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英||告慰之旅

黄秀英
2025-08-31
来源:西南文学网


夜幕初上,家乡的土地吹送着亲切而熟悉的馨香。告别载着我们8日滇西穿行、辛劳奔袭近万公里“向中国远征军抗日英雄致敬”的大红幅依然依偎车身的大巴,坐在返回贵阳的高铁上。人似安静地坐着,头脑里却如放电影一般,直击心灵的画面不断涌来:那是跨越苍凉的历史长河、触摸悲壮的历史往事、激荡灵魂深处的悲怆鸣响、感受告慰英雄的和煦暖阳的滇西之行的一幕幕


浓墨重彩、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轴上,“中国远征军”是其中涂满悲壮色彩的一卷。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拉开了全面的对华侵略战争不到一年时间,各大城市相继沦陷,东部海岸线几被封锁。滇西各族人民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正是为抢运在国外购买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彼时肩负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唯一运输通道的重大使命。此时的缅甸已经不单纯是一个邻国、更是一个交通要塞屏障。在日本势如破竹的强大攻势下,缅甸的英国殖民者向中国提出了结盟请求中英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抗日。保卫滇缅公路就是保卫祖国的大动脉和生命线,于是,越过边境远赴缅甸同日军作战10万中国远征军应运而生。他们中,有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有来自贵州大山的穷苦“草鞋兵”,有还不及枪杆高的娃娃兵他们穿越于极不熟悉极不适应的热带丛林,忍受着疟疾、毒虫、怪异气候吊打遭受着英国同盟军的敷衍、拖延甚至弃战拖累;经历了地狱般“野人山”原始森林的翻越恶梦他们心怀祖国、孤军深入、英勇顽强、死伤惨烈却一度痛失滇缅公路,失败的第一次远征在异域的黑色丛林呜咽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凉悲歌!

为了打通这条“输血管”、“生命线”,1943第二次远征战歌再次唱响围绕着像一条巨蟒一样蜿蜒于横断山脉与高黎贡山崇山峻岭中的滇缅公路,远征军与日军在龙陵、在松山、在腾冲、在畹町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激烈而又惨烈的战斗。乡村、城镇、山岗、河流、桥梁无不是拼死一战的战场,血染疆场、魂归热土的将士俯首皆是。战斗之艰辛、战士之勇敢、死伤之惨烈,画面不忍直视!“怒江阻击”、“三攻龙陵”、“血战松山”、“光复腾冲”、“收复芒市”、“会师畹町”等等,直至把日军赶出那座连接着中国与缅甸、日军当初不可一世地骄横跨进中国国土的畹町桥。远征军用无比英勇的气概和牺牲惨烈的代价夺回了滇缅公路,夺回了运送抗战物资的生命线,解救饱受蹂躏的滇西人们于水深火热中,奏响了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欢歌的序曲。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绵延不绝的历史画布上啊,这段历史一幅幅呈现着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一幅幅镌刻着碧血丹心、赤胆忠魂,也一幅幅满布着锥心疼痛、追思缅怀

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其实,并不为讲述,那些不平凡的日子和场景却注定会在记忆中一幕幕闪现。比如山顶飒飒的风吟、比如松林阵阵的涛吼、比如祭者簌簌的泪涌、比如墓碑排排的默泣、比如我们肃肃的哀唱那是我们踏寻抗战记忆、寻找心灵感动、祭奠勇士英魂的“重走远征路”上,一次次伤怀、震颤、哀婉、拜祭的一幕幕。

“古镇的街道、树下的猫,街边的小店、孩子的闹……”孟成昊低吟浅唱着《腾冲往事》,多少人对这座阳光灿烂、流淌着和美清浅时光的城市心向往之。和顺古镇、火山地质公园、热海奇观等美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固然是我们期待的打卡地,但前往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来凤山黔籍抗日殉国将士纪念碑、松山战役遗址等震撼心灵的地方,进行滇西抗战历史的脉络追忆、瞻仰铭记、纪念缅怀、追思拜祭,才是我们此行的主题。10月17日,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里,国旗飘扬、警钟高悬,一队队前来凭吊悼念的队伍络绎不绝。我们22人的队伍,身着庄重的服饰、排列整齐的队形、迈着沉重的脚步、抬着寄情的花圈缓缓进入忠烈祠。沉痛凝重的氛围下,敬献花圈、颂咏悼词、含悲默哀、躬身鞠礼“我的英雄啊,教我如何不悲伤?那个春天,芳草萋萋,你却枯萎;那个夏天,山花烂漫,你却凋零;那个秋天,反攻大捷,你却长眠;那个冬天,月光瘦、琴声悲、雁声凉”沉痛悲切的悼语与“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亡的民族,他们曾顽强的抗战不歇”舒缓深情的歌声交织着。轻声的抽泣、无声的泪流和每个人汹涌的心潮,化成追思缅怀的缕缕心香,弥漫窄小的祭堂、缭绕于10万将士名录墙、英烈碑、小团坡阵亡将士墓群、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直至国殇墓园的每个角落。

