有人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时,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看到他就让人心安。

交谈之中,章忠武说,二十多年来,他看过的病人不计其数,看到一个一个恢复的时候他心里就无比高兴。只要乡亲们还需要,他就会一直干下去,践行自己治病救人和入党的初心,守护好羊场村乡亲们的健康。

乡村要振兴,医药要先行。近年来,金盆乡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每个村都有卫生室,各类诊疗设备一应俱全,方便了村民就近就医。以前得个感冒都要到乡卫生院或者区医院去看,路程远、开销也大。现在,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一些小病在村卫生室就能解决。金盆乡卫生院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隔三岔五,村医就会上门提供一些基础服务和健康指导。特别是去年以来,金盆卫生院收尾工程成功复工并盘活投运,中医馆建设提质扩面,医疗设施持续完善,妇产科和牙科开设有序筹备,住院部开发床位达七十张,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基本医疗、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一应俱全,医生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天生桥曾叫“天星桥”“天阴桥”。当地民间流传最为深远和广泛的叫“天仙桥”,认为是天上仙家修建的桥。据《水城地名故事》一书记载,“天仙桥”这个名字来源于当地的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这个地方,盘古开天辟地时,嫌这里的石头太硬。于是盘古王一气之下,就抡起手中的开山大斧一阵乱砍,把这里的大石山砍得个横七竖八、深沟陡峭。尤其是东面的倮布大沟和西面的干河大沟,更是又深又陡且水流汹涌奔腾。倮布大沟这边喊话干河大沟那边应,干河大沟那边唱歌倮布大沟这边听,但在两条大沟的人要想见面,从天亮走到晚上,从月亮升起走到太阳西沉,都还不能相会。这真是“难于上青天”啊!太艰难啦!

终于有一天,人们的抱怨惊动了天上的神仙兄妹。神仙兄妹年长日久,生活在大沟两边的人们,在不断地艰辛攀援的同时看到当地人们艰辛的生活,便商量为人们做点好事,在东面和西面各建一座石桥。神仙兄妹来到凡间,妹妹提出兄妹一起动手修桥,可哥哥小看妹妹法力远远不如自己,建议兄妹还是各自修建一座石桥。妹妹一赌气便应承了下来。哥哥修东面倮布大沟的石桥,妹妹修西面大沟的石桥天黑动手,天亮完工,鸡叫为限,到时互相检验,看谁修的石桥既美观又牢固。

哥哥来到倮布大沟,用手劈砍大石,不到一顿饭工夫就备齐了修桥所需的石料。他十分得意,到山顶上去看妹妹如何备料,过了好久,才见妹妹吆着一匹仙马驮来几块石头。他暗地里一算,妹妹起码半夜过后才能备足石料,时间多的是,哥哥笑了笑,就跑到东海找龙王喝酒玩去了。到了半夜,哥哥醉醺醺地来到倮布大沟边,觉得头重脚轻心想离天亮还早,干脆好好睡上一觉,天亮之前也能把桥修好,于是便倒头呼呼大睡。

妹妹却一点不敢松懈,一刻不停地搬运石料修桥,还没等到天亮。一座既高大又宽阔,且特别牢固的石桥就横跨在大沟上。妹妹修好桥后,放开仙马,坐下来休息,仙马站在桥上,把头伸到河中喝水,这一喝不打紧,且把水差不多喝完了,仅剩下一股细细的溪流。如今,桥面上还留有仙马几个大大的马蹄印。“干河”和“天仙桥”由此而得名。

天亮了,哥哥醒过来一看,西面的大沟上已经架起了一座平平稳稳的大石桥,妹妹正牵着仙马朝倮布大沟这边走来,哥哥一看自己误了大事,羞愧难堪,纵身飞回天上,留下一大堆石料。这堆石料,现在还乱七八糟地放在倮布大沟旁的半山腰上。

当然,以上只是传说,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但是,干河天生桥确实风光旖旎,尤其以雄、奇、险、峻而著名,不仅是一个休闲观光的游览胜地,也是一处攀援探险、洞穴技术训练的理想场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洞穴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六盘水市人民政府联合在干河天生桥举办了“首届国际洞穴单绳技术比赛”,接待了罗马尼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西班牙等个国家的体育健儿。

“险奇冠人寰,无处不画屏”,这是前人对天生桥风光的评价。天生桥还留下不少动人的诗篇,六盘水本土知名作家金永福也在其《天生桥赋》中这样写道:“停车立看天生桥,横山腰上一洞穿。状如椭形镜,悬挂天地间。形似一珠帘,皆用光线编。是洞亦称奇,是桥更壮观”这也道出了天生桥的雄奇险峻和风光无限。今年四月二十二日农历三月三,我受邀参加金盆乡举办的“天生桥”杯篮球邀请赛开幕式时,又一次来到美丽的天生桥畔,见到金盆少数民族同胞的民俗之美、风情之美、山水之美和运动员们拼搏向上的精神,我欣然写下了《咏天生桥》的一首小诗:

人凿难有鬼斧穷,

天心穿出地玲珑。

石梁横跨似飞虹,

异水奇山造化功。

莽莽青山如浪起,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三月三日樱桃红,

歌潮人海画中游。

今年更有村BA

赛出文明新风来。

青山更比金山贵,

小康人家笑颜开。


一旁的金盆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鲍红梅更是欣喜地告诉我,当天的游客和群众至少达到万人以上,这也是三年的疫情结束后乡里举办的首次大型文体活动,也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次有益探索。以后还要多开展健康向上、贴近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燃”起来。

立于天生桥上,看群山环抱,风景如画,让人顿觉心情愉悦,心境开阔,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还能使人想起卞之琳的诗《断章》里的句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这里,空间和光影,皆是如画的风景。不禁让人感叹:天生桥畔风光好!



1.webp.jpg




【作者简介】

华,贵州盘州人,现居六盘水市钟山区,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钟山区文联委员等。现为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钟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钟山文学沙龙秘书长等。文字散见于《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作家》等报纸杂志,有诗文被选入《六盘水市2018年度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曾被评为六盘水市钟山区文艺界第一届“十佳文艺工作者”等。





阅读9386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