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身戎装,在绿色军营绽放最美青春;如今,褪下戎装,奋战在农林生态、康养产业一线。从军人到民营企业家,他敢为善为,以军人使命推动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走向小康生活。他——就是退役军人、贵州拾久度农林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影。
走入军营,报国之志满怀。年少时,王志影向往从军保家卫国,18岁那年,如愿以偿穿上军装,来到了武警北京总队,成为六支队的一名战士。武警北京总队担负着首都党政机关、重要部门、外国驻华机构等各类重要目标和重大国事活动的安全保卫任务。武警北京总队,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特殊荣誉的部队。警卫战士们维系着首长的安全、老人的微笑、孩子的梦想,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安宁。训练场上,王志影刻苦钻研,顽强拼搏;抢险救援,冲锋在前、争当先锋。在橄榄绿的警营里,王志影淬火成钢。用汗水书写忠诚,用实干履行使命。王志影身上那股不服输、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激励感召着战友迎难而上、勇毅前行。入伍三年,王志影先后获得支队优秀士兵和嘉奖一次。担任班长后,带领全班战士多次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特别是1999年10月1日,王志影和支队战友,手持新式步枪,头戴圆顶大檐帽,一身青春的橄榄绿,威武雄壮的武警方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在阅兵检阅仪式中,武警部队英姿飒爽,璀璨夺目,载誉归来,圆满完成建国50周年大阅兵庆典任务。三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王志影坚韧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为他以后的精彩人生和创业历程奠定了基础。
戎装虽褪荣光不减。爱国之心不改,军人本色不变。退伍回乡后,王志影曾从事过医药、卫生、传媒工作。2017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贵州水城脱贫攻坚战当中通过招商引资,与战友李建同投身创业浪潮,一步步创办贵州拾久度农林投资有限公司。
从纪律严明,思想单纯的警营来到纷繁复杂的市场,王志影没有畏难,他坚信:事在人为,没有军人完成不了的任务。他身先士卒,凭借诚信创下的良好信誉。从创业到创新,他创办的企业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从退役军人到民营企业家的华丽转身,王志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退役军人的担当和责任。2023年以来,相继被水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评为第二届“最美退役军”,所在的公司也被水城区授予“五一劳动奖状”,贵州省保障性苗圃基地、贵州省六盘水市龙头企业、贵州省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六盘水市退伍军人创业基地,六盘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王志影将部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将军人精神融入企业精神,倡导担当诚信、感恩奉献精神。
在农林生态创业中,王志影迅速转换角色,完全以初学者的姿态重新开始。他凭借在军队中培养出的顽强斗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给自己立下“军令状”,决心在最短时间内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果树苗木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创业之初,王志影就认准了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之路,并与中国科学院、贵阳学院、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寻求技术支持。“做农业需要扎根土地,了解每寸土地的属性,每种作物的特征。”为此,他不断用技术攻坚的方式提升果树苗木品质。
王志影洞察到米箩镇草果村的地理条件比较好,土壤肥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暖湿共节、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资源优势,比较适合葡萄、山桐子及樱桃、猕猴桃等果树苗木生长。于是,他果断决定,立足本地资源,创办贵州拾久度农林投资有限公司,大胆承包了流转荒山、荒坡土地1312亩,基地建设投入2000万资金。然而,面对1312亩果树苗木的育苗与管理,王志影不免感到忧虑,果树苗木育苗技术和管理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他迅速调整心态,鼓励自己:“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这句话如同源泉般激发着他的力量,推动他不断努力与创新,打造科技创新发展、耕耘苗木驯化、休闲观光、果园采摘、教育科普、基地体验相融合的综合型企业。
贵州拾久度农林投资有限公司共有1312亩果树苗木基地,其中葡萄面积约15亩,12个大棚,主要种植的品种为阳光玫瑰;山桐子育苗基地300亩;樱桃、猕猴桃等果树苗木育苗基地1000亩。
生机盎然的春天,走进米箩镇草果村葡萄基地,一株株翠绿的葡萄藤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片下,一串串葡萄果实密密匝匝,雏形尽现。工人们穿梭在藤架间,忙着疏果、剪枝……忙得不亦乐乎。秋日的草果村,只见一串串颗粒饱满、色泽青翠的葡萄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玛瑙般晶莹剔透,散发着醉人的清香。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筐,现场一幅丰收在望的劳动景象。“阳光玫瑰葡萄因果肉含糖量高,且鲜脆多汁,香味似玫瑰,深受消费者喜爱。”王志影高兴地说道。
