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战斗,从2018年初打响,捷报传来,已是2019年底。两年苦战,六盘水市钟山区实现整体脱贫。脱贫攻坚中的许多难忘瞬间,犹如一束束光签,让历史铭记。
2018,是一个特殊、厚重的纪年。它既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六盘水市建市40周年,还是钟山区建区30周年,更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
2018年初,六盘水市钟山区提出,要在2019年实现整区脱贫。脱贫攻坚会战的冲锋号,从年初吹响,全区扶贫大军从各行各业,奔向脱贫攻坚第一线。
让区位优势强起来
钟山区是“中国凉都·六盘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金融中心。地处“皇城”脚下的钟山区,在六盘水市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是发展经济的黄金宝地。
钟山区的区位优势,相当于贵州的贵阳、中国的北京。“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凡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文件、号令都要从这块宝地上流出去,大凡六盘水市的好政策、好规划、好方案、好信息、好行动,钟山区是第一时间知道的。
钟山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想而知。
然而,由于厚重的历史渊源,钟山区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优越、富庶。曾经,有人称这地方为“蛮夷”之地,叫这里的人为“蛮子”。“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更是一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就是贫穷效应。
曾经的贫穷,让钟山区人过得没有尊严。
钟山区所辖范围内,多是喀斯特地貌区,辖区内乡镇之间,无不山高坡陡,沟深水恶、土地贫瘠、交通闭塞。“三线建设”之前,钟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里的居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穷困生活。有人形象地说,这里的居民是端着金盆讨饭吃,住在风水宝地上过苦日子。
“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这是诗人对钟山区交通的无奈感叹;“连峰际天、飞鸟不通”,这是诗人对钟山区交通闭塞的真实写照。钟山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因交通落后,历来被视为畏途。
好在,钟山区一直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宠儿。“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为钟山区的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改革开放为钟山区的经济腾飞注入了活力;脱贫攻坚为钟山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铺就了金光大道。钟山区在一次次历史进程中挺拔起来,转型发展更是让钟山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曙光。
让富民政策接地气
踏着稳健的脚步,2018年,钟山区朝着整区脱贫目标迈进,人心齐,泰山移,全区冲出洼地的步子越来越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者们知道,如果再不奋勇前行,就有可能拖全市、全省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目标的后腿。
于是,当2018年2月23日省委发出“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之后,钟山区快速作出反应,一系列措施落实之快、执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为打赢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这场硬仗?钟山区响亮地提出:“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为让“春风行动”惠及千家万户贫困群众,让脱贫攻坚的龙头摆得更好,2018年3月1日,钟山区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挂起了醒目的“作战地图”。
从这一天起,“双组长制”、“双指挥长制”成了钟山区区委书记、区长沉甸甸的指挥棒。
2018年3月2日,在全区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区委书记王赟铿锵有力的声音在每一位干部、群众的脑海里久久回响:“同志们,从此时此刻起,我们的攻坚目标是2018年全面发起总攻、2019年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全面同步小康。我们的任务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引领全区群众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来一场革命,推动传统农业在发展方式上来一场革命,党员干部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我们要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不负春风与时行,共同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向祖国70岁生日献上一份厚礼。”
脱贫攻坚动员会召开后,钟山区委、区政府按照“一专到底”(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专班干部深入到最底层),“一包到底”(包到人、包到户、包到位),“一实到底”(工作实、过程实、效果实)要求,对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高质量推进产业扶贫、“组组通”、易地扶贫搬迁等九大专项行动,出台系列方案,向脱贫攻坚全面发起新一轮冲锋。
