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跃华||记录生活 激情写作 一一在新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江跃华
2025-10-31
来源:西南文学网

贵州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李建琼女士向本人献花


王学圣地,文化兴盛;秀美修文,喜迎嘉宾。真诚感谢大家应邀参加《六广河琐忆》《四川行》新书分享会,本人深感荣幸,在此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诚挚的敬意!

我喜欢和爱好写作,从读初中开始;当时有严重的偏科思想,就是偏重文科。经常翻看字典,初二时,一本《汉语成语小辞典》上的成语,全被我从头到尾抄了一遍在练习本上,边抄边领会含义。初三的语文老师,叫黄必衡,与本人同为广城村人。广城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1283年(元朝),四川行省于六广置蛮夷长官司,隶顺元路宣慰司;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卫置修文县。广城建城,比县城还早404年;可见,广城村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由于父亲是村干部,回家有《贵州日报》可看,知晓国家大事;有次,黄老师布置造句,用成语“熟视无睹”。我结合当时的形势,写了100多字的精美短文,老师看后很欣赏,推荐给六广中学教导主任余济辉;余主任看后也很满意,当天放学时,集中全校师生,在安排完校务工作后,当众宣读了这段不长的文字。读高中时,语文老师赵永忠,对我的帮助较大。六广中学当时试办校刊《征途》,采用本人写的诗歌《老支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文科较好,与多看书有关。感谢同村老同学陈典伦,他家是广城村唯一的“书香门弟”之家,初中阶段,凡是他看的书,我基本上都能借来看,为及时归还,有时点上煤油灯,要看到晚上三四点钟才吹灯睡觉。记得那时看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近代小说《青春之歌》《苦菜花》《朝阳花》《烈火金刚》《艳阳天》《金光大道》等;外国小说《堂洁.科德》《傲慢与偏见》等,至少六七十部。

本人1976年高中毕业,回乡不足一年,由于有写作特长,被公社书记宋胜明看中,77年即去当时的六广公社,从事广播宣传。在公社4年,每年的年终总结、民兵训练、征兵工作等材料,都是我写。1978年,县委宣传部和广播局,在阳明洞联合举办农村社队通讯员培训班,为时4天,授课老师有安顺地委宣传部通讯科科长冯先受、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陈建忠、县广播局编辑雷德琳等。培训三天后,安排写稿;我结合公社正在进行查账的情况,写的稿子有时效,有质量,被冯先受、陈建忠两位老师看上,培训结束,二人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与我坐客车到六广,进一步核实有关数据,很快,“民主理财合心意,生产搞得飞起来”一稿,在《贵州日报》二版上部刊发,2700多字,占三分之一版面,属专稿;接着,“理财新风”隔几天又在《贵州日报》二版中部刊出。阳明洞培训,可能沾了阳明先生的灵气,自此以后,持之以恒,坚持写作,稿件不时被《贵州日报》、省电台、《党的生活》等采用。1979年,建国30周年,县委宣传部、县人武部联合采写“民兵革命斗争故事”,由于有写作特长,被抽调参加,去贵定、石安下堡等地采访,写了“白虎山伏魔记”一文,长达一万多字。


国家一级播音员周进先生主持分享会


1981年5月,经考试,我被县农业局择优录取为农经干部,同样由于有写作特长,1982年3月,被县政府农林办借调;1984年任县政府办公室秘书,从此与写作和处理文稿结缘。此间,先后参加《人民日报》函授部办的“新闻宣传与新闻理论”字习,为期一年;及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学习,为期三年,均获结业。在政府办工作期间,经常与县领导下乡,写材料是常事;一个三四千字的材料,当天加个班,晚上12点左右就完成。不管如何复杂,均能找出主题,去粗取精,那时就练出来了。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万多字,三天时间完成。

1985年,我写的“瑰丽的六广七峡”等散文,在《贵州日报》四版“娄山关”副刊头条发表,刘邦举为编辑。1986年,我到六广区回水乡任乡长助理,国家首次提出扶贫,在这里工作一年。全乡6个村,全走遍;写了“回水胜景美如画”,1988年,县文联创办刊物“潮水”,刁福林任文联主席,试刊号采用。自此,与县文联结下不解之缘,数十年来,与多位文联主席相熟,如陈新国、廖永富、贾长远、李小龙等,成为挚友,所写散文、诗歌等,在《栖霞》刊发六七十篇。

