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月21日,记者从“建设《红军佯攻贵阳长征文化地理科普旅游研学基地》新闻会”获悉,贵阳科学技术普及作家协会组织副理事长单位在花溪区青岩镇“花溪青岩红军作战指挥所旧址”建设“《红军佯攻贵阳长征文化地理科普旅游研学基地》。研学、培育红军在花溪青岩“佯攻贵阳”,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的长征文化。花溪301工程警卫团原排长、贵州省政府原秘书马仁华,贵州省政府《贵州年鉴》原总编辑罗征文,贵州省文联《艺术评鉴》张立凡主编,文史专家刘立新,著名企业家、贵阳嘉旺屠宰加工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付福远,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院长韩昌权教授,贵阳市观山湖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贺贤龙主任,长征文化研究专家宋健、张鹏建、杜小星、王义等参加研学。
图1,花溪,具有发掘、利用红军佯攻贵阳特殊长征文化资源优势。文化历史研究专家到贵阳调研。《贵州画报》供稿
《人文地理》阐述,贵州,贵州,贵人之州。贵州是自然出贵人和贵人到此必然成功之灵地。贵阳,贵阳,雨雾天气多,阳光为贵,贵人在此走上成功的阳关大道之宝地。
伟大的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在贵州形成了敬重的醒世红色文化。红军长征在悲壮的“湘江之战”后,从有“顺利通道”之称的湖南省通道县转兵进入贵州省曙光之城黎平,紧接着“快马加鞭未下鞍”,“乌蒙磅礴走泥丸”,经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实现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伟大转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是载入《世界军事著名战例》的领袖、统帅级战例。其中“佯攻贵阳”,是毛主席在长征中指挥数万红军佯装从花溪青岩向北攻打贵阳,活捉蒋介石,却在花溪民族群众的支持下,往南转西由定番(惠水县),长寨、广顺(长顺县),经过紫云、贞丰、镇宁,往国民党统治薄弱、军阀矛盾突出的无公路的山地小道“我军乘胜赶路程。”花溪青岩红军作战指挥所是“兵临贵阳逼昆明”--“佯攻贵阳”的决策地。花溪青岩城是红军长征的顺利之城、成功之城。
1982年,贵州省委办公厅的辛维光秘书、吴再年秘书陪同当时是独山县翁奇区中学地理教师的罗万雄,向省委副书记、贵阳市委第一书记徐健生汇报他研究贵州特殊地理撰写的《三大天文现象与地球》科学论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影响世界.科学技术里的新观点》杂志发表。谈到贵州地理的优势时,徐健生书记说,伟大的长征能够在贵州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是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后,主要有在遵义赤水实施了“四渡赤水”战略,在贵阳青岩实施了“佯攻贵阳”战术等重要因素。
图2,196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回国休假与贵阳人民欢度劳动节,和夫人邓颖超在花溪。《贵州画报》供稿
据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的《贵阳百年》介绍,1935年4月9日,中央红军三军团从贵阳城东边突然转南,包围青岩城。国民党守军闻风而逃。红军占领青岩城后,在青岩城东面弯曲流淌360度的涟江河边建指挥所。4月10日,中央红军三、五军团主力,军委纵队后梯队,干部团在贵阳城东边跨过“黔(贵州)桂(广西)公路,从龙里九条龙山穿密林、过深涧到花溪孟关、黔陶、高坡,分三路向青岩城挺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领导人进入青岩城到涟江河边的战斗指挥所。红军在青岩活动了六天,毛主席在青岩神运“佯攻贵阳”妙计,几万红军向北佯攻贵阳却往南经定番(今惠水),转长寨和广顺(今长顺)往云南赶路程。数万人的軍事行动,令在贵阳的蒋介石难以捉摸。足以证明花溪青岩镇区域的人民群众对红军的真心拥护,共同保守了“红军佯攻贵阳”的重大军事秘密。就因为青岩的群众基础好,加上红军在青岩“红軍是干人的队伍”的宣传和爱护群众财产、保护群众利益、尊重民风、民俗的表现,红军才获得了群众的拥护。
1937年,时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分会第一(青岩)保育院院长的刘希文先生在“花溪青岩红军作战指挥所”大门两侧题写“狮峰忘年创奇艺,红军余月破重围”的热忱感想。还用“半依山楼畔水楼,傍岩若系打鱼舟。出离东阁不千尺,独据南天第一流。”的诗句描述了红军作战指挥所位置的战略、战术意义。表现了花溪青岩知名人士对红军的赞颂。