为找到适合村民特点的脱贫路径,钟山区按照“封闭运行、充分授权、高效运作、集中火力、全面总攻”的战略,抽出精兵强将,成立综合办、规划建设办、经济和产业发展办等单项指挥部。这就是与“春风行动”直接挂钩的“八办一公司”,是统领整个钟山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排头兵。在这些排头兵中,10名副县级领导带队深入扶贫一线,吃住在自己的扶贫点上,一干就是两年多。
以北部五乡镇为例。钟山区在原有30个驻村工作队的基础上,按照未合并前的58个村为基数,2018年新增28个驻村工作队,每队不少于3人,对区内有10户以上贫困户的18个村,每村增派一支3人驻村工作队,同时,选派78名驻村“第一书记”、403名驻村队员,组建99个驻村工作组,形成“区有指挥部、乡有攻坚队、村有攻坚专班”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阵容之强大前所未有。
为践行好“五步工作法”,战斗在一线的扶贫干部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心任务,把“五个到村到户到人”落到实处,按照“三个到底”要求,从修好致富路、建好新农村、找准好产业、对接好销路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入手,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稳扎稳打、收到成效。
让致富之路组组通
2017年8月30日,全省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启动大会结束后,钟山区9月2日组织召开了全区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暨农村“组组通”三年大决战动员会,安排部署“组组通”公路任务。
区委书记王赟下达“组组通”公路硬指标:全面实现2018年487公里“组组通”建设任务,以钟山战区29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推进37个村“组组通”公路建设。
487公里“组组通”公路是如何修通的,看看保华镇二道坪村7组、8组的修路历程,你就全明白了。
凌晨6点,张松从睡梦中醒来,他已不用早起送自己的农产品出山了。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时还改不了。
张松是保华镇二道坪村七组的村民,是村里的第一个创业者,他圈养的鸡、鹅给这个山坳带来不少生气。
在他的劝说和带动下,2018年,在外打工的邻居陈胜勇也回到家乡创业,在自家112平方米的责任地上,养了80箱蜂,新的生命正在“振翅”腾飞。
之所以要劝陈胜勇回乡创业,是因为他们组通路了,他们不再愁自己的农产品拉不出去。
通路这天,张松和陈胜勇站在两个组的交界路口,用最时髦的话语告别着过去。他们相视而笑,大声直呼:“永别了,此路不通。”
二道坪村,地处保华镇南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自然村,是贵州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这里的贫困,大山阻隔、交通不便是最主要的原因。
穷则思变,村民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但是,这个村的7组和8组,因为闹矛盾,10多年的时间,一条不到3公里的路一直“横亘”在两个组之间,也成了他们十年解不开的结。
7组深居山内,8组靠近村口,过去,两组村民靠着一条踩出来的小道进进出出,日子虽不富裕,但邻里和睦。2000年,8组村民提出筹钱筹物自发修路接通外界,并邀约7组参加。当时,7组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在家的老人们并不热心。于是,在修路这件事上,8组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
没有了7组的“携手”,8组的14户人家、20余人还是在农闲时用锄头、背篓、铁锹一寸寸掘路,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一条4.5米宽,800米长的毛路伸向村口。
看着通路后的8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7组也按耐不住了,他们自发地刨出一条1.8米宽,不到2公里长的毛路,想直接搭上8组的路。
“想搭便车?没门儿!”由于之前的各自为政,“同途”成了“殊途”,甚至是“导火线”,让曾经邻里和睦的两个组“反目成仇”。
7组村民说:“8组不让过,一块成本只要2元的砖,请人背到家算下来一块砖要6元多。”
8组村民说:“ 7组只是想占便宜,用了我们的路还不想给补偿。”
矛盾越来越升级,8组甚至在两个组的道路交合处修了一个大水池,“活生生”将一条路阻隔成两截。
这一“堵”,堵出了7组太多的不便——张松买了一台二手“奔马”牌拖拉机,开到水池边拆成零件,背回家重新组装,而且这台车也只能车头朝组里,车尾朝水池,每天“开着倒车”把家禽送到水池边,等买家从对面接运。这一“堵”,更堵出了两个组的“怨气”——相互指责,相互使绊,贫困的雪球越滚越大。
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2017年9月,钟山区“组组通”动员令下发后,区、乡、村三级驻村扶贫干部立即组织了三个工作队,专门负责协调两个组修路的问题。
工作组一家一家地去谈,耐心地说服,三番五次找8组的修路带头人沟通,再去找7组的年轻人、危房户到8组每家每户去说好话。
不厌其烦地奔走、苦口婆心的劝说终于有了收获。2017年10月21日傍晚19点,7组5个村民代表与8组13个村民代表终于在村委会见面,话明气散,两个组终于达成协议:7组补偿8组通组道路劳务费7万4千元;8组在两日内将堵路障碍物清除。
三天后,18个红手印相继落在一纸协议上。这天,“横亘”在两个组中间的水池,在两个组几十户村民的见证下被填埋。
就这样,在“组组通”工作推进中,双方以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态度共同攻克难关,确保了道路施工的顺利进行。通车这天,一辆香槟色面包车开进7组,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出来围观,像过节一样热闹。
路通了,张松买了新车,2018年,1300只鹅、1150只鸡卖了出去,给他带来了5万多元的收益,锈迹斑斑的“奔马”牌拖拉机,成了村里的“古董”。
路通了,两个组的农副产品可以直销出去。村民种植的茄子、四季豆、芹菜等蔬菜被运往市区的超市、医院、学校等直销点。