我在修文县体改办工作时,上级主管部门安排采写县内两家重管理、效益好的企业,总结经验。经与领导协商,确定采写县供电所和三角山水泥厂;联系结果,供电所申家文所长、三角山水泥厂吴昌明厂长全力支持。我深入企业,走访现场,找相关人士了解情况,掌握大量资料,所写两篇报告文学,均被釆用,安顺行署体改办的领导,称赞我为“修文一支笔”。

1992至1997年,我在开阳工作、生活了5年,任开阳县国营煤矿工会主席兼办公室主任,与县文联主席刘毅结识,成为好友。在他的带领下,开始散文诗的写作;他们的《茉莉文学》,每期都要刊发本人作品一至二篇。一次,开阳一中高中部请我们前去讲写作,刘毅主席主讲散文诗创作,廖昌国老师讲报告文学写作,我主讲新闻写作,由于讲得到位,博得三四百高中生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贵州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伍秋明女士


1999年,我到省总工会下面的《贵州工人报》工作,至2002年,4年间,所写散文、报告文学在本报刊发四五十篇。省总对面是市工会和团市委,当时他们办有《贵阳青年》杂志,我向他们投送大量散文、散文诗和报告文学作品,大多被采用。该杂志有次在市委党校培训通讯员,专门请我和清镇的金玉龙等,前去分享创作体会,受到参训人员好评。

千禧龙年即将到来之际,省内各报纷纷策划祝贺版面,我与贵阳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孙云阶通电话,联系专版宣传事宜;他听说我是工人报的,有些看不起,他们要上《贵州日报》。我灵机一动,当即找贵州日报好友李红心商量,为我印制该报“群工部”的名片,亲自去中医学院找孙书记,很快达成协议,并提供相关资料,我写成“潜心育桃李,教苑铸辉煌”的专稿,送去审核,孙书记看后,一字未改,十分满意,当即送院长沈逢君看,沈院长看后也很满意,文稿3000字左右,配图片在报上只有半个版的面积。沈院长想了一下,主动打电话给中医一附院和二附院的院长,叫他们两家各出1万元,学院出2万元,共4万元,一个整版,在2000年元月1日刊发。当天《贵州日报》出了五六十个专版,新年元旦,极为喜庆;报纸右上角盖上圆形纪念徽章,明确为珍藏报。

2002年,经与贵州日报旗下的《经济信息时报》总编李玉红联系妥当,我离开工人报,到省委6号楼农办大楼,报社在右面有三层办公室,这里环境更宽松,提成相对较高。南明堂,南明河环绕,风景秀丽,最适合写作;不久在楼下,遇到老领导王向规,从安顺行署专员的位置调任省农办正厅级第一副主任,分管农业综合开发;国家每年拨给贵州的农发资金2亿多元,我省的农发工程搞得怎样?上面不知道,正需要宣传,当时一拍即合,由我负责,专题报道农发专版,这一搞,就是10多年,报道及时、全面,农办满意。


贵州省散文学会会长秦连渝先生


2008年春节前后,贵州全省遭遇特大雪凝灾害,持续40多天;在修文大石乡担任政法委书记的胡光胤,得知我回六广过春节,初三上午打电话给我,帮他们写几篇材料,并派车来接。去回水等地看现场,回乡里就提供资料,开始构思、写作。我一边在稿纸上写,他一边拿去打印;至第二天下午,共写7篇材料,1.4万多字。

2012年,在《经济信息时报》工作的10年间,顺风顺水,业绩突出。2007年本人50岁时,起了出书的念头;手边文稿较多,搜集整理155篇,很快出了《耀华文集》(上);当时为急于收回成本,所选篇目单位的多些,人物专访、报告文学、专题报道等。当时考虑,每5年出1本;2012年,出第二本《耀华作品集》(中),请工人报老朋友秦连渝写序。2013年,秦会长问我,愿不愿意加入省散文学会?我回答可以,当即填表加入。在读初中和高中时,我就有两个梦,一是记者梦,二是作家梦。在《经济信息时报》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暑卡钢印的“记者证”到手,第一个梦顺利实现。

