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3年7月中旬,我和老伴从广东江门回家,铁将军把门又一年了。自从退休后,我在外行走奔波,成了老飘族,家门落锁的日子多,打开门的时间少。
我俩把随身的行李丢在阶檐下,开锁、推开家门,一股尘埃霉潮气味鼻而来,我们即做例行功课:打扫地面,清洗家具上的尘埃霉斑。在清除镜屏上的灰尘时,镜屏从一米五高的墙壁上摔下来,啪的一声吓得我心惊肉跳。还好,玻璃没破,框架没散。
这块镜屏是尹明桥、尹媛淑、黄晚秀于1976年10月送给我和刘芝元结婚的贺礼。镜屏上用红油漆题字:“敬贺仲隆、芝元同志结婚留念”,落款是:“知友明桥、媛淑、晚秀贺”。字迹如行走远去的往事,已经模糊不清晰了。
我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觉得“同志”和“知友”在此处似乎有一点不搭配,这应该是那个年代的意识形态和汉文字在此搭配的一个例证。他们还送了一个搪瓷脸盆、搪瓷茶盘和一对红塑料糖果盒。脸盆、茶盘上亦留有祝贺文字。脸盆用坏了,其余的还保存完好,过去的物化的友谊还在。
明桥、媛淑、晚秀是毗邻的流光岭公社人,三人住处相距不远,明桥和晚秀是井头大队的,媛淑是流镇大队桃花冲的。当时他们都是大龄青年,但比我小一些。他们原是大妹的朋友,后来和我就有了交往,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缘故吧。但他们父母双全,家庭成分家庭状况等各种情况要比我好出若干档次。
(二)
尹明桥是忠厚本分、十分守旧的人,说话文绉绉的夹点幽默。他家庭成分虽然稍高一点,但父母不属“二十一种人”范畴之内。
明桥家在流光岭井头岭大队,两个“岭”叠加,故明桥所处的生产队旱土多、高岸田多,一遇天旱,土里、田里欠收或绝收,故井头大队的群众生活艰难坎坷,因此明桥的婚姻也是艰难坎坷的。当代作家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一书,写的是文化DGM时期晋北农村人民公社的情况。在那里,一个劳动日有时值七分钱。即一个壮劳动力干一天的活,理论上可挣得人民币七分钱,而娶媳妇却要两千元人民币。一个男子汉,不吃不穿不喝,要干一百年才有可能讨上老婆,所以许多男子只能一直鳏着。那农村里的男子汉心目中,世界上有两样最好的东西:油炸糕和板鸡鸡。因此,他们常挂在嘴上的顺口溜是:“油炸糕和板鸡鸡,谁说不是好东西!”
明桥家房子少且窄。那个年代农村青年找对象娶媳妇,起码条件要有一间新郎新娘的洞房。明桥兄弟三人,家里必须建房子。我从新疆流浪回来后的当年,也就是1974年秋,明桥家建房,我过去给他帮了几天忙。我当副工,把三、四十斤重的土砖举过头顶递给砌匠师傅,是要有点力气的。当时我年轻,能应付自如,现在是望尘莫及了。难怪前人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无奈感叹和“好汉不提当年勇”的诚恳规劝。
明桥比我晚结婚几年,在吉首贫困山区找了个女子。他们的女儿出生时,我妻子过去贺“三朝”了。后来,我教书了,他外去打工或在家事农,我们的来往渐次减少。再后来,我退休了,在外奔波的时间较多,碰面的机会就更加少了。偶尔相遇,也是站着寒暄一阵后各奔东西。期间虽然我俩之间互相有过光顾和帮助,但后来因各自生活的交集减少和经不住时光的洗刷,关系也就渐渐疏离了。
让我纳闷的是,明桥读过高中,识乐谱,二胡也拉得好,在当年是个文化人,后来怎么就没有谋一个教书的职业呢?当时农村入学率很高,差不多每个大队都办有学校,教师奇缺!他所在的井头大队还有两个文革以前的老高中毕业生——尹柳初和尹光仪,他俩和我哥都是1962年在邵东二中高中毕业的。尤其是尹柳初,画得一手好画。以前的高中生是扎扎实实读了一些书掌握了一些知识的,有些人还有特长。我哥后来成了中南大学的教授,柳初、光仪两人却在家务农。是自身的原因没有跳出农门,还是大队管卡压的缘故?但他俩的家庭成分都不高,政审应该是没问题的。
(三)
那次明桥家建房,媛淑的哥哥也在,他是大工师傅,个子单瘦高挑,皮肤呈古铜色,说话幽默诙谐。我给媛淑的哥哥当副手,给他递土砖、砌泥和瓦片。瓦片用来垫平土砖,砌泥用来沾合土砖。媛淑的哥哥总是拉着很长的声音喊叫:“高粱土一坨,泥巴一铲,瓦片一块!”因为生产队的稻田泥是肥泥巴,不准社员用来做土砖的,明桥家只好用高粱土和泥做土砖。
媛淑兄妹俩的相貌有点相像,其余已无多少印象了。现在,我连他的名字都不记得了,可见岁月能磨老人的肉体也能消磨人的记忆。
尹媛淑的身材和她哥有明显差异,媛淑矮墩墩的个子,胖胖的体形,大家都叫她媛胖子。在那个年代有那样福态,是较少见的。媛淑是共产党员,在农村身为女性,在那个年代能够迈进无产阶级先锋队,较少见的。不过,“红都女皇”也是共产党员甚至官至中央政治局委员,那又当别论了。媛淑在她那个大队里有着一官半职,好像是妇联主任。
后来,媛淑和一个有“问题”但被甄别了的老大学生结了婚。这桩婚姻立即体现了党的政策在党的改革初期有别于党的过去的严格严厉严苛的阶级路线、政策,这也是较少见的。
听同学曾伯元说:在那个年代,可能有个内部文件,即出身不好的男子不能和家庭成分好的女子结婚,因为是他和尹怀民曾去人民公社的民政部门扯结婚证时,都受到过诘问和阻拦,更何况家庭成分好有红色血统的共产党员媛淑姑娘要和有“问题”的“臭老九 ”结婚?