路通了,村民脱贫有了新产业。六盘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筹资12万元,为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基地,大棚基地“故意”建在之前水池的对面,成为两个村民组最值得怀念的地标建筑。基地以“帮扶单位+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两个组的村民都在基地务工,每月有上千元的收入。
路通,心更通。2018年春节,7组和8组的村民是在露天坝的欢声笑语声中度过的,村民们相互帮忙、相互敬酒、握手言和,这是他们携手发展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两个组共同约定:2019年,一起搞羊肚菌种植,推进串户路和“三改三化”建设,共同携手奔小康。
是的,这两年,钟山区在“组组通”公路工程实施过程中,他们一个难关一个难关的攻,起得了非凡的成绩。2018年共完成“组组通”公路487.75公里,为贫困乡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挣钱产业家家有
脱贫攻坚,产业是支撑,增收是关键。为此,钟山区始终按照“八个聚焦”的思路,按照“产业规划和项目到村到户到人”的总要求,频频出招,持续发力,真正做到脱贫路上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参与,人人能增收。
在青林乡灰依村,2017年返乡创业的郭刚夫妻在“八办一公司”帮助下,投资办了一个养殖场。在两年多时间里,他们从搭建圈舍到对外销售,从养殖管理到联系销路,夫妻二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逐渐将养殖场的名气打响。现在,除考虑养殖场的发展,他们还想着以此产业来带动村里的贫困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在养殖场,郭刚主要负责养殖,妻子主要负责管理。现在养殖场效益已经越来越好,养鸡规模在万只以上,品种多达6个,销销渠道不用愁,都是别人上门收购,有多少销售多少,供不应求。
郭刚说,现在党的富民政策好得很,只要选好创业的产业,走好科学发展的路子,不愁脱不了贫。我的做法就是养殖技术到位,保证养殖质量,用诚信为自己赢得好口碑,这样,才能把创业之路拓展下去。
两年来,他们从城里返回乡村,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看着满地跑着的鸡,也让他们觉得今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因为他们知道,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这样的实例,在钟山区不胜枚举。
2018年1月,钟山区在完成春耕物资筹备工作的同时,结合气候、土壤、区位等因素,动员群众全面推进农耕用地流转,以生态畜牧业为主导,围绕畜禽、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生态林五大产业做文章,确保产业规划和项目到村到户到人。
截止2018年底,钟山区25度以上的林业产业(退耕还林)已完成15.19万亩,25度以下全域产业种植20.2万亩,完成玉米调减补种经济作物15.06万亩,三分之二的贫困村民至少每家有一人有固定的产业收入。
当然,脱贫的根本在于产业的选择,各级帮扶人员对村民选择产业的引导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好产业可以让一个贫困村很快罢脱贫困。
我们来看看三块田村居委会是怎么做的。
三块田村土地少,但森林资源相当丰富,是适合种植白芨的最佳“宝地”。居委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贫困村民进行正确引导,民村们从种植中药材白芨开始,仅两年时间就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事实证明,对早已成为“失地农民”的三块田村贫困户来说,种植白芨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好产业。
2017年,三块田村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由居委会牵头,整合各类资金202.26万元,以“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式投资入股合作社,并量化到贫困户头发展林下白芨种植,从而实现了“产业+就业”全覆盖。
严达光是三块田土生土长的老人,因双目失明不能干活,一家人成了贫困户,自2018年入股参加白芨种植后,去年他家在合作社领取了2000元的白芨种植分红,过上了以前不敢想的好生活。
和严达光家一样,另外12户贫困户也领了相应分红,“精气神”得到了提振。“为让我们过好日子,政府用心良苦阿,我这回要争口气……”
如今,三块田村每亩地可产鲜品白芨800至1000公斤,可加工100公斤左右干品,以2015年135元/公斤鲜品价格算,每亩利润84572元。正常情况下,3年100亩白芨预计实现利润800余万元,每户预计分红16.8万元。
2018年,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钟山区采取请专家到现场授课、到基地对产业村民进行培训、到企业培训学习等形式,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钟山区共组织66名专家到现场授课200余场次,组织村民家庭院坝进行培训681场,培训产业农民达2.3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2814人次,直接面对面进行技术培训860人次。在此基础上,钟山区通过“请一批、聘一批、育一批”的方式,从贵州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0名,蔬菜领域专家4名,规划建设专业人才6名,共派驻基层农技专家78人次,区级组建3个技术指导专班,确保村级实现1村1个产业专班,同时印发11个关于种植、养殖方面的指导手册,共培育本土专业人才271名,开展技术服务指导22811人次,为村民实现产业脱贫夯实了基础。
让产销对接成纽带
2019年春天,钟山区“春风行动”系列项目捷报频传:钟山区大湾镇禾茂园农业科技园栽种的30余亩大球盖菇大量抢鲜上市。
大球盖菇在大湾镇禾茂园农业科技园的试种成功,新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100多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这一贫困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钱景”一片大好。