2018年,我的第三本书《耀华文选》(下)问世,比较规范;2019年,我的三本书作品讨论会在修文举办,由时任县文联主席李小龙主持,贵阳、清镇、开阳和修文当地50余人参加,较为成功;时任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肖慧,在《劳动时报》作了报道;修文电视台资深记者姜继恒,作了电视报道,并给予较高评价,举例说:修文县历史悠久,文化兴盛,从王阳明,到叶辛、李小龙,至本人,均有叙述。事后,李小龙主席问我是否想进入省作协?我回答当然想。他很快发来申请表,叫抓紧填报。结果,凭借所出的三本书,经贵阳市作协签署意见,上报省作协,成功加入省作协。至此,第二个梦又顺利实现。2024年,本人填表上报,条件合格,正式加入中国散文学会。


贵州师大巡视组原组长(副厅)胡高荣先生


既然进入省作协,成为会员,至此后写东西自然严肃、认真。2020年3月下旬,县文联成立30周年,李小龙主席与县史志办胡光胤主任商量,启动《修文县文学艺术志》的编写,邀请我参加,我二话没说,为家乡做点事,理所应当。之后花两年时间,现场采访,查资料,按“史体”、“志体”要求,第二章文学,第三章音乐、舞蹈、戏剧,第四章书法、美术、绘画,第五章广播电视,四章主干部分,10多万字,均由我编写完成。

在此期间,省散文学会的工作,我抽时间尽量参加,并组织了大量的采风、挂牌和读书活动,卓有成效,多次受到表彰。先后由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直至副会长,目前成为学会领导层核心成员之一,所做工作,广大会员有目共睹。仅在修文,由于胡光胤主任大力支持,两年内先后组织六广元庆、六屯大木、谷堡索桥、大石大屯及扎佐朋来乐蹄膀非遗传承企业的采风,所写文稿均兑现稿费,落地见效。其中,元庆采风第一次,别人写不了的,我全部捡来写,共完成17篇。此书为贵州首部村级史话,已由团结出版社高规格、全彩印,一书一号,产村文化振兴珍藏册出版发行。几年来,组织活动之多,效果之好,在学会班子成员中,前所未有。

2024年,县史志办与县政协文史委,联合编写一期文史资料“非遗荟萃”,原稿由已故的政协原副主席李元明拟出,有20个篇目。后胡光胤主任召集我们商量,将篇目扩展到39个,我负责其中写作较难的13个,占三分之一。最终下功夫写出的13篇文史资料,带有散文性质,可读性强,受到同行好评。近年来,我勤奋写作,持之以恒,据统计,2023年写了44篇,2024年写了47篇,均被报刊或网络平台釆用。除去节假日,几乎每周创作1篇。


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顾久先生


由于工作较忙,过得充实,近四五年来,每逢采风活动后,我大多以散文诗的形式完成任务,拟好提纲、段落就动笔,写起来省事;时间稍充裕点,也写散文。凡参加采风活动,既号召其他会员写,自己更要带头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些作品,质量较好,很多在《贵州民族报》《劳动时报》《贵州政协报》及地方刊物上发表,如散文集里的“六广河琐忆”、“岩鹰湖散记”、“张学良囚禁阳明洞趣事”、“守正笃行话叶辛”、“黔山秀水祭忠魂”、“红色索桥”、“神奇秀丽猫跳河”、“故乡水井”、“膀哥蹄膀”、“底蕴深厚布依酒”、“捡菌子”、“砍柴记忆”、“大木振兴领头雁”、“修文有个阳明洞”等。散文诗与诗歌集里的“心学修文”、“罗甸采风”、“洛旺河”、“红色乌江”、“四川行”、“大木赞歌”、“红屯礼赞”、“毕节之行”、“锦绣月照”、“大道同和谱华章”、“八月,写给台盘的诗行”等。