世道真的变了。
再后来,媛淑跟随夫君去湖南省会长沙当上了家属,此后就就没见到过她。过了数年,听说媛淑生了个男孩子。虎父无犬子,那孩子很聪明、会读书,遗传基因的作用吧。若是在血统论盛行的年代,有“问题”的父亲是一定会把自己的“问题”遗传给后代的。
(四)
我二姐退休后居住在邵东县城的时日多,那段时间她和黄晚秀有了较多交往。二姐说:“晚秀聪明贤惠,但命运多舛,身体又虚弱,是个林黛玉的命。”
黄晚秀的父亲是个理发师,人称黄一师傅,曾为我们教让堂大家族理发多年,和我们的父辈有一段往来。晚秀父亲曾和我说过,他定时到教让堂去理发,常常是清早去,傍晚才回,有时还在教让堂夜宿。他在教让堂替大人、小孩、家人、长工等二十几个人理发,剃光头的多,剪“西式头”的少。黄一师傅老了后歇业在家。晚秀姐妹兄弟九人,只有哥哥东成和侯成兄弟俩禀承父业,在流光岭街上理发谋生。
晚秀从小体质孱弱,但性格却很要强,病怏怏的身体待字闺中,渐渐成大龄女子。晚秀先送父亲上山,后哭母亲入土,悲伤不曾向外倾吐,眼泪全往心里流淌。她多愁善感、忧郁痛苦和哀怨寂寞叠加在胸心,使晚秀怏怏的病体更雪上加霜。
晚秀是缝纫师,一手好裁剪工夫。她曾和我大妹在洪江作缝纫多年以谋生。我大妹结婚后,晚秀还是单身。后来晚秀在家开缝纫班授徒,我妻妹刘新元、妻姨表妹刘淑芬和我们大队支书尹桂松的儿媳曾涛莲等都在她的缝纫班学习过。她们都反映晚秀授徒耐心细心,弟子遍天下。
晚秀年近不惑才和岳阳的一男子结婚,没有生育,因性格不合而离婚。在老家居住一段时间后,过天命之年的晚秀经人介绍和邵东县城某丧偶退休干部一起生活。在这段时间,晚秀和我二姐有了较多的交往。几年后,她又过起了单身生活。晚秀两次婚姻都不遂心愿,以分手了事。
我成家立业后,晚秀到我家来玩过几次,见过我们的女儿和儿子。当时,我还带幼小的女儿也到流光岭晚秀家玩过。她喜欢小孩,说:“两个小孩好,一儿一女好,你八字好。”说完后一声长叹。我知道她心里想些什么,也不知怎么安慰劝解开导她。
(五)
我曾患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胃病,具体的说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此病把我折磨得十分痛苦,加上各种其他种种原因,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我跑长沙(四姐处)、走醴陵(大姐处)拍片检查、求医问药,大姐夫用胃封闭法治疗、打鸡血针、喝生水等各种疗法均无疗效;服用三姐从湖北襄樊邮寄回来的胃舒平、陈香六一散、止痛片各种药物,都不见好转。在缺医少药少钱更少自由的年代,对自己患上此病,我想了家里亲人也替我想了很多办法的和不是办法的法子,都无济于事,胃病仍不离不弃地纠折磨着我,让我痛苦了十余年。
从新疆流浪回来后的当年冬天,也就是1974年冬天,由晚秀推荐和介绍,我作了埋线疗法。当时,晚秀陪同我到流光岭区医院,找到她熟悉的赵细珍医师替我作了手术。
2013年的《快乐老人报》有好几期都载文提到了用埋线疗法治胃病,效果很好。我也刻了一篇短文发去,夸埋线疗法,因为我的胃病自那年(1974)作了埋线疗法后一直到现在没有复发。眨眼,几十年了,我一直从心底感谢晚秀,也感谢赵医师医术精湛治病救人。
直到现在晚秀还和我大妹保持着联系,常有电话沟通。晚秀曾到过广东肇庆我大妹的家玩过,我大妹回老家时也去看望过晚秀,毕竟她俩同艰苦共患难过。
不到花甲,晚秀就已经满头银发,背微佝偻,身瘦如柴。如今晚秀皈依佛门,吃斋念佛,寡居在哥兄留给她的祖屋里……后来,政府又给她砌了安置房。
(六)
抚摸旧物,回忆友情,数十春秋,眨眼烟云,过往俱事,常萦心中,天上人间,坎坷难平,世间万象,谁能说清?