这就是钟山区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所产生的良好效果。目前,这一模式由6家平台公司对口帮扶10个镇乡(社区)产业发展,以420个村级合作社为纽带,培育了“凉都凤”、生态羊等18个龙头企业带头的基地,带动农户约11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8727户30769人。
让产业村民产得出,有销路已成为脱贫攻坚新亮点。
每天早上8点,位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西部大象”购物中心,前来购物的居民会听到服务员在广播里大声宣传:“请大家都过来看看,这里的产品都来自贫困乡村,物美价廉,特别是蔬菜,很新鲜,今天刚刚送过来的,你买一点菜,就是为扶贫做一点贡献。”
市民们一听说这菜是从钟山区贫困乡镇运来的,不但绿色、生态,还相当环保。市民们蜂拥而至,都争相多买,就当是为脱贫攻坚出一份力。
2018年2月,“西部大象”陆续与钟山区各贫困乡镇签署购买合同,在同等品质、同等价格的前提下,优先收购来自钟山区5个贫困乡镇的产品。现在“西部大象”主要是收购蔬菜、鸡蛋、五谷杂粮、酒类,目前已经签约的合作社有16家,有来自大湾镇的时蔬、保华镇的布朗李、大河镇的葡萄等。除与合作签收外,凡群众自己种的,只要品质过关,他们也一样收购。最多的时候,来自北部五乡镇的鸡蛋占到“西部大象”总进货量的10%,蔬菜能占到三分之一左右。
2018年,钟山区通过与超市、学校、企业、医院等精准对接,目前已经与32家合作社、市中心城区8家大型超市等签订了农产品供应合同,涉及品种40余种。同时,建成仓储物流分拣配送中心,购置冷藏车10辆,区食材配送公司负责配送73所中小学食材,为26个贫困村打通了农产品定向直销渠道。
所以说,利益联接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最大动力。有利可图,这对贫困村民来说是很现实的。如今,无论农民做什么产业,只要他们能从中获得利益,他们都会乐意去做。
早春三月,寒意料峭。但在钟山区汪家寨镇那罗村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示范种植基地,温室大棚内却格外温暖,十余名工人正忙着补种黄精种子。
三三两两的黄精幼苗刚从地里冒出头来,展露出嫩绿的身姿,点缀在土垄之中。“这是去年十月份种下的种子,也是我们基地培育的第一批黄精苗,因为生长时间还不够,所以看不出效果,不过再过两个月,这里将是一片碧绿。”基地的技术顾问蔡凤相介绍。
以往,种植基地内的土地都以种植包谷、洋芋、白菜等为主,产值极为低下,除开各种成本外,剩下的收入微乎其微。自从基地建起来后,这里的农户从粗放的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他们从农民变成了工人。
那罗村五组村民李三群去年将自家的一亩多地入股到基地,除了固定的入股分红外,还经常在基地上务工。他说:“以前一年只收得到几百斤粮食,卖了后也就是千把块钱,现在我在这里种自己的地,一天还有70块钱,比种庄稼划算多了。”
汪家寨镇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示范种植项目是钟山区打造的脱贫攻坚示范引领项目,项目主要对重楼、白芨、黄精、金线莲等多个品种的中药材进行育苗和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钟山区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贵州鑫禾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托管和运营托管,村合作社负责提供土地和组织用工所需劳动力。
汪家寨镇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示范种植基地位于那罗村五组河道旁,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富足、雨量充沛,且地势平整、水源充足,海拔高度适中,距离市中心城区22公里、汪水路主路200余米,对中药材的育苗和种植来说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种植基地自2018年8月启动建设,目前已建大棚4万平方米,年育苗量可达1000万株,年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
2018年,钟山区结合区内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特色和生态地理特征,在分析产业具备的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快速推进汪家寨镇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示范种植项目建设。
据介绍,汪家寨镇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示范种植基地采用现代先进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和驯化的中药材,控制育苗过程中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防止对土壤、水质的污染,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项目应用的是现代中药材先进的育苗技术,进行规范化育苗生产,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强,劳动力消耗少,单位劳动生产率高,管理成本低,市场竞争较小,产业及其利益链延展空间大,同时能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那罗村昼夜温差相对比较小,特别适宜中药材的育苗和种植,目前要育下的白芨和黄精苗远远小于周边市场需求,接下来我们还将对滇重楼、金线莲等进行大规模育苗,同时优先安排那罗村贫困户到基地上务工,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带动周边具有中药材种植意向的农户一起发展中药材产业,为钟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蔡凤相说。
目前,种植基地正在进行第一期大棚施工建设和部分中药材育苗,已经建好了大棚3500余平方米,年前育下的100万株白芨苗和20万株黄精苗也在陆续破土而出。
