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阳光很好。客车在不是车站的公路边停下来,上来一位早已等在此处的阿姨。她穿着一件红多黑少的条纹厚外套,纽扣整齐严实地从上扣到底,白掺黑的短发利落干净。黝黑布满皱纹的脸上,泛着健康的红光。再拎着个整洁的红色无纺布口袋,是一个看起来健康喜庆的老人。
八座的天府行客车,就阿姨和我两位乘客。师傅问清阿姨详细目的地后,阿姨又开心地补充一句:“我去吃我小儿子的生日酒,他明天满53岁。”
和儿子相处得像走亲戚,真好。于是,我和这位快乐的妈妈聊起天来。阿姨说她有三个儿子。老二接班,家安在成都。老大、老小各自在老家村子里建了房子后,也一直在成都打工上班。
阿姨今年79岁。老伴是个退休工人,爱喝酒,落下了病。10年前老伴去世后,她就一个人住在小儿子建好的房子里。一幢三层小楼,外加几十平的一个院落。老伴就埋在院子对面的山岗上,开门即见。从她脸上,言谈中,看不到半点寂寞、无奈或者幽怨,只有岁月至此的恬静。79岁的老人基本完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包括快乐。老人说她养了25只鸡,在自家院子里每天喂鸡,捡蛋,收拾鸡圈,是她的日常。然后按节气在院子外面的地里种些当季的蔬菜啥的。
“儿子们放心你一个人在家吗?”我问道。
阿姨举起一只手归拢下头发(我注意到她的手红红的,有轻微的皲裂,个别指关节突出着,但显得宽大有力):“有什么不放心的,他们装了三个摄像头,院子里一个,饭桌旁边一个,睡房门口一个。每个摄像头都能摇头,说话。像今中午吃饭,饭刚端上桌,大儿子就问我:妈,今天吃这么早呀”。老人开心地回忆着,说话中气很足,对儿子的关心也很知足。
现在想想是有点唐突,但我当时还是问了:“儿子们每月给你一些费用不?”
“没有啦,我不用的,我够了。老伴儿走后,老伴儿单位每月给我150元抚恤金。咱们也还有点老本,我零用钱够花了。我还有鸡,还有一亩多别人不种的地,都我家旁边,我自己去开的。我每年五六月能打两三百斤菜籽油,收完菜籽种苞谷,能收成的五六百斤苞谷,喂鸡吃。这个季节的青菜萝卜出来,我也和鸡一起吃。上个月我才种下油菜了。翻年,地边上再种红薯,红薯我也收好几百斤呢,够我和鸡吃半年了。鸡拉出来的粪便,我把它用水泡好,做成肥料,再浇给我的菜地,大家都好。”阿姨乐呵呵地说着。
阿姨欢快坚定地聊着她和小院的春夏秋冬,聊着她的那一亩三分田,聊着轮番上场的农作物。就那么轻松愉快地,种下了,又收成了。只有一场场的丰收喜乐,没有一句是抱怨和辛酸。
难以想象的是,所有这一切,她都是一个人完成的。
播种、收获、花开、花谢,日出、日落,都在她的心底,在她的眼里。当然她也一定有要说的心事、要讲的愿望,说给花草树木,讲给瓜果菜蔬。甚至年轻时储存心底的歌谣也会飘过那一片灿烂金黄的油菜花地,飘去对面的山岗......生蛋的芦花鸡们肯定会追着她,追着她一起唱。这一切都是她的欢乐,她的慰藉。
是呀,活着才是活着的意义,更何况她还有儿子们。
她说,油和蛋她都吃不光的,给儿子们孙子们留一些,等他们回家来取。孩子们回家的日子就是她的节日,另外还补上了一句,农忙时节,小儿子会回来陪她抢收的。讲起他们来,阿姨的脸上就乐开了花。
小儿子今天的生日,她拎了几十个蛋,要去送给儿子。在她这是顶宝贵的礼物。坐几小时的车,去到儿子面前,给儿子送上一份妈妈的祝福。
她又快乐地说道:“我幺儿接到电话很开心哦,很希望我去。还说,要给我报销车费。”当然,对儿子来说,妈妈就是最宝贵的礼物。
我突然,眼里有泪。被阿姨的豁达观感染,也为这个即将53岁的儿子感到幸福。
阿姨俯身打开脚边的小袋,取出两个红红的橘子,分给我和司机师傅,笑着说:“吃吧,很甜。”我立刻脑补着,她的小院里有颗结满红橘的的橘子树。阿姨递过来的是一份福气呀,我们都收下了阿姨的随和,甜蜜。
一个留守的妈妈,面对生活,像是一个孤勇者。
一直以来,我们听得多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当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从生活和学习两方面来说,都已有一定的成效,年前我去到过遂宁的一所乡镇小学,发现学校有一间贴着铭牌为“留守儿童心里咨询室”的办公室。室内墙上也有醒目标语: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以点概面,应该全国的乡村镇的学校都有这样一间温暖的办公室。
那么,留守的妈妈们呢?特别那些无法自顾的留守妈妈,没有硬朗的身板,没有芦花鸡,也无法和孤独和解的留守妈妈怎么办?