金秋时节,在米箩镇草果村的山桐子苗圃基地,一株株山桐子幼苗铺满了地块,一片片绿油油的山桐子苗已散开两叶,工人们正忙着除草、浇水管护作业,为移栽做足准备,一派繁忙景象。看似简单的除草、浇水管护却是个精细活。除草时不能伤到幼苗的根部,水不能浇太多或太少,一般为每株15公斤左右。水浇太多容易伤根,将导致根部窒息和腐烂;水浇少了叶片及叶柄就会皱缩下垂,出现萎蔫现象。只见一片片绿油油的山桐子苗长势良好。贵州拾久度农林投资有限公司山桐子幼苗省外销售区域是云南昭通、文山,四川成都、广元,及湖北恩施,省内销售区域是六盘水、铜仁、安顺等地,用于退耕还林这类项目上。
山桐子是一种优质高产的木本油料植物,素有“树上油库”的美誉,果实产量大,含油率高,油品质量优,可以炼制营养健康的食用油,是医药、化工和生物柴油的制备原料。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可观。而草果村海拔较高,空旷土壤较多,是山桐子种植适生区、优生区,是山桐子生长的天然“舒适区”。2022年7月水城区米箩镇获得了“中国·野生山桐子之乡”称号。丰富的野生资源为水城区米箩镇发展山桐子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贵州拾久度农林投资有限公司山桐子育苗基地的苗种则全部来自水城区的野生山桐子树。贵州拾久度农林投资有限公司将推进山桐子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
如今,经过七年的发展,曾经荒芜的草果村面貌已经彻底改写,一条条产业路四通八达,昔日的荒坡荒地在王志影的带领下被开垦出来种上了经济价值高的葡萄、山桐子及樱桃、猕猴桃等果树苗木,附近的村民也在这里实现了就近就业。
饮水思源不忘本,致富不忘惠乡邻。“带领大家一起挣钱,让大家腰包鼓起来,日子红火起来,这是我最大的心愿!”王志影如是说。
王志影深知企业家的爱心善举,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与传承,也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反哺社会的一种方式。对中国民营企业家来说,关怀员工,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就是最大的慈善事业。公益不应有论滴水与江海之别,因为爱心应该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社会尊重;提倡以善相聚,以爱相聚,不仅聚人,更要聚心,心之所在,爱心慈善事业方可薪火相传。
王志影和公司的公益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人才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善举,虽是民营企业,但王志影一直关注乡村教育,并将“爱心工程”长期坚持不懈。
2017年的一个冬天,王志影路过水城区米箩镇,眼望高寒贫困的山区交通不便,村民多沿袭古老的农耕生活,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看着孩子们沿着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山路艰难前行的身影,望着简陋的校舍,残缺的桌椅、破旧的体育器材和寥寥几本破烂的图书。孩子们脸上渴求学习的目光和泪水,目睹乡村教育事业的“寒酸”,让王志影的内心隐隐作痛。为使更多的优秀学生能有更好的条件读书学习,顺利地完成学业。于是,王志影萌发尝试帮助贫困学生的想法,尽己所能为乡村教育奉献绵薄之力。
王志影认为,彻底改变乡村贫困落后教育,必须有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规划,用真情实意呵护每一颗幼小心灵。心动不如行动,公益不是奢侈与怜悯,而是像家人一样用真情实意,悉心呵护每一颗幼小心灵。2018年春天,王志影携带资金来到米箩镇,举行了“关爱困难学生,传递温暖力量”爱心捐赠活动。用情、用义、用心帮助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克服自卑封闭心理。与同学们交谈中,王志影鼓励他们要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快乐生活,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不要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和社会的关心,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份爱足以体现社会的温暖。王志影告诉孩子们,办法总比困难多,“拾久度”将永远与孩子们同行。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王志影常怀感恩之心,用公益行动来回报社会,并持续下去。米箩镇对爱心企业捐款表示衷心感谢,表示将充分合理利用好贵州拾久度农林投资有限公司所捐资金为广大师生服务,把这份关爱化作工作、学习中的不竭动力,凝聚教师的敬业精神,将带领全校师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7年来,王志影劳心劳力,先后在水城区米箩镇、阿嘎镇、营盘乡等学校进行爱心捐助、行善,开展“手拉手、心连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心助学捐资大型公益活动;捐献资金20万元,为山村的孩子们送去了传播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种子。出于好奇,笔者问王志影,为什么不选择条件好点的地区做锦上添花的事,而是到交通不便的贫困乡村雪中送炭呢?王志影回答说:条件好点的地方,孩子们都能上好学,而贫穷边远的山村,孩子们收到为数不多的资金是一种奢侈品,我想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地方,从而让更多的孩子读得起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再通过他们学到的文化知识去改变建设自己的家乡。王志影表示,要尽己之力给学校提供帮助,让更多的孩子学业有成实现理想。王志影的拳拳善良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感佩不已。
斐然的成绩背后,是付出和努力。王志影没有豪言壮语,他相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让每个乡村孩子享有平等的读书机会,共享阅读的快乐。
