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康||殷殷女儿情 拳拳老父心 ——读韦安礼先生长篇散文《去越南过春节》

陈跃康
2025-10-29
来源:西南文学网

越南胡志明市(原西贡市)风情


近日,拜读了韦安礼先生的长篇散文《去越南过春节》,仿佛徜徉在蜿蜒的湄公河畔,望不尽两岸的热带风光;又似漫步于西贡海延绵的沙滩边,一阵阵海浪拍打在岸礁上... ...

《去越南过春节》是韦安礼先生与夫人袁玉莲在女儿韦坤劼、女婿刘灵光陪同下,2020年春节期间,前往越南胡志明市旅游时写下的一篇游记文章。

这篇游记共二十八篇,洋洋洒洒四万三千余字,堪称散文、随笔作品中的鸿篇巨制,记录了作者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作为年逾七旬的老人,远行旅游已是不易。旅游本来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活动,对一般游客来说,不论天南地北,不管下雨天晴,任其潮涨潮落、云卷云舒,我自游山玩水,悠游自在便是。

然而,韦安礼先生却不是这样的游客,他似乎是将旅游当作了另一种采风活动,尽管是与家人同行,也是行万里路,写万字文。心思不完全是为了放松自己,而是在采撷写作的素材。且心情颇好,有其诗作为证:

银机长空破万里,

瞬间来回愉悦中。

异国他乡过春节,

亦有似处亦不同。

天下太平人安好,

遨游世间达苍穹。

常羡神仙好日子,

今生凡人与仙同。

《去越南过春节》一文,内容丰富、见识广博、情感深厚、浮想联翩。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个审美层次:一是从广州飞往胡志明市的旅途感受;二是春节期间体验越南旅游的异国风情;三是儿女孝道之举与感人的家庭温情;四是远行必有所获的往事回首与人生感悟。


从广州飞往胡志明市的旅途感受


韦安礼先生的女儿、女婿从北京出发,他与夫人从贵阳出发,大家在广州汇合,再从广州乘飞机前往旅游的目的地——越南的胡志明市(原西贡)。

一路上,作者追溯了广州羊城称谓的来历:


广州市的五羊雕塑


五羊神传说,是一个关于古代广州城的神话传说故事,流传于广东省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学。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广州市别名及广州市内若干地名等的来源。古碑中刻录着五言古诗,内容为:

五仙骑五羊,

何代降兹邦。

云散珠宫静,

霞飞玉殿空。

灵踪今已渺,

古碣上留踪。

... ...

可见作者旅游途中,也在访古寻今,乐此不疲。

当飞机飞抵越南胡志明市上空时,他也留下了初临时的印象:

迷迷糊糊的睡梦中,被机上播音员叫醒,她用准确又轻柔甜蜜的汉语和英语声音告诉乘客说:“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的飞机马上就要降落在越南西贡市新正机场,请你们收起小桌板,扣好安全带。现在地面温度摄氏27度,华氏60度。感谢大家的支持,让我们共同度过一个飞行的夜晚,祝大家旅行愉快!欢迎你们下次再乘坐我们南方航空公司的飞机,谢谢!再见!

听完她的播诵,我把视线转向窗边,俯瞰地面,机下灯火辉煌,如云河繁星坠落地面,灿烂无比!于是,我用手机摄下了这一片繁华,定格了它的美丽!

胡志明市新山国际机场,其英文名是Tan Son Nhatlnterational Airport是越南最大的国际机场,位于胡志明市新平二区,距市中心6.5公里,为4E级军民合用机场,承担越南国家门户职能。

新山机场,既然是国际机场,除了物质设施达到国际标准外,主要是服务员的工作态度,要达到国际化,要会国际通用的英语,穿着要得体,大方而不失态,对乘客要热情,解答问题要耐心细致,一点不能马虎。这些,我看,新山机场都具备了。

