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睿||处长

彭 睿
2025-03-07
来源:西南文学网


自我离开之前的公司后,因为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原因,再加上过得也很“一般”,对老同事、老朋友们有种“无颜以对”的感觉,尤其在生病以后,基本上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惟有我的老领导,原贵阳特钢公司宣传处处长李持平古道热肠,时不时来电了解我的情况。一次我因疾病发作住院,处长坚执赶来探视,拉拉杂杂的聊了一上午,一直待我输完液才走,连水都没喝上一口。想他吃个饭,不喜医院食堂环境,又嫌外面的餐馆贵且不卫生,无奈送他上了回去的公交车。

2#地铁通车了,一天傍黑,突然接到处长的电话,说是乘地铁来看我,我很吃惊,赶忙一溜小跑去地铁站,离地铁出口约50米时,便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那里东张西望,原来他已经出站一小会了,只是不知道 我家往哪个方向走。

见到我处长很高兴,从一个皱巴巴的布袋里掏出带给我的保健药品,在交代完后一身轻松的样子,坚决不肯到我的住处,反而絮絮叨叨的说着什么“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之类话,原来他是看天色已晚,自身年事已高,不愿增加我的麻烦,更担心出什么意外,简单聊几句后就要走,我拗不过,只得送他上地铁,看他过了安检才回。



我对处长的认知始于1998年,那时处长是我所在的轧钢厂厂长我则是一个刚上班不久的穷学生。一天早晨厂里没有生产,我和同事坐在值班忽然值班室的门被拉开了一条缝,接着,一个穿着旧工装戴着厚眼镜的小个子熟稔的推开门侧身走了进来,小个子对同事扬了扬手,颔首微笑了一下算是打了个招呼,之后,径直穿过值班室往生产线上去了,同事告诉我说,他就是我们厂的厂长名唤李持平

接下来就听到有关处长的“奇闻轶事”,好多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一桩说的是在任厂长期间,一天来得较早,碰见有个工人卷了棉被在睡觉,被子掉到地上了,处长给这个工人拾起被子盖好,并叮咛说这样子睡觉会感冒的。想到其中好笑之处,同事显得有些乐不可支。我默然,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无声的批评啊。

我上班不久处长就从轧钢厂厂长岗位调任公司宣传处长了。我所在的是一家省属国有企业,在政企不分的时候,一个分厂厂长正县级,我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愣头青,是不会那么快认识一厂之长的。

在以后的时间由于工厂生产断断续续,闲得无聊的时候偶尔我也写点狗屁文章,去买来方格纸,恭楷抄正后送公司宣传处,居然不时的见诸报刊。以后车间干脆推荐我为公司报的通讯员,出黑板报的任务也完全交给我了。工厂不景气,其他同事纷纷为日后做打算的时间,我则一边老老实实的上班,一边整天琢磨着如何当好这个通讯员,担心辜负领导的信任就连出一个黑板报也要费很多心思,常常要花上一天时间黑板报,因为要看着所有的板报写完才下班,厂办主任尤为讨厌我的低效率,只有我所在部门的党支部书记金忠全力给予我支持,保护了我的积极性,至今想来仍很感激。

我送给公司报的文字引起了处长的兴趣。时宣传处只有三个人,除了宣传处的管理工作外,处长身兼公司报的版面编辑、记者、校对等数职,实在忙不过来,因此萌生了找一个帮手的念头,并圈定了几个目标对象。然而那时公司各个厂都缺人,一些厂的通讯员还是厂办主任兼着,厂里不放,他自己也不愿离开。比较下来,处长终觉得我是最实在的人选,向我所在分厂的领导提出交涉。本来我在厂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处长提出调我的想法后,厂领导又觉得有些“舍不得”,找理由推脱了。是啊,当时我所在的公司然经营困难但毕竟是省管大型企业,我这样一个无名小一下子从基层一线调公司总部机关,这是一件会让很多人无法释怀的事情,“好事多磨”是难免的。



后来处长又想了些“曲线救国”的方法,例如经常借我去宣传处帮忙,以图形成既成事实。可惜我过于老实和胆小,害怕如此会得罪厂领导,每次借调期满均老老实实回原单位,如是三番,处长也没辙了。

