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朴实细腻的地域书写与人文关怀——浅析《肖勤作品精选集》

王华;编辑:钟新
2025-09-05
来源:西南文学网

朴实细腻的地域书写与人文关怀

——浅析《肖勤作品精选集》

作者:王华

【摘要】:《肖勤作品精选集》以独具特色的黔北文化、独到的艺术表现和女性视角,对人性和现实进行深层挖掘,表达出对家乡土地的真挚情感,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民族韵味和鲜明独特的地域风格,彰显了作家深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肖勤作品精选集》;女性视角;艺术表现;地域书写;人文关怀


肖勤,仡佬族,青年作家,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得主,现任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多见于《人民文学》《十月》《民族文学》《北京文学》《芳草》《山花》等,多部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选载,入选多个文学年度选本,并译介到英国、韩国、法国、蒙古、哈萨克斯坦等。《肖勤作品精选集》是笔者接触肖勤后读的第一部作品,刚开始接触就被其艺术魅力所震撼。作品由《丹砂》《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你的名字》《暖》《好花红》《霜晨月》《去巴林找一棵树》等七个中短篇小说组成,由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主编,于2024年10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作品塑造了基层干部、农民等群像,继承了贵州乡土叙事经验,表达出对家乡土地的真挚情感,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民族韵味和鲜明独特的地域风格,彰显了作家深厚的人文关怀。不难发现,肖勤的小说主要根植于大娄山这片黔北大地,以丰富的乡土人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为载体,探索人性深处的真善美,从不同角度表达出对家乡土地的真情与热爱。

一、女性视野下的底层叙事

“女作家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表达了女性的立场。她们关注时代变迁中女性的命运和女性个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境遇体验,以及女性在文化发展中的身份与位置。”[1]《肖勤作品精选集》中的小说,有一部分是以女性为视点人物的,作家将笔游走在城乡之间,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各色女性,从而书写普通女性的生活侧面,展现女性命运及其心灵的起伏与时代的烟火。中篇小说《暖》中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关照黔北人生世相,关注底层弱势群体。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肖勤,行走在乡村,正如她自己所说,“是乡村给了我一双往深处看的眼睛;是生活让我懂得了关照与爱;而那些共同走过泥泞的朋友则让我坚信,立足于乡村的写作是有光有暖的-哪怕微弱如风中之烛……”[2]在《暖》的创作谈中她曾说,“我工作在基层,‘三关’工作是近年来乡镇增加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外出务工人员、关怀空巢老人……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眼前浮现的是自己曾经遇到的那个老练地谩骂攻击计生工作人员的六岁小女孩,当我们走进她家时,她保护着年老的祖母,自己像一个最粗野的村妇似地坐在院坝里,抱着手、翻着白眼泼口大骂。”作为情感丰富的女作家,这些生活的细节触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小等她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乡村的封闭落后,让她们的处境更为凄凉,她们需要关爱和温暖。作家以女性敏锐的眼光、细腻的情感,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刻画了女性的命运群像,揭示了山村女性的生存困境,曲尽万般滋味,读者的心灵不能不为之震动。

中篇小说《好花红》中的主人公也是女性,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来讲述了主人公花红的成长历程。主人公花红生长在深山之中,但被深深地卷入了历史的漩涡之中,亲人之间的爱恨情仇,革命,战争,地下工作,她的命运跌宕起伏,而最后,她与她所深爱的苦根在一种意想不到的场合相见,而又以一种悲剧的方式结束,读来令人扼腕叹息。这篇小说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在历史风云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中,写出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情感细腻,引人入胜,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短篇小说《丹砂》则书写了奶奶对死后如何过“奈何桥”充满恐惧,以及向堂主公苦求丹砂而不得的绝望。

二、朴素的人文关怀

《肖勤作品精选集》一书叙事视野开阔,从小孩到老人,从男人到女人,从村民到干部,各种类型的人物几乎无所不包。且涉及题材较为广泛,时间跨度大,但都聚焦于普通人,甚至一些不太受人关注的小人物,艺术地彰显人性,倾诉人们的心声。

作家始终挚爱和同情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在朴素与自然的表达中展示着温情的人文关怀。“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问题是21世纪的热门话题,作品《暖》就聚焦了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她怀着悲悯的心境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与心理,试图从根本上对苦难生成的原因进行剖析,同时努力寻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小说中被打工在外的母亲留在乡间的小等,与患上严重帕金森症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发病时候的恐怖让她备受惊吓,身体弱小的小等独立支撑着贫穷窘迫又严重匮乏亲情的生活。懂事的孩子身心渴望亲人的温暖,村干部周好土可怜她,让她给妈妈打电话,却被已经在辛苦劳累中性格变得越来越粗糙的妈妈气急败坏地训斥叫骂;正在往住处架设电话线的民办教师庆生关心她,电话的魅惑和庆生老师的关切等都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好花红》中的花红从一位大娄山深处猎户的女儿最终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还塑造了米摆、柿子、苦根、秀秀等一群鲜明的普通人形象,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对弱小人物的人文关怀。