流畅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初到他乡异国的新奇之感。

作者从广州飞往胡志明市的旅途感受,主要体现在第二篇京贵阳各行,约会五羊”,到第五篇天花去百万,惊人字吓破胆”及二十七篇 新山美,间被所记叙的文字之中。


春节期间体验越南旅游的异国风情


这部分是《去越南过春节》记叙的主体,分别体现在:越南美食多,有异亦有同”“工异曲花米饭,催人涎淌喜相看”“ 游览湄公河,溯源去追歌”“ 红店虽小,因名人火爆”“树银花迎新年,异国他乡看春晚”“观胡志明美术馆,既有收获又有感叹”“参观总统府,思古更论今”“法国西餐和咖啡,诱人却在小街中”“旗袍始于中国,中越两国同异”“旧市诉历史,新市颂领袖”“热爱和平鸽,未来有希望”“越南两气候,严穿夏装”“生活掠影,多彩入镜,不负此行,收存珍”等这些篇章中。内容涉及越南的特色美食、山水风情、节庆活动、历史文化、服装季节、都市街景等等各个方面。观察细微,描写生动,现场感十足。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关于越南美食部分,尤其是对于越南河粉的描述。不仅写了越南的米粉,还写了广西米粉与自己家乡贵州册亨的米粉,似乎是对中越米粉的不同特色做了一番比较研究。

作者写道:

在越南,我们吃到的米粉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很细很软,和我们家乡中国贵州册亨县龚明成家生产的细米粉一样。另一种是扁形的,宽薄粗细像中国广西桂林米粉一模一样。

在中国贵州省的册亨县(全省各地大体相同),吃米粉,是摊主把粉烫好,放上葱花、豌豆尖、炒豆、或肉丝、或香菇、或辣鸡、或大排、或猪脚、或红烧肉、或脆(软)哨、油、油辣椒(干辣椒)、胡椒粉、酱油和盐,花花绿绿,色香味具佳,由服务员端送到你座位的桌上,在碗上热气袅袅中,由你闻着香味慢慢品赏。

在广西吃桂林米粉,店家服务员为你烫好米粉,除肉食佐料由服务员为你加放外,其他所有佐料(如香菜、葱花、酸菜、辣椒、蒜粒等),由食客自由选择,愿吃多少放多少,自己做主添加。

我们在西贡胡志市吃这两种粉,主佐料就三种:在熬好汤里放入牛肉片、猪肉片、鸡肉块,根据食客吃什么品种档次的要求,服务员将这些肉食佐料合在粉中倒入锅里煮熟,用盘子端来放在你坐的桌面上。和粉一起端来的还有一小碟子生菜佐料。我们不习惯越南的这种生吃法,习惯吃熟食,粉送上桌后,立即把粉拨开,把这些生食料倒入热气腾腾的汤里,用粉盖上,把它们焖蔫焖熟了再吃。

用我们的生活俗话说,在越南吃粉,有点“牛尿不香,马尿不臭”的味道。我们是把它当作体验异域他国的风味欣赏,以满足不负此行的初心。实践出真知,不尝试,就不知它好坏,体验体验罢了。


越南米粉



除此之外,作者还认真观察了越南的服饰,也作了详细的考证,作者说:

去越南过春节,看到少女、少妇穿越式旗袍逛街、上班,成为独特亮点。她们旗袍的款式和中国的大同小异,但两国妇女的装束和穿法不一样。我拍了一些照片,做了一点比较,留下一串话题。

中国旗袍、越南旗袍都是源于明清时代。越南叫奥黛,中国叫旗袍。奥黛与中国旗袍的核心区别体现在服饰结构、剪裁工艺和文化演变三个方面:奥黛由上衣配阔腿裤组成且开衩至腰部,而旗袍为连衣单件且开衩较低;二者虽同受明清服饰影响,但越南的分别融入越南本土文化及西方元素形成独特风格。

在越南,女人穿旗袍比较普遍,不仅是大城市,如胡志明市、河内市的妇女穿,就连边界上的小县城的老街、小镇的女人也穿,而且很普遍。百度上说,越南穿旗袍的妇女占女性中的70%。