项目全部建成后,中药材种苗年繁育数量可达1000万株以上,能提供1500亩以上的种植所需种苗,年用工量可达2400个左右,在带动周边贫困户和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同时,也将从源头上解决钟山区中药材良种繁育产业种苗供应不足的问题,并可根据中药材产业布局所需的品种进行针对性育苗,推动全区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8年,钟山区在农民利益联结上,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运作模式,直接带动3万多农民就近务工,务工贫困户每月可增收1600元。为让农民创收利益最大化,还创新了“保底+64分红”模式,项目建设期或未产生收益时,以土地入股的,根据入股土地肥力,区内分别按不低于300元/亩、400元/亩、500元/亩,北部五镇乡分别按不低于200元/亩、300元/亩、400元/亩由平台公司按保底标准向农户分红,以“三变”贷入股的贫困户按年化率不低于6.5%享受保底收益,村集体按年化率不低于0.3%享受保底收益,产生效益后,由平台公司与合作社按照6∶4比例进行收益分红;创新“118二次分红”模式,合作社将其所获分红的10%付给村集体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10%用于发展壮大合作社,80%用于该项目入股社员分红或滚动发展,使农户既获得保障收益,又享受加工销售等环节收益。
让美丽乡村亮起来
2018年,钟山区不断改善贫困山村人居环境,如今,无论走到哪里,“美丽乡村”已成为山村风貌新亮点。
打响脱贫攻坚战,钟山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基础设施滞后是关键,必须多措并举,强力改善。因此,2018年,钟山区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出发,按照市委提出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理念,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许多贫穷落后的村子换了新颜。
那么,这一处处亮丽的新农村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
一是通过改厕、改厨、改房间、改院坝、改圈,让村民居住条件逐步好转。
改厕,对使用旱厕的农户,在其室内选一间面积不超过6平方米房间,根据农户意愿,安装水冲式蹲便器、热水器、淋浴设施、冷热水阀门、节能灯、防漏电插座(非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行购买安装)。若室内不具备条件进行厕所改造的,由村民提供土地在室外修建面积6平方米的厕所。新厕所投入使用后,原来的旱厕农户必须自行拆除,2018年共完成改厕9978户。
改厨。由农户提供一间房屋,厨房面积不得超过6平方米,为农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行购买安装)安装灶台、洗菜盆、水龙头、储水桶、油烟排气扇,有灶台一侧墙体贴瓷砖。若室内不具备条件进行厨房改造的,由村民提供土地在室外修建面积9平方米的厨房。新厨房投入使用后,农户原室外厨房必须自行拆除。2018年共完成改厨11297户。
改房间。室内,对农户房间墙体瓷粉粉刷,地面水泥清光,室内顶板瓷粉粉刷(如瓷粉无法处理的砖混结构室内顶板采用竹压板装饰,砖木结构或纯木结构室内顶板在楼枕上安装可承重木工板并预留通气孔),不具备瓷粉粉刷条件的墙体可进行水泥清光后瓷粉粉刷。室外,由钟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房屋外观改造标准化图纸,按图纸要求进行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未安装门窗的安装本地木门、木窗或铝合金窗,入户门安装1道防盗门。非景区景点、特殊区域不得提高外观改造标准,2018年完成改房间9692户。
改院坝。对院坝夯实后浇灌混凝土硬化,面积不能超过50平方米,如需增加院坝面积的,超出部分由农户自行改造。院坝摆放垃圾桶,安装院坝灯,院坝边缘由农户自行种植果树(如苹果树、李子树、梨树、桃树)或其它树种,房前屋后有土地的必须进行微田园布局(种植蔬菜),2018年完成改院坝11754户。
改圈。对结构安全的原有圈舍,地面进行水泥硬化清光,安装照明灯,设置污水管道及通风口。农户原圈舍无法改造的或无圈舍但有需求的,统一纳入已建好的集中式圈舍。改圈后,原圈舍必须由农户自行拆除,2018年完成改圈478户。
二是通过家家户户通硬化路、通安全水、通安全电、通广播电视网络、通天网监控,逐步实现居民出行方便、用水方便、用电安全、电视可看、天网覆盖。
通硬化路。按照交通部门要求修建村村通、组组通,改变以往晴天灰雨天泥的情况。北部五镇乡组组通总任务数487.8公里,已完成路基开挖387.13公里,浇筑路面159.88公里,串户路任务总1106.98数公里,完成303.14公里。
通安全水。安装自来水水管,同步安装一户一表,管网布到厨房、卫生间、院坝、圈舍。水源量不能保障的,增加水泥储水池等储水设施。并建立镇(乡、社区)、村、组管道维护费用的收取、水源点的保护等运行机制,已有284户通安全水。
通安全电。安装一户一表一总开关,线路老化的重新安装铜芯线,以满足负荷需要。2018年,钟山区范围内配电网改造总投资1.1866亿元,其中北部五乡镇投资8200万元,重点解决北部五乡镇27个深度贫困村等连片石漠化贫困区薄弱电网的升级改造,通过农网升级改造,实现户均配变容量2.1kVA,供电可靠性达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7.9%。2018年完成安全通电35564户。
通广播电视网络。逐步实现村村通广播,户户通数字手机,户户能收看数字电视,移动、电信、联通4G网络信号覆盖,党的声音传遍家家户户,2018年完成通广播电视网络9841户。
通天网监控。在镇(乡、社区)、村的主干道、主出入口、路口安装天网视频监控,织牢农村安全保障网,天网工程正在实施中。
三是通过“五化”,让每一个村庄的环境都好起来。
房前屋后绿化。农户自行种植果树(如苹果树、李子树、梨树、桃树)或其它树种,房前屋后有土地的必须进行微田园布局(种植蔬菜),部分农户已经自行种植花卉苗木,房前屋后绿化工作有序开展。
室内室外“文”化。进村入户添加文化元素,如新时代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家庭文化、孝道文化、寨门文化,形成良好文明乡风。门口贴对联,墙体上绘画,形成良好文明乡风。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户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住宅。2018年春节期间,钟山区帮扶干部为农户送新春对联,增加了节日气氛。
