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水库(摄影:黄庆松)
天色朦胧,我静静的伫立在钟山区双桥水库岸边极目望去,青碧的水面与两岸的青山似乎合而为一。细雨带着两岸山坡上瓦舍散发出的袅袅炊烟,飘散在宁静的水面。在这静谧的簌簌声里,让人逃离了夏日炎热喧嚣,此时的心绪也划过水面向前飞去……
双桥水库是我在保华镇近三十年的工作历程中,见证过最深刻的时代印记。库区建设之前,这里曾是保华镇双桥村、南开乡犀牛村村民世代的故居,乡亲们为兴水利舍小家、顾大家,一声令下,搬家移民。那时的保华与南开以桥为界,清澈的阿勒河水穿过村庄、穿过桥梁由北向南而下,直达阿勒河出水洞与三岔河汇聚。那一条路、那一座桥,是曾经承载着两地村民往来的重要纽带,如今光荣地完成了使命,静静地沉睡在库底,托举着这一碧生命之源,福泽一方百姓。
摄影:黄庆松
双桥水库在二0一一年奠基开工,像一个婴儿呱呱坠地,那时的它还不知道自己将承担起怎样的重任。时光飞逝,四年过去,直至二0一五年水库建成,顺利通过省水利厅蓄水验收,成为城区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懵懂稚子现在已经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开始反哺那些抚育了它的父老乡亲们,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用自己的力量去参与构建人民生活更好、生态环境更美的六盘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湖光山色两相宜,水库清幽胜仙境”。双桥水库水量总容量八万多立方,水域面积达五百多平方公里。那一汪绿始终让人难以描摹,放眼望去,宛如绿宝石般璀璨,镶嵌在群山与村落之间,呈现出山环水绕的悠然气韵。湖中的绿岛像极了一只巨大的神龟,静静地卧在那里,守护着这一方净土。
“日落归山海,山海藏深意”。夜幕降临,岸边农舍灯火次第亮起。劳作了一天的老人回到家里,放下农具,脱下身上带着水珠的斗篷,坐在屋檐下小凳上,浑浊的双眼在看向山下的缥缈空濛时,似乎一瞬间明亮了许多。老人熟练的卷起烟叶,用那经过岁月沉淀发着亮光的烟斗点燃烟叶,眯着眼透过雨雾烟雾弥漫的空气深吸一口,满足中感受岁月的轻抚,融入这世界的宁静。老伴呼唤吃饭的声音在耳畔响起,老人慢慢悠悠的熄灭烟火,转身进屋。或许这就是最美人间烟火气。
雨还在缠绵着,雨水拍打着湖面,水花溅起又落下,此起彼伏,荡起一阵阵涟漪。双桥水库啊,那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甘甜的湖水从喉咙涌进,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面一起流淌,成为了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的回忆。
摄影:黄庆松
横亘在碧水与村落之间的堤坝下,是创新科技赋能的双桥水库生态渔业。沿库下游摆放的大圆桶内,上万尾虹鳟在茁壮成长,桶内成群的鱼儿相争觅食,水花四溅。这个由市水投公司主导,依托双桥水库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而开发建设的养殖基地,以“以水养鱼,以鱼净水”之发展思路,摸索出以虹鳟鱼养殖为主方向,“大水面生态渔业+生态环保设施陆基养殖”的新路径。推动产业实现从鱼苗孵化、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链发展,在生态渔业领域打响六盘水品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经青春年少的我,如今华发已染白霜,亲身经历双桥水库的诞生与繁荣,这是一个关于新生、关于奋斗、关于梦想的故事,我能参与,感到十分欣慰。我亲身见证了那一汪绿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今那些曾在阿勒河畔嬉戏玩耍的孩童已经长大,是否也带着乡愁远走他乡,追逐自己的梦想去了。
雨水打在伞面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也拉回了我的思绪。凝望着眼前的一汪碧水,此时的它云低水清,不时有鸟儿划过水面在空中低旋飞舞又悠然的离去。这自然和谐的美令人心旷神怡,是那么平静那么安详又那么神奇。
【作者简介】
谢凌霞,系六盘水市钟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钟山区保华镇人民政府,工作之余爱好读书写作,有散文刊发《西南文学网》《顶端新闻》《华人头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