短篇小说《霜晨月》中的庄三伯为了能让地里的庄稼有水喝,女人们能舒舒服服洗个澡,带领乡亲们齐上阵共修渠,最终导致妻子劳累送命,这也成为他和儿子之间的芥蒂,同时也断了他继续修路的念头。但为了村民们能过上通路的便捷生活,当新一代村民毛小顺再次提议修路时,庄三伯从大局出发,说服儿子放下心中的仇恨去“迁坟”,折射出底层民众向往现代幸福生活的迫切愿望。中篇小说《去巴林找一棵树》讲述了主人公黄桅子坎坷而有情的一生,高考前母亲去世,她没要校长的资助,念完了大学,也养成了宁做木棉不做凌霄的坚强性格。初恋分手,成为一个单亲母亲,并想在临终前把孩子和遗产托付给一个可靠的人,但是初恋和前男友,都让她失望。正是在她即将放弃希望的时候,同事“老大”引导她前往巴林寻找那棵树。这棵树不仅给了她生命的力量,也让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中篇小说《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是一篇反映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被套取的反腐小说,但里面更多地描写了人性,而不是停留在事件表面。中篇小说《你的名字》通过名字与身份、命运的关系为切口开掘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是一篇敢于正视世道人心,对人性与社会批判的小说。

肖勤有十余年的乡村基层工作经历。她曾说,自己的创作使命是“写出一个真实的农村,一个灵动的、鲜活的、与泥土一样富有多种生命元素的农村。”[3]在她看来,书写乡村首先要“进入”乡村。作家要真正懂得乡村的人和事为什么会在某一个环境中出现、又如何变化或消失,就如同需要认真了解某种植物为什么要某个季节生长一样。正是因为这样,《肖勤作品精选集》一书始终观照普通人的生活,一字一句,皆尽芸芸众生的悲欢爱恨,透穿黔北乡村的人生百态。


三、独到的艺术表现

如果说《肖勤作品精选集》艺术上的淳厚朴素得益于其质朴流畅的行文风格的话,那么小说艺术风格中细腻入微的一面则主要通过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实现,尤其是强烈的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的独到刻画。作者一方面通过文字和叙述上的通俗化使读者进入故事,一方面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大量的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比如,《暖》中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叙述了十二岁的女孩小等照料生病的奶奶,并等待外出打工的母亲的故事。文中母爱的缺失与邻居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乡村老师庆生对小等很关心,架起电话线让小等随时可以打电话给妈妈。庆生打电话给小等妈,希望她回来看看小等,但她因怕没了奖金和不能照顾她那边的孩子不肯回家,“我一个寡妇。顾得了几个?小等她懂事了,能自己照顾自己,再熬几年给她找个好婆家,也算我这当妈的尽了份心”。母爱的缺失最终把小等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去巴林找一棵树》讲述了一个爱与善良、生命与守卫的故事,主人公黄桅子的生活被疾患打破,却又在绝境中被友情的温暖所修复。初恋和前男友的冷漠与同事“老大”的热心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情节曲折,人物饱满,故事性强,耐人寻味。

《肖勤作品精选集》在刻画人物上也比较独特。比如,在《丹砂》中写到“奶奶”是这样描述的:“奶奶是我们寨子里唯一不做庄稼活也不织布绣花的女人”,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描述。《暖》中写到的“奶奶”则是这样描写的:“奶奶自顾走出里屋,薄裤管下严重萎缩的腿像两株细廋的芦苇秆……”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把杨二嫂比作“圆规”的描写。

此外,《肖勤作品精选集》中的一些篇章还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主义与魔幻元素,这在《丹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爸爸刚把红布铺进奶奶的棺木,我就出世了”,“关于我的出生,跳傩的堂祖公沉着脸说:‘时辰太巧了,搞不好他奶奶的魂走时刚巧撞上他,附了他’”,“堂祖公用通灵时才有的独特神情恭敬地对我说:‘崽他奶,你要,就拿去吧’”等等,这样的叙述使得作品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这些元素也使得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给读者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