图3,贵阳市花溪区孟关乡政府刘立新先生在研读《贵阳文史》杂志关于"红军在花溪青岩佯攻贵阳"的资料。廖洛慧子 摄
新闻会上,《贵阳文史》杂志原总编辑、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博士生导师罗万雄说,对“四渡赤水”、“佯攻贵阳”的历史意义,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结合娄山关战役的胜利,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胜利之路重新从娄山关这里开始的决心;在《十六字令三首》想到贵州省雷山县“相连如屏,三面绝壁,无路可登,惟南面稍平,人迹罕至”的八宝山与太平山,用“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表达敢于顶天立地争取胜利的雄心;在《七律.长征》看到万里长征到达陕北的伟大胜利,用“乌蒙磅礴走泥丸”藐视蒋介石在贵州只不过是一粒小泥丸的豪迈心情。曾于1972年驻军花溪301工程警卫团的马仁华说,由于我们的地下党如林青同志等率领同志们做了大量扎实的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情报,数万红军从青岩地域悄然“北辕南辙”,说明群众真诚地对红军的支持、拥护。
花溪党史研究专家郑培光先生出版的《亲历花溪》说:1935年4月8日,红军三、五軍团(中央红軍)进入青岩城。红军的宣传和严明军纪,唤醒了民众。革命的火种在青岩燃烧起来。1936年,青岩民众对红軍的支持、信任,升华为对红军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刘立新先生亲闻、亲历搜集的资料说明,青岩成了贵阳的红色革命地。成立了贵阳女子师范学校中共党支部、贵州省立青岩民众社教实验区、青岩小学娃娃剧团,及青岩区刘希文区长任院长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宋美龄、邓颖超为常务理事)贵州分会第一(青岩)保育院。潘惠彬先生在《红岩春秋》杂志撰文说,1941年他和几位儿童从香港保育院转折几千里,滞留多地,到了青岩保育院才安定下来。可见在抗战时期,刘希文任院长的青岩保育院,把花溪、把贵阳的名声传到了海内外。贵州省平塘县教育局教研室管家骅老师说,毛主席在花溪青岩“佯攻贵阳”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效应,让花溪清华中学有了长征红色文化感应。我在那里读三年书,就若干次参加了朱厚泽、丁廷模、赵西林等进步学生召集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议组织者李达,还在清华中学住几年,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在延安的毛主席写《实践论》、《矛盾论》提供资料哩。
在青岩“佯攻贵阳”的成功,青岩、花溪广大群众由此首先获得了周恩来的高度信任和赞赏。抗日战争时期,红军长征三人团軍事决策人周恩来很放心地请贵阳八路军办事处安置特工李克农和相关高层人士的亲属到青岩隐居。
图4,著名编剧张鹏建和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宋健、王义、杜小星等专家、学者、教授到青岩研学红军长征文化。廖洛慧子 摄
《文史天地》第261期刊載了周恩来总理与花溪、与贵阳特殊关系的文章。指出红軍长征在贵州时,周恩来始终是三人领导小组的军事行动下令者,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期、关键地方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百度百科和360网百科的《花溪公园》条目“领导人与花溪”介绍:1935年红军长征时,在花溪佯攻贵阳,红一、红二方面军都曾经过花溪,毛泽东、朱德也曾进驻花溪。
歌颂和宣传毛主席“四渡赤水”、“佯攻贵阳”英明决策光辉战例的精典是开国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创作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长征组歌》体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也展现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董必武副主席等红军将士因为在贵州四渡赤水、佯攻贵阳的胜利,换来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而对贵州、对贵阳产生的特殊感情。