反哺社会,情暖大爱,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企业自身发展不忘回馈社会。王志影把留守儿童、伤残退役军人、孤寡老人作为帮扶重点对象,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帮助留守儿童、伤残退役军人、孤寡老人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把回馈社会当作责任和义务。王志影对水城区米箩镇、阿嘎镇、营盘乡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伤残退役军人,有着不解情缘。逢年过节,他都会到乡村看望慰问留守儿童、伤残退役军人、孤寡老人,不带任何刻意标榜,只是带着最寻常的食品、日用品和慰问金,温暖他们的心灵。慰问中,王志影与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伤残退役军人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活饮食、起居及身体健康等各方面的状况,叮嘱他们在季节变化时要注意保暖、保持心情舒畅,遇到困难及时与乡镇工作人员联系。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声细心的嘱咐,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伤残退役军人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在看望慰问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伤残退役军人同时,王志影不忘乡镇工作人员,感谢他们尽心照顾好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伤残退役军人的日常生活起居,让他们在山村乡镇享受到如家庭般的温暖。
7年来,王志影共为米箩镇、阿嘎镇、营盘乡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伤残退役军人捐款达30万元。王志影对笔者说,到乡镇看望慰问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伤残退役军人,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快乐。奉献爱心,关爱弱势群体既是我的责任,也是义务,因为水城区是我的第二故乡。“拾久度”将会一如既往地继续把慈善行动进行下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尊老爱幼,关心弱智群体。
捐赠物资,聚力抗“疫”。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疫情突发牵动着凉都六盘水人民的心,为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凉都六盘水民营企业家, 王志影踊跃投入到疫情一线。面对疫情,王志影不忘初心,心系凉都,献爱心,捐赠疫情防护物资。用行动践行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谱写了一曲曲危难之中显真情的时代凯歌。
疫情期间,王志影和贵州拾久度农林投资有限公司员工,驱车来到水城区区政府、公安局、民政局、工商联,向奋战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辛苦付出的一线的值守人员送来了矿泉水、方便面、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累计资金达20万余元,用实际行动送上爱心和温暖,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用自己的方式与抗疫一线的值守人员心连心、共战斗。
危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涓流汇沧海,积土成山丘,份份爱心折射出民营企业家浓重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水城区民营企业家王志影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讲政治、顾大局、做表率,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展现了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风采和担当。这颗感恩的初心,在寒冷的疫情冬日里,感动与温暖了这座城市。
此后,每逢春节、重阳节、国际残疾人日、儿童节、莘莘学子金榜题名等重大节日,王志影都会为老人孩子们送上节日祝福。7年来,累计捐献资金30万元。
“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帮助他人,收获快乐”。王志影说,“拾久度”虽不强大,资金也不雄厚,但爱心无限。能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自己特别开心、踏实。
王志影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一位退役军人无论在部队还是退役后,都能继续秉承军人的优良传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用实际行动展现军人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他的言行举止成为周边乡邻学习的榜样,激励更多人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初冬的夜晚,一轮明月,悬挂在凉都的夜空,清冷的月光照彻了万物,天地一片宁静。县城里,灯光璀璨,寒气撩人,淡淡的灯光像轻薄的纱,飘飘洒洒的,映在河面上,像撒上了一层碎银,晶亮闪光。灯光下,王志影正在阅读《正道沧桑》。作者金一南写的是历史,实则是写今天;问的是过去,实则是问未来。阅读此书,王志影激情澎湃,从中感受到杰出榜样的力量和忠贞信仰的伟力。夜风吹拂着窗口,也吹拂着窗沿边一盆盛开的腊梅,傲骨的腊梅迎着初冬寒风盛开绽放……
作者简介:傅柏林,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钟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远去的心愿》《父亲的老茶缸》《当爱已成往事》,作品散见于《作家文摘》《中国铁路文艺》《散文选刊》等报刊。
(编辑审核:陈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