长期平淡的生活终于突破了我的忍耐底限,大概在20069月份罢,我给公司董事长写了一封匿名信,表达了一个工作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付出的基层员工的感受。

那段时间公司正在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因为改革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公司领导经常收到一些恐吓信,我的信引起了董事长的高度重视,安排公司办查写信的人。尽管信末我没有署名,但从字体及文字风格,公司办很快就判断是我写的。因为自信我的那封信并无什么犯忌之事,所以公司办领导找我确认时我直接承是自己写的,公司办领导说了些肯定和激励之类的话,没有追究什么责任。

“信件风波”让处长再一次兴起了调我到宣传处的念头,并展开了“游说”,通过各种途径向公司领导“吹风”。恰好那时公司正在组织全系统学习《细节决定成败》、《没有任何借口等书籍,强调团队的执行力,一次大调会上,公司领导不点名批评了个别二级单位执行公司安排不力的问题我所在分厂的领导听出了“弦外之音”,于是很快表态“放人

接下来的一切顺风顺水,公司人事处安排专人办理我的调动手续,20079月,我一步登天”,正式公司宣传处工作

也是在那年,长期低迷的钢铁市场出现了一段小小的涨势,公司生产的钢材还冒着热气,就有运输车辆排队等着装载。借着这个势头,新一届公司领导挤出资金,新修了一批住房,解决了部分单身职工的居住难题,一切都在向好发展,公司领导也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那段时间,处长十分振奋,成天拉着我到各个热腾腾的工地和生产现场,采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宣传报道了公司的新面貌,有效的提振了士气。在这样的合作中,我和处长形成了较好的默契,进一步加深了了解。



我调到公司宣传处不到一个月,就逢省国资委组织省管国有企业召开企业文化研讨会,参加研讨的大部分是全省国有企业分管宣传工作的头头,国内一些媒体也应邀参加,处长决定带我去见见世面,行前公司领导专门给处长交代了任务,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途径宣传公司,宣传公司在改革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

我们公司虽然是省管国有大企业,但因为生产经营长期低迷,在研讨会上并不受重视,处长只能带着我四处出击,利用会间休息、就餐时间等机会找参会媒体推介公司。在午餐后的间隙,好不容易“逮”住了《中国质量报》的记者,戴着厚厚的眼镜、身着粗布工装的处长抓住短短的时间,反反复复的向记者陈说公司历经生死最终涅槃重生的过程。讲到长期以来,由于市场低迷、债务缠身、管理不善等原因,公司数度濒临破产,为了保住仅有的一点火种,给广大职工增加一条“活路”,不惜将6亿元环保改造的大炼钢及其配套轧钢厂租赁给民营钢厂,年租1500万元。此举被中钢协一位领导称为钢铁业的耻辱。没有租出去的分厂生产依然断续、职工生活依然困顿,部分职工一度到省委省政府静坐请愿等。

处长还讲到,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决策层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两年三步走”的战略规划,首先保卫公司优势产品市场;二是收回租赁出去的钢材生产线,通过规模化、自动化生产降本增效;三是大规模实施设备更新改造,开发新产品,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精主业、兴辅业,开展多种经营,不断拓展市场、扩大生产。在规划的引领下,公司增强了凝聚力,各生产一线爆发了强大的生产力,第二轧钢厂喊出了“不服输、诚实干”的口号,工人师傅冒着炙热的高温,手持铁夹、钢钎等简陋工具,一条条修正钢坯在轧机上的走向,硬是凭着老旧的设备,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产品,一步步收复了曾经被占领的市场;随着大炼钢的顺利收回,开发了大方坯、车轴钢、弹簧钢、易切削钢等新产品,生产经营有点好转,公司就以谈判的方式,妥善解决了债务问题,重塑了公司的形象。



《中国质量报》不算出名,那位记者看上去也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但毕竟是“国”字头的报纸,我认为那个记者所以花时间听取处长的“介绍”,多半是被处长的执着和热切所打动,在发了简短的消息后,又对公司作了跟进采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