四、独特的地域书写

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肖勤所说的“贵州的乡土风情、少数民族文化、奋战在这片土地上各行各业的人的故事,都是滋养我的创作源泉”[4]那样,《肖勤作品精选集》就是一部为贵州地域文化留影的作品集成,小说体现了浓郁的黔北地域文化特色,也表现出作家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的独特审美感悟。

《文心雕龙·物色》有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5]刘勰认为,风景打动了人心,能引起情感共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使作家笔下的风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鲁迅、茅盾笔下的浙江风情,萧红笔下的东北景象,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图景等等,都是现代文学风景描写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当代文学史上地域风景更是文学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诸如铁凝笔下的燕赵大地风韵,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笔下的陕西大地风骨,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风光等,构成当代文学风景描写的特色。由于独特的地理风貌,黔北的自然风光令人神往。《肖勤作品精选集》中用大量的篇幅对黔北风景进行描绘,向我们展现了黔北自然风光之美。特别是《好花红》把读者的视野带到大娄山深处,茂密的森林里只有寥寥几户猎人之家,清澈的河流从大山深处潺潺流下,树林里传来鸟儿的阵阵啁啾,清晨山里的雾岚像仙女的飘带,一切是如此美好。这些乡村自然景观是黔北的独特标识,更是未被现代文明浸染过的原始风景。由此可见,地域文化也是作家笔下风景描写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因此,肖勤笔下所叙写的黔北风景,也是贵州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肖勤作品精选集》中,我们看到了地域文化的神奥和传奇,这是小说迷人的内核之一。大娄山是一块有深厚文化内蕴的土地,神秘悠远,文明与愚昧同步,先进与落后并存。男人豪爽,女子美丽,这里是文学取之不尽的宝藏。但是如果没有经年累月乡音民俗的耳濡目染,没有发自内心的地域文化认同,没有文化归属的责任和使命担当,那些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所谓本土写作,定然会显得稚嫩。可以看得出,在《肖勤作品精选集》的表达中,作家深挖地域文化精髓和民俗矿藏,让地域、民俗成为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场景,都烙上了独特的黔北风情,折射出黔北人某种特定的人情世故和地域文化情结,显示出作家高度自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态势。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与构建中,始终把焦点凝聚在黔北和大娄山。在人物的塑造与表现挖掘上,始终坚定不移地展示黔北人的外形、神态和内在情感。在环境的设置和渲染中,始终注重风土民俗和地域风貌描绘。在语言选择上,则插入大量诸如“人是三截草,不知哪截好”“男生女相,必是咬卵犟”“猪长膘招杀,人得意招祸”等方言俚语,这些都让文本呈现出多重迷人的特异气息。

此外,《肖勤作品精选集》还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民族韵味。千百年来,以采掘丹砂为业的仡佬先民为务川沉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为这片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丹砂》中,作家守护着乡土情怀,展现了仡佬族的丹砂信仰,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对肖勤的影响,丹砂、鬼魂、跳傩等带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且在艺术上也充满神秘诡异的色彩。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碧血丹砂》也向世人展示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仡佬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此外,在仡佬族墓葬形制中,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是“花坟”。花坟,生动地见证了仡佬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霜晨月》里,作家让男主人公为自己的母亲建造了一座美轮美奂、四季飘香的“花坟”,让读者在感伤的文字里,一览仡佬族花坟的民俗风情。


五、结语

《肖勤作品精选集》将审美视角置于底层小人物身上,通过对小人物生存困境、社会环境的挖掘,揭示他们在情感上、物质上的病苦,塑造了不少小人物典型形象。特别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故乡风物的情感与描绘,以及独特的民族意识和民族风俗,基层干部所遇到的问题及其思考,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色彩的艺术世界。

《肖勤作品精选集》表面上看似一部风格单纯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有其独特的艺术张力,朴实和细腻的两面在彼此对峙的同时,也相互弥合,最后统一于地域的抒情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达到了它应有的艺术高度,使其成为一部体现时代精神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


注释:

[1]黄晓娟: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获“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为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6期

[2]肖勤:在乡村写作[J].十月.2010,(2)

[3]徐健、康春华:青年作家眼中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写作的素材就生活在大地上;中国作家网,2022.6.20

[4]李慧子:七位历届骏马奖获得者畅谈创作心得民族文化魅力长;南国早报,2024.11.18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7年6月出版


作者简介:王华,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钟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贵州当代文学。在《中国作家网》《学习强国》《贵州文艺界》《贵州作家》《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政协报》《云南政协报》等刊发文学评论20余篇,著有文学评论集《直言集》(待出版)。

阅读1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