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兴明 【杜兰甫】|| 乌江魂 (一)

陶兴明【杜兰甫】
2020-05-06
来源:西南文学网


政权初建干戈息 罹匪患烽烟再起


息烽,位于贵州中部,临乌江天险,地势险要。它虽然算不上一个大县,却有着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等优势。因其处在省城贵阳和重庆之间,比邻名城遵义,又有便利的陆路和水上交通,所以,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乌江为贵州省第一大河,发源于贵州省境内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因唐时设立黔中道,故又称黔江,是贵州人民的母亲河。乌江全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8.79万平方公里, 横贯贵州省东西,于重庆涪陵汇入长江,奔东浩荡而去。乌江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于地势高,落差大,切割强,故自然景观垂直变化特别明显,以深谷而谷狭、流急、险滩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乌江下游及部分支流的溶蚀构造地貌为峡谷区,有乌江关、虎跳峡、鹰愁峡等险峻峡谷,两岸碧峰耸峙,聚众多奇特的山体、峰丛、怪石、穿洞、飞瀑为一体。乌江历史上为“黔蜀要津”,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万历年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军征讨播州杨应龙,曾在此惨遭败绩。1935年,长征到遵义的中国工农红军,则在此重创黔军和国民党中央军。

息烽刚好位于遵义与贵阳之间,既扼守着川黔公路的要冲,又紧锁着乌江口岸,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更显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1938年11月国民党军统局在息烽阳郞坝设立了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秘密监狱,即息烽集中营。此营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设监狱(房)8栋43间,其前身是国民党南京陆军监狱在此设立的秘密监狱。集中营分为两部分,即阳朗坝本部和东北面约7.5公里处的玄天洞囚禁处。对外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军统内部则称之为“大学”,而重庆白公馆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别称中学小学“案情”重大的革命志士从“小学”转囚于“中学”,再由“中学”转囚于“大学”,特务们称之为“升学”,若不幸惨死或秘密处死,则称为“留学”。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余人。其中包括许多著名人物,如:许晓轩、车耀先、杨虎城、宋振中(小萝卜头)、黄显声、张露萍、马寅初等。有600多名革命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先后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张露萍七烈士等。1938年10月至1946年7月,杨虎城将军与夫人谢葆贞、幼子杨拯中及在狱中出生的幼女杨拯桂在这个与世隔绝的隐秘山谷被囚禁了近八年。

抗战期间,军统还在这里办了三期特训班,训练了派往国内外执行特殊任务的各类特工人员达数千人。中美合作所第十特种技术训练班也在息烽训练了万余名使用各类新式武器作战的“精英”。中统部门和三青团也不甘落后,他们迅速将组织延伸到了各个乡镇和村寨。与此同时,国民党贵州省保安司令部亦破例将息烽的历任县长授予少将军衔。一时间,息烽特务机构林立,驻军云集,声名也随之远播,不但受到国内各界关注,甚至引起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给这个黔中小城蒙上了一层紧张而神秘的迷雾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七日,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突破乌江天险,迅速击溃了据守在息烽的国民党驻守军。十二月,息烽解放, 息烽县人民政府成立。随即,针对息烽国民党残余势力雄厚、暗藏敌特人员众多的特点,贵州省委从部队和地方干部中抽调了十七名战斗经验丰富、能力强、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都比较高骨干,组建了息烽县党、政、军政权组织和息烽县公安局。新的政局由金立波任县委书记、阴志彬任县长、刘志林任公安局局长,并对国民党息烽县党、政、军政权组织和警察局进行了接管。

公安局新任局长刘志林,是经过革命战争历练过的、出类拔粹的革命将才。在息烽县公安局成立大会上,刘志林说:“目前,我们公安局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家都知道,解放前,息烽敌特势力非常强大,现在他们虽然被打败了,但他们决不会甘心失败的命运。从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其他新解放地区情况看,当咱们的大部队离开后,暗藏的敌人很有可能会进行疯狂的反扑,对这一点,咱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当务之急是要尽快了解、掌握敌特分子的动向,严防他们的各种破坏活动……”

不久,因工作需要,刘志林调外地工作,由公安局侦察股股长丁一伦提任为局长。丁一伦,三十出头,身高一米八,浓眉大脸,才貌双全。他因继承了祖传北派武功而身怀绝技,曾在野战部队参加过各种战斗几十次,除了资历和工作经验略微少一些,各方面知识和工作能力并不在刘志林之下。他担任局长后,与其他同志经过认真分析,决定仍要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作为公安局的首要任务。随后,不断加强了这方面工作和探索。

形势的发展,没有出乎息烽县委和公安局所料人民解放军大部队因到外地作战而离开了息烽,不久,在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的欢呼声中,国民党旧政府残余分子、军统潜伏特务、地方散兵游勇、恶霸、惯匪等各种恶势力暗潮汹涌,他们相互勾结,趁各级人民政权尚未巩固之机,攻城地,发动以扰乱秩序和争夺政权为目的反革命暴乱。隐藏下来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趁机开始了向人民政府的疯狂反扑。国民党军统潜伏组织贵州站授意息烽人秦平涛从暗中协助,由他出面组建了一支杂牌部队,取名“中国国民党西南反共救国游击军黔北司令部”,后来又将其改为“中国人民救国军贵州区修(文)开(阳)息(烽)游击军总指挥部”,下辖六个大队和一个工兵队。秦平涛任司令,将大本营设在离息烽县城十余公里的南山。秦平涛曾在国民党地方部队当过团长,后来又以在贵阳经商当老板的身份潜伏。他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经他出面,很快就召集到了三千多人。其中的骨干中,有已不适合潜伏的军统特务,也有被打散的国民党部队的散兵游勇、恶霸等。部队组建完毕,很快展开了一系列的破坏活动。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用武力推翻新生的人民政府。

