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指1979年2-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对在中越边境挑衅和入侵的越南军队进行的自卫还击战争。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为了祖国的山河无恙,他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用生命,捍卫祖国尊严,用青春,守护边疆安宁。这次战争,有许多独山籍军人,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磨砺,在刀光剑影里升华,成为独山人畅谈历史的一份自豪,本文主人公熊银成便是其中一位。
得知我们要采访,电话那头的他谦逊地说:“我只是万千军人中普通的一员,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这点军功微不足道,还是写写别的同志吧。”我说:“经历过血与火的锤炼,生与死的考验,涅槃后的军人,都淡泊名利,但军人的雷厉风行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人民的热爱、事业的坚守总该代代相传,将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再次作为后代的精神食粮,也算是对牺牲战友的一种慰藉吧。”说到牺牲的战友,他瞬间哽咽……。我知道他此刻的心情。是啊,对于那些牺牲的战友而言,他是幸运的,但同时,又是痛苦的,牺牲的战友生命定格在二十多岁,而幸存者则长久地带着这些记忆,继续经历创业、结婚、生子、变老,能见江山无恙,可观山河增色,而牺牲的人却永远地长眠在那里,若干年后,再次揭开战争的结痂,那些情景历历在目,是何等的心痛,这种时空的错位感会让怀念更显沉重。
2025年6月15日,在都匀市云宫花城小区里,我们如期相遇。他,七十多岁,精神矍烁,声音洪亮,步履有力,军人豁达乐观、雷厉风行的特质在举止间流露出来,客厅里挂着一副绝好的书法作品:
聚军营保家国赤丹忠心,归故里展宏图军魂永在。
透过楹联,其永葆军人本色的坚守便可见一斑。他微笑着说道:这是战友送给他的,除了欣赏书法,也算是一种勉励与提醒,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军人职责,哪怕退休。交谈间,战争的往事油然呈现。
“一九七八年底,越南反动当局把战火烧到了祖国南部边疆。我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受命奔赴前线,准备给侵略者以坚决的还击。一辆辆载着部队的军车,向中越边境飞驰。我与战友们坐在车上,心情很不平静。一排排林立的烟囱,一片片绿色的田野,一个个美丽的村庄迎面而过,祖国四化建设的繁忙景象尽收眼底。伟大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岂能容忍敌人来捣乱,边疆人民的幸福生活,怎能容忍越寇肆意破坏! 我们决心为祖国履行军人的神圣职责,狠狠惩罚越南强盗,用战斗胜利保卫四化建设,保卫人民的幸福生活。”
“你们是何时进入战斗的?”我问。他说:“昆明军区从西线,广州军区从东线对来犯之敌进行夹击。我时任昆明军区14军41师123团3营8连连长,在自卫反击战中,8连冒着敌人的炮火,先后参加攻克孟康、踏平邦高、血战为麻等大小战役十余次。尤其是攻打为麻的战斗最为激烈,那是一次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对决,终生难忘。”说到这,他稍作停顾,呷了一口茶,意味深长道:这么多年了,我不想去触碰他们,那些场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鲜活的生命在你面前瞬间消失,让人无法接受。
“当天情况怎样?”我又问。
“为麻(地名)之战,8连任务是攻克17号高地,搞穿插,主要打援阻逃。17号高地,是越军一个加强连凭险踞守的核心阵地。敌人不仅在高地上构筑了环形堑壕和地堡相结合、明暗火力相结合的防御工事,而且在高地周围两里以内的各个要点上,有重机枪、高射机枪和火炮组成的严密火力网。敌人曾吹嘘:中国军队没有十天时间休想拿下17号高地。1979年2月27日下午三点钟,八连接到了立即沿小路向17号高地穿插、断敌退路的命令。我们翻高山、穿密林、越深谷、过大沟。由于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崎岖的小路坎坷不平,途中又遇敌军阻击,为了保证完成穿插任务,我们不得不绕道而行,为防丢队,采取绳索互牵,为了探路,因地制宜利用朽木夜间发磷光的功能,将竹根、木片拴在背包上,用微弱的磷光引导后面的战士行走。就这样,8连夜行军没有一个人掉队,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急行军,翻越了七、八个山头,齐装满员地按时到达了为麻17号高地北侧,就地隐蔽,蓄势待发。次日(3月1日)上午10点30分,进攻17号高地的战斗打响。我们以党员为先锋,组成了突击排,他们在炮火袭击后,像几把尖刀交叉插向敌阵。战斗中,副连长马传海受炮击重伤运回后方抢救(牺牲),紧急情况下命令三排长杨永进代理副连长带领突击排冲锋,又被敌人重机枪打断了右锁骨,重伤之下,不得不撤出战斗,指挥所当机立断,又命令一排长吴洪军补位,代理副连长之职继续指挥。