为赓续红色血脉,为表达贵阳、贵州在红军长征中为实现中国革命伟大转折而作出的特殊贡献,和对贵阳、贵州的特殊感情。1959年,长征到贵州时任中央秘书长、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第一位到花溪视察。同年,陈毅元帅游览花溪,用“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赞扬花溪。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落成。贵州省铜仁万山汞矿的工人用一万颗朱砂、白云石、钻石等镶嵌成“万宝山”敬献给祖国,敬置于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二楼,成为国家之宝。1960年2月,曾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委员长重回花溪,想起青岩城东弯曲流淌360度涟江河边的红军作战指挥所,欣然赋诗:“春风送暖百花开,流水悠悠曲折回。公社公园新建好,长征战士赋归来。”长征战士朱总司令在回顾那位于弯曲流淌360度涟江河边红军作战指挥所创造的军事战略战术奇迹。发出了25年前在花溪青岩红军作战指挥所执行毛主席佯攻贵阳军事战术的深情感概。同时,朱德委员长还写了两首歌颂贵阳的诗歌:“登峰直上画楼台,春色满城眼底开。四面环山成层海,河水清清绕市来”。“黔灵山上望贵阳,建设十年换新装。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董必武也吟诗:“竞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脚尚称顽。泉清树古叶微脱,寺外双峰峙若关。”陈毅又诗云:“闲步跑上东山头,贵阳全景一望收。新城气旺旧城尽,不愧雄奇冠此州。”
图5,红军长征在贵阳经过息烽、开阳、乌当、花溪,在青岩"佯攻贵阳"线路图。 覃琦川 摄
1960年4月30日至5月4日,周恩来总理访问东南亚回国经昆明到贵阳休假。和贵阳人民群众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提议命名了“遵义路”、“北京路”。可贵的是,周总理与夫人邓颖超在花溪怡然自得划船的那张照片,体现了周总理对国事、家事的愉悦与自信。体现了对青岩、对花溪人民的感恩之情,进而体现了对贵州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放心和信任。并题词“贵州后来居上,大有希望”鼓舞人心。接着,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和贺龙、聂荣臻、罗荣桓等元帅也到了花溪。
1961年,彭德怀元帅按中央要求在贵州建了0八三、0一一、0六一軍工基地。总参谋部、总后勤部也在贵州进行了相应的建设。
1986年8月,罗万雄已是《贵阳晚报》记者,在花溪全国青少年贵州活动营地出席贵州省青年联合会会议时,1972年至1981年任贵阳市委第一书的金风说,万雄记者,今天我们开会的地方是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会址哩。党中央、毛主席对贵州特别关心,也特别放心。1965年,中央决定于1966年开一次“贵阳会议”,把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放到贵阳花溪开。会议会址建设工程代号301。301工程建好后,由于形势变化,改在北京召开。直到1985年,才作为全国青少年贵州活动营地,由团中央和团省委管理使用。1972年驻军花溪301的警卫团排长,后任申云浦副省长秘书的马仁华说,我们每次巡逻换哨,都要对原定为毛主席的住地、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住地进行重点交接哩。这说明长征在贵州实现伟大的转折,与贵州人民对红军的信任、支持、拥护有关。正因为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央才决定召开一次“贵阳会议”。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不安排上海汽车制造厂,不安排长春一汽,却安排贵州汽車制造厂用七天时间造出两部给毛主席送行的灵车。追悼大会后,决定建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的主梁,不取东北的红松,不取西双版纳的红木,却请贵州省从江县千年的金丝楠木敬送。