垃圾污水净化。逐步实现每户有1个垃圾桶,每寨有1个垃圾收集堆放点,各镇(乡)、村建立环境清扫制度、保洁制度,制定好垃圾处理方案,实现垃圾处理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管理模式。厨房和卫生间排污管道连接化粪池后接到室外污水主管网,若农户相对分散,排水无法排入主管网,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并配备生物滤池进行生态净化。根据地形地貌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集中型、联户型、散户型处理设施,逐步实现户户有化粪池。钟山区作为“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区”,2018年在大湾、大河、汪家寨等乡镇开展试点实施,效果明显。
农村道路亮化。在进村进寨道路上,按间距20米一盏,安装高4.5米单头太阳能路灯,灯杆采用蓝色为主白色为辅的不锈钢、防腐铁质或新型节能材料,2018年完成路灯安装2598个。
村寨整体美化。将山、水、林、田、路、湖进行整体设计,充分发掘民族风情、民族文化、融入民族符号,依托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禀赋,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打造特色村寨。目前已打造出大河镇周家寨村、月照双洞村和独山村等一批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
四是通过“五配套”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修建文体活动小广场。在每个行政村因地制宜配套建设一个活动小广场,所用土地由平台公司征用,产权归平台公司所有。用于开院坝会、农民讲习所、村民议事、村民休闲集散、户外运动等活动,并配套安装健身器材。地面采用水泥清光或透水砖,安装路灯,适当种植景观苗木。目前已有许多村的文体活动小广场投入使用。
配公共厕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模结合使用人口而定,所用土地由平台公司征用,产权归平台公司所有。采用水冲式公厕,公厕内女厕建筑面积大于男厕,男女蹲位比例宜为2:3,室内净高宜为3.5米至4米,配套化粪池,污水无法排入污水收集管网的,根据污水量建设生态净化设施。2018年共建成公共厕所91个。
修建便民小型停车场。停车场规模应根据地形条件结合文体活动小广场设置,所用土地由平台公司征用,产权归平台公司所有。地面建设采用水泥清光或者透水砖铺设,停车场安装照明灯。目前,部分村已建有便民小停车场,并投入使用。
配卫生室等便民场所。根据自然村寨农户规模,适度设置便民超市。按照卫计部门标准建设村卫生室,2018年完成35个卫生室主体工程建设。
配“六合一”工程。在人口集中区域建设超市、洗浴中心、公厕、理发室、电商、老年活动中心“六合一”配套设施,按照‘三变+扶贫’的模式,村民、村集体、合作社占相应比例进行入股,并按照盈利进行分红。2018年完成在建“六合一”工程82个,32个已完成主体部分,条件好姝村子“六合一”工程已经投入使用。
让党的旗帜飘起来
先看两个例子。
例一:2018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木果镇在党建引领方面,大胆创新,采用“党小组+公司+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实现了“菌种培育→鲜菇生产→菌菇深加工→线上线下传媒营销→蘑菇主题特色农业村”产业体系,全力搭建致富平台和共富载体。
2018年,木果镇种植香菇菌棒60余万棒,产出40余万斤香菇,直接带动3个村170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1000多元。
例二:这些天,保华镇海螺村党支部正带领村民收地里的蔬菜、时令水果和家中的土鸡、土鸡蛋等,困为这些农特产品一送到海螺村绿色农产品展销店,立马就会变成现金装进腰包。
海螺村绿色农产品展销店建在水钢党建扶贫点,占地面积仅200余平方米的它,为海螺革的农特产品提供了销售便利的平台,拓宽了营销的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收益,为海螺村开辟了一条致富的“绿色通道”。
以前,村里没有一个成规模的农特产品收购点,村里的产品种出来没有销路,市场销路不好,还导致大部分土地荒废,村民的生活过得很贫穷。
有销路才有出路,为了给海螺村的绿色农特产品找到一个好“归宿”,水钢党建扶贫小组走村串户,实地调研,制定方案,最终在村民较集中的地方建起农特产品展销店,指导村民进店销售。
4月24日,海螺村绿色农特产品展销店正式开业,它不仅标志着海螺村的绿色农特产品有了好销路,更代表着海螺村脱贫致富有了新希望。
2018年,钟山区在党建引领工作中,共成立“村社合一”党支部98个,基层党组织182个,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92个,开展轮战干部、同步小康驻村人员宣讲657期。钟山区通过基层党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为取得脱贫攻坚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让扶贫易迁稳民心
走进群山环绕、风光秀丽的水月产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只见一栋栋新居拔地而起,周边道路、通讯、幼儿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周珍喜,对自己的稳定生活相当满意:“这么好的房子,这么好的环境,搬进来住后还能在景区打工,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完全过上了城里人才有的生活。”
走进周珍喜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有些褪色的书画,上面写着:茅屋换别墅,新风换旧俗,就业有保障,分红把钱数。周珍喜说:做梦也没想到,原来一家人挤在破旧的毛坯房,转眼却住上了“新别墅”
2018年,钟山区按照“六个坚持”,落实“盘活三地、衔接三保、统筹三就、建好三所、用活三制”的“五个三”机制,提出易扶搬迁“惠民十条”,加快推进水月产业园区、南开合兴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
截止2018年底,水月产业园区安置点622套安置房全部建成,并配建汽车、保洁等产业,以保障搬迁群众搬得进、稳得住、能就业。