去年以来,我尝试写现代诗,也获成功。去遵义市绥阳县红果树景区采风,写“多彩神奇红果树”11段组诗,分管宣传的公司副总潘朝斌看后,非常赞赏,作为头条在网络平台推送。去贵定音寨杨小平“依山别院”挂牌,写“美哉!依山依寨”10段组诗,杨总也很满意;去台江县台盘挂牌,创作“八月,写给台盘的诗行”11段组诗,县文联“苗疆文艺”刊物用4个页码的篇幅,隆重推出。此外,如“夏天,诗赞大木”、“贵州绿水青山赞歌”、“千年圆梦”、“贵州农民庆丰收迎小康礼赞”、“雷山茶韵”等,也较有特色,反映较好,均被《神州文艺》、“贵州文化网”等网络平台编发推送。


贵阳市王阳明法治研究会会长胡光胤先生作分享会总结


近几年来的多次采风作品,成就了本次出版的两本新书。散文集《六广河琐忆》,为什么选这篇作为书名?原因主要是:六广是我的乡愁,衣胞之地,虽然已离开40多年,仍然有许多深深的各种记忆。再则,六广河大峡谷经过开发和宣传,既有桂林漓江之秀,又有长江三峡之险,有了较大的知名度。作品的写出,情景熟悉,没参考任何资料,全凭记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文中有好几处写得精彩:如第三部分的最后,描述一起在公社工作的同学孟琴,穿红色上衣,在河沙坝捡鹅卵石,形象比喻“百亩沙坝一点红”;第四部分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来修文拍电视剧《西游记》选外景,作为六广本地人,分管县长安排我当向导,全程陪同,与著名导演杨洁结识,她平易近人,很有亲和力,留下良好印象,经反复考察,最终选定贾家洞以上宽阔的河面,作为沙僧出场的拍摄场地;第五部分记忆最深,刻骨铭心。那是陪同县长王向规到移民库区调研,在宝寨公社任支书家吃早饭;炒有鸡肉、腊肉等菜,大米饭。当吃完一碗准备添饭时,任支书站起来哽咽着说:大家吃的腊肉和鸡,还有大米,都是他一早起来去别人家借的。向规县长结合考察时看到的情况,当即回答:自己是孤儿出身,库区群众生活困难,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回去后一定及时向省、地领导如实反映,尽快解决。写这篇散文,还源于贵阳市作协、县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坐汽艇游览六广河;后又参加县委、县政府召开的“知青看修文”恳谈会,听著名作家叶辛发言,说六广河还有深度开发的价值,受到启发。散文写成,有关平台推出后,时任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贾长远看到,给予较高评价,称赞我为“修文少有的文化人”。


参会领导与文友合影留念


散文诗与诗歌集《四川行》,选《四川行》作为书名,亦有深意。2021年,贵州省散文学会组织10名会员,由会长秦连渝带队,赴四川开展5天4夜的采风活动,到了四川许多文化名人之地,“天府之国,文化之邦”名副其实,回来后写了11章散文诗,《劳动时报》及时刊发。

两本新书成功面世,感谢学会黄秀英女士认真校对;感谢清镇谭继贤老师在群里吆喝,得到学会领导层和部分文友大力支持,很快购买60多本;感谢贵州师大胡高荣书记,给予大力赞助;感谢贵州演艺集团原老总莫洪军,给予友情赞助。在此,一并向大家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两本新书不尽人意,可能存在一些谬误,恳切希望各位领导和文友们不吝赐教,多加点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诚希望听到逆耳之言,帮助我正确认识客观,以便在今后的创作中提高作品质量。



【作者简介】:江跃华,男,汉族,贵州修文人,67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写作,散文、诗歌、散文诗、报告文学、小说等作品,散见于《中国环境报》《中国食品报》《川黔散文选》《西南作家》《西南经济报》《文史春秋》《钟山风雨》《贵州日报》《贵州经济报》《今日文坛报》《贵州散文》《贵州政协报》《劳动时报》《贵州民族报》《经济信息时报》《贵阳日报》《安顺日报》《贵阳文史》《人文贵阳》《贵阳青年》《杜鹃花》及《神州文艺》《中国职业教育网》《中国原生态网》《南粤作家》《贵州文化网》《黔中文学》等报刊和微刊。自由撰稿人,资深媒体人;已出版《耀华文集》《耀华作品集》《耀华文选》等个人文集。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

阅读1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