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建||故土情恋的精神图谱——读跃华散文集《六广河锁忆》

黄明建
2025-09-16
来源:西南文学网


江跃华先生的《六广河锁忆》摆上我的案头,是我亲自向作家本人两次索求后的所得,并还有一本同期出版的《四川行》。跃华先生向来稳重敦厚,有长者之风,他的散文集是个什么格调,令人期待。

我从机关工作中能够抽身,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通过友人的引荐,成为散文学会和省作家协会会员。做了几十年的机关政文和业余的新闻、散文写作,现在又出现在协会的氛围,由此读了、接触了、学习了本地文坛活跃作家的部分作品。对写作的滋味文章的厚薄,自认为心内了了。跃华先生因为是散文学会副会长,由此进入我的视野并高看一程。

跃华先生的创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为资深媒体人,曾经为省内外多家有影响力的报章杂志担任自由撰稿人,笔耕不辍、创作热情奔涌。发表了散文、散文诗、报告文学、小说等多种风格各异的作品上百万字,出版了《跃华文集》《跃华作品集》《跃华文选》等个人文集。前面的东西,我无缘深度了解,这案头上的《六广河锁忆》,我解读江跃华先生精神图谱和文学创作密码的重要印信。



--故土之水恋,文学创作不竭的泉源。跃华先生的新散文集以《六广河锁忆》为书名,显现了作者以六广河为意象的因水而弥漫的文学创作灵性与朴纯的故乡情义情感。作者叙说到“我的家乡六广河,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的地方,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故乡的河名六广河,水深平缓、碧波荡漾,宛如深山里的一条玉带,日夜不停、奔腾咆哮、滚滚向东流去...”“510年前,王阳明先生在谪居修文期间,浏览六广河的美景风光后,由衷地发出了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漾九华的感叹”。“初春的六广河,特别是渡口一带,河面宽阔,清澈,两岸青山倒映河中,恰似一幅秀丽多彩的水墨丹青。”“我们在河边一面看风景,一面拣鹅卵石,还在河沙坝玩拣子、走母猪窝等儿时游戏,小巧精致的鹅卵石就是道具,趣味无穷,直至下午四五点钟,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中...”

水是孕育文明的源泉,更是文明延续昌盛最为仰仗的物质世界和精神家园。跃华先生得到六广河的滋养,并在水的滋养中移植了对故乡的爱、人文的爱、写作的爱世界的爱。在另一篇力作《故乡水井》中,跃华先生深情地低吟浅唱:“修文县六广镇村下广组,是我出生之地。从懂事起,到慢慢长大,对村里的水井,逐渐亲近和熟悉,每日挑水,对甘‘’甜的井水,充满敬畏...”村里的井和井水,作家耳熟能详,以家居为圆心,从桂花井到大水井,到游家水井、河沟水井再到关山水井、杨柳井,井的景致不一,感官不同,印象迥异,或清冽、或甘甜、或奔涌、或涓滴,距离有远有近,在离家几百米的范围内外,人物转换,故事流连,乡村社会徜徉停驻,在千回百转、回味玄想之间,“王仕昌、王仕伦兄弟长期用大水井泉水酿造包谷酒和高粱酒,做成的药酒,市场走俏,王氏兄弟自然发了财”。作家本人“遇上中广组60多岁的靳奶担水,由于老人家身体不好,非常吃力,我看见后很同情老人,急忙接过水桶,帮老人将水送到家...”井水给人的印象是多元的、人情是炙热的,博大、凝固而厚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衍生了文明祥和的乡村社会图景和内核,中国传统农耕生活恬淡、富裕、静谧、自足的画面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铺陈在读者的面前。

因水而兴文字、文章、文脉、文明,是跃华先生精神生活和写作追求的大道,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物,实为跃华先生幸庆祝福