在金盆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还配套完善了安置点的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为创建和谐社区、活力社区打好了基础,同时引导安置群众在中心城镇创业就业,让安置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公共服务带来的便捷。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钟山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第一要务,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统筹、合理安置,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千方百计为搬迁群众谋福利。
2018年,钟山区建成的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有817户3652人(其中贫困户759户3403人)入住。
2018年,钟山区按照“规划区位优势好、基础设施配套好、创业就业保障好”的要求,突出向旅游环线靠拢、向产业发展带靠拢、向新型园区靠拢、向县城靠拢、向集镇靠拢的原则,力争把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成为最亮丽的新农村。
如今,已建成的南开乡安置点和水月产业园区安置点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环境便利,就业条件优越,让搬迁群众梦想的“新环境、新就业、新生活”近在咫尺。
如今,在钟山区及北部五乡镇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搬迁户正翘首企盼着能早日搬入新居,过上好日子。为全力做好搬迁户“拎包入住”工作,真正把温暖送到搬迁群众的心坎上,高质量完成搬迁入住任务,钟山区多方筹资,为搬迁群众精心准备了各种家具家电,包括床、沙发、液晶电视、电视柜、厕所盆柜、热水器等生活用品。
如今,所有安置点主体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工,水、电、路已全部接通,广电云、电讯网络实现全覆盖,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等陆续进驻,家具家电配送安装到位,可谓万事具备,只欠入住了。
有如此好的政策、如此好的条件、如此好的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钟山区如今的一处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不远的将来,肯定会成为一处处最亮丽的风景线。
让民生保障可持续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钟山区委、区政府把“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列为重点来抓,从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教育、医疗、农村住房入手,加快贫困地区民生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配套建设和拓展延伸。
钟山区贫困地区多数村落地处边远贫穷山村,做好这些贫困村、组的民生保障,是一件件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事。
在这一点上,木果居委会就做出了好榜样。他们在距离木果居委会5公里的窝倮冲边远村民组建立起“党员服务联络站”,由木果居委会第一书记担任“组长”,合作社社长担任副组长,从本村民组党员中选聘3名党员作为成员,直接服务贫困群众196户,将党的工作岗位前移到群众身边,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关键问题。
窝倮冲村民组“党员服务联络站”建立后,木果居委会每月一次来到村里,协助村党支部做好村组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关心和了解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和反馈村里对贫困村民的帮扶情况。同时组织参与食用菌生产的村民在“联络站”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协调区级农业技术专家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讲解,培训群众50多人,还帮助12名困难群众到食用菌基地就业,让贫困村民生活来源有保障。
为了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了解第一手资料,木果居委会入户走访贫困村民,把贫困户能享受的政策主动送到贫困户家中,做好政策解释,教会贫困户运用、依靠扶贫政策脱贫致富,确保各级党委政府扶贫政策在脱贫攻坚一线落地生根、在农户家中开花结果。
为了解决贫困户发展需要,木果居委会在突出便民代办服务上做足文章。针对边远村民组群众遇事不知找谁办、怎么办的实际问题,联络站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收集群众办理需求,提供便民代办服务。自“党员服务联络站”建立以来,已收集群众代办事项14件,化解矛盾纠纷2起,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和战斗堡垒作用。
在教育带动脱贫作用上,钟山区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服务保障上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幼儿园、贫困乡镇学校全改造,有的边远贫困学校还实现了远程教育。看看下边这个实例。
早上十点半,位于南开乡的南开中学八年级教室里书声琅琅,讲台上没有老师,学生们也没有抬头看黑板,而是望着教室墙上的一块显示屏。
屏幕上,六盘水市第二十一中学八年级尹老师正上语文课。这是南开中学不久前建成的‘空中课堂’。
2017年10月,钟山区启动对南开、保华、金盆等5个乡镇的教学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各区域内学校和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也是在那个时侯,二十一中的空中课堂,走进了南开乡中学的教室。每个学期有近20节这样的课程。