当年11月,中钢协特钢学组组织在无锡市开企业文化研讨会,公司也收到了邀请函,处长为了让我进一步增长见识,极力争取带着我一道参加,为此精心筹划了线路,就这样,我和处长一起,吃着5元一份的扬州炒饭,斜依着河边的水泥栏杆,迎着凉爽的微风,倾听了如天籁般的苏州评弹,赏鉴了优美的太湖风光,感受了大上海的繁华,第一次坐火车(卧铺)、第一次坐动车,品尝到阳澄湖大闸蟹和河豚,使我增长了阅历,开阔了眼界。

可惜出差回来,我就被调去公司办,代替之前调研秘书的工作,从此就离开了宣传处,虽然其间还配合处长编写了公司建厂五十周年纪念册,开展系列宣传报道等活动,但毕竟带有帮忙性质,我的主要精力已经放在公司办,没有太多时间去参与宣传处的工作了。



我到总公司的第三年,通过统一招考到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新单位离得较远,工作上和原单位没有什么交集,渐渐的,和过去同事的联系就少了。以后,前公司被国内一家大型钢企并购,新的人员不断进入,我和过去同事基本上没有了联系。

惟有处长依然保留着我的联系方式。我患病后,他有时间仍然会打电话,鼓励我乐观勇敢,积极战胜病魔。得知我疾病反复再次入院,处长不顾年老体弱,赶来医院探望,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情境:年近古稀的处长守着我打完吊针后,一口水都没喝就匆匆离去。

处长在医院探望我时,还跟我聊起公司并购成功后,实施异地搬迁改造,他自己退休仍发挥余热,返聘回到公司,主持编写了十余期《新区见闻录》,宣传新厂区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忙里偷闲,他还笔耕不辍,以自己的父亲保存的一些百年照片,结合自己的家族传承,编写了《百年老照片里面的事象》一书,并自费出版,说原想送我一套的,来时因赶时间忘记带了,言语间显得十分遗憾,后来我借外出办事之机,去处长家把书取了回来。

在《百年老照片里面的事象》中,处长以那些老照片为切入点,以跳跃的思维,从一个解说员的角度,将自己的家、母亲的娘家、祖母的娘家这3条线巧妙的连串在一起,形成一则一则的小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让我十分佩服务处长对文字的统筹驾驭能力。

处长对自己家这条线,围绕最大的那幅老照片,介绍了自己的家世,求证了他的祖父留学日本的经历,介绍了自家过去与周步瑛等社会贤达的亲情友情,同时还延伸介绍了他的祖母家的牌坊;沿着母亲的娘家这根线,处长详细记载了江西萍乡母亲一家的故事,着重介绍了母亲的舅舅、自己的舅公黄序鹓费尽心血,编写《中国经济史长编》的故事,以及黄序鹓与蔡元培、马寅初等名人的交往;介绍了老母亲曾获得省劳动模范的事迹,并用较多的笔触记录了老母亲晚年的生活。



由于处长性格乐观,他在编写《百年老照片里面的事象》时,更多的是平叙,详细的记录了一个百年大家族的历史,通读下来,给我的感觉好象去了一个文旅景点,听导游讲解一个个的老故事,内容丰富但是没有引起共鸣;其中,处长在写母亲一家时,写自己的外婆邓望苏英年早逝,在逝去前给自己写下挽联,被当时的县长誉为奇女子;又如他写母亲的舅舅、自己的舅公因帮红军挑了一次行李,便被国民党杀害的故事,这两则故事我过去曾经在《故事会》里读到过,与处长写的这两个故事相比,我觉得在《故事会》里读到的内容还要精彩一些,反而是处长收录的,自己的亲戚刘隆民先生写的纪念刘母的,署名为《甘庄最后一位私塾先生》的那篇文章,赚了我不少眼泪。

前段时间,处长联合认识的2位笔友,精选了过去写下的文字并辑录成册,取名《三叶草》,并专门寄了一份给我,我度其意在激励我克服疾病的困扰,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然而沉疴难除,对处长的良苦用心我只能表示感激了。

近期,通过处长在朋友圈里晒的文字和图片,了解到处长以古稀之年,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积极与一些知名人士结成社团,开展各种纪念贵州教育家李端棻的活动,大力宣传李端棻这一文化现象,在感佩的同时,我支撑着断断续续的记下这些内容,就当是给处长点个赞罢。



(编辑:罗仕明   审核:吉庆菊)

阅读8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