我们这次的“重走远征路”上,这样满怀感念而虔诚的拜祭仪式举行了三次:国殇墓园、来凤山黔籍抗日殉国将士纪念碑、松山战役遗址。国殇墓园里震颤人心的排排墓冢、让人敬意的座座石碑、心痛不已的件件雕塑还历历眼前;滇西抗战纪念馆讲解员对这段历史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铿锵的讲述尚声声在耳;冲击内心的悲怆悲悯情绪仍沉沉于胸,一行人已进入到安放“黔籍抗日殉国将士纪念碑”的腾冲来凤山茶花公园。一脸凝重、一身素服,一瓶老酒、一枝白菊,一阙悼词、一首挽曲,家乡的亲人来看望你们了!贵州是美酒的故乡,你们却再也喝不到家乡的美酒,就让这一瓶祭洒灵前的家乡酒的袅袅酒香,与你们思亲念家的灵魂交融缠绕,飘飞回到故乡吧。当冯老师把一瓶家乡带来的美酒围绕纪念碑祭洒一圈,断断续续、哽咽难继地致着悼词时,肃立默哀的队伍里,难掩悲痛的嘘嘘声再次响起,伴着酒香,飘散在来凤山的青翠里。小路上,淡雅的紫色小花一丛丛安静地盛开,两把椅背上雕刻着“祖国繁荣昌盛、腾冲幸福吉祥”的白色石椅静卧其间,椅背下方“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敬赠”的字迹隐约可见。还有那一树树的山茶,朵朵低调的白花,他们宛如这寂静的山岭中墓园的无声守墓人,满注家乡亲人无限的哀思和敬意,风里雨里,一直陪伴和守护在这里。

松山战役遗址的讲解员小李,带着我们走向令人震撼的远征军雕塑群,她一边提醒着我们注意脚下的楼梯,一边感叹地说:“别看我们今天走得轻松,可每一个台阶都牺牲了无数的人啊,真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血战松山,是滇西抗战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当年,日军占据的松山,险峻的地形、坚固的暗堡、隐蔽的掩体、密布的坑道、充沛的物资,使这滇缅公路上兵家必争的扼颈之地,成了远征军勇敢、智慧、牺牲的见证之地。在久攻不下、牺牲巨大之下,子高地坑道爆破方案成功的组织和实施,扫除了敌人居高临下重炮火力的压制,为胜利仰攻松山写下了智慧的一笔。但是,7比1伤亡比例的现实是如此的残酷壮烈,这场历时95天的战役,7600名的伤亡者中,最小的娃娃兵年仅9岁。我背靠着松山主峰,向东凝视着苍茫的怒江大峡谷,于佑任先生“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的话语拂过眼前。江湾处,滇缅公路的交通咽喉惠通桥隐隐可见,遥遥地与我对视着,目光中分明一种捍卫国土的坚定、庄严,也满目是对松山这片热血之土的崇敬、仰视。天色向晚,耀眼的秋阳被松林吞噬,簌簌的冷风吹拂着一群肃穆的拜祭者,涛吼风啸犹如在向大家泣述那血雨腥风的当年。集体仪式似乎不足以释放胀满胸怀的苍凉悲愤情绪,一个个那一副只跪天、跪地、跪祖先的身躯,此刻却情不自禁地再伏地长拜!

来到龙陵抗战纪念广场已是午后,正是南国晚秋之阳最为温润和煦的时刻。几块雕刻着《滇缅公路歌》、《告滇西父老书》、《龙陵抗日战争简述》等文字的石牌及浮雕墙、警示钟、出征泉、怀思池以及纪念馆等,包围着不过500来平方的小广场。阳光斜照,一柱柱光辉透过广场上稀稀疏疏的树木,随性自然地洒落到地上、台阶上,日影斑驳的树荫下,三五成群的当地居民,或围着石桌打扑克,或石阶上排坐闲聊,或条凳上眯着眼享受阳光浮雕墙前,一个老者坐着轮椅,年轻的女子推着他顺着浮雕墙缓缓前行,老人一直扭着头朝向浮雕墙,表情沉静、眼神迷离、若有所思。轮椅的行进缓慢而匀速,他板直着的身子一动不动,犹如电影播放着慢镜头。你是一个曾经的抗战老兵吗?或许经历过那一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内心留存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或许浮雕上那一幕幕场景,再现了你曾经激烈拼杀的战场、修筑公路的工地、并肩而战战友的音容?此刻,秋阳暖照、岁月静好,老人银光闪耀的白发、皱纹满布的脸庞、混沌黯然的双眼和静若止水的神情背后,一定是一直以来敲击着心灵的思忆、怀念和慨叹吧!