越南的奥黛(旗袍),普遍重于净绿色。这大概与她们生活在丛林王国环境有关系。但也同样有多色多彩各种不同的布料,同样是五彩缤纷。

无论是中国旗袍、越南奥黛,它们既有共同点的美,又有差异的不同,而各自彰显出两国不同习俗文化的审美价值观。

如果过去对越南服装奥黛不甚了解的人,读了此文,便可对奥黛一目了然了


身穿奥黛的越南空姐


儿女孝道之举与感人的家庭温情


《去越南过春节》通篇都渗透着作者女儿、儿子及女婿对父母的孝道之心、感恩之情。从开篇与结尾,都对儿女们充满浓浓的爱意和满满的欣慰。

文章开篇就说:

2019年起,女儿韦劼和女婿刘灵光就作出了一个计划,趁他们出国工作或休假,顺便带上我们两老出国旅游。他们这样做,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向我们尽孝心;二是他们懂英语,出行国外方便,不用花钱顾翻译;三是参团旅游很累,怕我们受苦,自己一家外出旅游不累,自由,想到哪里玩就到哪里玩,玩多久也不受时间限制,更不会受到个别不好导游变相强迫购物所带来的烦恼。一句话,孝心大大,好处多多。

2020年,轮到女婿和姑娘回娘家过春节,他俩征得我们的同意,一家4人到越南去过一个异域他乡的中国人的春节。真是:

孝顺儿女巧安排,

婆家娘家两不误。

移风易俗新风尚,

如同观音在普福。

可见作者的欣喜之情,油然于心,溢于笔端。

韦安礼先生有三个儿女:大儿子韦,自主创业;二女儿坤劼,在北京《青年杂志编审;三女儿韦林,在贵州省医工作,皆事业有成。虽然三兄妹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但对父母的爱是一样的深切。这使得作为老父亲的他既十分自豪,更颇感安慰。

文章中写道:要去越南过春节,在贵阳的子女,都争着要送要接我们。争来争去,达成协议,去由女儿送,回来由儿子接。

2020年1月20日,晚霞梳理着树梢,把一束束光斑投向树脚地上的花草丛中。我们刚吃过晚饭,在省医花溪分院检验科上班的女儿小贤林,和她在花溪区医院上班的心内科医生小禹爱人,开着他们自家的车到我们家里,把我们送往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T2航站楼,去乘坐晚上9点50分南方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往广州白云机场。

2020年1月27日晚上,国的飞机,稳当地停歇在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我们下了飞机,到提货室提取行李,步出机场时,儿子小刚已等候在出站口,帮我们推着行李箱往停车场去,上他开来接我们回家的车。

儿女们开着各自的私家车,一送一接我们出国过春节,并平安回到家,和儿孙们团圆,这种天伦之乐,使我们感到十分幸福和愉快。这在以往来说,是万万不可能的。

这样娓娓道来文字,这种温情暖心场景,真是让人感动。可见良好的家教,是孝文化传承的最有效和最稳定的途径。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三皇五帝中的舜,就是创造中国孝文化的始祖,正是舜具备了良好的孝道品德,才被尧帝看中,最后传位于舜,成为中国古代帝王禅让的佳话,王阳明在《象祠记》中,就讲述了体现当初舜与其弟象孝悌之爱的这个感人故事。

中国的孝文化经过数千年培育和发展,已形成中国特有的道德观价值体系,体现在孝道、孝心、孝行三个层面。孝道是道德规范,孝心是内在修养,孝行是具体表现。元代出现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就是中国古代孝心与孝行的典型表现,也是孝道理念的具体践行。

今天,韦安礼先生的儿女们在父母旅游活动的安排上,就是对中国孝道、孝心、孝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自然其心亦暖暖,其乐亦融融!