1999年,《贵阳晚报》管远祚总编辑布置首席记者罗万雄进行“贵阳生态新闻采访”到花溪,发表在11月14日《贵阳晚报》的《真山真水到处是》新闻通讯,阐述了花溪特别具有的“名人效应”。自1959年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视察花溪到1999年,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先后有60多位到花溪。6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一个县级区,这在全国绝无仅有。记者罗万雄因此向贵阳市委辛维光副书记、秦家伦部长、花溪区委林连华书记建议,由花溪编辑、出版《国家领导人在花溪》画册,以体现红军长征过花溪的顺利之路、成功之路的历史记忆。
2008年,贵阳市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著名记者罗万雄任《贵阳文史》杂志总编辑,特别重视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的釆访编辑。花溪青岩中学的周天胜老师等送来“青岩历史”方面的稿件,罗万雄总编根据釆访征集历史文献资料的“查资料,寻访亲闻、亲历人,找实物”的方式,釆访证实了徐健生书记关于毛主席在花溪青岩决策“佯攻贵阳”的事实叙述。
2018年,“花溪青岩红军作战指挥所旧址”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贵阳市花溪区人民政府《花府报字(2001)11号》划定了保护范围。2011年1月1日,花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文化文化遗产信息员刘应兴签了《责任书》,2011年8月17,青岩镇政府向花溪区文体广播电视局报了刘应兴、刘德兴《关于对“红军作战指挥所”辖地“刘家水碾”进行保护维修的报告》。
图6,长征红色文化研学会议在贵阳市观山湖区阳关大道重走长征路的吴世国先生开办的"重走红军长征路展馆"举行。蒲学光 摄
新闻会上,贵阳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罗万雄说,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遵照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1月29日在黔南州瓮安县瞻仰红军长征在贵州举行“猴场会议”会址时的指示,要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同时,介绍了他“一篇文章推出一个产业”、“一条新闻推动一次进步”、“一张黄河中华龙新闻照片推动黄河旅游产业发展”的例子。1992年在《贵阳晚报》发表《餐桌佳肴析耳根》,催出贵阳市乌当区种植折耳根产业经济。1998年7月21日,1999年5月1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黄河断流忧思》、《水涨水落看生态》,新闻导向国家于2002年起动了“南水北调工程”。1999年5月15日在《贵阳晚报》发表《原始峡谷“桃花源”开阳南江密林踏访》,开辟了贵阳市“南江飘流风景名胜区”。1999年5月17日发表在《贵阳晚报》的《打好一张牌,抓住一个机遇》推出了“贵阳阳明文化节”,修文建了“阳明文化园”。2000年3月17日在《贵阳晚报》发表,《西部开发报》等几十家报、刊转载的《红崖天书的造势与西部开发》,把江西庐山、安徽黄山的登山游升华为登山文化研究学习游;把关岭晒甲山的红崖天书神秘摩岩画推成了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专题报道的探谜科普研学游;把《贵阳晚报》第一家报道,国内、外近千家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上亿次登载的《空中怪车偷袭贵阳》都溪林场“UFO空中怪车遗址”推成了山地探秘科普游的天鹅湖公园。2011年2月1日下午2时30分,于北京飞贵阳航班万米高空飞机上,拍摄到陕西省延川县与山西省永和县交界的黄河中华龙照片,启发山西省申报,国家投资3600万元在永和县黄河湾建了“黄河旅游地质公园”。他说我们要用前述宣传成功的经验,讲好花溪青岩红军战斗指挥所故事。贵州省政府《贵州年鉴》原总编辑罗征文说,花溪青岩红軍作战指挥所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贵阳市长征文化的精典名片。我们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长征精神,充分发掘、利用红军长征在贵阳、在贵州的历史资料,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要支持像刘立新先生这样的人,为培育贵阳长征文化的精典作贡献。知名旅游文化研究学者饶勤俭先生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在线进行了研学。
记者: 蒲学光 田野 罗维克 隆婷婷 廖洛慧子
编辑:罗维克
审核:吉庆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