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尊敬的唐为干老师,您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七年!
三十七年里,我曾无数次提笔,想给您写信。可每一次,泪水总抢先一步模糊视线,终未能成篇。今年中元将至,我终于跪在您墓前,将这封迟寄多年的信,一字一句,读给您听。
1981年秋天,我们相识。我考入运河中学,您成了我的语文老师,我也做了您的课代表。您对我,总是多一份偏爱。开学不久,学校举办记叙文大赛,我写的《“懒龙”伸腰》拿了一等奖。您高兴地把我喊进办公室,像个孩子似的,骄傲地推介给其他老师:“看,这就是我那学生!”
后来全县作文竞赛,您耐心辅导我写出《两张奖状》,荣获三等奖。我一下子成了校园“名人”。您常拿我的作文当范文评讲,有时更在文末郑重写上“传阅”二字。您还亲手教我办起全校第一份文学手抄报——《春笋报》。那段日子,我对写作的热爱,一寸一寸生长,皆因有您。
放假前,您特意从学校图书馆为我借来《红与黑》《呼啸山庄》《简·爱》……让我带回家读。为训练我的观察力,您常给我“开小灶”。记得有一次,您从街上回来,见到山羊交易市场热闹非凡,就赶紧叫我去看,嘱我写篇日记。我写道:“蠕动的羊群,像天上的白云在浮动。”您看了,连连说好。
在运中那三个学期,我们不仅是师生,更似兄弟。您像兄长一样照顾我。那时住校生都吃蒸饭,中午只有菜汤。教职工食堂虽有菜有饭,却不对学生开放。每逢大考前后,您总会把我叫到宿舍,端来一份“教师菜”。星期天,我们一块包饺子——没有擀面杖,您就拿酒瓶擀面;我不会做饺皮,您教我用水瓶盖压出圆圆的面皮。那一顿饺子,包进去的是师徒情,煮出来的是兄弟谊。
那些春节,同学间时兴送年画。您送我一幅竹图,上面写着赠语。后来您调去县二中,我们俩各骑一辆自行车,驮着您的行李,一路说笑。中午就在路边小店,吃两碗馄饨。您后来还把我转学到了二中。
1984年10月,县广播站招聘合同记者。您知道我报了名,特地找来《新闻写作》,利用晚自习后的时间辅导我,带我写下人生第一篇新闻稿。我终于走上“记者”路,成了报社、电台的供稿人。离开复习班那天,您语重心长地说:“走上社会了,要学做人。”您还问我有没有跟每位老师道别,我说有一位还没找到。您说:“你来不及,我替你去打招呼。”
这些年来,哪怕遭遇下岗、失业,但因有您授我的这一技之长,我始终在政府机关从事文字工作,也一直没有放弃写作。
谁曾想,1988年夏天,癌症缠上了您。不过数月,您抱憾离去,才三十三岁。您原本正雄心勃勃,打算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可您走得太急,连最后一面,也未曾让我见到。
如今回想与您相处的点滴,心里尽是温暖、甜蜜、感恩,也有说不出的愧疚。前几日路过母校,望向您曾住过的小屋,蓦然惊觉天人永隔,不禁泪流满面。恍惚间,又听见您讲课的声音,又看见您点评我作文时的笑容。
老师,若真有来世,我们还能再做师生吗?
中元将至,明月将圆,人间思涌。谨以此信,寄念于心。
作者简介:汪树明,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200余篇作品见诸《胶东文学》《散文选刊》《农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有文章入选响水县中考调研模拟试卷。
(编辑审核:陈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