远行必有所获的往事回首与人生感悟


韦安礼先生是知名的布依族作家,曾任贵州省黔西南州文联主席,创作勤奋、作品丰硕。散文写作是他的长项之一。他的散文既有短小精悍的散文诗章,也有洪钟大吕的纪实文学。其散文的重要特点一是联想丰富,由此及彼,颇有时空跨度;二是善于写人述事,言之有物、笔下含情。这种写作特点,在《去越南过春节》一文中就有很好地展现。

二十四篇“榕树婆娑美,遐想浮连篇”中,作者在旅途中见到一棵奇特的越南榕树,像一堵树墙,甚至像少女的脸谱。由此就联想到三十多年前,在海南岛五指山看到的那棵见证洪常青英勇牺牲的“英雄树”;还联想到自己家乡遭人偷砍的百年老榕树,并由此发生了砍树人被一系列“现世报”的奇事。

作者感慨道:这棵老榕树曾激励我学习它扎根故乡沃土、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为家乡遮风挡雨,为人们送爽的奉献精神。如今老树又发新芽,为保护好生态环境,使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作者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护树记》的文章,并刻石立碑,教育后人。


乡间古榕树


韦安礼先生是一位家乡情结很重的作家,只要提到家乡,他的笔下便如潺潺流水,连绵不绝,有说不完的人和事,道不尽的情与爱。

文章中记叙,在他离开故土多年后,有一次回到家乡,情不自禁地写了游平寨原始森林》的散文,表在贵州民族报副上,并由著名朗诵家周进先生配乐诵读,曾在册亨工作过的地质诗人陈跃康听到后,感动地写下一首题为《遥远山寨》的诗歌:

遥远而熟悉的地方

曾留下青春的足迹与时光

那时只知野外工作

不知旅游欣赏

1比20万水文地质填图

就是为国寻找液体宝藏

如今听闻有关平寨旅游的美文

仿佛穿越时空

重新返回册亨的一条条沟壑

一道道山梁

从坡坪到四方河(蔗林海子)

从伟兰垭口到南盘江

地质队员的双腿

踏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

村村寨寨

无数往事如山泉从记忆深处

汩汩流淌

平寨的景点星罗棋布

平寨的森林原始兴旺

平寨的故事传奇动人

平寨的旅游大有希望

作家的文笔为这里锦上添花

诵读者的声音魅力难挡

遥远的山寨已不再遥远

因为有了这篇乡愁浓郁的

精彩华章

……

此时此刻,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发生了共鸣,仿佛水乳交融,在册亨这片土地之上、山水之间回响在了一起。

当然,在作者胸中激荡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光景,遥远的历史沉淀和难忘的往事也不断浮现在脑海。

文章告诉我们,自册亨建县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近两百年时间里共有八十二位县长任职,一位叫进超的县长了一本《册亨县乡土志略,一位叫涂月僧的县长为册亨做了不少好事,因此这两位县长在册亨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人们一直记得他们。可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名一世。

作者也讲了自己的不少故事,如小时候他不会游泳,差点被水淹死了,幸好被两位哥哥救起;后来自己学会了游泳,又救过了别人。这一命还一命的奇事,就真实地发生在作者身上。

韦安礼先生的父亲过世早,兄弟俩与母亲相依为命。年少时家贫困难,吃了不少苦头。他中考时,好不容易考上了师范学校,却因无路费去学校报到,而失去继续学习的机会。后来报名参军,也几经折腾。在自己锲而不舍地努力下,才如愿以偿,终于迈进了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

最让人动容的,是母亲要去部队看望儿子的这段往事。作者写道:

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母亲很想念我,要到昆明军营看望我。

母亲不识字,汉话讲得不清不楚,没有出过远门,从罗平到昆明,中途要经过几个县,没有人陪伴是行不通的。

她找到和我“穿蒙裆裤”的发小黄海荣商量,要他陪我母亲去昆明,他同意了。但是,由于他是教师,要上课,请不到假,只能用周末时间送到云南的罗平县,不能送到昆明。

母亲一生,只坐过8公里的过路汽车货车。那是我二嫂在冗渡区供销社工作时,母亲去照顾她生孩子,在家门口拦了一个好心师傅的过路货车,师傅免费让母亲坐他的车去的。

母亲一生坐车,仅此一次。没有出过县,更没有出过省。什么坐班车、火车、飞机、轮船,出国旅游,母亲连做梦都想不到。

最后,母亲没有去成昆明看我。

看到这里,我不禁泪目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母亲没能到部队看望儿子,是母亲最大的遗憾,也是儿子心中的疼痛!