初期,秦平涛一伙仗着人多、枪多,极为嚣张,四处攻打各乡镇人民政府,还经常到川黔公路上抢劫过往车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被他们杀害的干部、群众、解放军战士就多达数百人,被抢掠的财物更是不计其数。

人民政府根据秦平涛一伙既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又有烧、杀、抢、掠的特点,将他们称为“政治土匪”,也将针对他们的这次行动称为“剿匪行动”,对其作战。双方经过几次小规模战斗,虽然互各有胜负,但秦平涛一伙却占了较大的上风。

一九五零年三月初,中共息烽县委书记金立波召集县里的有关部门领导开会。在会上,金立波先听取了各部门工作情况汇报,随后说道:“从目前的情况看,全县各地土匪活动十分猖獗,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政权的巩固,不但我们的各项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而且甚至连川黔公路这条大动脉也时常处在他们的威胁之下。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主动出击,在消灭土匪过程中发动群众。我提议,由我和县大队副大队长林志广同志带领县大队和县委通讯班的一部分人,组成一支四十左右人的剿匪队伍,沿川黔公路向乌江方向进发,清除匪患,促进其它工作的开展。县里的全面工作,暂时由县长阴志彬同志主持。”说着,他略微观察了一下大家,接着又说:“因为这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不能一个人说了算,所以,请大家对此发表意见,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执行。”

参加会议的人分成了两派,有的赞成金立波的主张,有的则认为此举不妥,双方经过激烈的争论后,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丁一伦见金立波的目光转向了自己,就赶紧把自己的意见说了出来:“金书记,息烽土匪势力太大,人枪众多,又在暗处,如果您只带四十多人前去,要是突然遇上大股土匪,力量就显得过于单薄了,真打起来,很容易被土匪钻了空子,发生危险。目前,我们公安局正在按照县委指示,大力开展侦察匪情匪踪工作,此种情况下,我认为还是把敌情摸透后再出击,那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金立波说:“一伦同志,你的建议很好,反对我此时带人出击的同志们的心情我也可以理解,可是时间不等人呀!如果此时再固守县城,不主动出击,匪患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真到了那一步,咱们的工作就更被动了。”他用目光扫了一下在场人后又说:“你们不用担心,我决定这么做,决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大家都知道,县大队和通讯班的同志都是富有战斗经验的人,武器装备也不错,就战斗力而言,一二百名土匪不是我们对手。另外,我们也不会离川黔公路太远,真遇到大股土匪,正好把他们吸引住,请驻守乌江的部队协助,共同把这些土匪消灭掉……”

参加会议的人听罢金立波有理有据的分析,经过认真讨论,在少数人保留自己的意见情况下,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获得了通过。

丁一伦见此事已成定局,无奈地摇了摇头。他提出要和金立波一起带兵剿匪,金立波没有同意,说稳固后方的工作一样的重要,要丁一伦一定要“看好家”。丁一伦见拗不过,便作罢了。他有些担心地对金立波说:“金书记,土匪的势力太大,你们离开县城后一定要小心,千万别出了问题。”

金立波,一位多年在硝烟洗礼中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他对党有着绝对的忠诚。自参加革命、入了党以来,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交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这次的剿匪决定,他知道像丁一伦这样担心的人很多,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道此去的险境呢?但是他在之前历经过的那些艰苦的战争中目睹过一次又一次的血浴沙场,目睹过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将士为了来人民的解放而倒在血泊中,他深深懂得已经建立起来的新生政权来得太不容易,如果不加以维护,是难于巩固的。他想:剿匪斗争并不是说着说着就会胜利的,总要有人开个先锋,打响第一吧?但是敌人的狡猾和敌人势力的盘根错节,剿匪运动的形势又是何等的严峻啊!而此时此刻,自己作为一个地方官,“我不下地狱,谁又来下地狱呢?”。就算最后自己牺牲在这场战斗中,那也是值得的!他是在明智地估量了自己的先驱作用后,才下此决心的。

为了让大家放心,就对在场的人说道:“你们不用担心,我知道怎么做,我不会轻易带同志们去冒险。如果没有比较大的把握,我们绝不和大股土匪作战。”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县委书记金立波即带着新组织起来的队伍踏上了剿匪的道路。一路上,金立波不满四周岁的女儿那天真无邪的笑容及他妻子那温柔的容貌不时地浮现他的脑海里。他想:革命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人民,以及我们的后代子孙拥有安宁而幸福的生活吗?于是,他投身战斗的激情更加旺盛起来。


(编辑:陈友云 审核:吉庆菊)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




阅读132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