“我们不仅可以在学校里听城里老师上课,还能跟老师互动。有没听明白的地方,回家之后,都能用平板电脑随时点开来看,很方便。感觉学习起来,也没有以前那么费劲了。”一学生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除了学生,南开中学的教职工对“空中课堂”也是不住点赞:“二十一中的老师经常会把备课的内容发到系统中来,对我们有很强的参考、学习价值,有助于我们提升教学水平。”
另一头,二十一中的校长孟强也点开了系统,查看南开中学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我们是他们的对口帮扶学校,所以也会格外关心南开学生的成绩。会经常看一看学生近期的考试成绩,薄弱的知识点、易错点,然后根据这些情况,跟他们学校的教师沟通、交流,提出我们的意见、建议,大家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功能,钟山区全面推进“医共体”、“科室联盟”办医模式。2018年,启动建设新建及改扩建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6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13个、农村中小学校医务室标准化建设88个;并兑现罹患7类13种大病36种慢性病减免费用74.49万元,门诊及住院政策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达到100%,保内费用实现100%补偿,全区新农合参合率达100%。为让民生保障实现可持续化,钟山区通过专项整治农村房屋,对群众居住的危房、无人居住的破陋闲置房等进行集中整治,目前已累计拆除危旧房631栋、75661.09平方米,改造危房788户,既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还及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村民的生活环境。
让脱贫成果稳下去
2018年,是钟山区脱贫攻坚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也是千万群众享受脱贫攻坚成果最丰厚的一年。
骄人的战绩为2019年全区脱贫出列、2020年全面同步小康夯实了基础。
然而,如何才能把已有的成果巩固好、如何才能让脱贫村民不再返贫、如何才能把战绩再扩大一些?
2019年5月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会议。
5月7日,钟山区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以“五先五后”攻坚法去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全面落实“四个三”、“五个一”、“五个100%”、“五个保持不变”攻坚举措,保持战略定力、工作定力、作风定力,坚持不懈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决心下了,如何表态?区委书记王赟的话,让全区干部群众吃下定心丸:理清思路、鼓足干劲、聚力攻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后续工作,坚决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年内全部清零;牢牢抓住“两不愁三保障”两大重点工作,切实抓好脱贫攻坚巡视巡察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目标,把握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确保工作到户到人;切实开展好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驻村帮扶不扎实、政策落实不到位“三个专项治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对各类问题逐一分析、逐一整改、逐一销号,确保全方位整改到位,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继续克服困难、保持斗志,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坚决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年内全部“清零”目标任务,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全面胜利。
战旗猎猎,战鼓声声。
时光飞逝,春华秋实。
转眼,时针指向2019年12月30日23时59分。只差一分钟,2020年的钟声就要敲响。
这个时候,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当日的《六盘水日报》,那醒目的标题特别耀眼“六盘水市钟山区实现整区脱贫”。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凝集着全区多少扶贫干部和广大群众辛勤的汗水。
写到这里,再看看堆放在我书桌上的那一大堆用全体帮扶干部和所有脱贫群众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成果汇报资料,我的眼眶热了,我仿佛看到了奋战在各个村寨、各条战线上的帮扶干部日夜操劳的身影。
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钟山区的整体脱贫努力着、奋斗着。
正是他们,为钟山区的经济发展和山村巨变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编辑:陈忠燕审核:吴洛)
作者简介:何维江,男,贵州盘县人,1958年9月生。贵师大中文系毕业,1978年参加工作。就职于六盘水日报。现为六盘水市老年大学摄影、文学班教师。
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多次在市以上媒体发表并获奖。散文《最苦的人的自豪》获《贵州日报》“风雨阳光40年”征文一等奖、《煤都,有我无悔的青春》获《贵州日报》“放歌贵州60年”征文二等奖。《三线建设成就了六盘水》获贵州省建国70周年征文一等奖。《我是煤都奠基人》获六盘水市“我和我的祖国”建国70周年征文一等奖。代表作有:长篇纪实小说《盘县大剿匪》、长篇小说《凉城旧事》(获2008年中国凉都文学奖长篇小说二等奖),长篇小说《夜郎村纪事》,长篇小说《一方水土》,长篇小说《盘县会议内幕》,短篇小说集《喜事》、散文集《踏遍青山人未老》、诗歌集《心灵深处是故乡》等,30集电视文学剧本《英雄团盘县大剿匪》(获六盘水市首届政府文艺奖影视类一等奖),箸有电视文学剧本《大三线》、《古城烟云》、《三线儿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