--故土之物恋,是作家宝贵心灵的天涯行藏。跃华先生的散文集子里,有一个构成可唤为风物大观,可以作为阅读了解的重点予以采撷。《胖哥蹄髈传奇》《修文龙灯记忆》《底蕴深厚布衣酒》《难忘故乡臭豆腐》《修文唢呐寄深情》《六桶铧口巧铸造》《年味:牵挂亲情》《捡菌子》《砍柴记忆》等篇什,将地域文化和物产民俗等大量信息场景如数家珍般带到读者的眼前。在朴实文字和作者经历体验的娓娓道来之间,一个地域的万万千千真实场景就如电影画面般呈现给世人。烟火聚焦眼眸,唤起共情的,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区域的风物民俗器具。这是自然常理,也是跃华散文百花园落英缤纷的常态更是采摘其花蕾可以随手编织的耀眼的桂冠。“胖哥蹄髈做法讲究,新鲜蹄髈去毛洗净后,须在锅内加入清水、料酒、葱段和姜片煮开,去除血渍和腥味,再加入冰糖、蜂蜜炒出糖色,放入调料,用小火焖煮;顾客点单,捞出放入事先熬好的猪骨汤内,加上特制酸菜;经过加工的蹄髈,表皮嫩滑入味,肉质软烂,轻轻扒拉,瞬间脱骨...”“初八日傍晚,各灯点亮,由值年首事给龙灯开光。先祭祀龙神,再用墨笔点了灯眼球,称为画龙点睛。立即成神。接着便敲打着川戏锣鼓开道,排灯、宝灯、龙灯、鱼灯、虾灯等随行,玩灯执事人员和紧跟的玩灯人员共约30来人...”“是时,齐放烟花、鞭炮、磺烟,称为冲龙烟雾弥漫,炮声大作,银花飘洒,锣鼓喧天,蔚为壮观;男舞黄龙,女舞青龙,黄龙上下翻飞,青龙穿梭游走,令人眼花缭乱...”“大木布依族酿酒历史悠久,由李氏家族入黔始祖李仁宇将军,率先民总结食物发酵规律,使用纯天然野生中药材自制酒曲,利用梯形木桶加天锅蒸馏生产布衣酒,用土罐进行储存;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北上抗日,经过大木布衣村寨并留宿,听闻红军中有战士受伤,当即将自己泡制的药酒为红军伤员治理疗伤...”“吆一头水牛,扛一张犁头,在田野上耕作,看铧尖探进土层,一道道长短不一的新土,好似浪花翻滚,不断在身后延伸,一股股浓郁的泥土芬芳,便从木犁下散发出来,那是何等诗意的劳作?...”“不管在哪里,每逢过年,腊月二十九之前必须赶回家,与父母团聚过年。兄弟七八个,我排行老大。俗话说,有风吹大坡、有事找大哥。长哥当父,长嫂当母。回家的目的,为父母排忧解难,买上一两百斤大米,一二十斤猪肉等年货;大年初一早上,还要给妹妹和兄弟发压岁钱...”“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日历上,也撼动不了对中国春节的向往...”“青杠树多的地方,常有顶盖红色的青冈菌;松树下,生长许多松毛菌;桐子树下,长有黄丝菌。此外还有青糖菌、油拿菇、刷把菌、大棒菌等。”“走,捡菌子去,约上三两好友,呼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雀的歌唱,欣赏着迎风摇曳的斑斓野花,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幸福感油然而生!”“砍柴,也有甜蜜的回忆。山上的植物宝贝众多,与地里的庄稼一样,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春夏季节,有茶泡、茶片、野樱桃、枇杷、野桃子,暮秋霜降后,野柿子、刺梨、野猕猴桃等,让我们大快朵颐。”

透过这些或是深情款款、或是明白晓畅或是民俗考证、或是质朴自然、或是身入心入后对大自然、物产、民俗、民生、民风及地域文化的叙事描摹,让我们平添对漫漫人生无限体验的感慨,在述说追忆、咏叹中,读者由此被作家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乡土社会,一个似曾相识又与自己的文化记忆、符号系统不完全一致的新鲜世界,令人憧憬而受用。在美与宁静中获得文学的滋养,文学所构建的世界的陶冶,文学的使命由此达成。啊,好一幅河清海晏的场景图、好一叠天下安康图景画好一首乡村田园交响诗好一阕乡村音乐交响曲。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作家丰厚的行藏由此而得以延展和生发,读者的心灵,也由此被带到辽阔的四野八荒