还记得两年前,看纪录片《无人知晓》的感受,心情压抑到需要不停地深呼吸。片中的好几个场景,在脑海里长时间都挥之不去:一位81岁的母亲,在家去世两周才被其回家取东西的女儿发现。更震惊的是,女儿的家离母亲的家只有15分钟步行距离。还有一位老人,是因为忍受不了孤独,对着儿女为她安装的监控选择了自缢......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谁的晚年又不是一场血雨腥风呢?
这当中或许有父母因不愿意麻烦儿女,选择不联系晚辈,错过最佳救援时间而导致的遗憾。也有因无法忍受孤独,出现了严重心里问题,而选择了轻生离世的。
对此,屏幕前的我们尚且无法轻松,遑论老人的儿孙后代。这件事将会给他们留下永远的阴影,某种程度上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这肯定是父母和孩子都不想要的结局。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楼,高铁,高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把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都带向了远方。同时高强度、高淘汰率也是职场的共性,稍有不慎,人生便是风雨飘摇。我今天碰见的妈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老人健康,乐观。重要的是独立,对,就是老年独立。其实无论是谁,完成自己才是来到人世的最终使命。妈妈能独自照顾自己的心灵,身体和家园,同时又理解和支持孩子。这样孩子们在外工作时就能少些担忧、挂念,可以放开放开手脚去拼搏。其实,妈妈就像一把坚强的弓。当孩子撑起满弓奔向远方时候,妈妈是满心愉悦的、欣慰的。但打这时开始,妈妈就只需目送和祝福孩子,同时也要修炼自己,最大限度地和孩子一起成长。也即,这把作为“弓”的妈妈越是坚强、牢固,孩子在前行的路上也越能感受到家庭力量的加持。
反过来,孩子也终生不应忘记那把“弓”。不要忘记还呆在过去的妈妈们。
除了日月的陪伴,妈妈们也需要孩子的关爱,恰如我们幼年时渴望和需要父母的爱一样。
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而言,我们的难只有我们懂。但,依然请记得停下的脚步,回头看看年迈的父母,把想说的话,想给的拥抱及时送达。关注父母是否囊中羞涩、是否心理健康,是否有不愿说出来的身体疼痛,让妈妈们老有所养,病有有所医。妈妈的尊严是我们最大的体面。对于眼下的年轻人而言,也许中年的父母体力尚可,但是他们也正在与社会脱节,找个时间陪父母去看一场她们感兴趣的电影,听听他们的心声,试着去理解父母的世界。给他们聊聊互联网、聊聊火热的Deepseek、聊聊你想去的远方、想看到的风景。父母要的不多,也许就想看看你那张年轻的脸,听到你青春的声音。如此既慰藉了父母的心,更是带上了父母的爱抵御前行路上的风雨。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当张开翅膀的我们越接近天空的时候,也是父母离归于尘土越近的时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请用行动来提前干预,以免日后空遗憾。古语有云:屋檐水点点滴,点点滴在窝窝里。先做好我们自己,然后才有父母、孩子的彼此成全,共同成长。才能让和谐、健康的家风代代传承。
作者简介:陈伟,女,1973年出生于四川遂宁。一位热爱文学的资深财务人员。现长居于杭州。工作之余,喜阅读,旅游,写作。
(编辑审核:陈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