从远处的浮雕墙收回我的目光,眼前的一幕不禁又让人心生涟漪。靠近公路的广场一隅,看似突兀地立着一座四四方方的庞大构筑物,那是1942年日军占领龙陵后,在这个地处滇缅公路咽喉要道的县城修筑的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之一,一座不知吞噬了多少中国军民的罪恶碉堡。黑糊糊的外表犹如鬼影、侧面开着细长条形窗口恰似鬼眼,里面暗影沉沉、透着阴森的丧气,与广场上安详闲适、满面温和的人群及阳光下明艳光亮的一切景象形成了鲜明反差。一个老者放下担着的箩筐,与老伙计在碉堡旁边的石阶上坐下来休息,两筐满满的茂盛兰花在碉堡旁一放,叶绿胜春、花红似火、新蕾成串、叶长如剑,水灵鲜活得生机勃勃、傲然示威般正气凛凛,让人感觉广场上正吹拂着一股股仇恨战争、珍爱和平、热爱生活、向往美好、展现美丽的爽爽和风。

阳光融融,广场上的人们洋溢着简单朴素的快乐和幸福,我在他们的每一个扎堆中穿梭着,感受着他们在阳光下那一份洽洽的自在安然,沉醉在这样一种海晏河清、安宁祥和的人间美好中。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三国演义》苍凉而荡气回肠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在耳畔回响,胸中突然涌起一股化解不开的情结,那应该是深藏心底的一种朴素的民族情感,是崇尚英雄、嫉恶如仇、心怀悲悯、感知美好、追求良善的人之秉性。我相信,每一个持之秉性的热血之躯,处于战争时期,自当会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心存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牺牲的家国情怀;幸在和平年代,自当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抒发珍惜当下、感恩并告慰英雄的感念之心。

纵然已是晚秋,南国的“极边第一城”腾冲以及保山、龙陵、瑞丽、畹町、芒市这一路曾经的远征之途,依然阳光灿烂。他不是春天的温阳慵慵懒懒、不是夏日的骄阳热热辣辣,秋阳给人一种一切刚刚好的舒舒爽爽,这样人间和美、岁月静好的时刻,适合用来怀念。逝者如斯,情归江海。“人民若有记忆,记得亲,记得痛;国家若有记忆,识来路,知归途”;“人类公义,国家文明,在长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上漂浮而不沉没,是一个个微弱的个体生命的负重泅渡。当我们沿江回溯着历史,历史也浸润了我们(《国家记忆》)”。2023年10月,曾在滇西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过的“飞虎队”老兵哈里•莫耶在北京度过了他103岁生日。帮助无数“飞虎队”老兵及其家属到访中国的“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弗里•格林说:“飞虎队老兵看到了中国的机场、高铁,看到了城市的发展。80年前没有这些,只有战争的残骸,他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时的愿景。他们觉得很骄傲,因为他们感到,80年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曾在滇西抗战中给过中国人民帮助的“飞虎队”老兵尚且如此,那些在滇西这片广袤大地上战斗和牺牲的千千万万的远征英雄和无名英雄莫不更是如此!他们美好的愿景、坚定的初心随着怒江江水一路奔涌、一路浸润,滚滚地涌向东方

“阳光依然干净,星河依然灿烂。世界也依然在长久深情中缓缓地朝前走。于是时间奔流,得以见证人间在漫长岁月里所有的永恒和不朽(木苏里《黑天》)。”秋阳暖照的这片土地,既是英雄安息的地方,也是后人表达崇敬、告慰英灵的地方。在他们曾经拼死厮杀浴血奋战过的土地、曾经如此热爱并不惜用鲜血和生命去保卫的土地、曾经满怀希翼和期盼一个安宁和平、顺畅通达和美世界的土地上,国家繁荣富强是一种告慰,人民安居乐业是一种告慰,缅怀历史感恩英雄是一种告慰,拜祭、追思、怀念的种种是一种告慰,安宁祥和的生活小确幸、安静美好的万物也是一种告慰!

是的,世界已如你们所愿。初心即是归途、归途已达初心,晚秋暖阳下的这一切,已然告慰!

【作者简介】黄秀英,女,汉族,央企退休员工。文学爱好者,曾多次获企业、企业集团及贵阳市(区)征文比赛奖项。有作品发表于《散文家》、《劳动时报》、《白云文学》、《红水河》、《麻江文艺》等报刊杂志及《南粤作家》、《神州文艺》等多个网络平台。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

阅读189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