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引缘起,黔山遇故知
2024 年深秋,当兴义吴家茶馆·精洁茶室第七代传人的身份与黔八步古树茶业公司总经理杨炳芳先生相遇时,一段关于茶文化的情谊悄然萌芽。彼时,他以茶为媒,我以茶为根,我们在布依族山歌萦绕的兴义茶馆中,从茶经聊到茶史,从茶艺论及茶心。自此,黔地山水间,两颗以茶为志的心便有了共鸣。
茶赋寄情,紫茶凝韵
2025 年新年伊始,杨炳芳先生快寄来八步紫茶与《黔八步紫鹃茶赋》,既是礼物,更是托付。拆封时,茶香与墨香交织:八步紫茶一号干茶峰苗显毫,汤色红浓如琥珀,花香高爽直抵肺腑;《茶赋》中“根植郊纳之镇,八步之村”一句,恰似将千年茶史铺展于眼前。罗仕明先生笔下的茶王传说、陆羽旧训,与杯中茶汤的“甘回以韵长”遥相呼应,令我惊叹:“以赋颂茶,以茶载道,此乃黔茶文化之大成!” 三月春风又捎来《茶赋》的音频与《田埂上的寨子》歌声。阿幼朵的嗓音如云雾漫过茶山,唱出“一杯紫茶,胜过流霞”的布依风情;而《茶赋》诵读声虽清亮如泉,我却斗胆建言:“若添三分沧桑,或更契茶魂。”这般坦诚交流,恰似茶席间的“斟茶七分满”,留白处皆是情谊。
茶语千回,情义如汤
两次馈赠,两次回应,看似是茶品与诗文的往来,实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杨炳芳先生寄来的何止是茶?那是八步古茶林“捌佰岁越以百株”的厚重,是“杯壶遗之其味,口齿留以余香”的匠心。而我以茶人视角的品鉴与感悟,亦是对这份匠心的致敬:从茶汤的“鲜香浓厚爽口”,到叶底的“舒展色亮”,皆以专业审评之眼,见茶中天地。《田埂上的寨子》中唱道:“茶是知音,水懂情义。”于我而言,与杨炳芳先生的交往,恰似茶与水的相逢——他以黔地茶山为源,我以百年茶馆为器,共烹一盏人文兴义的文化茶汤。茶赋中的“天酿乳液,地呈琼浆”,不正是对这份情谊的注解?
茶缘未央,青山不负
今日再读《黔八步紫鹃茶赋》,那句“围炉煮意,遣盏以揉香”仍令人心驰神往。茶缘之妙,在于它既在杯中流转,亦在诗赋间生辉,更在志同道合者的相惜中绵长。作为兴义茶馆三百年历史的守艺人,我深知:一片茶叶能载动的不仅是滋味,更是一方水土的魂魄;一段茶缘能联结的不仅是知己,更是文化传承的薪火。
未来,当八步紫茶的醇厚与吴家茶馆的茶烟再次交融时,愿我们仍能以茶为舟,共渡黔山秀水,让“茶中之熊猫”的故事,随着《田埂上的寨子》歌声,飘向更远的江湖。
作者:吴忠纯,退休高级教师,黎峨城南吴氏第九代兴义吴家茶馆·精洁茶室第七代传人,人文兴义·兴义茶馆 300 年宣传员。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