明桥、媛淑、晚秀三人赠送给我们的结婚礼物,这次因不慎摔了,脆薄的玻璃,斯文的镜框,都是易碎物品,从高处掉下来,“啪”的一声令人心惊肉跳,好在没有破坏性的损毁,是怪事,是奇事,也是好的征兆,说明过去了的友谊是摔不碎的。但是我们之间维系的友情却随着时间的流失、各自经由的生活轨迹不同,就没有这么牢固了。这种友情从开始的情深谊厚到逐渐淡薄疏离,最终必将消逝,难得流传到下一代了,因为下一代所处的社会不同、人生轨迹、生活圈子、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甚至户籍所在地等都不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这也是世间人事的一般流程和规律。有“富不过三代”之传说,我想人们之间的友情友谊也难维系三代,虽然黄晚秀的父亲和我们父辈有过交往,但到我们和晚秀的交往也只是两代而已。
我们已年过花甲逼近古稀,都经历过那个年代,有着较多的相同的生活阅历,因此形成了有别于现在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虽然后来各自的生活轨迹有所不同,但还是有共同语言的。古稀之年,是不是应该努力寻找机会,去会会友人,叙说友情?
2014年4月17日,我去看望晚秀,晚秀即电话邀来明桥。媛淑此前从长沙回到老家,亦被邀来,真想不到昔日的朋友竟在短短的时间内到得这么齐整且迅速。
多年不见,恍若隔世。三人各自说事叙情感慨叹息叹,过程难以言表……大家相聚至下午五点而散,并嘱咐以后多多联系。
此次聚会,了却我一桩心愿。后来我们并没有多多联系,再后来明桥去世,我们更没有联系了,只隐隐约约听说晚秀成为道姑,去外地游方了……
国与国之间有友谊,市与市之间有友好,人与人之间有友情友谊友好,到底友情友谊友好为何物?摸不着看不到听不见,我觉得唯有心能感受得到。
(七)
我涂鸦完了上面那些文字,考虑如何拟标题。皱眉许久,想到用“世间友情为何物”作标题,当我键完“世间友情为何物”时,选项上蹦出“直教人生死相许”来。我索性放下标题继续搜寻,于是出现了“雁丘”,再追下去,读到一个小故事和一首词。
金代元好问去赶考,途中听一捕雁人说:今晨捕获一雁,杀之。其脱网雁悲鸣而去,竟生生撞地而亡。
元好问闻之,甚觉凄惨!于是买下那只死雁葬于汾水河边,垒石成坟作标记,并取名“雁丘”。后来,元好问作词《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读完故事和词,令人哀婉同情感叹万千!
一双大雁中的一只被捕被杀,另一只竟撞地身亡以死殉情,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大雁的生死至深至情深深震撼世人!它们以死殉葬的贞洁与崇高让人感叹泪目。
由“雁丘”,我又想到了有些比雁丘及雁丘词更加凄凉凄惨悲哀悲痛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那个年代。
翦伯赞,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WG受尽折磨,夫妻双双吞下安眠药自杀身亡。傅雷,著名翻译家,WG时被红卫兵逼迫,在家服毒自杀,夫人朱梅馥亦自缢于窗框上。黄国璋,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WG期间受迫害,与夫人范雪茵上吊自杀。李广田,集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于一身,WG中他和太太在云南大学投“翠湖”自尽。杨嘉仁,中国音乐指挥家,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WG期间受迫害,与妻子程卓如开煤气自杀……他们都是国家的精英啊!
世间恩爱夫妻因“莫须有”而受屈受辱受折磨受死亡威胁,但他们不愿丢下另一方而双双自尽,更何况处于特殊时代特殊社会特殊境况下有骨气傲气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学者和科学家……
不沾污秽不受辱,直教人生死相许,留得生前身后名,子孙万代传千古。
作者简介:尹仲隆,退休教师,耄耋老者,网络新兵,涂鸦文字,舒畅胸心,以遣时日,快乐余生。
(编辑审核:陈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