--故土之人物,作家良知良能的胸臆宝藏。跃华先生《六广河琐忆》这本集子,除大量的地理游记、风物记叙表达、地域文化考据、整理呈现外,对人物的描述和追忆也是其较为鲜明的特点。立身做人,嘉德懿范,以身作则,对跃华先生的人格涵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其散文范式里一条挥之不去的学理文理之道。《我的四位语文老师》《刘邦举印象》《文化名城修文溯源》《缅怀母亲》等篇章,贯穿了一条显著的红线,即文以载道、德以育人、人文呼应。“贵州师范大学退休教师胡高荣,身体敦实,幽默风趣,外出时戴上一顶旅游帽,酷似潇洒的西部牛仔...老庚每年都要两三次宴请大家小酌,是大家公认的五好组局者,地好、菜好、茶好、烟好、酒好。特别是酒,他每次都倾尽所有,拿出最好的招待大家。有几次,他把自己儿子的结婚用酒,拿来让大家开怀畅饮...一掷千金,是当代的小孟尝,是学会请客的天花板...”“裴行敏老师是贵阳人,中等身材、偏瘦,经常面带微笑,据说只有初中学历,却能教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俄语等当年所有初中开设的课程。广城村中广组陈典伦和我,由于平时喜欢看书看报,作文、造句均出色完成,不时被裴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向全体同学朗读...”“黄必衡老师授课深入浅出,讲得透彻,声音洪亮,听得学生们如醉如痴,简直是美的享受。在黄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从初三起,我开始学写散文、诗歌、杂文和小说,开启文学创作之路。”“齐仕明老师军人出身,生性豪爽耿直,嫉恶如仇,凡是不良行为,不留任何情面,当场批评指出;齐老师很想干一番事业,于是毛遂自荐,通过上级考察同意,他如愿以偿,去扎佐中学当了校长...”“赵永忠老师正宗科班毕业,他上课严肃认真,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起伏有序,深受学生尊重。赵老师责任心强,认真批改作业,专心辅导学生,在我们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终生受用...”“每个人的一生,总要遇上一些高人、贵人。我与《贵州日报》老报人刘邦举,相识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数此范畴...”“邦举大哥说话比较幽默,时常面带微笑,给人的感觉是诚实、可信,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很谈得来;帮举老师为人豪爽,生活中难免有困惑之时,他用自己人生的丰富阅历,摆谈中为我指点迷津...”“农忙假期,母亲叫我参加队里的薅包谷农活,父亲不允许,说我只有三堆牛屎高,干什么农活;母亲坚持叫我参加,那时母亲年轻,身强体壮,每薅完一沟,她总要调转来,帮我薅半沟...“2007年,劳累一生的父亲,走完了79岁的人生旅程。至此,慈祥的母亲孤单一人,仍坚持在家乡做些轻微的农活,主要是在自留地种蔬菜,自己吃不完,还送给别人家...没有文化的母亲,想法不多,思想单纯,健康而快乐地生活着...

这些平凡里的点点滴滴,这些看似家长里短里的絮絮叨叨,这些人生烟火气息里的拉拉杂杂,组成了跃华先生平和的秉性意气,对生活、对人生、对世间万象的喜悦、平静和接纳,是大音希声的朴拙,早已超出了文章文意住相之本身。文以载道,是生活之道做人之道思维之道、理性与平和之道、自然之道。从这个角度,跃华先生的一生胸臆的保藏,得益于人,得益于平凡人世,得益于并不高大上的那些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已完全浸淫在自然逻辑和社会伦常的范畴。

故乡水、故乡物、故乡人成就了江跃华的散文作品,成就了其作为作家的完整的精神图景和意向世界。我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美的点滴,更有这个世界完整的情恋图谱和弦外之音。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

阅读6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