我在指挥所里通过望远镜看到二梯队投入战斗伤亡较大,情况万分紧急,我对指导员说:你代替我指挥,我到前线去!于是带上警卫员和身边仅有的5名战士在炮火硝烟掩护下,迅速向高地冲去。大家见连长都上了前线,一时士气大振,高喊:不破山头誓不还!预备党员、五班副班长刘龙明不顾敌人炮火的袭击,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冲锋在前,很快占领了17号高地的前沿堑壕,为连队攻占17号高地开辟了道路。火箭筒手甘在和,右腿负伤后,坚持不下火线,在消灭敌人侧方警戒时,一个人发射五发火箭弹,发发命中,消灭了17号高地的三个火力点,有力的支援了突击排的进攻。八班机枪手贺长春带伤参加战斗,用猛烈的火力压制敌人的一个火力点,被一弹片击中面部,满脸鲜血,仍继续射击。我们的机枪被敌人的高射机枪打坏,又用缴获敌人的机枪继续战斗,为突击排冲锋创造有利条件。当吴洪军代领突击排冲上敌人的前沿堑壕,十几个敌人突然跃出来,吴洪军用冲锋枪猛扫,高喊:冲上去与敌人拼刺刀!带领战士们像猛虎一样扑向敌人。当敌人企图反扑,七班长刘瑞江带领着部分战士从右边攻上高地,这时,敌人一挺机枪仍在主峰向我们疯狂射击。四班战士张绍发不顾右腿伤痛,从右侧迂回上去,连投三枚手榴弹后,猛扑上去,一把夺过敌人机枪,吓得敌人狼狈逃跑,张绍发一阵扫射,击毙逃敌。至此,完全占领了17号高地。攻下高地后,才发现,我自己右手也受了伤,五班长等四个同志,因饥饿疲劳过度,昏倒在高地上……”
这样的讲述,荡气回肠,让人热血沸腾。在枪林弹雨间,前赴后继,那种舍身忘死的气魄,气吞万里如虎,何等悲壮!
“此次战役,我连负伤35名,另外,有12位战友长眠在边疆深山里,没能将他们成功带回来,作为连长,这成了我一生永远的遗憾”说到这,熊连长眼睛红了,他擦了擦眼睛。为了调节气氛,我急忙递上一杯茶,说道:“当时你在指挥所里,为什么要带队冲到前沿阵地?”“看到战士们倒下,阵地一时攻不上,急了,哪管得了那么多,心里只想着:哪怕全连只剩下一人,也要攻下17号高地”。
“真佩服你,战斗细节记得那么真!”
“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怎么会忘记,那叫一个刻骨铭心!”他解释道。
是啊,没有将帅的身先士卒,没有军人的舍身忘死,哪来的边疆安宁、山河无恙。今天之所以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他们负重前行。
这次战斗,上级授予8连集体二等功,授予连长熊银成个人二等功。
聆听这样的故事,我五脏六腑像被清洗一般,一切变得通透,那些个人的荣辱功过、名利得失,统统被擦拭,烟消云散了。其实,熊连长如此详细的讲述战友,是担心后来的年轻人忘了他们,幸存者对牺牲战友最深的恐惧,是被历史淡忘。幸存战友的情感已超越普通的战友情,成为一种生命对生命的承诺,他们背负着双重人生——自己的和牺牲战友的,这种感受既是个人创伤,也是一代军人对历史责任的坚守。
正如他讲到:我们活着的人,不过是替他们走完没走完的路罢了,看到祖国强大,边防安宁,坐在退休的椅子上,方才心安,若有谁胆敢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我们绝不答应,如有战,召必回!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熊连长1982年12月转业,退伍后到了地方,依然不失军人本色,听党指挥,服从组织安排,历任独山县城关镇党委秘书、副镇长、镇长、人大主席,独山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2015年6月光荣退休。此后,他还继续关注留守儿童,经常进学校宣讲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正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军人,对国家忠诚至此,已然是一种极致了。我倏地想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仿佛间,我觉得他是一个神,一种信仰了!
主人公简历:
熊银成,男,1955年6月20日生,布依族,贵州独山县基长镇街上人,1970年初中毕业,1972年10月入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14军41师123团3营营部通讯班通讯员、班长;1977年12月,任3营5连2排排长;1978年12月任三营8连连长;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2年12月转业,历任独山县城关镇党委秘书,副镇长、镇长、人大主席,1994年任独山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2015年6月光荣退休。《独山县国防教育读本——之英雄连长熊银成》。
作者简介:伍国芝,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独山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编辑审核:陈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