在作者的过往中,历经了很多事,最纠结的,也许要数在工作中和仕途上遭遇的一些波折和委屈。如《者楼河》雕塑受阻之事,再如副县长有违民意的选举等。

好在他能正确对待,心胸宽广,云淡风轻。就像一句外国谚语所说上帝关闭一扇窗,一定会同时为你打开一扇门”,尽管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平,他还是一路潇洒地走了过来,成为家乡的人们羡慕和钦佩的成功人士。

诚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一切都是母亲苦死苦活所希望的。

我在这里写出来,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告慰,是对社会的告慰,是对子孙的教育。教育子孙们都要懂得苦去才会甜来。只有“吃得苦”,才能心想事成。不劳动,不吃苦,不付出,一切都只能“白日做梦”、“烧箕打水”一场空。

从这个角度去想,你就会理解我这样写的意义,就不会觉得冗长,就不会觉得“画蛇添足”,而加以赞同。

是的,《去越南过春节》是一篇游记,写了作者去越南的一段难忘旅程。但是笔触荡开,信马由缰,似乎又写了作者的一生。这就是散文这种文体的特色,形散而神不散,撒得开,收得拢,尽兴而为之。

韦安礼先生的散文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写人、叙事过程中,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意、达情。如名人典故、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等,在写作手法上将插叙、倒叙、议论、抒情灵活使用,使文章显得活泼多彩,富有生气。同时,读者也可从中分享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去越南过春节》一文,可谓集其大成。

文不厌改,也不厌读。尤其像《去越南过春节》这样含蕴丰厚的大块头文章。

由于游记是在旅途中匆忙写就,《去越南过春节》中有三篇内容遗失了,殊为遗憾;还有一些段落、语句小有瑕疵,作者再读时,可添笔补正。

时下天渐寒凉,我的身体尚在康复之中。《去越南过春节》之文在病榻上陆续看完,震撼虽大,却领会肤浅。写下此文,一是学习心得汇报,二是向韦安礼老师表示敬意!

殷殷女儿情,拳拳老父心!

煌煌之作,难免挂一漏万,祈望谅之。

在此,特以一首陈氏古风十四行诗《未负昨日》来结束本文:

境外旅游尤开心

西贡异域赏风情

北京贵阳汇广州

孝女巧思暖父心

越南本是藩属国

历史恩怨卷风云

重归友好勤来往

民间情谊兄弟亲

睹物联想思故土

穿越时光正年轻

父爱早逝母爱深

几经磨难叹家贫

迎来盛世夕阳红

未负昨日奉艰辛


2025年10月23日于绿野诗棚


绿野来客

【作者简介】绿野来客名,陈跃康。四川省营山县人,1958年出生。先后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现代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学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全国委员、贵州省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贵州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原副会长、贵州地质文联原副主席、贵州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贵州省科普协会副会长、贵州省老电影家专委会会长、《杜鹃花》第五任主编。贵州山水国际旅行社总经理、贵州山水旅游资源勘察开发设计院创院院长;贵州省地矿局党办副主任。系贵州旅游地学开创者,贵州三叠纪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地学文化村创意、策划、论证与实施人。编著、出版文学、科普书籍《如此梦想》《黔南地质旅游》《时代的追问》《贵州五〇后九人诗选》《拓荒人的新纪元丛书》《贵州石谱》《贵州旅游地学大观》《梵净山地质》等十余部;撰写、拍摄电视专题片《高原拓荒人》《永远的长江》《地质队员扶贫史》等十余集。其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及电视专题片多次在省内外获奖。中国古风诗、乐府诗复兴倡议者与践行人,创立中西合璧古风今吟新型诗体“陈氏古风十四行诗”。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

阅读15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